<p class="ql-block">上小學時,沒少喝街頭上那花花綠綠的“荷蘭水”。一分錢一杯(瓶),有紅有綠有黃,喝在嘴里甜蜜蜜的,既煞渴又解饞。其實,那就是加了食用顏料和糖精的涼開水。</p> <p class="ql-block">盛夏,酷暑難當,小孩下午上學總要自帶一瓶涼開水,如果哪個小朋友每天帶的都是“荷蘭水”,那絕對有“面子”。要強的平民子弟買不起“荷蘭水”,也會想方設(shè)法“炮制”:將紅莧菜湯稀釋一下,從廚房偷幾粒糖精往莧菜湯內(nèi)一放,用筷子攪攪也就成了。那樣子雖然和“荷蘭水”近似,喝到嘴里味道卻是怪怪的,有點甜也有點咸,偶爾糖精多了還有點苦。</p> <p class="ql-block">家住巷頭的浦大媽在家門口擺個茶攤,一到夏天便賣起了“荷蘭水”,二兩五的小酒瓶一溜邊排成兩排,里面灌滿花花綠綠的水,鮮艷奪目,煞是誘人,小孩子有了零錢就愛往那邊跑。我家與浦家為世交,每次我去喝水浦大媽總是不收錢,時間一長,我便不好意思再去討擾。浦大媽看出了我的心思,雙方達成一致,錢照收,不過“一分錢不限量”,著實讓我過足了“荷蘭水”癮。</p> <p class="ql-block">明明是中國水為什么冠以荷蘭頭銜?我百思不得其解。詢問長輩,他們也模模糊糊:聽說這種水當初是荷蘭人發(fā)明出來的,他們國家就靠賣水發(fā)了大財。后來荷蘭人占領(lǐng)臺灣,這種水由臺灣流入大陸,從而風靡中國。其實,這樣的解釋并不準確。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十六世紀,歐洲的地質(zhì)學家發(fā)現(xiàn)礦泉水喝起來特別清涼解渴。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礦泉水里含有二氧化碳。1768年,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萊創(chuàng)造了把二氧化碳直接溶解在水里的方法,達到了與礦泉水同樣的效果,這便是汽水工業(yè)的萌芽。1820年,德國藥劑師史特魯夫試制成一種受人歡迎的清涼飲料,叫“瑟爾塔水”。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需要,科研人員在“瑟爾塔水”中溶進二氧化碳,再配以有機酸、香料、蔗糖,稱之為“汽水”。汽水在清朝同治年間輸入我國,初稱“荷蘭水”,迅速成為時尚飲料。中國人自己辦的廠要首推二十世紀初創(chuàng)辦的蘇州瑞記公司和上?;萑A汽水廠、屈臣氏汽水廠。上海人由此將“荷蘭水”改稱汽水,的確為中國人長了一回志氣。</p> <p class="ql-block">也許我沒有口福,從小對汽水就不敢恭維,剛喝下去倒還舒服,一旦二氧化碳涌上來,鼻孔刺得酸疼,眼淚水都快下來了。不少人和我一樣有同感,長期以來對汽水敬而遠之。如今,隨著制造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汽水品種繁多、口味各異,已成為人們?nèi)粘I畹钠胀嬈?,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芬達等洋品牌廣告鋪天蓋地,銷售額直線上升。有時我也會庸人自擾地心頭冒出這樣的疑團:我們是否又回到了“荷蘭水”時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