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月24日,劉波老師寫了《教師寫作:“日更”不如“深耕”》的文章,昨天石軍博士發(fā)了讀劉波老師文章的讀后感《深耕是教師成長的不二法門——讀劉波<教師寫作:日更不如深耕>有感》。我覺得兩位老師的分析都有道理,但比較而言,石軍博士的分析更合理。</p><p class="ql-block">“日更”好還是“深耕”好,我覺得主要還是要看自己處于專業(yè)成長的哪個階段。不同的階段,練習寫作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p><p class="ql-block">韓素靜老師曾把她的寫作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重在“練手感”,不求篇幅長短,不論內(nèi)容雅俗;第二階段,重在“練思維”,學會搭建框架,寫長文;第三階段,重在練“語言”,讓語言返璞歸真和走向縝密;第四階段,重在“聚焦專題”,寫轉(zhuǎn)惡業(yè)論文,做課題研究。我認為“日更”屬于寫作的“練手感”和“練思維”階段,“深耕”則屬于“練語言”和“聚焦專題”階段。</p><p class="ql-block">若是自己處于寫作的“練手感”和“練思維”階段,我們就一定要堅持“日更”?!叭崭钡哪康氖紫仁亲屪约簩懫饋?,培養(yǎng)寫作的習慣?!爸挥袑?,你才會寫”,巴金先生這樣說。如果沒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練筆,就不可能寫出好的作品。我曾有這樣一個想法:用一年時間,專心致志地寫作一篇文章,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可是,多年過去了,我這心愿還是沒有完成。我發(fā)現(xiàn)主要還是不想寫、不會寫的原因,如果自己堅持每天寫一點,堅持寫三年,可能這個愿望也便實現(xiàn)了。曾國藩一生堅持寫日記,一邊思考一邊寫作,好文筆自然而然就練成了。</p><p class="ql-block">若是自己處于寫作的“練語言”和“聚焦專題”階段,我們就一定要堅持“深耕”?!吧罡奔磳n}寫作,圍繞教育教學的某一個方面深入閱讀著作和文獻,寫出有高度、有深度的文章。這種寫作方式適合寫作習慣已經(jīng)養(yǎng)成,寫作功底扎實的老師。這些老師已經(jīng)不再畏懼寫作,也不再把寫作當做壓力。寫作時,他們就會主動地研究一個專題,寫系列文章,做課題研究,成為真正的專家。</p><p class="ql-block">“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對于普通教師而言,首先要通過“日更”來克服寫作惰性,找到寫作的信心,再聚焦某一專題,深入地寫系列文章。最好的選擇是將“日更”與“深耕”相結合,在“日更”的同時,堅持一個月寫一篇有深度的長篇文章,這樣效果可能會更好。</p><p class="ql-block">寫作要“量”“質(zhì)”兼顧,不可偏廢。相信將“日更”與“深耕”結合起來,我們一定會寫得越來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