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改變很難?</p><p class="ql-block">那是因為你還沒定義“我是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心]你知道嗎?真正能促成改變的,從來不是“逼自己”,而是你開始相信:“我就是那樣的人?!?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心]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比如說,想要減肥的時候,總會立一些聽起來很“努力”的flag:每天跑5公里、只吃兩頓飯、晚餐戒掉一切高熱量食物??蓤猿植涣藥滋欤烷_始破功,然后陷入自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心]你會覺得自己沒有意志力、不夠自律,但其實問題不在于你有多懶,而在于你對“改變”的方式,太用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心]心理學(xué)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身份認同。意思是:我們真正會長期堅持下來的行為,是那些和我們對“自己是誰”的定義一致的行為。</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當你說“我要減肥”時,不如換一個說法——“我是一個熱愛健康生活的人”。因為這樣一來,你不是靠壓抑欲望來對抗舊的生活方式,而是用一種新的身份來自然引導(dǎo)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心]你會開始注意飲食,是因為你覺得“健康”是你的一部分;你愿意動起來,是因為你不想辜負自己認定的這個新身份。這種改變,是溫和而持久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心]其實,這背后還有一個心理機制,叫做“先判斷,再驗證”。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到:我們的大腦更傾向于先下結(jié)論,然后再找證據(jù)來“證明”這個結(jié)論是對的。</p><p class="ql-block">所以,當你對自己說“我是個做事有恒心的人”,你就會開始不自覺地尋找那些支持這個認知的行為,并不斷強化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心]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關(guān)系中。一個媽媽如果常常在心里認定自己是“總搞砸和孩子關(guān)系的人”,那她在親子互動中就更容易焦慮、回避,甚至下意識地做出那些讓關(guān)系變得更糟的舉動。</p><p class="ql-block">而當她開始建立一種新的身份,比如“我是一個在學(xué)習和孩子好好相處的媽媽”,</p><p class="ql-block">她就會更有力量,也更愿意去嘗試新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心]所以,如果你總覺得改變太難,不妨先從一個小小的身份設(shè)定開始: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p><p class="ql-block">不,是你愿意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心]今天,想邀請你打下一句溫柔的提醒:“我是一個在學(xué)習和孩子好好相處的媽媽。我會成為誰,從我相信自己是誰開始?!?lt;/p><p class="ql-block">我們一起,用認同感,照亮改變的路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