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湘南山野,這座宋代書院如何“重見天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湖南資興的回龍山深處,程水河畔的薄霧中,一座歷經(jīng)千年風雨的古老書院悄然蘇醒。</p><p class="ql-block">這座名為觀瀾的書院,宛如一部塵封的歷史典籍,正被新時代的文化守護者們輕輕翻開,重現(xiàn)昔日的輝煌。</p><p class="ql-block">一、沉睡千年的文化密碼</p><p class="ql-block">觀瀾書院始建于北宋,由進士曹靖所創(chuàng),其名取自《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寓意探尋事物本質(zhì)。宋元明時期,書院毗鄰程水而建,清康熙年間因水患被毀,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遷至現(xiàn)址。歷史上,它曾多次毀于戰(zhàn)火又重建,宛如鳳凰涅槃,始終延續(xù)著文脈。</p><p class="ql-block">2003年,資興市考古人員在文物普查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塊元代初期的石碑。碑身正反兩面刻有《重修觀瀾書院之記》,由當時的郴州教授左云龍和國學士曹元鳳撰寫,詳細記載了書院的辦學理念、歷史變遷以及曹氏家族對教育的貢獻。</p><p class="ql-block">碑文強調(diào)“不為科舉文字之學”,倡導“致知力行”,即知行合一,將知識應用于實踐,這與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不謀而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曹氏家族的文脈傳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觀瀾書院是曹氏家族的文脈搖籃,培養(yǎng)出1名狀元和6名進士。元成宗大德元年,曹一本高中狀元,同一年曹一筵獲二甲第一,大德十一年曹一鑒也考中進士,11年間出了3個進士,學風之盛可見一斑。書院內(nèi)保存的“詩禮世家”牌匾,由清代康熙年間興寧縣令申奇彩題寫,門楣上的匾額則出自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墉之手。晚清名臣張之洞也曾為書院題寫對聯(lián):“雖富貴不易其心,雖貧賤不移其行;以通經(jīng)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彰顯了書院的精神內(nèi)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書院坐西朝東,面對回龍峰,程水繞院而過,風水格局獨特。清乾隆年間重建的建筑雖占地面積縮小,但仍保留了部分古老的碑文與石鼓,從中可略窺當年盛況。門兩側(cè)的石鼓見證著書院的興衰,院內(nèi)的碑文詳實記錄著歷史變遷。值得一提的是,大門石門檻上的石雕主題為“鯉魚跳龍門”,寓意學子跨越龍門、魚化成龍,與周邊自然景觀形成人文與自然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現(xiàn)代的重生與傳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年來,隨著文物保護意識的增強,觀瀾書院迎來了新的生機。2022年4月啟動的修復工程,歷時6個月完成主體修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書院的原貌。修復過程中,專家團隊采用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技術相結(jié)合的方式,重現(xiàn)了書院的翰墨遺風。</p><p class="ql-block">如今,觀瀾書院不僅是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典范,更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當?shù)卣畬⑵渑c紅色旅游、生態(tài)旅游相結(jié)合,推出“狀元福地”文化體驗項目,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學者前來參觀。書院內(nèi)定期舉辦傳統(tǒng)文化講座、書法展覽等活動,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陣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座隱于湘南山野的千年書院,正以全新的姿態(tài)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宋元的朗朗書聲到現(xiàn)代的文化傳承,觀瀾書院不僅是曹氏家族的精神家園,更是中華民族文脈延續(xù)的生動見證。正如院內(nèi)石碑所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學者分內(nèi)事”,其承載的教育理念和家國情懷,將繼續(xù)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踏入觀瀾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元代大德六年的石碑。它被臨時安置在側(cè)門后的一堵墻上,在漫長歲月里,因側(cè)門的頻繁開合,刻有曹元鳳《重修觀瀾書院紀實》的那一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磨損,字跡在風雨侵蝕下變得斑駁難辨。幸運的是,石碑另一面左元龍的《重修觀瀾書院之記》保存完好,像是一位老者,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故事,等待著后人解讀其承載的歷史信息 。</p><p class="ql-block">書院內(nèi),大部分清代和民國碑刻隱藏著別樣的“秘密”。特殊歷史時期,它們被一層層石灰糊住,表面刷上了毛主席語錄,有的還被改造成了公告欄。當人們輕輕拂去歲月的塵埃,這些珍貴的碑刻逐漸浮現(xiàn),它們宛如歷史的忠實記錄者,見證著書院在不同時期的變遷與發(fā)展。</p><p class="ql-block">明代石碑的發(fā)現(xiàn)充滿戲劇性。一次下河洗澡時,我偶然注意到用作橋面的石板有些異樣。朝上的一面已被歲月磨平,朝下的一面卻隱隱約約有雕刻文字的痕跡。仔細查看后,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竟是一塊明代石碑——歐坤的《西泉重修觀瀾書院之記》。歲月的沖刷和行人的踩踏,使石碑一面的字跡消失殆盡。但另一面,在水流的長期沖刷下,雖歷經(jīng)滄桑,卻仍勉強能夠識讀。這一意外發(fā)現(xiàn),讓我激動不已,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明代書院的歷史之門 。</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年的石碑首碑,其發(fā)現(xiàn)過程同樣充滿偶然。2007年5月的一天,母親在書院附近行走時,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一塊被用作墊腳石的石頭有些特別。經(jīng)過仔細辨認,確認這就是清道光十年石碑的首碑。它就這樣在人們的腳下默默度過了無數(shù)歲月,如今終于重見天日,為研究書院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p><p class="ql-block">每一塊石碑的發(fā)現(xiàn),都像是與歷史的一次對話。從元代大德六年的石碑,到清代、民國的碑刻,再到明代石碑和清道光十年的首碑,它們是觀瀾書院歷史的鮮活見證,也是我們了解過去、傳承文化的珍貴寶藏。隨著更多石碑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觀瀾書院的歷史畫卷將在我們面前更加完整地展開 。</p><p class="ql-block">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觀瀾書院的宋代石碑和諸多家廟碑已經(jīng)遺失,或許將成為一個永遠的秘密。但這些失落的石碑,也為觀瀾書院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吸引著更多的人去探索和追尋書院背后的歷史故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