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讀第七章時,我發(fā)現(xiàn)作者怎么就換了呢?換成了他的伙伴和朋友,剛開始我認為是為了創(chuàng)新,后來閱讀了常院長的導讀,才知道是作者離世后,他的朋友和伙伴幫助寫的,不禁有些難過,有些慶幸,又有些感動。難過的是這樣一位對教育事業(yè)有突出貢獻的人卻無法完成他的全部作品,慶幸的是幸虧他的朋友和伙伴參與了探究,感動的是他的朋友和伙伴替他完成的遺愿!這使我想起李清照為去世的丈夫趙明誠整理資料,高鶚續(xù)寫的《紅樓夢》。</p><p class="ql-block"> 《學習者的隱秘生活》第五章和第六章仿佛是記敘文,《學習者的隱秘生活》第七章的內容卻是專業(yè)性的闡述,總結學習和教學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作者帶我們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么是學習?</p><p class="ql-block"> 學習是高度個性化的。雖然所有學生的學習過程基本相同,但由于學生的背景知識、興趣、 動機和體驗各不相同, 差異也會逐漸顯現(xiàn) 。作者的研究從個案出發(fā),比如我們之前學習的五、六兩章中,就是研究案例得出結論的。在上課前,學生已經知道了老師上課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而在課堂上,學生因為先前的知識各不相同,他們的體驗不同,學習的結果也不同。這一發(fā)現(xiàn)讓人愈發(fā)覺得課堂是參差不齊的,是無法保持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學習并不是一次性的體驗,而是有前一個事件的影響,連續(xù)的體驗需要三組不同信息的積累,未完全學習過的概念和以前的知識需要緊密整合在一起,并根據(jù)這些信息對其進行評價,從而理解新體驗。</p><p class="ql-block"> 學生根據(jù)先前知識和觀點,以及他們的目標和興趣,與信息進行交互,并提取與他們相關的信息,在體驗中獲得知識,這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一個方面。</p><p class="ql-block"> 并不是教師教授的所有的知識都會被接受,大概只學會老師教授的一半內容,學生的學習來自學生自己的選擇或者內生的體驗。學生在很多時候接受知識是自己選擇的,造成他們差異的原因是他們選擇的差異,并不是其他原因。</p><p class="ql-block"> 學生學習要經歷教師管理的世界、半私人世界、學生心靈的私人世界。</p><p class="ql-block"> 這樣獨具個性的學習對教學意味著什么?</p><p class="ql-block"> 第一、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前測知識進行設計教學,理清學生已知信息可以節(jié)約時間,也可以讓他們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有所收獲。當然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應該學會評價,才會更牢固和有意義。</p><p class="ql-block"> 第二、逐漸鞏固知識。在一個主題上給學生更多時間,讓他們以不同的方式體驗信息,如果學習的問題較大較難,可以讓孩子們把問題分解成小問題。</p><p class="ql-block"> 第三、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是需要評估得來的,在單元學習前評估學生知道什么,在單元結束后評估他們知道什么,才能讓學生了解他們應該掌握什么,掌握的結果如何。</p><p class="ql-block"> 第四、設計重要問題。因為學習需要時間,所以最好將教學實踐和資源投入到少量深入的重要問題難題上, 而不是膚淺的理解課程的各個方面 。</p><p class="ql-block"> 第五、重視非智力因素。學生的內驅力,學生自我監(jiān)督能力,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這部分因素將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p><p class="ql-block"> 以上內容已經分布在各個章節(jié),最后一章是一個合集,是一個大總結。</p><p class="ql-block"> 這本書的作者是比較細心的,因為本書在開始就介紹了各部分內容,每一章之間的銜接里也包含章節(jié)聯(lián)系,最后又寫了大總結。</p><p class="ql-block"> 讀完這一章,我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問題:<span style="font-size:18px;">選擇的差異導致他們學習的結果不同,那么老師設計的內容是否就不被學生接受???因為學生沒有選擇這部分內容,教師設計起來也沒有用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后來我思考的結果是教師應該提前了解他們的基礎,設計的內容才可能被接受,還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學生的思維才不會走馬觀花,才不會漫無目的,才不會被無關的東西所打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課堂上,學生們聽課比較認真,但是他們很容易就某一個問題討論,而且討論越來越多,滔滔不絕,我們似乎不是在上課,而在進行深入的討論。但有時候,我們的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一節(jié)課都是進行開放式討論。最近我在上課時,也會攔截學生一些無關緊要的討論,而過去我可能全盤照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讀了這本書后,我知道了有些討論是無效的,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有明確的目標,而不應該泛濫式討論。而應該討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概念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