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8年清明前夕,陳義望與唐小平兩位文人以“望海潮”詞牌展開的唱和,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王琦、時軍、龍春、馬繼清等諸友與唐小平以詩相和,恰似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在這場以詩詞為媒介的交流中,陳唐兩位作者通過對清明時節(jié)的不同觀照,展現(xiàn)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哲學:陳義望的詞中彌漫著“閑坐數(shù)流云”的超然物外,而唐小平的和詞則蘊含著“莫負眾鄉(xiāng)親”的責任擔當。六位作者的這種思想碰撞不僅折射出中國文人“仕”與“隱”的千年命題,更在當代語境下賦予傳統(tǒng)詩詞新的精神內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菜花涌金。</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意象選擇中的生命關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陳義望筆下的清明世界充滿隱逸氣息:“蓬門思雨,梨花欲雪”的靜謐中,“烹酒煮雞,裁幡剪紙”的民俗活動被賦予詩意色彩。“斜草掩浮生”的意象將個體生命消解于自然之中,“一捧黃土”的歷史縱深感更強化了對功名利祿的超脫。這種“懶隨流水釣青青”的生活態(tài)度,延續(xù)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隱逸傳統(tǒng),體現(xiàn)出對世俗價值的主動疏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唐小平的和詞則呈現(xiàn)出另一番氣象:“山阿托體,煙嵐獻哀”的肅穆氛圍中,“麥苗疊翠,菜花涌金”的蓬勃生機、“澄江彩練紛繽”的壯麗景象與之形成鮮明對照?!耙磺饠?shù)風流”的時空觀照,將個體生命置于歷史長河中重新定位,“兩界日月”的意象更暗示著生死兩界的永恒對話。這種敘事,既延續(xù)了傳統(tǒng)清明詩詞的哀婉基調,又注入了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兩位作者對“野柳閑條”這一意象的不同處理極具深意。陳詞中“野柳閑條”是隱逸生活的點綴,唐詞中則成為引發(fā)歷史記憶的媒介。這種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審美取向上,更反映出對生命存在方式的不同理解——前者追求個體自由,后者強調社會責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主題建構中的價值抉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陳義望在詞中構建了一個“俗地顯名,蠅頭小利”與“自在樵耕”的二元對立世界。“彈指夢堪驚”的生命體驗,促使他作出“且取杜康半壺”的價值選擇。這種“十載癡矜”后的覺醒,既包含對人生虛幻的感悟,也暗含對現(xiàn)實世界的疏離。這種思想與蘇軾“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感慨遙相呼應,體現(xiàn)出中國文人面對困境時的典型精神突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小平的和詞則提出了另一種人生方案:“休嘆圓缺晴陰”的豁達中,“攜手同憑”的群體意識打破了個體的孤獨。“名有自芳,財無原罪”的辯證思考,消解了傳統(tǒng)士大夫對名利的偏見。“浮生大夢醒”后的“坐起問乾坤”,既延續(xù)了禪宗“頓悟”的思維方式,又注入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意識。這種“且將七尺挺直”的擔當精神,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一脈相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這種價值抉擇的差異,在“樵耕”意象的使用上尤為明顯。陳詞中的“樵耕”是逃離世俗的桃花源,唐詞中的“樵耕”則是堅守本真的精神家園。這種差異反映出兩位作者對“隱”的不同理解:前者追求身體的歸隱,后者注重精神的超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精神對話中的時代回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琦“書生塊壘豈無罪”的質問,觸及了當代文人的精神困境。在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傳統(tǒng)士大夫的“濟世情懷”遭遇現(xiàn)實挑戰(zhàn)。唐小平“莫負眾鄉(xiāng)親”的吶喊,既是對這種困境的回應,也為當代文人指明了精神出路。這種“財比陶朱公,胸存眾鄉(xiāng)親”的辯證思維,打破了“義利之辨”的傳統(tǒng)框架,展現(xiàn)出新時代的價值取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時軍“與君笑談來去空”的超脫,與唐小平“難有持矜”的清醒形成有趣對照。這種生死觀的差異,反映出當代文人對生命意義的多元思考。龍春“閑事莫勞形”的勸誡,與唐詞“且將七尺挺直”的擔當形成張力,這種張力恰恰構成了現(xiàn)代社會的精神光譜。馬繼清“七尺敢將撐昊旻”的贊譽,則將個體生命價值提升到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種精神對話在當代具有特殊意義。在傳統(tǒng)文化遭遇現(xiàn)代性沖擊的背景下,陳義望、唐小平、王琦、時軍、龍春和馬繼清等六位作者通過詩詞唱和,完成了對傳統(tǒng)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他們的作品既延續(xù)了“清明詩詞”的文化基因,又注入了時代精神,為傳統(tǒng)詩詞的現(xiàn)代轉型提供了范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過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陳義望的超然、唐小平的擔當,以及王琦的批判、時軍的佛系、龍春的關懷和馬繼清的倫理,共同構成了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完整圖景。他們的作品不僅是對清明文化的詩意詮釋,更是對生命價值的哲學思考。在這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織的時代,這種精神對話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生命、面對世界的多元視角,也讓古老的詩詞藝術在當代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豆包,2025年4月4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