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交地古道是古代河南到山西的一條重要商旅通道,因為其起點位于豫晉兩省交接之地的交地村而名。古道寬約0.3米至3米,長約70公里。</p><p class="ql-block"> 古道入山后,蜿蜒曲折穿行于太行山上,極少有平坦開闊之處,或緊靠巖壁擦肩而過,或鑿山鋪石拾級而上,險要處以山石砌堰加固,兩峰間用疊石筑橋。古道上有長棧、七里拐、持谷柱、萬緣池、沙不灘、吊驢臺、圣祖峰、仙人橋、交地口、韓王池等多處景觀古跡。</p><p class="ql-block"> 據(jù)傳古道始建于于春秋末期的韓趙魏三家分晉之時,興盛于明清。晉卿韓虔(后來的韓景侯)欲占軹為都,全程貫通了古道。此后,歷代仁人志士不斷捐款復(fù)修,方使古道容顏今日復(fù)存。順治十八年(1661年)《創(chuàng)造萬緣池補(bǔ)修路碑記》載: 功德主段世明(交地人),助緣善人王岫、馬英等,“復(fù)修補(bǔ)仙人橋,吊驢臺,使斷者通,并修萬緣池,蓄水濟(jì)人" 。1947年7月,陳謝兵團(tuán),曾率大軍由交地古道直下太行、強(qiáng)渡黃河、逐鹿中原。</p><p class="ql-block"> 兩千多年來,橫亙于晉豫之間,見證了我國歷史之變遷的悠悠古道,托起了兩地蒼生之福祉,促進(jìn)了晉豫文化之融合。</p><p class="ql-block"> 古道沿途有懸崖絕壁、疊嶂峰巒,虬木古樹、斕漫山花,也有山泉水池、古院人家。</p><p class="ql-block">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工作、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增大,各種由此而生的身體疾病、不適也越發(fā)增加。所以去戶外徒步爬山也就逐漸成了當(dāng)今我們釋放壓力、愉悅身心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徒步古道則讓我們不僅能欣賞到沿途的美景,還能感受到悠悠千年之歷史。通過徒步古道我們了解到在動亂災(zāi)荒歲月,古道是逃生活命者的救生路,太平盛世日子,古道是奮斗者的致富路。</p><p class="ql-block"> 徒步交地古道有三條線路,有全長10.735公里的太行山全民健身步道環(huán)線,有全長8公里左右部分走太行山全民健身步道、少部分野線體驗的小環(huán)線,有從濟(jì)陽路七號洞開始走太行山全民健身步道到濟(jì)陽路三號洞的穿越線。</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30日,我們沁陽開心戶外一行50名驢友相約從濟(jì)陽公路3號洞徒步穿越到七號洞,其中有生于1949年的老驢友,也有生于2019年的小驢友,有七尺男兒,還有不讓須眉的巾幗驢友。</p><p class="ql-block"> 這天早上六點半我們乘坐豪華旅游大巴從沁陽出發(fā)。在車上,我講了本次活動的路線情況和行程安排,以及有關(guān)安全、防火等注意事項。到了濟(jì)陽路,由于濟(jì)陽公路正在大修,在省界處把路封死了,所以路上除了施工車輛幾乎沒有行車。所以八點多一點我們就順利到達(dá)了濟(jì)陽公路3號洞休息區(qū)。</p><p class="ql-block"> 大家下了車,有施工車輛在工作,隆隆的轟鳴聲充斥著耳廓,讓人聽不清說話,塵土在路上飛揚。抬頭望向天空,太陽躲在云層上面時隱時現(xiàn),陣陣山風(fēng)呼呼地吹在身上,不禁讓人感覺陣陣寒意。我招呼大家整理好裝備就跟著我沿著交地古道開始向上攀登,開始了今天的徒步旅程。</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大家互相鼓勵,邊徒步邊欣賞沿途美景,經(jīng)過仙人橋、圣祖峰、交地口,于中午十點多一點到了大嶺堂。這時候,云散天凈,紅紅的太陽照在身上,感覺渾身暖烘烘的。大家就按照吩咐在這里休息、玩游戲一會,然后開始分享各自帶的吃的東西。</p><p class="ql-block"> 吃過午餐,中午十一點半左右我們沿著太行山國家森林健身步道開始徒步向濟(jì)陽公路七號洞進(jìn)發(fā)。一路上我們時而上坡,時而下坡,時而走在山脊,時而走在鄰崖小道。一路上盛開的連翹花不時出現(xiàn)我們的兩旁,大家禁不住贊嘆、拍照。偶爾還有山韭菜映入眼簾,有的驢友忍不住彎腰把它收入囊中。下午三點左右,大家先后順利到達(dá)大巴停的地方——七號洞附近的休息區(qū)。上了大巴就開始返程。下午五點整安全抵達(dá)沁陽,本次活動圓滿結(jié)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