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窗外的銀杏樹似乎要冒出新芽,教室里郭勝男老師的《青春之光》語文課也像春天的小苗一樣充滿生機。這堂課讓我真切感受到:好的語文課不是老師講得多精彩,而是學生真的在思考、在成長。</p> <p class="ql-block"> 郭老師的課堂有四個特別值得學習的地方:首先是任務導向的清晰性,將“學什么”“怎么學”化為可觸達的階梯,四個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如同四重門徑,從基礎認知到遷移升華,層層剝離文本的肌理;其次是生成性教學的智慧,當教師將學生的“誤答”轉化為思維碰撞的契機,當同伴互評成為知識建構的腳手架,課堂便自然生長出令人驚喜的認知圖景;其三是秩序中的自由,看似刻板的行列輪答機制,實則培育著靜水流深的學習專注力;最動人的是教師“隱現(xiàn)”的藝術——在概念凝練處現(xiàn)身,在價值升華時點化,讓學科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如鹽入水般交融。</p> <p class="ql-block"> 這堂課也讓我對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了新想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備課要像挖寶藏。比如教《草船借箭》,不能只講諸葛亮聰明,要帶孩子發(fā)現(xiàn)故事里的巧思:為什么選大霧天?為什么船頭要朝西?和學生一起當“三國小偵探”,從“青布幔子遮船”這樣的細節(jié)里,挖出古代人的智慧。就像葉圣陶先生說的:“每個字都不要隨便放過,每句話都要品出味道?!?lt;/p><p class="ql-block"> 第二,放手要像教騎車。教《將相和》時,要先扶著學生用符號做筆記(比如給“負荊請罪”畫感嘆號);再讓他們穿越到戰(zhàn)國當小謀士;最后組織討論“將相和好的現(xiàn)代意義”。就像學自行車,先扶后放,等看到學生在學習《普羅米修斯》后自己畫出“火種傳播路線圖”,續(xù)寫出有創(chuàng)意的故事時,才明白老話說的“教是為了不教”。</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上課要像搭舞臺。如教《蟋蟀的住宅》,我們可以把課堂變成昆蟲工地:孩子們先當觀察員找蟋蟀洞的特點,再當建筑師用橡皮泥做洞穴模型,最后開新聞發(fā)布會介紹“昆蟲建筑智慧”,這比背十遍課文都有用,這種轉變印證了蒙臺梭利的教育觀:“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第四,讀書要像存錢罐。有次教《月光曲》,學生問:“盲姑娘眼睛看不見,怎么聽懂音樂里的月光?”幸虧我讀過《傅雷家書》,知道藝術是相通的,才能用“用耳朵看畫”這樣形象的比喻。還有次講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我把李白七上敬亭山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學生眼睛都亮了。恰似蘇霍姆林斯基筆下的“教師閱讀論”——“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時,教學才能成為藝術。”平時讀的書,真的會在課堂上變成閃光的金幣。</p> <p class="ql-block"> 走出教室,春日的陽光照得人心里亮堂堂的。回頭看看那些專注的臉龐,我突然明白:語文課最美的不是教會多少知識,而是點燃孩子們心里的光。當我們帶著他們在文字森林里探險,在問題河流中劃槳時,那些看似安靜的時光里,正在生長著理解世界的眼睛和溫暖善良的心靈。這大概就是教育最動人的模樣——不是我們照亮孩子,而是幫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盞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