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事情總是兩面的,有一利就會有一弊。當我們試圖抗拒那些弊端的同時,也會因此失去那些我們追求的好處。</p><p class="ql-block"> 人們習慣于看到代價,卻因此屏蔽了好處,這是人們心理痛苦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能夠反過來,先看到自己擁有的,并為此表達感恩,你得到的一定會越來越多,而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就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p><p class="ql-block"> 因為快樂,所以富足</p><p class="ql-block"> 珍惜你擁有的,并表達感恩,這是消除心理痛苦最有效的方法,沒有之一!</p><p class="ql-block"> 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賽利格曼通過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活得開心幸福的人和活得痛苦的人(賽利格曼稱之為“樂觀者”和“悲觀者”),他們的思維模式有著有趣的區(qū)別:</p><p class="ql-block"> 1.時間框架上的不同:對于不如意的事情,樂觀者會認為這是暫時性的;悲觀者則認為是長期的,甚至永久的。對于生活或工作上的好事,則剛好相反,樂觀者認為是長遠的,而悲觀者總認為那是暫時的。</p><p class="ql-block">2.獨特性與普遍性的區(qū)別:對于困難,樂觀者會認為這只是個別事件;而悲觀者則解讀為這是他人生的常態(tài)。對于那些好事,樂觀者會認為這是普遍性的;而悲觀者則以為那只是個別特例。</p><p class="ql-block">3.行為與特質(zhì)的區(qū)別:對于取得的成就,樂觀者會把成就歸功于自己的特質(zhì),因為自己有能力,才會取得這樣的成就;而悲觀者認為,成就只是某個行為做對了的回報,跟自己的才華沒有關系。而對于所犯的錯誤則剛好相反,樂觀者會認為只是自己的某個行為造成的,只要加以改正,未來一定做得更好;而悲觀者卻認為,是自己能力不夠,是人的問題導致了這樣的錯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