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院往事(2)</p><p class="ql-block">家譜(2)</p> <p class="ql-block">爺爺名蔡溫月。溫月公兄妹4人,老大蔡白(蔡白姑奶奶的名諱原本也失傳,恰好18年中秋期間馬來西亞表哥回國尋親,建立了聯(lián)系,我們詢問姑奶奶、也就是他奶奶的名諱時,他一時也不記得,翻箱倒柜終于找到了一張姑奶奶的遺照,上面寫有姑奶奶的名諱忌辰,這才知道了姑奶奶的名諱),老二蔡溫賀,老三蔡福源,爺爺排行老四。蔡白姑奶奶嫁給集美兌山人李珠,又隨李家“下南洋”,在馬來西亞站穩(wěn)腳跟后,接大伯公蔡溫賀、二伯公蔡福源也下南洋。他們是老宅的第一批海外親人,為家族經濟貢獻巨大,祖上成為殷實人家,爺爺也才得與奶奶林雙花成親。要知道奶奶林雙花的娘家,可是潘涂的大戶人家,她哥哥林大出,號稱是清末同安縣“出南門外”的首富。蔡店里老一輩人的記憶里,爺爺奶奶被奉為“善人”:清末民初的中國極為貧弱,民不聊生,許多小孩因極度營養(yǎng)不良而得了“猴損”病,得“猴損”病的小孩,身體和大腦的發(fā)育嚴重滯后,如不及時醫(yī)治,成年后身材和智力就都停留在孩童階段。當時南洋有一味中藥,名“猴棗散”,專治此病,極為靈驗。海外親人給爺爺奶奶寄了不少,爺爺奶奶都拿出來免費醫(yī)治鄉(xiāng)鄰,受此恩惠的族人甚多。其他善行,如逢年過節(jié),許多窮苦人沒多余的糧食做糕點,奶奶都會多做許多糕點,趁別人家下地干活,偷偷把糕點擱在那家人桌上。東家娶媳婦,沒有“眠床”,爺爺奶奶就送“眠床”;西家沒飯桌,一家子蹲地上吃飯,爺爺奶奶就送飯桌;如此種種,爺爺奶奶被奉為“善人”可謂名副其實。</p> <p class="ql-block">家父名蔡通來。父親有兄妹8人:蔡后,蔡真川,蔡愿意,蔡梅,林琪,蔡豆粒,蔡通來,蔡再添。父輩里,姑娘時期的姑姑秀麗聰穎,被南洋回來探親的蔡白姑奶奶相中,遂鍥而不舍地做爺爺?shù)乃枷牍ぷ鳎瑺敔旊m有萬分不舍,終于還是把蔡后姑姑許給姑奶奶的兒子李為來為妻,李為來和蔡后是表兄妹,這樣的姻親,民間稱為“親上加親”。家父蔡通來、家叔蔡再添一生都頗富傳奇色彩,按現(xiàn)在的說法,屬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蔡通來連一天學堂都從未上過,全靠一本字典自學成才,在部隊、三明鋼鐵廠、獸醫(yī)、肉雞養(yǎng)殖等崗位都頗有建樹,甚至出席了廈門市第一屆科學技術大會。</p> <p class="ql-block">到了我這輩,我家兄弟三人,都是1980年代的大學生,這在當年,也是很給父母長臉的事,甚至蔡店里家廟還紅榜報喜。兄妹三人還都繼承了父輩的創(chuàng)新基因,在各自工作上獨當一面,屢有建樹,三人先后都被區(qū)政府授予“拔尖人才”稱號。老大是農場動物專家,省“最美農業(yè)專家”,出版了4部專輯;老二是中國作協(xié)會員,區(qū)作協(xié)主席,出版了3部著作;老三是食品安全專家,閑時擺弄哇嗚小院,自稱院長(哇嗚小院),種幾株花草、組幾場沙龍、烹幾道美食、拍幾張照片、寫幾筆散文,另有一種閑趣合宜的人生體驗。</p> <p class="ql-block">以前,對于撰寫家譜這事,認識不到位,以為可有可無,但經歷越多,越發(fā)覺得家譜別有意義:撰寫家譜,并不是為了顯耀,而是激發(fā)后人奮發(fā)圖強,為家族、進而為民族爭光。今大哥義務承擔蔡店里族譜撰寫重擔,也得到了族人的大力支持。從今起,蔡店人就要腰桿直、聲勢壯地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值得寫入族譜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