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溫馨貼士:</b><br> 遇上復雜性的哀傷建議求助專業(yè)機構,例如:精神疾病??漆t(yī)院、綜合醫(yī)院的臨床心理科、正規(guī)的心理咨詢機構等。<div><br></div><div><b> 一、定義</b><br> “復雜哀傷”一詞源于美國心理學會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DSM-Ⅲ),是用于<b>描述不正常及病態(tài)的悲傷</b>。復雜哀傷與正常哀傷的分別,在于當事人反應的強度及持久度。</div><div><br> <b>二、復雜哀傷的診斷指標</b><br><b> (一)過度否認</b><br> 1、對于逝者懷著強烈的罪疚或矛盾的感覺,并拒絕接受逝者已死的事實。<br> 2、強烈感到逝者仍然生存,以致不合理地長期保存遺體或遺物。<br> <b>(二)持續(xù)、長期的哀傷</b><br> 1、經(jīng)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卻依然對損失的經(jīng)驗產生強烈并無法消解的反應。<br> 2、久久未能回復正常的社交或工作的機能。<br> <b> (三)延遲、壓抑、夸大的哀傷</b><br> 1、原初的損失經(jīng)驗并未帶來實時及適當?shù)谋瘋磻?,但在往后的損失中卻引發(fā)出夸大或程度超出預料的反應。<br> 2、可能會引發(fā)身心癥(如背痛、胸口痛、腸胃毛病、皮膚敏感等)。<br> 3、夸大的病癥可被診斷為精神失常(抑郁癥、創(chuàng)傷后壓力癥、焦慮癥、哀傷引發(fā)的短暫重性精神病、飲食失常等)。<br> 4、病癥會持續(xù),直至哀傷得到某種程度的緩解。<br> <b> (四)偽裝的哀傷</b><br> 1、高漲的情緒、過度活躍的行為、沖動控制問題(沖動的決定、藥物濫用、濫交、違法行為、不理智的投資、憤怒及暴力行為、躁狂的思想和說話、睡眠的需要減少等)。<br> 2、可能發(fā)展出與逝者死前病癥相似的生理癥狀。<br></div> <b> 三、與復雜哀傷形成有關的高危因素</b><br> 1、突然死亡。<br> 2、喪夫:年輕的喪夫者會比年長的喪夫者表現(xiàn)出較多的病態(tài)哀傷表征;但是,年長者稍后會因衰老及改變而比年輕者有更多孤單絕望感和病痛。<br> 3、喪妻:男士起初看來可能似乎比較平靜,但如果失去外界的支持與聯(lián)系,則會出現(xiàn)較不理想的后果。<br> 4、性格障礙:某些人的性格較易傾向抑郁、沮喪、否認、依賴或自我形象低落,以致哀傷過程復雜化,因為這些性格特質會阻礙他們的資源運用及調整的速度與彈性。<br> 5、持久的個人生活技能不足。<br> 6、家庭關系模式失能。<br> 7、先前損失經(jīng)歷的不良適應。<br> 8、過去有精神疾病、身心癥的歷史。<br> 9、損失的性質(因失蹤而帶來曖昧、不確定的死亡、不名譽的死亡或與逝者生前有沖突或矛盾的關系)。<br> 10、缺乏支持系統(tǒng)。<br> 11、經(jīng)濟困難:可能導致減少社交參與或接受適當治療的機會,延誤康復進程。<br> 12、同時發(fā)生其他壓力事件。<br><br><div> <b> 四、診斷復雜哀傷的其他線索</b><br> 線索一:當事人談到逝者就感到無可抑制的哀痛,多年前的哀傷仍猶如昨天發(fā)生一般。<br> 線索二: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便引發(fā)出不合比例、強烈的哀傷反應。<br> 線索三:避免談及逝者。<br> 線索四:從不提及逝者(家中也沒有逝者的照片……)。<br> 線索五:面談時出現(xiàn)失喪的主題。<br> 線索六:談論逝者時仿佛對方還在世。<br> 線索七:不愿意放棄、送走遺物。<br> 線索八:發(fā)展出類似逝者去世前的生理癥狀。<br> 線索九:對生活作出重大而超乎實際需要的改變。<br> 線索十:當事人表現(xiàn)出長期的沮喪、持久的罪疚感和低落的自我形象。<br> 線索十一:有模仿逝者的舉動。<br> 線索十二:有難以解釋的苦惱及抑郁,重復企圖自殺(或有自殺傾向)。<br> 線索十三:不斷有人際關系上的問題和困難。<br> 線索十四:有長期酗酒和濫用藥物的歷史。<br> 線索十五:每年固定某個時間內有不能說明的哀傷。<br> 線索十六:對疾病及死亡有莫名的恐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