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雨兒</p> <p class="ql-block">無論是在《紅樓夢》里,賈寶玉和他的姐妹們眾小無猜、鮮花著錦、詩酒趁年華的青春;還是在《挪威的森林》里,渡邊君徘徊在兩個女孩之間,游走在愛與痛的邊緣,非常迷茫的青春;抑或是在《芳華》里,嚴歌苓和馮小剛回首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們曾在部隊文工團里唱紅歌跳紅舞,在戰(zhàn)場上接受血與火洗禮的青春……都是文學作品中最亮眼最動情的部分,值得大書特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華似水流,我們都有似曾相識,又截然不同的青春,青春里的每一個錯誤都可能重塑一個人今后的人生。或平步青云,一朝夢圓;或命運急轉直下,走上與最初目的地完全相反的軌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知道,再也回不去了,卻總是忍不住要回首。因為有太多的遺憾,如果可以再來一次,結局是不是有所不同?可惜,沒有如果。也正因如此,青春才是一場人生的盛宴,才是一路漫長的告別,才是一部最深情的悲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嚴歌苓說,"芳"是芬芳的芳,"華"是芳華正茂的華,遂成《芳華》。這樣的美好,差一點讓人忘了,芳華散去后的蕭瑟;差一點讓人忽略了,青春背后的莽撞、虛榮、沖動、謊言和背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芳華》小說原著中的情節(jié)和人性之惡,雖然在電影里被刪減被磨平了一些棱角,但卻也同樣以個人、以社會的形式傳遞了出來。而這些惡的最大受害者,是兩個心地善良的男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部隊文工團里,劉峰是一個信奉"平凡即偉大"的雷鋒精神、自認為不重要的人,慢慢地用許多不重要的事湊成了重要。他的每一項榮譽、每一次進步都是那個時代對他的獎賞,只要稍微用點心,他可以爭取到大好的學習和升遷機會,但他高風亮節(jié),把機會拱手相讓予人,好得沒了個性、沒了自我、甚至缺乏人性,好得讓其他人變得心理陰暗,都在潛意識里期許他露出不好的馬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小萍是新入文工團小女生,因為沒有背景沒圈子親生父親還有歷史問題,處處被人欺負和遭遇難堪,就算舞跳得再好也只能長期當B角,所以,她只能處處隱忍,用自己的孤獨和冷漠來對抗整個集體甚至是組織,這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為她的命運多舛埋下了伏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些青春的芳華,轉瞬即逝。消失在劉峰因為向林丁丁表白愛情而被誣陷為流氓接受處分之時,消失在他在越戰(zhàn)上渴望光榮犧牲而能贏得女歌唱家林丁丁歌頌的絕望中,消失在他雞飛狗跳妻離家散的生活里,消失在他為了討一口生計卻被那些蠻不講理的城管打掉假肢的時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消失在何小萍永遠遺失了的舞臺上,消失在她因在戰(zhàn)場上搶救傷員立功、承受得了各種打擊卻承受不了突如其來的榮耀而精神崩潰之時;消失在她好像突然找回自己,穿著精神病服在月下獨舞的曼妙舞姿中……消失在觀眾的百感交集和在黑暗里偷偷抹去的淚水里。</span></p> <p class="ql-block">曲終人散后,總是意猶未盡,除了滿滿都是對青春的眷戀和緬懷,似乎很多人都在問同樣一個問題,"人為什么要善良?"好像"突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人人都因為善良成了無辜的受害者。是??!為什么呢?我也要給自己一個答案。忽然想到,前幾天看到微信里不斷刷屏余光中先生的《寫給孩子的一封信》,其中寫道:"理想不是個實惠的東西,所以你要習慣無人欣賞。"現(xiàn)在,我覺得,善良也不是個實惠的東西,所以你要習慣被人傷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緊接著,更多《芳華》的觀后感和有關善良價值觀的大討論代替了之前緬懷余先生的刷屏,從中,我讀到了這樣的格言,"人為善,福雖不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不至,福已遠離。"還有"上帝讓善良的人成為善人,本身就是對善人的獎勵。"多好啊,每一句話說到人的心坎上了!既然善良一定是不求回報的,所以,如果嚴歌苓把小說的結局寫成了喜劇,馮小剛把的劉鋒的后半生拍得開掛了,成了善有善報,那就是對善良的玷污,那就是媚俗滴!幸好,這是一部悲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悲劇就是將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撼人心魄。現(xiàn)實告訴我們,善良過頭了就成了懦弱,就成了"人善被人欺"?,F(xiàn)實是,大多數(shù)人并不懂得也無福消受善良。所以,嚴歌苓說,只有"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當劉峰正癡癡地愛著那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林丁丁而不得善報、反遭其辱時。殊不知,在整個文工團里,最能識得他的善良的人是沉默寡言的何小萍。這實在是命運的陰差陽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跨越40多年,盡管這一切來得太遲了。好在,在電影結尾處,馮小剛給了善良人一個慰籍。他讓劉峰與何小萍在祭奠越戰(zhàn)陣亡戰(zhàn)友的墓地上久別重逢了,她終于將埋藏了多年的心事說出來了。是的,她一直是愛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從不被善待,劉峰的存在,就像是一條粗壯的纖繩,把小萍從無底的深淵拖回了人間。他曾教她敬軍禮,會沖她微笑陪她說話,會在別人都嫌棄她的時候不顧腰傷主動陪她練舞。這是公開伸向她的第一雙手,怎能不讓她用一生來牽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愛,近乎一種朝圣,像緩緩滲出、靜靜流淌的泉水,在小萍千瘡百孔的心池蕩漾回旋了40多年。她愛過他青春歡暢的時辰,還愛他虔誠的靈魂、傷殘的身體和臉上的皺紋。就這樣,她把自己交給了他,兩個歷經(jīng)人間滄桑的人終于靠在一起了。</p> <h3>此時此刻,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h3><h3><br /></h3><h3>一臉憔悴的中年大媽何小萍悠悠地問:"劉峰,你這些年好嗎?"</h3><h3><br /></h3><h3>一身疲憊的劉峰舉重若輕地答:"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看和誰比了,"若跟在海南拿地的戰(zhàn)友夫婦陳燦、郝淑雯相比,或者跟遠嫁海外的林美女相比,估計是差太遠了,"若跟躺在這里的戰(zhàn)友比,我敢說自己不好嗎?"</h3><h3><br /></h3><h3>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但有了比較,才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才有了對生活的權衡和妥協(xié)——必須懂得知足。知足的滋味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在一瞬間找到了心理平衡,感到了殘酷的現(xiàn)實也有溫情脈脈的一面,不這樣又能怎樣呢?這是馮小剛居高臨下看紅塵,傳遞給底層庶民的一個生存價值觀,一下就抹平了所有的風霜和社會現(xiàn)實矛盾。曾經(jīng)飽滿的希望、理想主義情懷都被消解了。人是必須要靠一點精神支撐活下去的,知足也是一種善良,是與社會與自己為善,是人在失意時堅守的最后一道精神堡壘。哦,對了,除此之外,還有相知相惜的愛。盡管,這樣的愛不像青春期的熱戀似火燃燒,也無需走一紙婚約的形式,但確是介乎于親情和友情之間的守望,穿過槍林彈雨,趟過歲月的河流,成為世道變遷后人心的依托。</h3><h3><br /></h3><h3>這部文學和影視作品之所以獲得了極大多數(shù)人的點贊,在于走心。就算有人說它不好,我還是承認,<span style="line-height: 1.5;">它感動了我</span>。也許在我們的青蔥歲月里,都有一個孤獨寂寞的小萍,也有一個暗中喜歡的大好人劉峰,還有一群聒噪又無聊的人生過客。也許沒有壞人,也沒有好人,只有真實的人、虛假的人、簡單的人、復雜的人、以及一個時代的人……他們聚在一起,被時代的潮流裹挾著向前,或被莫名其妙的外力所驅使,做出一些真心或違心的事,融入到這個團或那個團,與人結一段善緣或一段孽緣,演出一幕幕人間悲喜劇,既有十惡不赦的一面,也有聚萬千種善良于一身的心……都將隨芳華遠去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