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12月2日,一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日子,一個令人激動和難忘的日子,我們——電校新村的發(fā)小們在跨越半個世紀后團聚啦!70幾位年齡跨度上至老三屆下至80屆相差十幾歲的兄弟姐妹在滬華大酒店閔行店相聚啦!</h3> <h3> 座落在閔行美麗的江川路上的上海電機學院,創(chuàng)始于1953年,當年叫上海電器工業(yè)學校,1956年更名為上海電機制造學校(簡稱電校)。1970年被迫解散,1978年復校。2004年更名為上海電機學院。</h3><h3> 上個世紀50年代,為建設學校, 來自全國各地的電校教職員工——我們的父輩就此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生涯。隨著教職員工和家屬的不斷增加,電校家屬宿舍(簡稱電校新村)也就應運而生!我們這些發(fā)小也都是在此地誕生、成長的,都是電校子弟!</h3><h3> 為了這次跨越半個世紀的發(fā)小聚會,我專程走訪了電校。</h3><h3> 這是電校的辦公大樓</h3> <h3> 這是現(xiàn)在電校的照片,老電校印象只能存在于我們的記憶中了,影像資料也無從找起。值得慶幸的是,改革開放后電校復校重建時,并沒有把所有建筑都拆除,而是保留了大部分,包括只有一層樓、二層樓的房子,使我們還能依稀找回當年的辦公樓、教學樓。</h3> <h3>這是實習工場</h3> <h3> 這是當時的東教大樓,現(xiàn)名第一教學樓</h3> <h3> 當年的電校大食堂,我們從小在這里吃大鍋飯,那個時候總覺得食堂的飯菜比家里的香,教職員工的碗筷都集中放在一個大柜子里。有一次,才幾歲的我想去拿碗筷,扒著柜子的擱板往上爬,不小心把柜子扒倒了,等我父親等人把柜子翻開一看,還好,我人小,正好被扣在空格里面,逃過一劫!</h3><h3> 這里白天是食堂,晚上就是我們的電影院。《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列寧在1918》和樣板戲等等,我們百看不厭!</h3> <h3> 大操場,我們小時候會屁顛屁顛地跟著鄰家大哥哥大姐姐到這里玩耍,捉知了,學騎自行車,后來變成了新中華機器廠的打靶場,整天槍聲不絕于耳。(全景)</h3> <h3> 走進校史館,里面所存資料不多,迎面這幅浮雕記載了當年參與電校創(chuàng)業(yè)、建設的人們。</h3> <h3> 這尊銅像是電校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嚴雪怡校長。</h3> <h3> 這就是當年的電校家屬宿舍,位于電校東門外,由四幢灰色 C形蘇聯(lián)式建筑組成,呈田字形排列,每幢三個門,南面二幢房子西至東1~6號,北面二幢房子西至東7~12號,其中:1、7、8、9號為單身教工宿舍,8號1樓左為小賣部,右為理發(fā)室,9號1樓右為衛(wèi)生所,10號1樓全部為托兒所、幼兒園。而且每棟樓的大門都朝向"田"字的中間,形成了一個開放式的大院。</h3><h3> 在 3 號門路邊電線桿上有個晚間亮燈的大時鐘;四周用竹籬笆將宿舍與外部隔開,東、南、北面都是農(nóng)田,油菜花黃、稻香麥浪、鳥語蛙鳴是我們兒時綠色的生活環(huán)境。</h3><h3> 它于2008年被拆除重建,我們寄托思念的家屬樓不復存在。</h3><h3><br /></h3> <h3> 宿舍區(qū)內(nèi)被兩條十字交叉、鋪有小塊花崗巖碎石的道路分割,縱向南端連接步行道和電機新村相通,是我們孩提時代上學的必經(jīng)之路,左側(cè)是田野,右側(cè)有一片小樹林,南門口有個簡陋的竹木門樓,旁邊有個茅草房,1958年大躍進時為家屬宿舍大食堂。</h3><h3> 下圖這個十字路口的左側(cè)4號門邊上的空地是男孩子們踢球的地方,右側(cè)10號門邊上是幼兒園小朋友玩耍的天地。</h3> <h3>這是2008年拆后重建的電校新村,里面依然居住著許多老電校人和他們的后代。</h3> <h3> 在電校新村,我還專程拜訪了仍居住在那里的電校老職工:李春生和解叢楠夫婦,解叢楠曾在醫(yī)務室做醫(yī)生,我因為患哮喘一直跑醫(yī)院,解醫(yī)生沒少給我打針吃藥,苦啊!如今他們都已80多了,在子女的照顧下幸福地安享晚年。</h3> <h3> 當時的電校就是一個小社會,有食堂,有醫(yī)務室,有理發(fā)店、小賣部,還有托兒所,我們這些發(fā)小大多在電校的托兒所里度過學齡前的童年時光。許多50年代出生的大哥哥大姐姐提起這個托兒所都是滿懷感情!</h3><h3> 這些老照片都是大家珍藏幾十年后拿出來分享的。</h3> <h3> 這是我小時候坐在媽媽的自行車上在電校的東教大樓前的合影。電校解散期間這里是新中華機器廠技校的教學樓,我有幸在里面讀了兩年技校又留校任教。</h3> <h3> 2009年10月,三位姐姐:左起海愛萍、嚴小憲、史曼尼重返電校故地,在電校創(chuàng)始人、曾任校長和書記的嚴雪怡銅像前合影。她們的父親(海定光、嚴雪怡、史祥周)都是電校的曾經(jīng)的校長或者黨委書記,也都居住在電校新村,是我們的鄰居。</h3><h3> 深切緬懷這些為電校嘔心瀝血地工作,卻在文革中飽受摧殘和凌辱的老一輩電校人!</h3> <h3> 非常感謝我們電校新村的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們,他們在電校新村出生長大,享受了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目睹過當時哥哥姐姐或者鄰居們上山下鄉(xiāng)的痛苦,也承受過父母被打成"牛鬼蛇神"游街批斗的屈辱,內(nèi)心深處對電校新村的那份情感卻是難以割舍的。他們心中的那份牽掛、那份思念,終于達成共識——組織一次電校新村發(fā)小的大團聚!</h3><h3> 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收到70多位發(fā)小的響應,有些在外地,有些在國外,單位工作跑不開,不能參加的都表示了深深的遺憾!這是一次與以往任何一種聚會都不可同日而語的聚會!</h3><h3> 再次感謝譚家農(nóng)、王建平和嚴明明等這些飽經(jīng)風霜、低調(diào)沉穩(wěn)、受人尊敬的大哥哥、大姐姐們??????</h3> <h3> 就是這些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大哥哥大姐姐!這些飽經(jīng)人間滄桑、閱歷了人生苦與樂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們深知我們這些生在電校、長在電校、年過半百的發(fā)小,雖然有的父母都不在了,電校新村也拆得印記全無,但電校新村卻始終是我們心中認定的根!是我們割舍不了、揮之不去的心結(jié)!</h3> <h3> 我們這幫發(fā)小,每家的兄弟姐妹都有至少3個以上,獨生子女和2孩很少,老三屆初中畢業(yè)就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上山下鄉(xiāng)去了,小的如我們60后尚幼,不諳世事。年齡雖然相差10多歲,但因為我們從小是在一個大院里玩耍的,讀書時又往往因為住一起又被分在一個班級,張家哥哥和李家姐姐在一個班,他們的弟弟妹妹也在一個班,彼此之間有著象親戚一樣的關(guān)系。</h3><h3> 何況,在"文革"中我們的父母很多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迫害??梢哉f,電校新村承載著我們快樂的童年,也見證了我們痛苦的歲月!</h3><h3> 我們對電校新村都有著無限的懷念!終于在2017年12月2日大家有幸又聚在了一起!</h3> <h3> 一進滬華大酒店的大門,撲面而來的是一股"認親"熱浪!相識相熟的熱情擁抱,面熟陌生的先聊起來,完全"臉盲"的只好小心翼翼地問一聲:"幾號門?。?quot;或者問爺娘叫啥。大堂里洋溢著前所未有的熱情、溫馨、親切的氣氛,就象一個大家庭碰在一起吃年夜飯一樣的!</h3> <h3> 酒店大堂的一角,海愛萍和嚴小憲兩位大姐姐熱情地招呼著發(fā)小,為我們辦簽到,就象叫自家的弟弟妹妹回家吃飯!</h3> <h3> 謝謝你們,兩位大姐姐?</h3> <h3> 右邊兩位大哥哥:譚家農(nóng)和王建平,發(fā)小聚會發(fā)起人</h3> <h3> 大家相親相愛,親切交談。中間那位正在說話的是發(fā)起人之一的嚴明明大姐姐。</h3> <h3> 拍集體照前小范圍先合個影。</h3><h3> 想當年,我們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電話,也沒有照相機。有人要搬離了,也頂多留個新居地址,日后寫信聯(lián)絡,想合個影還得跑到老街或者一號路曙光照相館去拍,離家很遠的。所以時間一長大家也就失去了聯(lián)系。如今,有機會聚在一起就得抓緊拍照,互留電話、微信,不留遺憾!</h3> <h3>74屆同學</h3> <h3>75屆來一張</h3> <h3>77屆小朋友</h3> <h3> 好鄰居,我們姐妹倆中間是曼尼姐!當年我們同住12號,曼尼姐的小弟弟動軍是我哥哥的同學,妹妹曼華和我是同班同學。他們的父親是值得尊敬的曾經(jīng)的電校黨委書記史祥周。</h3> <h3> 小辰光,放暑假的時候,晚上吃了晚飯,洗好澡,我們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拿著小板凳和蒲扇去2號門樓下聽萬尼亞講故事!她肚子里有好多故事,而且都是那種嚇人的故事,一只繡花鞋,一把啥額尺。一盞昏暗的路燈掛在老高的電線桿子上,照在萬尼亞厚厚的眼鏡片上反射出一種幽幽的光,講到緊張?zhí)幦f尼亞的眼睛也瞪得老大,真是有點嚇死寶寶的感覺,聽完故事都不敢獨自回家了?。ㄎ业淖笫诌吘褪侨f尼亞)</h3> <h3> 那時候年紀相差不多的女孩子在一起跳橡皮筋、跳繩、逃江山、捉迷藏、丟沙包、跳房子、踢毽子。玩得塵土一身,可開心啦!</h3><h3> 那時候的女孩子在家里都是要做家務的,早起買菜,回家煮飯,帶好弟妹,等父母下班回家都能吃上飯啦?,F(xiàn)在很多人都升級做奶奶、外婆啦!</h3> <h3> 大姐姐們個個精神飽滿,神采飛揚!在她們身上完全看不到歲月留下的滄桑感,依稀可以看到孩提時代的模樣!</h3> <h3> 那時候,男孩子們踢足球、打藍球,到河里挖河泥自己搓彈子,晾干后就是一粒粒硬的彈子,然后在泥地上挖一個個小坑打彈子,撕作業(yè)簿疊角片玩,斗雞,滾鐵圈。還有大哥哥提起當年去黃浦江游泳的事,我很小的時候也去過,還碰到過江豬,哈哈,往事不堪回首!</h3><h3> 據(jù)建平大哥回憶說:電校新村的東南草坪是男孩們鐘愛的皮球場;南面路旁有兩棵大樹,樹上生長著圓形小粒籽,塞在竹管里能搞響,取名噼啪籽,是男孩竹管槍子彈;十字路口東面路燈下是我們夏夜里嬉戲的天堂,晚飯后不約而同聚集在那里瘋玩;雨天,木質(zhì)樓梯扶手成了滑滑梯;僅十幾公分寬的一樓外墻邊階經(jīng)常是我們探險的道路。</h3><h3> 快樂的電校生活是令人難忘的!</h3> <h3> 同住4號門2樓的老哥倆嚴小偉和侯貴海久別重逢,好好聊聊!</h3> <h3> 酒宴開始,主持人請各家派代表自我介紹,住幾號門幾樓,父母叫啥,到場的兄弟姐妹幾個都齊齊亮相!這場面好感人哦!</h3><h3> 長達50年的分別,時間能改變我們的容貌,卻抹不掉我們心中的記憶,一提起父母姓名,兄弟姐妹的名字,下面總會有一片歡呼聲,往事如放電影一般歷歷在目,那時候我們鄰居關(guān)系都非常好,相互之間情況也很熟悉,一提起誰誰都能講出關(guān)于他的許多故事,如數(shù)家珍!</h3><h3> 大家臉上掛著笑,眼里含著淚!</h3> <h3>兒時的伙伴,再見時已是鬢發(fā)斑白的爺爺啦!</h3> <h3>把酒話今昔,但愿人長久</h3> <h3> 大家還有自帶文藝演出的,唱歌跳舞全是專業(yè)水平!</h3> <h3> 平靜一下,再按門牌號來個合影。</h3><h3> 這是2號門的</h3> <h3>這是4號門的</h3> <h3>這是5號門的</h3> <h3>這是6號門的</h3> <h3>這是10號門的</h3> <h3>這是11號門的</h3> <h3>這是12號門的</h3> <h3> 激動、感謝、思念,大家就像失散多年的親人,什么都想說,什么都想問。真誠地問候和關(guān)心著彼此,沒有客套,沒有虛情,就如同過去住在電校新村時一樣的聊著家長里短。</h3> <h3> 無限祝福、無限思念、無限牽掛、無限感恩,盡在不言中!</h3><h3> 但愿人長久,不日再相聚??????</h3><h3>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h3><h3> 電校新村的發(fā)小們,祝大家身體健康,生活幸福,家庭和諧,快樂每天??????????????????</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