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10月底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讓我來到多年來向往的怒江大峽谷和獨龍江。</b></h3><h3><b><br /></b></h3><h3><b>怒江大峽谷位于云南西北部怒江州境內(nèi),呈南北走向,峽谷處在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之間,是世界上最長、最神秘、最美麗險奇和最原始古樸的大峽谷。怒江大峽谷位于滇西橫斷山縱谷區(qū)三江并流地帶,峽谷在云南段長達(dá)300多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米,最深處在貢山丙中洛一帶,達(dá)3500米,被稱為"東方大峽谷"。</b></h3><h3><b><br /></b></h3><h3><b>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這里居住著傈僳族、怒族、獨龍族、普米族等12個民族。</b></h3> <h3><b>從昆明出發(fā),行車9小時,經(jīng)大理到達(dá)六庫。然后沿怒江北上,穿行在怒江大峽谷。</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澡塘?xí)?lt;/b></h1><h3><b>六庫北上不遠(yuǎn)到達(dá)登更澡塘?xí)牡胤健?lt;/b></h3><h3><b><br></b></h3><h3><b>澡塘?xí)菫o水(六庫)傈僳族的傳統(tǒng)集會,是當(dāng)?shù)孛褡辶?xí)俗,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傈僳族將溫泉看作上帝賜予的圣水,能洗去一年的污晦,迎來新年的吉祥,每年春節(jié)初二到初六,傈僳族同胞帶著全家老少和豐盛的食物聚集到這里的溫泉洗浴,因其赤身祼體,男女老少互不避諱的自然洗浴方式被譽為"沐浴天堂",有詩贊為"男女不避溫泉浴,洗卻風(fēng)塵凈靈"。集會其間還舉行上刀山下火海、民族射弩、溜索、秋千、對歌、民族歌舞等傳統(tǒng)活動,因此澡塘?xí)渤蔀橥饨缌私馀瓖{谷文化的重要窗口。一一 摘自澡塘?xí)慕榻B</b></h3><h3><b><br></b></h3><h3><b>我們在此泡腳后,精神氣爽,非常舒服。</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體驗怒江溜索 </b></h1><h3><b>溜索是怒江最原始的過江工具,隨著怒江上橋梁的建設(shè),它已經(jīng)成為游人體驗歷史的工具,因為存在風(fēng)險因素,想不久將會消失,在當(dāng)?shù)厝吮Wo(hù)下過江 。</b></h3> <h3><b>掛在溜索上,臉向上,眼睛看到的是天空,望不到濤濤江水,瞬間滑過,來不及膽怯,來不及回味,來不及感嘆。</b></h3> <h3><b><br /></b></h3><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怒江大峽谷老虎跳</b></h1><h3><b>江中盤踞一塊巨石,橫臥江中。被困的怒江水猶如猛虎下山,憤怒的咆哮著撲向巨石,又說此石成為兩山之間老虎來往最短距離的地方,故得名。</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老姆登</b> </h1><h3><b>是怒族語言的音譯,意思是"人喜歡來的地方"。村中絕大部分村民是怒族,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這高原鄉(xiāng)村已有百余年的歷史,這里犯罪率極低,老姆登教堂遠(yuǎn)近聞名。</b></h3> <h3><b>福貢老姆登觀景臺眺望怒江大峽谷</b></h3> <h3><b>清晨,云霧繚繞在大峽谷上方。</b></h3> <h3><b>皇冠山</b></h3> <h3><b>高黎貢山晚霞</b></h3> <h3><b>從我們住的客棧向下看民族風(fēng)情小院,我們在那個竹樓吃的手抓飯。</b></h3> <h3><b><br /></b></h3><h3><b>怒族手抓飯,烤乳豬、琵琶肉、烤烏雞、余下的都是綠色食品,飯用豬油、雞肉、火腿炒的,香極了!苦蕎餅沾天然蜂蜜,極好吃,蜂蜜當(dāng)?shù)禺a(chǎn),不很甜但有股特殊的香味,喝自釀玉米酒。</b></h3> <h3><b>老姆登名人,怒族,他給我們表演了怒族原生態(tài)的歌舞和竹片吹彈的樂曲。</b></h3> <h3><b>原生態(tài)歌舞</b></h3> <h3><b>竹片吹弾</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廢城知子羅 </b></h1><h3><b>傈僳語的意思是"好地方",是怒江通往內(nèi)地的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地處3000米的碧羅雪山上,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怒江州府和碧江縣府所在地。隨著怒江邊公路的開通,知子羅漸失中心地位。1973年,怒江州府下遷到六庫鎮(zhèn)。此城變?yōu)椋U城",城內(nèi)有許多上個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的建筑,上面涂著文革標(biāo)語語錄,走在城中時光似乎停留在那個年代。是拍攝那個年代影視作品最好外景地</b></h3> <h3><b>老房子大多人去樓空,門窗缺損,有些搖搖欲墜,走進(jìn)廢墟,推門吱扭作響,房內(nèi)角落甚至長草,蕭條冷落,廢城中多見婦女兒童和老人,沒有生氣。我想夜晚走在廢城,一定瘆得慌</b> 。</h3> <h3><b>半個世紀(jì)前的標(biāo)語口號還殘存在墻上,見證著怒江大峽谷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b></h3> <h3><b>知子羅基督教堂<br /></b></h3><h3><b>穿行在大峽谷,最醒目的是村莊里的教堂,最好的建筑也是教堂,教堂的建筑都很高,具有中國特色,遠(yuǎn)望唯有屋頂?shù)氖旨軜?biāo)明它的身份,教堂之多,在中國實屬罕見。上世紀(jì)初英美傳教士從昆明來此傳教,讓這里大多數(shù)人信奉了天主教或基督教。他們創(chuàng)造了傈僳文字,據(jù)說福貢縣9萬人中有7萬多人信奉基督教,教堂347座。因他們所作的貢獻(xiàn),使得云南很多地方原有的拜物教和巫術(shù)衰落,酗酒、賭博現(xiàn)象消失,一夫一妻制取代了原有的群婚制和血緣婚,福貢縣靠近邊境金三角,其鄰近縣吸毒嚴(yán)重,這里極少有人吸毒。</b></h3><h3><b><br /></b></h3><h3><b>回想100多年前,來自遙遠(yuǎn)不同國度的傳教士,在這大山大江之間披荊斬棘奔波穿梭、苦心孤詣、百折不撓,不論他們是為了什么,僅此奮不顧身的精神,就令人感動。</b></h3> <h3><b>繼續(xù)北行,來到著名的石月亮鄉(xiāng)</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石月亮</b></h1><h3><b>遠(yuǎn)山處有一石洞,當(dāng)?shù)乩圩宸Q之為"亞哈巴",意為石月亮,三江圣地,傈僳之根。石月亮是全球傈僳族公認(rèn)的發(fā)源地,至今仍有全球各地的傈僳族不斷前來尋根訪祖。</b></h3> <h3><b>與傈僳族姑娘合影,都說我倆長得很像。??</b></h3> <h3><b>到達(dá)貢山獨龍族自治縣后,繼續(xù)北上前往丙中洛。</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怒江第一灣</b></h1><h3><b>怒江從秋那桶峽谷向南進(jìn)入丙中洛,在其南部形成彎彎曲曲幾道彎,其中最大一個彎在丙中洛南部,被稱為"怒江第一灣"。</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怒江桃花島</b></h1><h3><b>伸向怒江的一個半島,島上多桃花,每年當(dāng)?shù)厝擞诌^桃花節(jié)而得名"桃花島"。</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丙中洛</b></h1><h3><b>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多民族多宗教的和睦之地,這里民風(fēng)淳樸,夜不閉戶,這里有飄揚的經(jīng)幡、高高的教堂、古樸的村舍、巍峨的雪山、茂密的森林、久遠(yuǎn)的茶馬古道、絕壁峽谷中奔流不息的怒江、美如仙境,人神共語,人神共居,游走在丙中洛如夢如幻,如醉如癡。</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霧里村</b></h1><h3><b>丙中洛鄉(xiāng)霧里村是茶馬古道上一個美麗的小山村,每當(dāng)清晨,云霧繚繞,炊煙裊裊,猶如仙境,"霧里"由此而來。</b></h3> <h3><b>幾十戶人家在這塊怒江畔的坡地上造就了一幅山水畫,鐘靈毓秀,云起云落,霧現(xiàn)霧消,飄飄渺渺,靈動、飄逸、秀美、神秘。</b></h3> <h3><b>漂動的云霧讓仙境時隱時現(xiàn),變幻莫測,一幅動態(tài)的水墨丹青,讓人嘆為觀止,拍案叫絕。</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茶馬古道</b></h1><h3><b>霧里村的村民就是背著竹簍往返在這條歷史古道上。</b></h3> <h3><b>走茶馬古道進(jìn)霧里村,懸崖下是怒江。</b></h3> <h3><b>古道最險處,絕壁間盈尺小道,下面是奔騰的怒江。</b></h3> <h3><b>村民由藏族、怒族、傈僳族組成,信仰基督教、藏傳佛教、原始宗教,他們和睦相處,與神共居,與神對語,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盡管生活貧困,但內(nèi)心幸福寧靜。</b></h3> <h3><b>這是村里基督教徒墓</b></h3> <h3><b>在霧里村與怒族小伙</b></h3> <h3><b>這里的巖石呈片狀,當(dāng)?shù)厝司偷厝〔模鑫蓓數(shù)耐咂?lt;/b></h3> <h3><b>用片狀巖石覆蓋的屋頂</b></h3> <h3><b>重丁教堂位于丙中洛壩子?xùn)|面的重丁村,為天主教堂,始建于1905年。由法國傳教士任安守仿香港的天主教堂修建,規(guī)模宏大,非常漂亮,后來教堂在"文革"期間被毀,1996年在原址上重建,規(guī)模小于原來的教堂。</b></h3><h3><b><br /></b></h3><h3><b>教堂大門緊鎖,需要找村里管教堂的人開,天下雨,只在外面看了看教堂的鐘樓,照片是從網(wǎng)絡(luò)下載的,很遺憾沒能進(jìn)去。</b></h3><h3><b><br /></b></h3><h3><b>遙遠(yuǎn)的年代、遙遠(yuǎn)的地方、崇山峻嶺、茶馬古道,西方傳教士是如何尋到此地,又如何不畏艱險來到如此偏僻角落,我無法想象,但佩服他們忠于自己的信仰并身體力行地傳播他們的宗旨。 </b></h3> <h3><br /></h3><h3><b>法國傳教士任安守之墓,位于重丁教堂后面。歷史上"白漢洛教案"的主角,他來華傳教的目的及功過由歷史學(xué)家評說。任安守神父1856年4月16日生于法國安姆山省(Puy-De-Done)克萊蒙市(Clermont)。1886年來華在西藏教區(qū)傳教。1898年到貢山丙中洛建堂傳教,直到去世。公元1937年因病在重丁教堂逝世,終年81歲。文革中墓被毀,2005年春修復(fù)立碑。</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秋那桶</b></h1><h3><b>秋那桶位于怒江大峽谷云南省界內(nèi)最北端,它的北面就是西藏察隅縣的察瓦龍鄉(xiāng),茶馬古道將兩地相連,"桶"在怒族語言中即"和平""平安"之意,這里是"此景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見"的人間仙境。這個村莊像孩子般的純真,像孩子般的無憂無慮、自由快樂,人們仿佛離世而居,不知人間愁苦,平靜而快樂。</b></h3> <h3><b>村里有個教堂,也是全村最高的建筑,各個方向都能看到它。</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怒江石門關(guān)</b></h1><h3><b>是怒江北與西藏茶馬古道上的必經(jīng)通道,一側(cè)為碧羅雪山,另一側(cè)為高黎貢山。兩岸山如刀削,蔚為壯觀。</b></h3> <h3><b>險峻幽深而不失柔美</b></h3> <h3><b>江邊的路通往西藏察瓦龍,著名的丙察察路,目前正在擴建改造,建好后即將成為新的一條進(jìn)藏公路,最險但風(fēng)光最美之路。</b></h3> <h1><b><br /></b></h1><h1><b>從丙中洛返回到貢山后,開始了最讓人期待的獨龍江之行。</b></h1>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獨龍江</b></h1><h3><b>獨龍江位于三江并流核心區(qū),是三江并流地區(qū)最西面的河,被稱為"第四江"。獨龍江發(fā)源于西藏東南部,是伊洛瓦底江一級支流,穿越中國和緬甸,在緬甸匯入伊洛瓦底江。</b></h3> <h3><b>1999年以前,前往獨龍江人背馬馱要走3天</b>。<b>通過下面的故事可以想見當(dāng)年封閉程度,1993年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位女研究員,為了采集高黎貢山植物標(biāo)本,她帶了6個人13匹馬,馬隊從貢山縣城走了3天到達(dá)獨龍江鄉(xiāng)。村民不洗臉不洗澡,偏遠(yuǎn)的村子甚至不知貨幣為何物,只有物物交換,她給一個婦女10元錢,村民轉(zhuǎn)身拿這張紙幣給孩子擦鼻涕扔掉了。</b></h3><h1><br /></h1><h3><b>1999年獨龍江才有了與外界聯(lián)系的一條96公里的鄉(xiāng)級公路,改變了獨龍江與外界全封閉的狀態(tài),被稱為獨龍族"第二次解放",許多獨龍江老人第一次見到汽車,他們稱汽車車燈為眼睛。 有了公路,還有半年時間大雪封山封路,每年11月到次年5月,大雪封山,不能通車,獨龍江還是處于半封閉狀態(tài)。<br /><br /></b></h3><h3><b>2011年改建原有公路工程正式開工,</b><b>2015年11月,獨龍江公路重點工程高黎貢山獨龍江隧道全面完成,獨龍江鄉(xiāng)徹底告別每年有一半時間大雪封山不通公路的歷史。全線通車后,96公里公路縮短為79公里,</b><b>翻山高度從4500米降低到3100米,貢山縣城至獨龍江鄉(xiāng)從8小時縮短為僅3小時,但短短79公里仍有700多個彎道。</b></h3> <h3><b><br /></b></h3><h3><b>這是司機王師傅拍的今年四月獨龍江大雪的照片,雪墻高達(dá)三米,鏟雪車鏟出通路??梢韵胍姰?dāng)年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獨龍江完全被大雪封在深山老林中的情景。</b></h3> <h3><b>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b></h3> <h3><b>高黎貢雪山</b></h3> <h3><b>在中部右側(cè)山腰處可見一彎曲的小路,那就是1999修的鄉(xiāng)級公路,自從高黎貢山隧道開通后,這條路已經(jīng)廢棄了。</b></h3> <h3><b>山路崎嶇、彎多、狹窄,無法停車,窗外風(fēng)光無限,一路車拍沿途風(fēng)景。這條公路建在高黎貢山山脈的半腰,是條異常險峻景色絕美的天路。</b></h3> <h3><b>路遇日照金山</b></h3> <h3><b>獨龍族是中國最少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有著"太古之民"之稱,獨龍族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境內(nèi),人口僅五千余人,絕大多數(shù)生活在相當(dāng)封閉的獨龍江峽谷地區(qū)。</b></h3> <h3><b>在孔當(dāng)一個小店,見一塊色彩搭配非常諧調(diào)的手工織布,我問店主干什么用的,她說是從舊衣服上拆下來的,她用新的機織布纏在身上,向我展示七彩獨龍?zhí)涸?jīng)的用途,白天當(dāng)衣服,晚上當(dāng)被子。</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孔當(dāng)鎮(zhèn)</b></h1><h3><b>隨著獨龍江的開放,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孔當(dāng)鎮(zhèn)建設(shè)得非常漂亮,完全出乎我原來的想象,新房子都是咖啡色、紅色外表,上面繪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b></h3> <h3><b>歡歌的獨龍江在它身邊奔流,幾個到這支邊的年青人在江邊釣魚,他們說網(wǎng)放上一晚,第二天會大有收獲。這里,天是那么藍(lán)、林是那么密、水是那么清、人是那么善……,真是難覓的秘境。</b></h3> <h3><b>晚霞映紅碧綠的江水,走公路橋到達(dá)孔當(dāng)鎮(zhèn)對岸,因堅持不走回頭路,逆水而行,與同伴邊走邊玩邊拍,沿江走了許久,才見到一座吊橋,回到鎮(zhèn)時,天已黑,手機記錄走了八公里,盡管辛苦,但獨龍江已深深地印在腦海。</b></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紋面女</b></h1><h3><b>婦女紋面,是獨龍族相當(dāng)奇異的習(xí)俗,對于這一紋面習(xí)俗的原因,紋面女們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為了好看,有的說是為了死后與靈魂相認(rèn),有的說是為了不被人搶去為奴,有的說是為分辨男女。有的為了死后能帶走生前的東西,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一一摘自網(wǎng)絡(luò)</b></h3><h3><b><br /></b></h3><h3><b>紋面女已經(jīng)所剩無幾,2015年統(tǒng)計還有28人,不久將來紋面女將成為歷史。</b></h3> <h3><b>獨龍族小朋友</b></h3> <h3><b>以前的老屋</b></h3> <h3><b>政府免費為獨龍族建的新房,政府為改善獨龍族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投入大量資金,給每位成人免費發(fā)放一部手機且提供免費話費。</b></h3> <h3><b>巴波村新貌,獨龍江沿岸村子現(xiàn)在都有水泥路相通。</b></h3> <h3><b>青山綠水環(huán)抱的龍元村</b></h3> <h3><b>獨龍山水翠如洗</b></h3> <h3><b>獨龍江吊橋,目前還是人們常用的過江通道。</b></h3> <h3><b>這才叫碧綠清澈見?的江水,一塵不染。</b></h3> <h3><b>光影中靈動的碧水宛如一幅抽象藝術(shù)的畫面</b></h3> <h3><b>奔騰不息的獨龍江</b></h3> <h3><br></h3><h3>游云2017年11月穿越滇西怒江大峽谷,探秘獨龍江。</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