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北京這座千年的古都不僅有建筑的杰作、自然的美景,還蘊藏著無數(shù)的動人故事,讓我們去探訪,去找尋。</h3> <h3>閑話北京胡同:北京胡同的衰敗。</h3><h3>北京胡同的衰敗情況可追溯至清末。隨著那個時代封建體制的瓦解,胡同中貴族王府和大型四合院開始分割或出租出賣。至民國時期,受內憂外患的社會影響,許多王府或四合院已不再屬一戶人家所有,其中多數(shù)變?yōu)槎嗉液献〉碾s院。<br /></h3><h3> 但北京胡同整體情況的重大變化,發(fā)生在1949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北京是座完整的東方古城,它并未遭受戰(zhàn)爭破壞。1950年代政府將許多大型王府四合院先后辟為辦公場所。繼而拓寬舊城道路,辟地修筑廣場和各種新型建筑。1960年代中期整體上拆除了含五百余年歷史滄桑的北京古城垣,至此唇亡齒寒,北京內城胡同失去整體意義上的保護與依托,許多胡同變成由內城直接通往在城墻遺址上修建的二環(huán)路及以外地區(qū)的交通要道。北京胡同相對的封閉與寧靜從此不復存在。</h3> <p class="ql-block"> 盡管胡同中幾處舊有門樓還在,但無一院落不是由幾戶甚至幾十戶人家居住,歷史上曾領數(shù)百年中國北方居住文化風騷的四合院那種"天棚魚缸石榴樹"的雅致與堂皇早已煙消云逝。</p><p class="ql-block">人口迅速增長,經濟相對落后,政治運動頻繁沖擊,也是北京胡同衰敗的重要因。</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也給北京胡同人文遺跡造成重大破壞。</p><p class="ql-block"> 1949年北京人口不足百萬,至改革開放初的1980年北京人口已愈千萬,但城市住房建設卻沒有大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使北京城市現(xiàn)代化快速發(fā)展,大批胡同變成一種"矛盾"被推土機推掉。據(jù)統(tǒng)計從1980年至2000年北京胡同消失了一千五百余條,現(xiàn)存真正意義上的胡同,其數(shù)字已由1949年以前的三千余條減少至數(shù)百條。有幾十萬戶北京人告別了長期居住生活的胡同。北京城新樓拔地大道縱橫,象是要變成中國的東京、紐約,巴黎的拉得芳斯新區(qū)。這過程中胡同是尷尬的,胡同里的人是被動的。</p> <p class="ql-block">【徒步路線】東四南大街-內務部街(稱勾闌胡同。勾闌即妓院)41號周如香住宅、39(舊20)號梁秋實舊宅、21號盧森堡大使館、13號(北京二中前身是清朝左翼宗學,北洋政府內務部舊址)、11號院曾是清明瑞的府第(六公主府,姜文曾在此居住)、大方家胡同-小牌坊胡同-南水關胡同-小牌坊胡同-東水井胡同-西水井胡同-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前芳嘉園胡同-后嘉園胡同11號桂公府--新鮮胡同-演樂胡同92號院有一株胸徑1.1米的古棗樹,估計已有500~700年的歷史,被尊為棗樹王-本司胡同(稱本司胡同,俗訛稱粉絲胡同,因明朝教坊司在此,故名。)本司胡同39號,民國期間繪制的十七孔橋彩畫、17號,末代皇帝溥儀的妻子李淑賢 曾在此居住。1914年2月,章太炎因反對袁世凱稱帝,遭到軟禁,曾囚于北京本司胡同、16號1959~1984年任北京市同仁醫(yī)院副院長、耳鼻咽喉科主任的徐蔭祥原來住這院。1986年11月17日他因心力衰竭逝世于北京。3號為基督教青年會舊址。-燈草胡同,19號清鑲白旗漢軍都統(tǒng)衙門、5號現(xiàn)在是"四合賓館", 據(jù)說是香港一家公司經營。中國戲曲大家梅蘭芳, 國民黨將軍廖耀香等許多名人曾在這里住過。-禮士胡同、129號這座非常氣派的四合院的主人原是清末漢陽知府賓俊,民國時,日本投機商李彥青趁日本大地震之機販大米發(fā)了橫財。</p> <p class="ql-block">東四南大街,位于北京東城區(qū)中部,主要建筑古跡有東四清真寺,東四南大街路東,面對燈市口處,原有二郎廟。東四南大街主街上,東四南大街的繁華地段,人流量大,隸屬于餐飲一條街。附近有財貿干院,地鐵站,中高檔消費。處于黃金地段,位置好,店鋪醒目,周圍有麥當勞,KFC,各類品牌服裝等,人流量非常大。</p> <h3>東四南大街路東,面對燈市口處,原有二郎廟。《宸垣識略》:二郎廟在燈市口大街東,僅一小殿,康熙間重修。倉場侍郎石文柱碑云:據(jù)道書稱二郎神為清原真君。唐貞觀三年創(chuàng)廟于此。原按:二郎神為秦蜀將李冰之子,鑿離堆江,有功于民,蜀人祀之。本朝雍正五年,詔封李冰為敷澤興濟通佑王,李二郎為承績廣惠顯英王。30年代,曾往廟內參觀,廟僅一間,西向(在今燈市口東口外,交通警樓后面)。李二郎塑像似封神榜的二郎神,三只眼,手里還牽了一只狗。據(jù)說此廟最初為楊二郎廟,到清初四川人為紀念李冰父子改為李二郎。解放初,廟房仍在,如今已改為民房了。</h3> <h3>三條老胡同講述京城教坊春秋</h3><h3>在東四南大街路東有三條歷史悠久的胡同演樂胡同、本司胡同和內務部街。據(jù)史料記載,這三條胡同在元朝時屬東皇華坊,到了明朝,則屬黃華坊,是當時的教坊所在地。另據(jù)《析津日記》記載:"京師黃華坊,有東院,有本司胡同。所謂本司者,蓋即教坊司也。又有勾欄胡同、演樂胡同,其相近復有馬姑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粉子胡同,出城則有南院,皆舊日之北里也。"由此可見明時管理教坊的教坊司也在這一帶。<br /></h3> <h3>演樂胡同因明朝教坊司所屬樂隊在此地排練而得名。而教坊司則設在本司胡同一帶??梢韵胍?,當時的演樂、本司胡同里,定是鶯歌燕舞、佳麗云集熱鬧非凡。</h3><h3>明初教坊的昌盛,與明初的幾位皇帝都是戲劇愛好者不無關系。明成祖朱棣十分喜愛雜劇,據(jù)說他不但喜歡聽雜劇,而且還有很高的鑒賞能力。他經常召集元末教坊舊人入宮演出,每到樂人唱到精彩之處,成祖就舉杯滿飲,表示喝彩。在這些樂人中有一個樂人叫齊亞秀,她的演技高超,經常被成祖邀請進宮演出。有一次她表演完后出宮,禁不住對人夸贊成祖說:"這真是個知音天子。"</h3><h3>成祖之后,明朝的另幾位皇帝都喜歡雜劇,因此演劇之風一直很盛。到了明武宗時,武宗十分喜歡一個叫臧賢的樂人,曾經給了他一品服色。武宗經常命樂人入宮演出,后來他嫌樂人入宮演出不方便,索性讓他們住在宮內長期演出。但是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樂人中有很多都是"貌似潘安"的"帥哥",這要是和皇帝的嬪妃鬧出什么風流韻事來,皇家臉面往哪里擱呀。<br /></h3><h3>于是,無道武宗竟下令,男性演員都施以宮刑。從武宗起,優(yōu)秀的樂人都入宮成了專供皇帝享樂的樂人,也就因此,沒有了優(yōu)秀樂人的教坊,就逐漸衰落下來,教坊里剩下的樂人走投無路,到最后竟與周邊一些娼家同流合污。教坊的興衰竟是因人而興,因人而衰。<br /></h3> <h3>內務部街,明代稱勾闌胡同?!堆嗑┰L古錄》載:"東四牌樓南勾欄胡同,為元時御勾欄處"。乾隆時胡同改稱勾欄胡同。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廷改巡警廳為民政部,民政部的衙署,便設在勾欄胡同里。宣統(tǒng)時,勾欄胡同的名稱改稱民政部街。民國成立后,北洋政府將內務部設在此地,胡同遂更名為內務部街。</h3> <h3>從本司藝妓薛素素的脂硯,到點評《紅樓夢》的脂硯齋</h3><h3>當時有些教坊樂人,進入到本司胡同周邊妓院中,成了賣藝不賣身的"藝妓",本司胡同周圍就出現(xiàn)了以這些名妓命名的胡同,如馬姑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br /></h3><h3>在這些埋入歷史的藝妓中,竟有過一位傾國傾城,且與紅樓夢早期抄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作者有些"淵源"的名妓薛素素。她姿態(tài)艷雅,言動可愛,擅長多種技藝,有"十絕"之稱。胡應麟在《甲乙剩言》中記載,薛素素能寫黃庭小楷,能繪蘭竹,下筆迅掃,各具意態(tài)。她還擅長馳馬挾彈,能以兩彈先后發(fā),使后彈擊前彈,碎于空中。又置一彈于地,以左手持弓向后,右手從背上反引其弓,以擊地下之彈,百不失一也。薛素素不僅技藝超群,而且她還性格豪爽,常以"女俠"自命。<br /></h3><h3>據(jù)說明代著名文士王樨登,十分欽慕薛素素,曾經贈其一方硯臺,他還在硯臺的背面深情款款地刻上題句"調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點,余潤拂蘭芝。素卿脂硯",以此表達他對薛素素的情意。這方硯臺屬硯中上品,有人曾描述此硯,"小才盈握,硯質甚細,微有胭脂暈,寬一寸五分許,高一寸九分許。硯周邊鐫柳枝,舊脂猶存。"此硯盒也十分精致,珊瑚紅漆盒,盒上蓋內刻細暗花紋的薛素素像,她憑欄立幃前,盒右上角篆有"紅顏素心"四字,左下角是杜陵內史小方印,為仇十洲之女仇珠所畫。<br /></h3><h3>此硯小巧可愛,薛素素甚是愛之,這方硯臺一直跟隨薛素素。但是薛素素一生孤苦,她幾次嫁人,都沒有好結果。據(jù)說薛素素還曾嫁給《萬歷野獲編》的作者沈德符為妾。薛素素去世之后,她的后人將此硯變賣。百年之后,此硯幾經輾轉傳到了批注紅樓夢的脂硯齋之手。脂硯齋對此硯是愛不釋手,他在硯側刻上了"脂硯齋所珍之研(硯)其永保"十個字??墒牵廄S是誰,成了后人一個難以破解的謎團。但是它也清楚地告訴我們,脂硯齋之名,緣自此硯。脂硯齋點評石頭記,和這方硯臺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或許他當年點評《石頭記》用的就是此硯吧。<br /></h3><h3>數(shù)百年過去了,薛素素們的艷雅、豪爽都已成為過眼煙云,她們的人生故事承載了那個社會太多的歷史印跡。昔日熱鬧喧囂的胡同,已是歸于寧靜。走在秋風蕭瑟的胡同中,滿地黃葉隨風飄舞,不由得想起一句歌詞:"菊花殘,滿地傷。"仿佛就是那些教坊樂人,在歷史深處的傾訴吧。<br /></h3> <h3>明穆宗與內務部街的心酸事</h3><h3>內務部街在明朝時與穆宗皇帝還有過一段故事。據(jù)記載,有一次明穆宗想吃果餅,就告知近侍,讓他們去準備。不多時間,尚膳監(jiān)及甜食房就開具出購買做果餅所需的松仁等物的賬單,價值數(shù)十金。近侍將賬單呈給穆宗,請他批示。穆宗看后笑曰:此餅只需銀五錢,便可于勾闌胡同買一大盒,何用這多錢?近侍聽后,嚇得了不得,不知皇帝何時去過勾闌胡同,竟如此明察秋毫,再不敢糊弄皇帝了,趕緊跑到勾闌胡同去買果餅。<br /></h3><h3>大家一定很奇怪,身為皇帝的明穆宗,竟然知道勾闌胡同里果餅的價格,這確實令人驚奇。原來,這與明穆宗登基前一段辛酸的生活不無關系。明穆宗叫朱載垕,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生母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很少得到父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剛滿十六歲的朱載垕就出宮搬到裕王邸,開始了獨立生活。在裕王邸十幾年的生活,使朱載垕較多地接觸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br /></h3><h3>朱載垕的父親嘉靖皇帝,十分迷信,他聽信了江湖術士"二龍不相見"的胡言,在連續(xù)死了兩個太子后,決定不立太子了,于是朱載垕就處在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他的兩個哥哥死了,他成了最年長的皇子,按理應是儲君,但是父親卻沒給他名分,而且他還十分不招父親的待見。<br /></h3><h3>朝中勢利眼的大臣,對這位皇子也十分苛刻,使他飽嘗人間冷暖。據(jù)說他作為王爺每月的俸祿,有時都不能按時拿到。每月就那么些俸祿,朱載垕一大家子的生活費都要從這里出,不節(jié)儉是不行的。由于被生活所迫,養(yǎng)成了朱載垕節(jié)儉的生活習慣。他平時很多事都是事必躬親,而且京城哪里有便宜東西賣,身為王爺?shù)乃故橇巳缰刚啤?lt;/h3><h3><br /></h3> <h3>內務部街11號院。</h3><h3>在東四南街區(qū)中,最大的院落</h3><h3>原來有四座廣亮大門,二十個院子</h3><h3>在整個京城,這樣規(guī)模龐大的大宅并不多見</h3><h3>只有清朝大學士、軍機大臣那桐的那家花園堪比</h3><h3>乾隆時,這里是一等誠嘉毅勇公</h3><h3>伊犁將軍明瑞的府邸,據(jù)說</h3><h3>明瑞的姑姑是乾隆皇帝的皇后</h3><h3>叔叔是大學士傅恒</h3> <h3>后來道光的六女兒壽恩固倫公主</h3><h3>嫁給明瑞重孫景壽,因此又稱"六公主府"</h3><h3>到了民國,這里歸了鹽業(yè)銀行經理岳乾齋</h3><h3>他是中國1918年6月7日開辦的</h3><h3>第一個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創(chuàng)始人。</h3> <h3>內務部街11號院·明瑞府(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從內務部街開始)</h3><h3>11號在內務部街東口路北,剛一見到11號的門樓,我不禁疑惑了,大門竟是一座小小的如意門。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宅院的規(guī)制是要嚴格按照主人的身份、地位建造的,如意門是普通的老百姓家的大門規(guī)制,如果是有身份、地位的官員,其宅院的大門,一般會是廣亮大門,再差一些的也會是金柱大門。</h3> <h3>昔日的涼亭,現(xiàn)為原居委會使用。</h3><h3>紅學家按史料記載和《乾隆京城全圖》比對,當年曹雪芹與好友敦敏相會的養(yǎng)石軒,就在今日的內務部街11號。</h3> <h3>11號院后花園小山東側有一個山洞,傳說當年是岳乾齋藏寶的地方。有說是水牢,相傳日偽時期改建成鋼筋水泥的地下室。</h3> <h3>曾是乾隆時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的府第</h3><h3>而明瑞出身名門,是沙濟富察氏的子孫。他的姑姑是乾隆皇帝的嫡皇后,他的叔叔是大學士傅恒,他的堂兄弟則是大將軍福康安。如此高貴的出身,使年紀輕輕的明瑞,就從官學生襲一等承恩公,授二等侍衛(wèi)。明瑞在朝廷里的官階一直很高,做過戶部侍郎、正白旗漢軍都統(tǒng)、伊犁將軍、云貴總督、兵部尚書等職。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因隨軍平定伊犁叛亂有功,得到繪圖形于紫光閣的榮耀。也是在這一年,乾隆皇帝下令在勾欄胡同建宅,賜給平定伊犁叛亂的功臣明端為將軍府。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緬甸屢次犯擾邊境,乾隆皇帝命明瑞以云貴總督兼兵部尚書經略軍務,率兵征伐。明瑞不負圣望,獲大勝,被晉封為一等誠嘉毅勇公。<br /></h3><h3>據(jù)說,道光皇帝的六公主和景壽還在此地住過,于是就有人盛傳這里是六公主府。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道光皇帝的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下嫁明瑞的曾孫景壽,景壽授固倫額駙。如果這里曾經住過公主,又是一等誠嘉毅勇公的賜第,那么大門就更不會是如意門了,可見11號院這個門樓一定是后來改建的。<br /></h3> <h3>此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系乾隆帝御賜給平定新疆伊犁叛亂立卓功而獲"圖形紫光閣"崇高榮寵的明端將軍所建的宅第。</h3><h3>乾隆三十二(1767)年,明端以云貴總督兼兵部尚書經略征伐緬甸軍務,因身先士卒、大敗緬兵而被晉封為:"一等誠嘉毅勇公。"后乾隆三十三年二月,明瑞乘勝率軍縱深緬境,因孤立無援、糧盡兵潰負創(chuàng)自縊。</h3><h3>噩耗上聞,乾隆震驚,親臨明宅祭祀,以示哀悼。</h3> <h3>道光十四(1834)年,明的曾孫景慶襲公爵,并在宅院臨街另辟一門,將宅院東西并列分為兩院。道光二十五(1845)年,景慶其弟景壽迎娶了道光皇帝之六女壽恩固倫公主。昔日明將軍宅第更名為:"六公主府;"亦稱:"駙馬府。"后景氏子嗣麟慶晉任為道光朝的"兩江"總督,那另辟的宅門即為"總督宅第"。最終景壽之子麟光襲爵繼承此宅至民國年間。</h3><h3>大院西邊是民國北洋皖系軍閥段祺瑞政府的內務部公署,即現(xiàn)今的北京二中址。可見占地頗為廣闊。</h3> <h3>大院的門牌早先是內務部街5號,1967年的"文革"破"四舊",內務部街更名為瑞金路20條,大院門也隨著當時的順序改為11號;1972年恢復內務部街時,11號的門牌被沿用至今。然而懷舊的住戶和老街舊坊仍習慣地稱之"5號"大院。</h3> <h3>西小一院曾住過總政宣傳部長姜思毅將軍、副部長劉漢少將、總政聯(lián)絡部長楊思德少將;西小二院曾住過撰寫名著《黨費》、《七根火柴》的軍旅作家王愿堅。西二院大垂花門內的正房曾住過軍委炮兵學院副政委徐忻。西三院正房曾住過八一電影制片廠副政委那狄。西四院正房曾住過總政聯(lián)絡部副部長沈辰。該院至今還有一座造型奇特的疊石假山,昔日一架遮天蔽日的大藤蘿架和一棵高大的香椿樹,當年我可沒少上下攀爬。中一院大垂花門內的西耳房曾住過八一體工大隊著名國家體操運動員王維儉女士;正方自西向東住過國防大學副校長錢抵千中將;北京市社科所所長許唯。中三院正房西曾住過戰(zhàn)士出版社社長黃濤。大院的后樓曾住過《解放軍文藝》副社長魯藝,總政軍樂團團長石壘,撰寫名著《黃繼光》的軍旅作家黎明,譜寫《北京頌歌》的作曲家田光,譜寫《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的軍旅作曲家劉兆江及采寫《水鄉(xiāng)抗日的雁翎隊》、《支前的子弟兵母親戎冠秀》、《奇襲白虎團的志愿軍偵察英雄楊育才》的知名戰(zhàn)地記者宮潔民,知名軍旅連環(huán)畫家孫翰春等。</h3> <h3>院落最后為一座花園。園中有一座由山石和土堆成的假山,山下有個用山石砌成的山洞,里面黑乎乎的。據(jù)說這個山洞里原來還暗藏著一個金庫。我想明瑞的后人,在民國后就落魄了,曾經將此府變賣,輾轉被鹽業(yè)銀行經理岳乾齋購得。山洞里的金庫是否就是岳乾齋住在這里時修建的,也未可知。我沿著石階登上假山,山上中間是一座敞軒,東西是兩座亭子,軒和亭子還是那樣精美,只是都被砌成了小屋,有的住上了人家,有的成了堆放雜物的儲藏室。<br /></h3> <h3>姜文曾經住在內務部街11號院里。1975年,電影人姜文遷入了"六公主府"。</h3><h3>前一陣,姜文導演的影片《太陽照常升起》在全國各地熱映,特立獨行的姜文又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內務部街的老居民們也津津樂道起來。據(jù)他們回憶,少年時,姜文曾經住在11號院里。那時的姜文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而且相當調皮。姜文的好朋友英達回憶起他與姜文少年時的日子:"認識姜文那一年是1973年,我12歲,他10歲,因為就近入學,我進了北京72中。姜文那年也從外地轉學來了我們學校。剛接觸姜文,我并不覺得他有什么出眾之處。成績平平,身高、相貌都平平。可是,現(xiàn)在想來,姜文比我們班的所有同學都小兩歲,卻能夠與大家齊頭并進,那個平平本身就是超常。我們在72中一讀就是6年,我從這里直接考上了北京大學?,F(xiàn)在72中已經不存在了,1984年被合并到市二中。我和姜文的友誼建立在5號大院(新門牌是11號)。因為我的很多同學都住在那里頭,所以我經常去院里玩。我們坐在房檐上抽煙、彈吉他、唱蘇聯(lián)歌曲,那真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那部著名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是以5號大院為原型的。"<br /></h3><h3>我去內務部街11號探訪時,看到在后院有一個高聳入云的大煙囪,我不禁想起網(wǎng)友的一個問題《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夏雨爬過的大煙囪,是否年少時姜文也曾經爬過呢?<br /></h3><h3>著名作家洪晃在她的博客中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我眼里的姜文(一)》,其中講述了一個有關姜文住在內務部街的有趣段子。姜文拍完《紅高粱》后成了"大明星"。胡同里出了明星,大家都想一睹明星風采,據(jù)說有一次姜文父母去換煤氣,片管想見他們的明星兒子,就是不給換,非要姜文自己過來才給換。沒辦法,姜文只好去了。到了換煤氣的地方,片管假裝故意刁難他,說唱一段吧。姜文看了一眼地上的煤氣罐,二話沒說,掄到肩膀上扛著,然后大搖大擺地唱著"妹妹你大膽往前走",把煤氣罐扛回了家。當時胡同里面一片贊揚:這才是大老爺們!<br /></h3> <h3>內務部街堪稱</h3><h3>教書育人之地<br /></h3><h3>在明瑞府的西側,可以看到有一座民國時期風格的高大門樓,門樓上書"北京市第二中學"。<br /></h3> <h3>從北洋政府內務部舊址到二中校園</h3><h3>北京二中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它的前身就是清朝的左翼宗學。雍正二年(1724),雍正皇帝恢復了清初停辦的宗學,他不僅恢復宗學教育,還對宗學教育進行了一番改革。他將宗室八旗分為左右翼。左翼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雍正皇帝還規(guī)定:宗室18歲以下子弟,除自己愿意在家讀書外,都準入宗學。19歲以上者,愿意讀書者也可入學。民國成立后,左翼宗學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校,后又改名為北平市立第二中學﹑北京市立第二中學,解放后學校更名為北京市第二中學。從民國開始學校的學生不再只限于左翼八旗子弟了,而是在社會上擇優(yōu)錄取,各民族子弟均可入學。<br /></h3> <h3>在東四南大街(東四十字路東側至燈市東口)馬路東側的街面上。1910年學校遷到史家胡同"史可法祠堂"舊址,1936年學校又由史家胡同遷入內務部街北洋政府內務部公署所在地。</h3><h3>北洋政府內務部公署是由當時的內務總長朱啟鈐親自主持修建的一組"中西合璧式"建筑。據(jù)記載學校搬進來時還有樓房、平房共120余間。但是經過七十多年的變遷,原有的建筑幾經翻建,已經被現(xiàn)代化的高樓取代,早已看不出舊日的模樣。學校門口的那座民國時期樣式的門樓,是按照當時北洋政府內務部公署的門樓樣式仿建的。<br /></h3> <h3>39號內務部街(舊20號),梁實秋就出生在西廂房</h3><h3>到內務部街探訪,我最急切想見到的就是20號了,因為這里是文學巨匠梁實秋出生的地方。一路上我都在想,梁實秋這樣文學大家成長的地方,20號會是什么樣的一座院落呢。<br /></h3><h3>梁家在內務部街,算不上資深的老居民,梁實秋的祖父梁芝山先是在廣東做官,有了些積蓄,他返京后買下內務部街一所有30多間房屋的四合院。1903年1月6日,梁實秋就出生在這座四合院里。<br /></h3><h3>20號在內務部街中段路北,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進四合院,院門是老北京最普通的如意門,門上是兩個金字平安。據(jù)梁實秋之女梁文茜回憶"梁實秋老宅與傅作義住宅后門正好南北相對,20號是舊時的門牌,它的新門牌是39號。據(jù)說相鄰的37號和41號原來均系梁家所有。37號是傳達室和外客廳,41號是梁家周香如老師的住處,39號是梁氏家族居住的地方。</h3> <h3>早年間,內務部街梁家宅院的地基,高出街道許多,臨街的大門前,砌有四層石臺階,人稱"高臺階",大門黑漆紅心,浮刻一副門聯(lián):"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在大門門框旁豎立著一塊木牌,上書"積善堂梁"。進大門是影壁,由此左轉穿過四扇屏門是前院,院內是三間正房,中間辟為過廳,左右兩間一為書房,一為佛堂。<br /></h3><h3>前院的西側,有一個小跨院,作為孩子們的書房,院內還有四棵紫丁香,每到春暖花開,院子里定是滿是香氣。從前院穿過一個垂花門,就是內院了,這里是梁家祖孫三代居住的地方。梁實秋的祖父母住在正房,西廂房是梁實秋和父母居住的地方。梁實秋就出生在西廂房的大炕上,也還是在這間西廂房里,留下了梁實秋許多童年的回憶。<br /></h3> <h3>暮年的梁實秋身在臺灣,雖與大陸咫尺之隔,但直到去世他都無法回來。梁實秋每當回憶起兒時生活時,都不禁老淚縱橫,無數(shù)遍地吟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詩句。他常常說,"我生在西廂房,長在西廂房,回憶兒時生活大半在西廂房的那個大炕上??簧嫌袀€被窩垛,我們兄弟幾個爬上爬下,直到把被窩垛壓倒,連人帶被一起滾落下來。"每次說到這些時,在梁實秋的臉上都會充滿了幸福。</h3> <h3>內務部街21號的盧森堡公國使館是唯一還坐落在胡同中的使館了。</h3> <h3>原門牌號為11,曾是商人王紹范的私家宅院,風格延續(xù)其家族在天津大理道別墅的現(xiàn)代與優(yōu)雅。1951-1978年為巴基斯坦使館,1980年起作為盧森堡公國使館使用至今,是大使官邸所在。</h3> <h3>今年,70多年前王紹范親栽的綠竹開花,一晃時光如梭。 </h3> <h3>頤壽堂洋樓外觀</h3><h3>有一處名為"頤壽堂"(原北平內務部街11號)的花園式洋建筑,單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座建筑的主人肯定是希望自己能在這里"頤養(yǎng)天年"。在北京傳統(tǒng)的胡同里出現(xiàn)這樣一座別致的宅院,實在讓人感到稀奇。洋樓前面是一處英式花園,花園的中心有一座燈塔,南側有一座日晷。環(huán)顧四周,花園被傳統(tǒng)的中式游廊三面包圍,在游廊的任何角度都可以欣賞到漂亮的洋樓和各色的鮮花,西側還有一處游廊連接洋樓的小徑,在小徑前面有一片北方少有的竹林。</h3><h3> 走進這座小洋樓,門廳內的木飾帶有明顯的歐洲裝飾特點,水磨石地板鑲嵌著類似佛教曼陀羅的藝術圖案,可呈現(xiàn)的卻是意大利風格的色彩。通向二樓的樓梯木雕也有著極強的歐洲裝飾元素,但是房頂卻依然保持著中式的三角形坡頂結構。這座滲透著東西方藝術的建筑,到底是誰的杰作?過去這座頤壽堂的主人又有著哪些特殊背景和傳奇經歷呢?</h3> <p class="ql-block">探秘頤壽堂</p><p class="ql-block">此院主人該是誰</p><p class="ql-block">據(jù)檔案史料記載,內務部街21號在1965年以前的門牌號是11號。這里在1936年11月之前屬于佟明貞、佟明達二人。當時佟家在這條胡同可謂是久住的大戶,就連這條胡同18號(老門牌),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的東岳天齊廟也是其家廟。佟明貞、佟明達不僅擁有內務部街11號的房產,在11號東側的10號、緊鄰10號東側的八寶胡同2號,以及10號后身的本司胡同60號也都屬于佟家。據(jù)統(tǒng)計,這片房產中,帶廊子的瓦房有25間,一般瓦房47間,灰房27間,游廊10間,棋盤心房4間,共計房屋113間,總占地面積六畝七分多。</p><p class="ql-block">不知什么緣故,1936年10月佟明貞、佟明達將自家的內務部街10號、11號、八寶胡同2號、本司胡同60號的全部房產賣給當時住在宣武門外西城根35號的商人王紹范。</p> <p class="ql-block">據(jù)記載,王紹范當時共花了16923元將房價、地價一次付清,同時還上了338元4角4分的稅款。這在當時可謂是一個不菲的數(shù)字,非一般老百姓付得起。王紹范到底是什么人?為什么這么有錢?</p><p class="ql-block">經了解,王紹范的確不是一位普通的商人,他的祖父王占元在北洋時期曾任湖北省督軍,還曾一度兼任省長,同時他又是一個非常有經商頭腦的人。他曾經壟斷軍裝生產、開設銀號販賣黃金、設立信誠公司銷售皮件,被時人稱為大財閥。1917年,他在天津平安街一帶的洼地建房成巷,以其"三槐堂"堂號命名為槐蔭里。1920年,他又將天津項家胡同、建國道、三經路之間的許多簡易平房拆舊建新,使之也成為槐蔭里的一部分,后稱為大槐蔭里。解甲歸田后,王占元匿居天津,不問政事,在北京、天津、大連、保定等地專心置辦房產,還投資金融、礦產、紡織、糧食、電力等多項實業(yè)。</p> <h3>(民國初期,王占元之子王澤寬(右二)及其家人合影。)</h3><h3>王占元有4個兒子:長子澤寬、次子名號不詳、三子澤野、四子澤和,還有一個侄子澤沛,他們大多在天津、保定、石家莊等地置有自己的產業(yè)。可在王占元的4個兒子及侄子中,無法考證出具體誰是王紹范的父親。</h3> <h3>追蹤頤壽堂</h3><h3> 最初規(guī)模有多大</h3><h3> 1936年4月,時年29歲的王紹范以商人的身份,由天津來到北平闖蕩。他先是以低價購買了北平宣武門外西城根35號的房產,又四處打探北平內城中心城區(qū)的房產信息,伺機選擇購房,并最終在北平內務部街上購置了房產。因為在民國時期,內務部街不僅是內務部的所在地,由于它地處東單附近,毗鄰使館區(qū)的東交民巷,所以這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官員和商人們爭相購置房產的寶地。</h3><h3> 然而,王紹范購買了這里的房產后,并沒有繼續(xù)沿襲老北京四合院的傳統(tǒng)建筑形態(tài),而是計劃將這里的老房子全部推平重建。他要在古都的中心區(qū)做一個仿效西方花園別墅式的建筑,來實現(xiàn)自己的居住理想,并從一開始就給這座建筑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頤壽堂"。</h3> <h3> 擔任這項設計任務的是天津平城工程公司的建筑師梁如璋。1937年3月1日,這項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工程開始動工,建筑分為前院、后院兩個部分:前院的建筑主要是用于接待客人,是一組西式平房建筑;后院的主建筑是一座二層別墅,前面有一處"田"字形的花園,三面由中國傳統(tǒng)式的游廊相擁,樓房后面還有一排用作仆人居住的平房和用于存放、培養(yǎng)苗木的花房。在樓房的西北側與平房之間有兩個污水井,用于處理這座院落所產生的污水。</h3><h3> 整個院落建成后,院中的小洋樓上、下共有21間房;帶廊子的瓦房3間;一般瓦房40間半;灰房兩間半;西式平臺房5間;灰棚1間;花房3間;棋盤心房5間;地窨子2間……整個院子共106間房,另外在小洋樓的西北側還建有一眼機井。當這座豪華、別致的建筑竣工后,王紹范為自己擁有這樣一座漂亮的豪宅而感到驕傲。</h3> <h3> 記錄頤壽堂</h3><h3> "名堂"命運多坎坷</h3><h3> 可惜好景不長,就在這座豪宅竣工后不久,日本侵略軍就占領北平,王紹范在北平的事業(yè)受到很大影響,于是,他離開北平去了天津,1940年前后,在王紹范的老家天津第十區(qū)大理道106號(老門牌)出現(xiàn)了一座近乎和北平內務部街11號建筑風格相同的別墅。在此期間,王紹范曾在天津的頤和銀號、濟南的魯豐紗廠、保定的乾義面粉公司任職。同時,他還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興路上開設了一家專為人們量身定制西服的"東方新衣莊",經營服裝生意。</h3><h3> 1944年,王紹范將北平內務部街"頤壽堂"東部的10號院租給一個醫(yī)生朋友裘祖源。裘祖源是北平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醫(yī)學博士,曾留學美國,并到英國、法國、瑞士、意大利考察過結核病防治工作。起初,裘祖源一家5口人住在這里,抗戰(zhàn)勝利后,裘祖源代表北平協(xié)和醫(yī)學院建立了"北平結核病防治院",他擔任院長。后來,北平協(xié)和醫(yī)學院買下了這座10號院。</h3><h3> 內務部街10號后身的本司胡同60號(老門牌),被王紹范用來招待自家山東館陶縣的親戚以及來自天津的親戚居住,其余房屋用來出租。</h3> <h3> 1949年8月,40歲出頭的王紹范離開了人世,沒有任何記錄顯示他死于何種原因。1950年以后,王紹范的家人搬走并定居在天津。1951年,內務部街的這座西式宅院承租給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王家其他房產也相繼各有所終。</h3><h3> 直到1978年底,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退出"頤壽堂"。1980年,內務部街21號院又承租給盧森堡駐華大使館,成為現(xiàn)今唯一還在北京胡同里的外國使節(jié)駐所。</h3> <h3>大方家胡同位于區(qū)域東南部,智化寺北側,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呈東西走向。東起小牌坊胡同,西止朝陽門南小街,南與祿米倉后巷相通,北與小方家胡同、芳嘉園胡同相通。全長547米,寬8米,瀝青路面。</h3><h3>清朝屬鑲白旗,稱大方家胡同,民國后沿稱此名。李時珍在此住過,因他在此采藥。</h3> <h3>在明代北京里坊制區(qū)域劃分中,它屬皇城以東的黃華坊。其西北側有方姓大戶人家園林一座。到清代中期園林逐漸廢棄,但"方家園"這個名字卻流傳下來。</h3> <h3>小方家胡同(2002年小方家胡同拆遷消失)與毗鄰的大方家胡同皆緣此而名。</h3> <h3>消失的小方家胡同</h3><h3>小方家胡同家住35號院的李寶昌,1945年由交道口壽比胡同遷入。當年他家擁有前后院共17間房,獨門獨戶居住。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多次社會政治運動中,因怕被戴上資本家或房產主的帽子,他共向國家上交12間房屋。胡同拆除前,院內有人家9戶,李寶昌家僅余后院北房5間。</h3> <h3>大方家胡同32號</h3><h3><br /></h3> <h3>大方家胡同28號</h3> <h3> 大軍閥韓復榘公館。他的子女說:生前曾有三處房產:一處在北平,是張學良送的;一處在青島,是沈鴻烈送的;一處在南京,人稱"韓公館",只有這處房產是他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自己花錢建造的。當時各省疆吏,為表示服從中央,紛紛在南京購置房產,他當然也不能例外。</h3><h3>"韓公館"建成后,馮玉祥一家搬進去住,直到南京淪陷,房屋毀于炮火,父親及我們家人一天也沒住過。</h3><h3>上世紀30年代,有記者發(fā)現(xiàn)名妓賽金花尚在人間,困居陋室,一時間,賽氏又成為新聞人物。接著,劉半農、商鴻逵走訪賽氏,欲為其書寫傳記;張競生則提議為賽氏募金濟貧。</h3><h3>1936年秋,父親從報上得知賽金花的消息,以其垂老之年,貧病交加,晚景堪憐,乃資助她國幣一百元,由國文學校轉交。大約在賽氏病故前一個多月,有兩個穿中山服的人來到北京前門外天橋居仁里16號賽氏家里,送上一百元國幣,說是山東韓主席送的。此事公諸報端,一時傳為佳話。</h3> <h3> 大軍閥韓復榘公館。解放后這里成了大方家幼兒園。西邊院住著韓的一房姨太太。那時胡同東邊為土路,韓為出行方便下令鋪了柏油路。</h3><h3>提起修馬路,當年修馬路可不是現(xiàn)在這樣,五十年代修馬路過程是:先把土路給夯平和夯瓷實,再撲上很厚的一層碎石子,壓路機,也叫汽碾子,那時還是蒸汽機的動力源呢,壓完了再鋪上一層和了瀝青的小碎石子,壓路機再來回壓幾遍,最要在最表面噴一層燒熱了的稀瀝青,燒熱了的瀝青是油糊狀態(tài),從噴頭均勻噴出,大部分都能噴灑在地面上,但有一些細小的顆粒會隨風亂飄,有一些就會飄到人的臉上,要想去除非汽油不可。所以工人為了避免這樣,就用大白粉沫塗在臉上,可以避免瀝青直接沾在臉上。就這模樣小孩見到了沒有不感覺恐懼的,但看多了並知道實情也就不怕了。噴完了瀝青后路面上還要再舖灑一層細砂土,以免車輪和鞋被沾上瀝青。</h3> <h3>新鮮胡同,典型的元代胡同。</h3><h3>呈東西走向,西起南小街,東至南竹竿胡同,長564米,寬5米。自清代起一直稱新鮮胡同。1965年將五道灣胡同并入。胡同內原有清正白旗覺羅宗學(現(xiàn)新鮮胡同小學)。40號院原為清桂公府,1986年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東口路北有清內務府大臣紹英舊居。路南有禮部尚書紹琪花園。79號院中有一直徑30公分的酸棗樹,果實大,人稱"老虎眼"。</h3><h3>新鮮胡同在梁實秋先生筆下,曾經是一條幽靜的胡同,如今已經被分割成了支離破碎的三段。</h3> <h3>有京劇活關公之稱的李洪春就住在這里,他喜愛養(yǎng)鳥經常用用羊肉沾上豆面喂鳥,這在"文革"時期是非常花錢的事。</h3><h3>"文革"的大名人王力,住在新鮮胡同的東頭,他的家原是有錢人的后花園。王力倒臺后該院一分為二,鄧力群和另一位高官搬入。俗話講: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文革"后北京經常停電,自從鄧力群搬入后,新鮮胡同就從來沒停過電,使這里的百姓也沾點光。鄧力群家門口的路燈是200度燈泡特別亮。夏天晚上胡同的小伙子們就坐在燈下打牌,鄧力群坐著大紅旗回來時,他的警衛(wèi)要逐趕打牌的人,鄧力群為人和氣不讓警衛(wèi)逐趕,他還說:"這里亮,大家坐在這里玩吧。"有時也有不少人站在這里等鄧力群,這些人都穿的整齊,見到鄧力群擺出恭敬的樣子,跟在他的后面小聲的說話,鄧力群只是聽并不說話,到了門口警衛(wèi)會把這些人擋住。</h3> <h3>胡同特色</h3><h3>元大都的街道,規(guī)劃整齊,經緯分明,相對的城門之間一般都有大道相通?!恶R可·波羅游記》一書記述云:"全城的設計都用直線規(guī)劃。大體上,所有街道全是筆直走向,直達城根。一個人若登城站在城門上,朝正前方遠望,便可看見對面城墻的城門。城內公共街道兩側,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和貨攤……整個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塊棋盤。"</h3><h3>歷史沿革</h3><h3> 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干大道的東西兩側,等距離地平列著許多東西向的胡同。大街寬約25米,胡同寬約67米。</h3><h3>元大都內的胡同,其規(guī)劃是以相鄰兩城門區(qū)間為一區(qū)域。近年在元大都光熙門(東北門)至大都城東北隅進行勘查,計發(fā)現(xiàn)東西向胡同22條。值得注意的是,今北京東直門(原崇仁門)至朝陽門(原齊化門)之間現(xiàn)仍保存的東西向胡同也是平列的22條。而東四三條至九條整齊劃一的胡同格局,更是典型的元代胡同寬度。</h3><h3>元大都胡同與胡同南北寬可融四進大四合院的距離(約90米),正是元代蒙古人住宅要有馬廄、草料房的建筑格局要求。當年元大都城的規(guī)劃是有統(tǒng)一格式的。因此可以說,新鮮胡同是具有800多年歷史的老胡同了,始建于營造元大都時期。</h3> <h3>桂公府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朝陽門內芳嘉園11號。北京所存的惟一一座皇后宅邸。位于朝陽門內芳嘉園。芳嘉園明代名芳家園,園廢后此地建凈業(yè)庵。清晚期勝保在凈業(yè)庵舊址上蓋此宅第。</h3> <h3>皇帝惟一的兒子載淳,即是以后的同治皇帝,所以母以子貴,慈禧已去世的父親惠征才被追封為三等承恩公,恩詔頒下,由慈禧的大弟弟照祥承襲爵位,照祥死后,再由慈禧幼弟桂祥承襲,因之被稱作桂公。</h3> <h3>桂公府位于后芳嘉園胡同和新鮮胡同之間,此處在明代曾為方家園,園廢后在原址修建了一座凈業(yè)庵,咸豐年間都統(tǒng)勝保在凈業(yè)庵舊址上建了宅第。同治初年,勝保獲罪被清廷賜死,此府遂轉賜于慈禧太后之弟承恩公桂祥。"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曾被德軍占領。</h3> <h3>由于桂祥的女兒為光緒帝皇后隆裕,一家出了兩代皇后,因此桂公府在民間有"鳳凰巢"的綽號。</h3> <h3>整個桂公府規(guī)模很大,共有五組大院,彼此相連,鼎盛時其屋舍當不下二百間。</h3><h3>屋頂使用了綠琉璃剪邊,其規(guī)格遠高于一般公府,說明中路建筑是作為皇后的"潛鳳邸",比照親王、郡王府邸改建的,后罩房象征寢宮,以備皇后"省親"時使用。</h3> <h3>桂祥沒有讀過什么書,也沒有做過什么事,平庸沒出息,一生無作為,在外坐支副都統(tǒng)的俸給,在家整日抽大煙混時日,本是個皇族親貴中無人看得起的角色。但他的身份如此特殊,際遇和命運尤佳,長姐是太后,二姐是醇王福晉,論起來,他是同治皇帝、光緒皇帝的親舅舅,也是醇親王的舅爺。桂祥自己生有三個女兒,大格格被指婚許配給"老五太爺"綿愉的長孫輔國公載澤;三格格被指婚嫁予孚郡王的嗣子貝勒載澍;二妞雖無姿色,也少威儀和福相,卻因慈禧做主,成了光緒皇帝的皇后。</h3> <h3>如此皇親國戚,也就沒人敢看不起了。 不過實在因為桂祥的無足輕重,其女又是大清朝的皇后,所以對桂祥其人和這座皇后宅邸,沒有存留下什么有意思的史料記載。</h3> <h3>勝保豪宅。</h3><h3>明代末期,在小方家胡同就有一座方家園,當時名芳嘉園,頗有</h3><h3>花木之勝。以后園子廢棄,在其址建了一座供女尼修行的庵堂,名之為凈業(yè)庵。延續(xù)到清代晚期,凈業(yè)庵亦毀棄。于是晚清的所謂名將勝保利用此園庵舊址起建了一座豪宅。 勝保被視為咸豐皇帝的愛將,他由舉人出身,也當過翰林,后由文轉武,賞賜"巴圖魯"的名號,算得上少年得志,刻過一方閑章,自道"十五入泮宮,二十入詞林,三十為大將",那種躊躇滿志、自鳴得意的狂態(tài)盡顯。</h3> <h3>當1860年英法聯(lián)軍進犯北京時,勝保與僧格林沁一起受命率軍拱衛(wèi)京師,在通州八里橋與聯(lián)軍接仗,勝保還受了傷。雖然沒擋住聯(lián)軍入京火燒圓明園,打的是敗仗,但總還是在打,與別人的聞風而逃就顯得不同。以后恭親王在京城辦理"撫局",即訂議和的城下之盟,勝保與恭王拉上了關系,也算共過患難。在辛酉政變中向肅順勒兵示威,主張?zhí)蟠购?,又為慈禧出了力,所以同治皇帝登基后,他的榮寵不替,是典型的驕兵悍將。</h3> <h3>他修的宅院,面積要大,房舍要精,園林要巧,自然當?shù)闷鸷勒钠肺?、?guī)格。 但是勝保很快敗事,沒能在此宅長享福蔭。他于同治元年受命為欽差大臣,督兵入陜平所謂回亂,得罪了從慈禧太后、恭親王到當朝大臣的所有人,在同治二年就被逮問回京,以"冒功侵餉,漁色害民"的罪名判了死罪,"從寬賜令自盡"。這座宅院自然籍沒入官,轉賜給桂祥居住,從那以后就稱之為桂公府了。不過當時宮內外都習慣地以"方家園"作為對慈禧太后母家的稱謂。"大清朝的國運,要看方家園的風水","大清朝早晚亡在方家園的手里"之類的話,就多次出于當國柄政的恭親王之口。<br /></h3> <h3>勝保(?-1863年8月31日),字克齋,蘇完瓜爾佳氏,滿洲鑲白旗人,清末重要將領。曾以內閣學士會辦軍務,參加圍攻太平天國北伐軍。因屢遭敗績,被稱為"敗保"。后在通州八里橋抵抗英法聯(lián)軍失敗。1862年收降苗沛霖,殺害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后赴陜西鎮(zhèn)壓逆回暴動,因"諱敗為勝"被責令自殺。</h3> <h3>大清朝的家法和規(guī)矩是"漢不選妃"、"滿不點元",即給皇帝選后妃,只在八旗秀女中挑選;而在科舉考試中,普天下讀書人視為最高榮譽的狀元,一般都留給漢人。按照《大清會典》關于皇帝后妃的規(guī)制,皇帝可有一位皇后、一位皇貴妃、兩位貴妃、四位妃、六位嬪,其他"常在"和"答應"并無限制。但在皇帝成年初選后妃時,只選三五位后妃。光緒皇帝親政以前,為他選后妃時,經過全國各地八旗駐防和滿族世家層層申報、初選,能進入紫禁城由太后當面挑選的,只有96位秀女,真正稱得上八旗女孩,精華所萃了。 可是桂祥的二女兒姿色平庸,儀態(tài)也未見華貴,在當時的親貴和朝臣中,只落得個"貌不出眾,言不驚人"的評語,多數(shù)人認為她若非椒房貴戚,在初選時就會被"撂牌子",不會有立后的福分。但慈禧太后中意這個有心計的內侄女,執(zhí)意要親上加親,堅持立其為后,以圖在光緒皇帝大婚和親政以后,通過皇后左右皇帝的意志,間接操縱政局。軟弱的光緒皇帝無奈其何,只能屈從慈禧的意志,這造成了光緒和慈禧的裂痕,也注定了這表兄妹兩口子的婚姻悲劇。 </h3> <h3>選后定局之后,二妞葉赫那拉氏從宮中回歸后邸。按照當時的情況,桂祥夫婦要舉家在大門外跪迎,要灑掃出宅院的正室供其居住,父母姐妹不能再行家人之禮,而且內有宮女,外有侍衛(wèi),親友的來往都受限制,原來的生活全被打亂。說起來有女成鳳,榮耀當然榮耀,不便也真不便,如《紅樓夢》電視劇中"元妃省親"的情節(jié),就是真實的寫照。不過桂祥仗恃慈禧太后的威勢,在家"大宴群臣"。尚未過門,也就是還沒由大清門抬入宮中的皇后,就在方家園宅院的正房中接受一二品大員三跪九叩的遙拜,桂祥一家也算過足了癮。</h3> <h3>接著是宣制奉迎皇后之日的前兩天,從桂祥家里向宮中發(fā)皇后的嫁妝,妝奩總計兩百抬,連發(fā)兩天,從方家胡同桂公府出門,經過史家胡同、東單大街,再轉入東江米巷、兵部街,由大清門抬入紫禁城,引得萬人空巷地來看熱鬧,桂公府的風頭至此算是出足了。不過有記載說,因為光緒皇帝心有隱憾,不愿加恩后家,所以桂祥只奉到恩詔懿旨,"以侍郎候補",因此大有牢騷,道是:"看是出了一位皇后,備辦嫁妝,就傾了我的家……"</h3> <h3>現(xiàn)在的面積,僅及桂公府的十分之一,僅由此就可以想見,當年桂公府的排場,還是頗為煊赫的。</h3> <h3>鐸爾孟故居位于東城區(qū)新鮮胡同71 號。</h3><h3>安德烈·鐸爾孟(法語:André d'Hormon,1881年-1965年),字浩然,法國漢學家,巴黎大學畢業(yè),在中國生活了48年?!都t樓夢》法文全譯本審校者。鐸爾孟早年曾跟隨時任大清帝國駐法使館武官的唐在復學習中文。</h3> <h3>春聲</h3> <h3>夏夜</h3> <h3>秋韻</h3> <h3>冬雪</h3> <h3>1902年李石曾赴法國留學期間與鐸爾孟結識,兩人成為莫逆之交。1906年,在唐在復推薦下,鐸爾孟來到中國擔任醇親王載灃府中的家庭法語教師。北洋政府時期,他擔任過外交顧問。他還參與創(chuàng)立了北京中法大學,并任教于中法大學與北京大學。1941年負責籌辦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并擔任所長。1954年,在中國居住49年之后,鐸爾孟回到法國。1956年起,赴法國華幽夢修道院(Abbaye de Royaumont)居住,在這里他與他的學生李治華合作翻譯了《紅樓夢》法譯本。1965年逝世。</h3> <h3>《紅樓夢在法蘭西的命運》中記鐸爾孟住甘雨胡同。1911 年鐸爾孟住總布胡同,1914 年住水磨胡同,還住過新鮮胡同。甘雨、總布、水磨今非昔比,老房子已消失。新鮮胡同老門牌是24號,現(xiàn)在是71號?,F(xiàn)在主人姓金,原來住錢糧胡同,1957 年搬到這院。1966 年被紅衛(wèi)兵趕了出去,在外住了11 年。1977 年落實政策,住進好不容易退回的兩間北房。又過了7 年,全部房屋才歸還原主。所幸的是"文革"搬進來的是街道辦事處,院落的格局、房屋的架構沒有大拆大改,沒有成為蓋滿小房的大雜院。游廊、屏門、大門、鍋爐房等有改動,都是辦事處那時做的。</h3> <h3>現(xiàn)在居住人說:我還聽母親說過,有位法國人住過,他還曾當過民國政府的顧問。"至此,這里是鐸爾孟故居無疑了。希望新鮮胡同71 號得到保護,留住歷經劫難而幸存的鐸爾孟故居。</h3> <h3>東口路北有清內務府大臣紹英舊居。紹英~皇宮的當家人內務府大臣。清末,從小朝廷退位后,內務府的大臣就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監(jiān)守自盜,建福宮的一場大火就將所有偷盜的痕跡燒的一干二凈。各種黯淡無光的寶石和融化殘缺的金器拍賣,在這次公開的拍賣中內務府大臣紹英其實早就和外面的公司串通好了,事后收取了豐厚的回扣。此外紹英又假借軍隊的名義脅迫溥儀,說如果再讓這些外人進入宮廷胡鬧,民國政府要是做出什么出格的舉動,可就沒人保護皇帝了,在生命與財貨之間,溥儀選擇的前者。內務府完勝。</h3> <h3>新鮮胡同小學校址曾是明朝宦官魏忠賢的生祠。清雍正七年(1729年),立八旗覺羅官學,正白旗覺羅學,即設于此處。</h3> <h3>光緒八年(1882年)整頓官學,東四旗中其他三旗官學改址,只此學仍在舊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革學制,此學更名為八旗第三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八月,改稱京師公立第三小學堂;民國十七年改稱北平市立第三小學;民國二十三年改稱北平市立新鮮胡同小學;民國三十四年改稱北平市立第一區(qū)第九保國民小學;民國三十八年五月改稱北平市立第一區(qū)新鮮胡同國民小學;一九四九年十月改稱北京市立第一區(qū)新鮮胡同國民小學;一九五一年九月改為東單區(qū)中心小學;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小學設初中班,一九五五年撤銷初中班;一九五五年九月改稱東單區(qū)第一中心小學;一九五八年九月改為東城區(qū)新鮮胡同小學。</h3> <h3>1973年,分校校舍移交85中學使用,同年九月將小牌坊胡同小學改為新鮮胡同小學分校。1979年,分校遷回原址(新鮮胡同81號)。</h3><h3>2001年,隨朝陽門地區(qū)危房改造建設工程,以新鮮胡同小學分校置換</h3> <h3>梁實秋和李敖的母校。</h3> <h3>演樂胡同,明朝屬黃華坊,稱演樂胡同,系明朝教坊司所屬樂隊演習奏樂的地方,故名。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二十四條,后恢復原名。</h3> <h3>演樂胡同,明時已出現(xiàn),屬黃華坊。明朝的教坊司負責宮廷音樂與戲曲活動,官妓院也歸其管轄。演樂胡同,據(jù)云是明教坊司演奏音樂之處。其南的本司胡同、勾欄胡同(今內務部街胡同)均與明朝的教坊司相關。</h3><h3>演樂胡同,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演樂胡同歷史上曾俗稱眼藥胡同。"文化大革命"中稱瑞金路二十四條,后恢復原名。</h3> <h3>胡同92號院有一株胸徑1.1米的古棗樹,約有500700年的歷史,被尊為棗樹王?,F(xiàn)胡同內多為居民住宅。</h3> <h3>演樂胡同26號。演樂胡同內很多四合院門樓上掛藍色牌"保護院落"。</h3> <h3>演樂胡同45號。"保護院落"。</h3> <h3>演樂胡同46號。"保護院落"。</h3> <h3>演樂胡同81號,戶對上是"吉祥如意"四字。</h3> <h3>演樂胡同81號,最里進的院門。</h3> <h3>演樂胡同90號院內景。幾進院落,曲徑折返的大雜院。</h3> <h3>演樂胡同106號院。門樓翻修過,翻修時將門前兩塊上馬石部分嵌入墻中。</h3> <h3>新鮮胡同還有個大宅子,也是我仔細看過的四合院,就是"金百萬"的四合院。金百萬姓金原是京城巨富,開過幾處金首飾店,人送外號金百萬。有人說金百萬的夫人是蒙古王爺之女,但是無法證明。只是他的夫人身材高大,所生的女兒也是身材高大。</h3><h3>"文革"時期紅衛(wèi)兵抄了金百萬的家,并把他家中之物以極低價格買給附近的百姓。認真的觀看這個四合院。金百萬的豪宅從外表上看很不起眼,院門與普通百姓的院門差不多,可能是怕露富的原因。只是院子的地勢較高,大門的臺階也很高,院宅的地勢高有好處,夏天下大雨院子不積水房子里面沒潮氣,但是蓋院時要付出很高費用。</h3> <h3>石獅子后面的墻就是用磨磚對縫的砌法,幾乎看不見磚縫.這也是老北京超級權貴住宅的象征.</h3><h3>該圖片上的磚縫看的很清楚,顯然是現(xiàn)代的作品,也說明磨磚對縫的瓦匠手藝失傳了。<br /></h3><h3>磨磚對縫的砌法。</h3><h3>磨磚對縫的墻體蓋好后,每塊磚縫對縫,不用人工再次抹磚縫,雨水無法浸透墻體內部自然牢固,房子里不潮濕?,F(xiàn)在住平房的人有時抱怨房子里潮氣太大,原因就是墻體不好,下雨時把水氣透過來了</h3><h3>這種磚外面是用人工打磨好的自然又好看,北京人俗稱這種建筑為磨磚對縫。磨磚對縫人工費用太大用料昂貴,老北京磨磚對縫的建筑只有皇家、王府、顯貴高官、超級富豪才蓋的起。協(xié)和醫(yī)院老院原是王府,那里的建筑全是磨磚對縫。今天要是再蓋一座磨磚對縫的四合院,可能有錢也辦不到了,現(xiàn)在的瓦匠都不會這門手藝了。</h3> <h3>金百萬家的四合院北面是正房三間,西房三間、東房三間,房間前面全用白長條石打造的三步高臺階很是氣派。房子全是前出廊子后出廈的形式建造,房子有前廊大家都知到,后出廈是指房子的后面有很大的飛檐,清朝時期沒有玻璃窗戶用紙糊的,下大雨時房子的前面有廊子擋著,雨水打不濕窗戶紙。房子的后面沒有廊子擋著,雨水容易打濕窗戶紙,窮人家的房子后墻就不開窗戶,有錢人家的房子后墻開窗戶,為保護窗戶紙不被打濕,把后房檐修的很大。前出廊子后出廈房屋造價要比普通房子高出50%。</h3> <h3>金百萬家的四合院北面是正房三間,西房三間、東房三間,房間前面全用白長條石打造的三步高臺階很是氣派。房子全是前出廊子后出廈的形式建造,房子有前廊大家都知到,后出廈是指房子的后面有很大的飛檐,清朝時期沒有玻璃窗戶用紙糊的,下大雨時房子的前面有廊子擋著,雨水打不濕窗戶紙。房子的后面沒有廊子擋著,雨水容易打濕窗戶紙,窮人家的房子后墻就不開窗戶,有錢人家的房子后墻開窗戶,為保護窗戶紙不被打濕,把后房檐修的很大。前出廊子后出廈房屋造價要比普通房子高出5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