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

美篇號 7632813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被訪問 40194 收獲贊 868 被收藏 2

    • 2022-07-17 Echo
      我一直想不通澆灌壩體的水泥是怎么干透的?
    • 2022-06-17 Echo
      希望著,期待著??????
    • 2022-05-10 Echo
      西方不同,我相信書這個概念應(yīng)該是從特別是現(xiàn)代的,書的這個概念應(yīng)該是從西方來的。一本精美的書,在西方的一個貴族的家里面擺設(shè)出來,這是他的奢侈品。奢侈,在人造這一點上,每一個字每一個圖案,每一頁紙所有所有都是手工打造的。 中國不同,中國的家里最多擺字畫,所有的字畫它可以裝裱,但是這個裝裱上面以一種簡樸來突出畫,突出字。而不是以華麗繁復(fù)來襯托他要表達的主體。 第2點想到的就是關(guān)于手抄本,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有很多手抄的東西,在沒有印刷術(shù)出來之前,一切文字的東西都只能靠手抄。我看到最多的是寺廟里面流傳出來的寫經(jīng)。任何一個大的寺廟,都有一批僧人,終其一生在那里抄寫經(jīng)文。目的非常的單純,新進來的小和尚要有經(jīng)文可以念。這些寫經(jīng)的要求非常簡單:為了省紙必須足夠小,但一定要清晰可讀。曾有人跟我說中國最好的字。出自這些默默無聞寫經(jīng)的僧人。如果你去敦煌的話,那里就有很多的寫經(jīng)被復(fù)印出來。 由于文字的不同,西方它所謂的書寫是向符號化的方向向圖案化的方向發(fā)展。當然中國字就是變化和靈動了。 我常想西方讓人抄書,就像過去宮廷會養(yǎng)音樂家是一樣的。 (字數(shù)又受限了,打住吧,拉拉雜雜說了好多)
    • 2022-05-10 Echo
      手抄本……第18次印刷? 從文字看,應(yīng)該說是印刷的吧,不知道原始的抄本文字啥樣,那些手寫的一個個字母很讓我期待遐想。 思路散開去,有兩件事想跟你分享。 一是文字記錄的材料。自從有文字就有在哪記錄他的問題出現(xiàn),中國比較大,流行的開始,我們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什么甲骨了,什么竹簡的都是在自然的這些物件上面刻下來,烙印下來。由于攜帶運輸?shù)牟环奖?,在以后發(fā)明了紙張之后,就向著輕薄的方向一路發(fā)展下來,所以宣紙是以薄為其立身之本的。特別是看起來神奇的地方,是不怕水:濕了放干了還可以平整,且不會爛掉。 這點上西方的不同是,他開始的時候很多是用莎草紙,用一些植物,然后用動物的毛皮來書寫。這樣出現(xiàn)紙張之后,它的發(fā)展方向是向厚。通過厚度來抗拒水的破壞。 再來看裝訂,中國很多的古書,都是拿線聽起來,其實我覺得這來自于竹簡,因為當年竹簡多的時候,就是在竹子上面燒一個洞,然后拿一根繩子串起來。再沒有別的了,最多的就是一個封面。(有字數(shù)限制)
    • 2022-01-03 Echo
      說得好!????????????
    • 2022-01-03 Echo
      后來又想:在沒有希望的生活當中,可以追求的是每一天的質(zhì)量。??????
    • 2022-01-02 Echo
      ????????????
    • 2022-01-02 Echo
      ????????????
    • 2021-10-18 Echo
      我也很想很想他??!??????
    • 2021-10-18 Echo
      謝謝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