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

美篇號 11755102

有福才讀書 無事此靜坐

被訪問 298562 收獲贊 2032 被收藏 29

    • 2021-10-03 潘云
      一次展會,余與郭峰兄攜行, 余曰:“西式寫生, 中方寫意, 高低已辨,若何” 郭曰:“心”動; 在一副畫前,余又曰“高士自何處來” 郭曰:“自來處來” 上述是我與郭峰兄觀展對語,細品,深服之。 一直覺得郭峰是一個很有“道”性的藝術(shù)家,他勤奮多思;他話不多,卻都在“問”。他問什么、怎么問、為什么要問、什么時候問。 你看他《無問西東》這副畫。 “風(fēng)自何時起, 雨急為哪般, 犁園遺夢處, 扁舟客自省”。 什么技法,什么墨法,什么現(xiàn)代,什么高士,我是誰,是我在畫嗎?!皹錈o枝,山無石;泉林下,獨釣翁”。金文與鐵篆的錘煉,使其筆力生澀、厚樸,水與墨融合自如。于是乎墨點如雨下,暢快之狀,讓人羨慕。 “寫山留歲月,誰識此時心”,畫的是什么重要嗎。 咳,盡管一醉入了天真吧。 當(dāng)很多人都在遙望“彼岸”時,郭峰兄駕一葉漁舟正從“彼岸”來了。 靠岸時問一句“我自何處來”,一臉蕩然,“無問西東”的樣子。 看客曰:是“水動”還是“船動”, 撓耳間。 高士早已遠去。 (潘云 2021.10.3)
    • 2021-09-30 潘云
      至于他為什么走進“宋徽宗”,又如何走出來,我的水平不夠,沒有能力推測,不過,我知道林明輝走出“宋徽宗”的藝術(shù)天地是廣闊的,是自由的,比如我見林明輝用瘦金體寫大字,就寫得相當(dāng)成功。我曾經(jīng)跟方主席、孝平老師以及郭峰、薛華等諸道兄都作過探討,大家都各有正面理解。關(guān)于“林明輝書法藝術(shù)現(xiàn)象”如何、如何,最好是請林明輝本人作專門的講解,大家聆聽就好。 因此,欲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
    • 2021-09-30 潘云
      幾乎每一天都會在微信或抖音上看到林明輝端坐于書案上,一本正經(jīng)地書寫的狀態(tài),有趣的是他頭略往一邊斜的姿勢,從來沒有改變,可見他的執(zhí)著。他常說“貴在堅持”,在當(dāng)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這著實不易。 確定專攻瘦金體之前,林明輝的藝術(shù)視野是開闊的,如同所有的藝術(shù)家一樣“不知足”于各種字體,“貪婪”地涉獵于國畫、篆刻等古學(xué),毫端總見靈性。 忽然有一天,林明輝“沉默了”,而沉默的藝術(shù)家是可怕的。他不怕“錯”,選擇走進了“宋徽宗”。他不厭其煩地用他的瘦金體抄錄著古今詩詞,體會著結(jié)體、布局,可能與大部分書法家不一樣的是他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如何讓自己變得功底深厚,如何讓自己畫面要展現(xiàn)超凡的藝術(shù)魅力,如何讓自己更加的于眾不同?!八自捳f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靠個人”,林明輝以其“量”的積累到“技”的突破,是很多人沒有做到“功課”,一樣的道路,很多人“錯”了,林明輝確走了出來。瘦金書成為了林明輝的書法習(xí)慣,從字體結(jié)構(gòu)上說他追求筆劃的俊朗、端正,下筆尖細但卻非常的重,一筆一劃細膩勁道,氣勢挺拔、體勢尊貴。 至于他為什么走進“宋徽宗”,又如何走出來,我的水平不夠,沒有能力推測
    • 2021-09-28 潘云
      我想對孝平老師的“鶴壽”這張作品說幾句話。 第一感覺是老師書寫時的狀態(tài)應(yīng)有“庖丁解?!币话愕臍鈩?。紙上留下的墨痕是老師胸有成竹的揮灑,錯落有致的排列組合所留下的“白”,形成的天然“眼”,是許多書家追求作品上的“氣”,是許多書家對畫面刻意追求的“拙”,是許多書家仰望歷代大家作品時努力謀求的“古意”。以至于我可以感覺到孝平老師“目無全?!钡膭?chuàng)作“意”態(tài)。 “壽”字走筆的“神通之處在于其側(cè)鋒的隨性?。
    • 2020-04-02 潘云
      拍得太好,詩也美,向你學(xué)習(xí)
    • 2020-02-13 潘云
      他一句話該值多少錢? 他的一句話響徹寰宇!
    • 2019-06-29 潘云
      活動安排得很豐滿
    • 2019-06-26 潘云
      了不起
    • 2018-12-31 潘云
      很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