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i>以下音頻《敖包相會》(中國臺灣/張小英翻唱版):</i></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是"歌舞之鄉(xiāng)"。那里的"山歌好比春江水";那里的"姑娘生來愛唱歌,一唱就是一大蘿";那里川西的"羌族酒歌"摘取了"2006第12屆青歌賽(原生態(tài))"桂冠;那里貴州黔東南的"侗族大歌"唱出了國門,令老外們嘆為觀止。</span></p> <p>寧、甘、青的"花兒"系列唱詞浩繁,旋律優(yōu)美,堪稱"西北之魂"。</p> <p class="ql-block">能歌善舞的朝鮮族的"阿里郎"氣勢恢宏,圓舞曲風(fēng)的《鮮花盛開的村莊》(中文版《沈陽啊,沈陽》)、激情漾溢的“延邊紅歌三部曲”《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紅太陽照邊疆》、《黨的光輝照延邊》或唱或聽,都讓你暢快淋漓,心胸坦蕩。</p> <p class="ql-block">1989年,央視《九州方圓》欄目播放《潮——來自臺灣的歌聲》,《雪在燒》、《小城故事》、《一場游戲一場夢》、《我的未來不是夢》、《再回首》等臺灣歌曲如春風(fēng)撲面而來,大陸觀眾就在一瞬間記住了鄧麗君、青山、莊學(xué)忠、黃鶯鶯、王杰、張雨生、姜育恒、小虎隊等一大批臺灣及東南亞華人音樂人的名字。那些歌曲抒情動聽,歌詞取材生活化,表現(xiàn)方式直達(dá)內(nèi)心,在大陸還很少有這樣與眾不同的曲風(fēng)。對這些歌曲,觀眾開始了主動的尋找與傳播,親友間互相轉(zhuǎn)借磁帶現(xiàn)象一時風(fēng)行。港臺流行歌曲在央視被集體推介,給人以猝不及防的感覺。從那以后,眾多港臺歌手進(jìn)入大陸,成為一代偶像。</p> <h3>欣賞了《我最愛的人》、《愛情一陣風(fēng)》,《愛拚才會嬴》等閩南語小曲,你再留心一些港臺劇的插曲,你會贊嘆,客家人的心底里真的是充滿了"大海一般的深情"??!</h3> <h3>《最美還是我們新疆》、《邊疆處處賽江南》、《新疆好》,貼近生活的作曲家如王洛賓、雷振邦、徐沛東、印青等,新疆是采風(fēng)必至之地?!杜撩谞枺业募亦l(xiāng)多么美》,在新疆生活了十多年的李雙江,還有曾駐疆多年的軍旅歌唱家王宏偉,每每說到新疆音樂,總是激情飛揚,熱淚盈眶。</h3> <h3>悠揚夾雜深沉的馬頭琴旋律,穿透天邊的蒙古長調(diào),天籟般的凡間美音、豪放粗曠的蒙藏等地的草原歌曲,是那么的令人心弛神往。</h3> <p class="ql-block">"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人說山西好風(fēng)光”,山西是歌的海洋,《圪梁梁》上《趕(著)牲靈》《走西口》,《三十里鋪》《想親親》,死去活來的愛以及音樂的美,竇娥的冤,楊白勞的苦,農(nóng)奴的恨,白毛女的悲等等人間的酸甜苦辣都在這黃土高坡和三晉大地上了。</p> <p class="ql-block">徐沛東的《苦樂年華》等作品因揉合了"二人轉(zhuǎn)"旋律而膾炙人口;郭頌的《烏蘇里船歌》、《新貨郎》唱出了黑土地之外,響徹在那個時代城鄉(xiāng)街村的大小喇叭里,至今令人魂牽夢繞;夢鴿、楊鈺瑩、于文華的《搖籃曲》讓人的心境異常寧靜而溫馨。由此可見東北的音樂該有多么的美!</p> <h3>還有川妹子、湘妹子的山歌調(diào)調(diào)、農(nóng)家小曲;還有輕松歡快的廣東音樂《彩云追月》、《步步高》和《喜洋洋》;還有《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的齊魯大地和《編花籃》,裝《小白菜》《回娘家》的黃河兩岸等等等等,真是"滔聲不斷歌不斷,回聲蕩漾白云間"?。?lt;/h3> <p class="ql-block">江浙一帶的民歌吳濃軟語,如音樂評論家田青所云,清新婉約,一幅幅美麗的江南田園風(fēng)景。</p> <p class="ql-block">江蘇典型的揚州小調(diào)《楊柳青》節(jié)奏幽默、風(fēng)趣,好聽好學(xué),那個年代溫州街頭的演出是必有表演唱節(jié)目,下鄉(xiāng)北大荒的溫州知青還另改詞帶到了宣傳隊。江蘇的還有一首民歌《茉莉花》在全球飛揚,聲譽(yù)中外。如同《喀秋莎》讓我們想起了曾經(jīng)的蘇聯(lián),《紅河谷》讓我們想起了北美的加拿大,《阿里郎》讓我們想起了三千里江山的朝鮮民族......,據(jù)說在老外的音樂世界里,最中國的民歌只有兩首,除了王洛賓《遙遠(yuǎn)的地方》,另一首中國經(jīng)典民歌就是江蘇版的《茉莉花》。怪不得宋祖英、譚晶等當(dāng)代中國的頂尖民歌歌唱家到維也納金色大廳出演,這兩首民歌必定是壓軸大戲。《楊柳青》是用揚州本地的方言來演唱的,特別具有揚州的鄉(xiāng)土氣息。配合描寫田園風(fēng)景的歌詞,充分體現(xiàn)了這首小調(diào)的勞動氣息。</p> <p class="ql-block">而浙江,一首周大鳳早年的《采茶舞曲》,靠著呂薇姑娘的重新唱響不但讓老一代歌迷重溫了越歌越劇的美好時光,更使今天的年輕人領(lǐng)略到了浙江民歌區(qū)別于北方以及西南民歌的另一種魅力。</p> <h3>新任中國音樂學(xué)院院長,原北大荒兵團(tuán)農(nóng)墾子弟王黎光說新疆民歌和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民歌風(fēng)格截然不同的是前者多為歡樂喜慶,后者多為憂傷蒼涼。田青說既使這兩個地域的同為民歌主旋律的愛情歌唱,貫穿的也是迥然不同的風(fēng)格,新疆愛的情緒熱烈奔放,西北華北的愛的凄美急切。什么原因?民歌文化植根于大地,產(chǎn)生于歷史,這可能要從民歌產(chǎn)生地的歷史背景、風(fēng)土人情、民風(fēng)民俗中找原因吧?因地理位置緣故,西藏、新疆、青海史上少有戰(zhàn)亂,民歌多為歡樂、喜慶,而晉、陜、蒙幾乎常年兵荒馬亂,據(jù)說悲憤和歡樂、苦難和流浪、逆境和厄運極易產(chǎn)生苦難和悲情音樂,這樣解釋不知是否正確?</h3> <h3>民歌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特別豐富,可以說他們的一生都是伴隨著歌聲度過的,僅舉哈薩克人為例:在祝賀新生嬰兒誕生時要唱"祝誕生歌";婚禮中要唱一整套的"勸嫁歌"、"揭面紗"等饒有風(fēng)趣的"婚禮歌";親友離別時要唱"別離歌";節(jié)假日親朋相聚要相互對唱;親人去世要唱"送葬歌"。這樣的現(xiàn)象多如繁星,在各個少數(shù)民族中比比皆是。</h3> <h3>溫州人是吟唱著《叮叮當(dāng)》長大的,它在溫州世代相傳,深深烙印在溫州人的童年成長記憶里。上世紀(jì)50年代,溫州人第一次將《叮叮當(dāng)》在首都北京唱響,并很快傳播到全國。198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將《叮叮當(dāng)》選入亞洲、太平洋地區(qū)民歌集。前幾年溫州新時期音樂人吳滌青和撈仔又用電聲音樂配溫州童謠群聲口白制作了新版《叮叮當(dāng)》,很受孩子大人們的歡迎。還有一首溫州樂清民歌《對鳥》作為樂清山歌中的經(jīng)典之作,已馳譽(yù)海內(nèi)外。 央視熱播的電視連續(xù)劇《溫州一家人》片尾曲采用了《對鳥》山歌,讓地球上的更多人見識了溫州人的勤奮好學(xué),溫州鄉(xiāng)土的美麗與動人。</h3> <p class="ql-block">正像田青所引用明代馮夢龍一句話,用今天的白話說,就是"世上只有虛假的詩文,沒有虛假的山歌"。</p> <p class="ql-block">民歌的歌詞一般特別真,特別貼心,特別實實在在,尤其在訴說愛情方面。</p> <p class="ql-block">如山西民歌:"要是有心思咱就慢慢交,你沒有那心思就呀嘛就拉倒。"(《一對對鴛鴦水上漂》),看看,有心沒關(guān)系,沒心?趁早"拉倒"!多痛快。還有"翻山越嶺尋你來,不想呀旁人俺光想你"(《桃花紅杏花白》),為了尋見心上人,不惜爬山越嶺千辛萬苦,誰也不想光想你!遇到如此癡情人,哪個"心上人"不心動?怕是鐵石心腸都熔化了。</p> <p class="ql-block">還有一首陜北民歌《崖畔上開花》,后來先后被人改編成了多個版本的《知道不知道》,這是一首歌唱愛情的歌。一個女人愛上了一個男人,想他"想得真心焦",連覺也睡不著,沒辦法,只好一大早起來去找他。她坐過了小船,跑呀跑,終于來到了土地廟。到土地廟干什么?一是到土地廟祈禱土地爺:保佑我找到我的心上人。二是到土地廟表白心意:除了他我誰也不要。唉,想一個人想得心急如焚,都"心焦"了,結(jié)果輾轉(zhuǎn)反側(cè),干脆不睡了,"坐小船",又跑啊跑啊,一點兒也不遜于"翻山越嶺",到土地廟祈靈求愿。這樣的愛情真好,真是令人感動。</p> <p class="ql-block">在今年的《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里,田青在評析紅歌《紅太陽照邊疆》時說,原來教科書上的對民歌、山歌的定義是沒有作者即找不到作者的,實際上如《紅太陽照邊疆》等新中國建國后的許多新創(chuàng)作的民族歌曲,被廣泛傳唱,成為經(jīng)典,分別被不同民族接受,成為民歌,從這個意義上,民歌的定義的內(nèi)涵還要拓寬。</p> <p class="ql-block">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民族歌曲的曲調(diào)自不用說了,好聽才能唱響唱久,即使歌詞同樣簡練直白,一唱一念就是百姓身邊發(fā)生或看見的事。</p> <p class="ql-block">如有一首老電影《我們村里的青年人》里的插曲《人說山西好風(fēng)光》,現(xiàn)在差不多成了晉省的"晉歌",歌詞是喬羽寫的,很簡單。但"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呂梁","地肥水美五谷香","兒女正當(dāng)好年華","挺直腰桿"的阿婆,雖白發(fā)了,但像"十七八"少女......寥寥幾句,幾乎三晉大地的地理特征、物產(chǎn)、山西當(dāng)代人的精神面貌都反映出來了。</p> <p class="ql-block">如同樣唱山西,你要寫歌詞,晉中晉北晉東南所有名勝都"包羅萬象",就很難寫出好作品。</p> <p class="ql-block">還有一首今天老少皆知的《我的祖國》,也是喬羽作品,歌詞也很簡單,一條家鄉(xiāng)的最普通的大河,兩岸是稻田,鄉(xiāng)里姑娘個個很漂亮,小伙呢,個個樂觀向上,胸懷寬廣;家鄉(xiāng)很好客,好酒迎賓客,但家鄉(xiāng)有獵槍,專門對付"豺狼"等壞蛋。聽了《我的祖國》,"誰不愛自己的母親,用那滾燙的赤子心靈!",祖國,我們的家鄉(xiāng),我們的故鄉(xiāng),的確就是這樣,平平常常又非??蓯郏@就是我的祖國,我們的祖國,我們親愛的母親!</p> <h3>全程收看了今年國慶中秋雙節(jié)央視的《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感謝央視給我們提供如此精彩的節(jié)目,歌美藝美人美。歌美,美在民歌的經(jīng)典,民歌的民族;藝美,美在演員的歌唱高水平,演員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藝德與道德;人美,美在演員的純樸純真,無嬌揉造作。伴舞、舞臺美術(shù)美,無法用更多的文字形容,只是說:美不勝收。百人團(tuán)、觀眾美,個個有歌唱及欣賞水平,也不知編導(dǎo)怎么挑的,男的女的都像康輝、閻維文、周濤這樣的,非常有親和力,真棒!還有點評嘉賓,聽他們點評,和聽好歌一樣是藝術(shù)享受,受用匪淺。</h3> <h3>《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據(jù)說節(jié)目組經(jīng)歷10個月籌備、19天錄制。這次大會增加了由來自海內(nèi)外的民歌愛好者和全國各地的專業(yè)院校學(xué)生,組成的百人團(tuán)。他們每人都與民歌淵源頗深。比如有熱愛民歌的美國生物學(xué)博士、有熱愛中國民歌的馬來西亞小朋友,有辭職后致力于保護(hù)傳統(tǒng)民歌的滿族姑娘,有各個民族年輕的民歌傳承人、傳承者,以及病毒科學(xué)家、律師、警察、老師、老板娘、全職媽媽等各行各業(yè)的民歌愛好者?,F(xiàn)場"百人團(tuán)"的加入讓知識性不再枯燥,讓競技性別開生面,非常難得!</h3> <h3>民歌選手們均來自民間基層,他們將心靈最樸素的情感凝結(jié)成動人的旋律,講述著對生活的理解和信仰。32位來自基層的民歌選手唱功不俗,帶來了《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桃花紅杏花白》、《沂蒙山小調(diào)》、侗族大歌、苗族歌鼟等原生態(tài)民歌,也演繹了《贊歌》、《洗衣歌》、《康定情歌》等經(jīng)典民歌。聽完后感覺個個都是云飛云朵王二妮,一個比一個棒!32位選手、百人團(tuán),共同打造了波瀾壯闊的民歌版圖。</h3> <h3>節(jié)目在整體視覺效果的呈現(xiàn)上做到了簡約而不簡單。舞臺的色彩設(shè)計無論是視頻色彩、虛擬色彩還是服裝道具的色彩,都會貼合民歌歌曲所屬的地域環(huán)境。比如說到陜北民歌,是黃河黃土;說到山西民歌,是青磚灰瓦。歌手、歌曲意境和舞臺融為一個整體,共同組成了《中國民歌大會》的標(biāo)志性視覺,為觀眾帶來了極致的視覺享受。</h3> <h3>歌曲之多之精之美更讓人叫絕!節(jié)目共涉及到159首歌曲,涵蓋了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以及香港、臺灣地區(qū),包含了40多個民族的傳統(tǒng)民歌及經(jīng)典歌曲。涵蓋了中國夢、24字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愛國主義、幸福小康、鄉(xiāng)愁、親情、友情、愛情、生活、勞動、習(xí)俗等內(nèi)容。感覺到節(jié)目中的每一首歌,都在藝術(shù)性上下足了功夫,觀眾在歌聲和知識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感懷時代的發(fā)展,感悟真實的情感。</h3> <p class="ql-block"><b>《中國民歌大會》,向你致敬!向經(jīng)典致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i>【文/楊振東(本文系筆者全文原創(chuàng))】</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