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山燕頭屯的故事</h3><h3> (解說詞及編導架構(gòu))</h3><div><br></div><div> 撰文/棲楓子</div><div><br></div><div> 影片類別:微紀錄片</div><div> 影片時長:約十分鐘</div><div><br></div><div> 油茶,是廣西的一種特色小吃,可油茶并不是少數(shù)民族獨有的美食,漢族也有吃油茶的習俗。</div><div> 油果和花生是油茶中必不可少的代表元素,它們在柴火溫度的調(diào)節(jié)下發(fā)生著和原來不一樣的變化從而蛻變出香與脆的誘惑。</div><div> 三道茶的烹煮都離不開姜,這是一種藥用食材,拍碎的老姜在木錘敲擊和溫度的煎熬中釋放出激發(fā)御寒的物質(zhì),再和老茶混合在一起,讓沸騰的水演化成神秘的姜茶湯,淋漓盡致地給打茶做出釋義。</div><div> 三道茶的第一道為甜茶,用于祛寒、補血氣;第二道為苦茶,用于調(diào)理腸胃;第三道才是油茶,可以果腹……</div><div> 在鄧萍大姐的眼里,三道茶不止是一種家常的小吃,三道茶更是一種傳統(tǒng),而會烹煮三道茶的人,他們在承傳先祖?zhèn)兞粝聛淼奈幕狻?lt;/div><div><br></div><div> (打出片名《山燕頭屯的故事》)</div><div><br></div><div> 廣西灌陽縣水車鎮(zhèn)修睦村的山燕頭屯是鄧姓的聚居地,他們的祖籍源起河南的南陽,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就有鄧氏的先祖南遷到這里定居了,在村里,有的老人說,鄧姓是在唐朝的武則天時代為了躲避戰(zhàn)亂才從北方遷居到南方的,但是這個傳說卻無從考證;也有人說,山燕頭屯在清朝時期才開始建村,而根據(jù)鄧氏族譜的記載,在四川等地的鄧姓都是從這個小村落分流出去的。</div><div><br></div><div> (同期聲訪談:五哥鄧吉富說說山燕頭屯鄧家的來龍去脈。)</div><div><br></div><div> 山燕頭屯,是一個遠離現(xiàn)代都市凡塵的世外桃源……可是,在現(xiàn)代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年輕人都離開村子到外面討生活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在守望中期待……每當逢年過節(jié)時才會有飛鳥還巢的影子,而在這個時候,老人們的臉上都寫滿了幸福。</div><div> 傳統(tǒng)小吃也屬于一種文化,雖然會做這些小吃的人不多了,但是,老人們還在演繹著美食固有的魅力故事,而這些故事的演繹都離不開房子……</div><div> 家,是一種包容,包容著那些為了生計而忙碌的身影,不管外面的風有多猛,雨有多大……</div><div> 時代在進步,出去謀生的村里人回到家總要建房子的,可是,他們喜歡像城市里的現(xiàn)代建筑,不喜歡村里原來的老房子,年輕人的思想觀念和長輩的觀點截然不同,在這場現(xiàn)代建筑和傳統(tǒng)建筑的對峙中,老房子在新房子的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擊……</div><div><br></div><div> (同期聲訪談:鄧萍大姐說說修繕祖屋老房子的故事。)</div><div><br></div><div> 村里的老房子都是三合土夯墻混合的磚木結(jié)構(gòu),外觀而看: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色彩典雅大方;大戶人家的房子更為講究: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筑物融為一體,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建筑的精美。</div><div> 從建筑的模式來看,山燕頭屯的老房子有著濃濃的徽派民居風格,這是中原文明南移的有力證據(jù)。</div><div> 可是,這里的很多老房子都是沒有人居住的,它們的主人在出去謀生后就不再回來了,缺少人氣的老屋在歲月的腐蝕中慢慢地衰落、崩塌……所以,村里的老房子越來越少了,很多荒蕪的地里,剩下一些殘檐斷壁努力佇立著,馬頭墻和飛檐在蒼穹下凝固了往日的輝煌,一些回憶在秋蟬的歌聲中回響……</div><div><br></div><div> (同期聲訪談:鄧萍大姐說說對老房子的傳統(tǒng)認知。)</div><div><br></div><div> 這里有過共和國黎明前的光榮和悲憤,一支叫紅七軍的紅色部隊就是從這里出去參加百色起義的;而這支后來改編成三十四師的部隊又在那場反圍剿的湘江之戰(zhàn)中幾乎全軍覆沒……所有的黎明都要經(jīng)歷過黑暗,而今天的太陽卻是在這里用鮮血染紅的。</div><div><br></div><div> (同期聲訪談:湘江之戰(zhàn)的見證者九十一歲的文金姣老人回憶當年紅軍對她說的話。)</div><div><br></div><div> 這幢老房子是鄧萍大姐的祖屋,而這里當年就是紅七軍成立的籌備處,她的父輩就是這支光榮部隊里的一員。</div><div> 歲月不老,光榮不朽。</div><div> 那些染血的輝煌驗證了救國的真理,而這些真理應(yīng)該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地去銘記的。</div><div><br></div><div> (同期聲訪談:鄧萍大姐說:她想為那些為共和國犧牲的英靈留下一點可以駐魂的追思。)</div><div> (同期聲訪談:中共灌陽縣水車鎮(zhèn)王雙華書記說說開發(fā)紅色旅游的意義。)</div><div><br></div><div> 在鄧萍大姐的眼里,不管是建筑亦或是飲食還有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作為紅軍的后代,她的心里有一個宏愿:在紅色的背景之下,整合山燕頭屯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進行旅游開發(fā),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一起走向富裕,一起邁向幸福。</div><div><br></div><div> (同期聲訪談:鄧萍大姐說說她的旅游開發(fā)構(gòu)想。)</div><div><br></div><div> 得益于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的幫助,鄧萍大姐把自己經(jīng)營的所得全部投入到這個小山村的試驗開發(fā)中……而這一切才是山燕頭屯新的開始,他們還有很多事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div><div><br></div><div> (影視同期聲:兩個小朋友在對話,可是,他們喜歡新房子,不喜歡舊房子。)</div><div><br></div><div> 時代正在變革,先圣們在東方創(chuàng)造了華夏的文明,而就是這種文明讓中華民族驕傲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div><div> 在大時代的格局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要在創(chuàng)新中去延續(xù),而如何傳承與承傳應(yīng)該是我們?nèi)ブ刂厮伎嫉膯栴},在現(xiàn)代文明和傳統(tǒng)文化的博弈交融中,山燕頭屯只是一個縮影。</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