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與大名鼎鼎的國家5A級景區(qū)神仙居相比,同樣位于仙居的4A級景區(qū)——景星巖,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客流量上似乎都要小一些,正如一個藏于深閨的羞澀少女。但景星巖自有它獨特的魅力,尤其在人文歷史方面,它底蘊深厚,比神仙居要勝過一籌。這里有始于唐代的凈居寺,全國罕見的和尚圓寂塔,集日月星辰之靈氣的風水寶地讀書堂,神秘的袈裟坡等,各種名勝古跡源遠流長。因此盡管目前仙居縣有很多新老精彩之地,然而在當?shù)厝说男哪恐?,景星巖的地位始終為首。</h3> <h3>當然說到景觀,景星巖也不乏山水勝境,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景星望月。在位于三面絕壁的懸崖尖上的亭子里觀賞月色,自古以來就是一幅十分神奇和美妙的動人畫卷。</h3> <h3>2008年好萊塢大片《功夫之王》(成龍、李連杰主演)曾在景星巖取景。今年國慶和父母一起,去了一趟很低調(diào)的景星巖。</h3> <h3>景星巖位于仙居縣城西27公里處,上山的路并不好走,一路崎嶇蜿蜒。好在來這里游玩的人并不多,所以路上幾乎沒有什么交會,大約二十來分鐘后,車子開到了半山腰一個較為開闊的停車場。</h3> <h3>這里的植被不錯,四處都被樹木覆蓋。在停車場抬頭仰望,整個景星巖山體呈南北長而東西窄,首尾上翹,遠遠望去像一艘巨大的輪船停泊于此。私家車不能開往山頂,從停車場到山門大約還有一公里的路程,有景區(qū)專門的中巴車把游客送往山頂。</h3> <h3>修建在懸崖峭壁上的觀光電梯,清晰可辨。</h3> <h3>在景區(qū)售票處買了門票,55元一張。爸媽雖然持有老年證,但也只能打半價,看來這里并不像那些特別大的旅游點那么正規(guī)。不過好在門票價格也不是那么離譜,其中還包括電梯費,勉強可以接受吧。</h3> <h3>沿石階拾級而上,走了沒多遠便來到高速觀光電梯的入口。此處位于半山腰,站在平臺上,幾乎可以俯瞰整個景區(qū)的風貌。</h3> <h3>連綿起伏的群山,郁郁蔥蔥的森林,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一塊塊金黃的稻田,以及星星點點的村莊和民居,景色秀美,讓人頓覺心胸開朗,神清氣爽。</h3> <h3>上電梯前需穿過一條長廊,兩邊可以看到一些介紹景區(qū)風景的照片。兩條高速觀光電梯,不多時間便把游客送到山頂。</h3> <h3>沿途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小象迎送。那是一塊從巖壁上突出的三角形奇石,凌空架設,貌似一只伸長了鼻子,在路邊歡迎游客的大象,惟妙惟肖。</h3> <h3>再沿著這條簡易的廊道繼續(xù)上行不遠,便來到山頂。</h3> <h3>首先看到的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游廊,為南方園林風格的仿古建筑,大約有二百多米長,稱為望月長廊,此時有不少游客坐著歇息。</h3> <h3>雖然太陽下的溫度較高,但是在長廊里還是讓人感覺到了陣陣陰涼。</h3> <h3>從望月長廊往東看,遠遠正對著的是一排群峰,其中一個景點稱為"飛馬迎客"。我們盯著看了半天,也瞧不出馬的形狀來。</h3> <h3>走在長廊中,無論東望還是西眺,都是一步一景,遠處的山勢、樹木、云彩、陽光都處在不停地變換當中,構成了一幅美妙絕倫的山水畫。此刻秋意正濃。</h3><h3><br /></h3> <h3>景星巖頂上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山路,長約2公里,所有的二三十處景點,都零星分布在這條略有些狹長的山脊上。我們先朝南走,不多遠便來到了望月樓。</h3> <h3>此處視線十分開闊,房子幾乎是貼著崖壁而建,遠山群峰,藍天白云,松濤云海一覽無余,盡收眼底。</h3> <h3>可以想象,到了晚上,當一輪金黃的圓月從東方冉冉升起之時,將是一派何等壯觀的美景,望月樓可能也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吧。今天剛好是農(nóng)歷八月十六,也是賞月的絕好時機,只可惜我們晚上不能在這里逗留了。</h3> <h3>此處往前不遠,可以看到遠遠一坐孤峰上立著一個亭子,名為鹿頸亭。其勢小巧,造型生動,為整座山峰平添了一份靈動的氣韻。由于景星巖頂常云霧繚繞,山頂?shù)目諝饷芏容^四周更為濃密,此處猶如一個凸透鏡,天氣適宜時,在這里看到的月亮最大能比平時看到的大一倍,因而鹿頸亭也是望月的絕佳處。</h3><h3><br /></h3> <h3><br /></h3><h3>沿著山路往前,響鈴巖也算是一個名氣較大的景點了。站在響鈴亭上遠望,此處可見一道懸崖峭壁。由三座近百米高的懸崖組成一條寬不足一米的深溝,如果扔一顆石子過去,即可聽到石頭左右撞擊巖壁之聲不絕于耳,有如響鈴一般。相傳撞擊的時間越長就越吉利,因此當?shù)厝说竭@里都會拿石頭扔一扔。</h3> <h3>只可惜我們距離溝壑實在太遠,縱有扔石頭祈福的心愿,看來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h3> <h3>響鈴亭過去不多路就來到一處地勢平坦和開闊處了,有名的凈居寺就坐落與此。</h3> <h3>凈居寺始建于唐代,歷史久遠,后廢,南宋高僧行機重建。清朝順治期間,有山寇占踞為寨,清兵圍剿山寇,凈居寺毀壞?,F(xiàn)在我們看見的凈居寺是近年來在廢墟上重建的一座寺廟。</h3> <h3>凈居寺是有名的廟宇,據(jù)說求簽問卦非常靈驗,因此香火一直很旺盛。</h3> <h3>凈居寺前有半根殘缺的龍柱,據(jù)說原來此處有龍柱13根,文革中被毀掉了12根半,只留下了這半根。</h3> <h3>繞道后殿,意外發(fā)現(xiàn)這里居然還造了一個胡公廟,供奉是有名的胡公大帝——胡則,其造型和裝束跟永康方巖山的胡公一模一樣。看來胡公在金華一帶的名氣的確挺大。記得上次去天臺山天燭仙境玩的時候也看到了胡公廟,由此可見胡公應該算是浙東一帶老百姓心目中一個民間的神,享有十分崇高的聲譽。</h3> <h3>從凈居寺沿著山后的一條小路再往前走,路經(jīng)奔月樓,讀書堂等景點。其中讀書堂據(jù)說是明朝萬歷年間一個叫吳時來的書生在這里發(fā)奮苦讀的地方。</h3> <h3>進去細看,里面什么都沒有,也就是一處逼仄狹窄的山坳,只在巖壁上鑿出了石桌和石椅,甚至屋頂也沒有,僅僅依靠上方懸崖突兀處進行遮風避雨,再靠前方則是千丈深淵。正是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他三年不下山,終日與詩書和松濤云海為伴。嘉靖三十二年,吳時來下山赴京趕考,并考中進士,在朝廷做了大官。</h3> <h3>這里也因此留下了一塊《明左都御史吳時來封資政大夫誥命碑》。除了吳時來之外,這里還造就了歷史上另外兩個名人,分別是宋龍圖閣直學士吳芾以及副都御史李一翰等。所謂人杰地靈,原本看來很不起眼的一個小山洞,因為有了這些歷史名人出現(xiàn)后,也最終名垂后世了。</h3> <h3>此地不遠處山體上有一景觀名為"狀元書卷",如果結合讀書堂來看,則甚是應景。同時也表達了后世百姓對書生及第的美好祝愿吧。</h3> <h3>山體上隱約可見的書卷和字跡</h3> <h3>位于此處的摘星臺是觀看山景的好地方。遠遠望去,筆架峰,萬年龜,雄鷹展翅等風景盡收眼底。其實觀山景,賞奇石,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觀景者的想象力,依照景觀說明的提示,竭力朝著命名的景物去想象,多半都能找到它的神似之處。而所謂觀賞的樂趣,很大程度也在于此吧!</h3> <h3>比如那個筆架峰,應該就是我們在神仙居看到的那塊奇峰,夢筆生花吧。角度不同,造型也就各異。</h3><h3><br /></h3> <h3>還有象鼻巖,爸媽說不如剛上山時見到的小象迎送來得生動,但在氣勢上應該是略勝一籌的。</h3> <h3>參觀完南線的景點,我們沿原路返回,重新來到望月長廊,然后去走北段的線路。</h3> <h3>穿過望月長廊,便是茶亭,有一個搭建的舞臺,可以進行表演。此刻游人不多,因為時間不早,也不做停留,直接往后山走去。</h3> <h3>北側山上有幾處重要的景點,相距并不遠,我們首先來到獅子攬球。這是一座陡峰,崖壁突出的地方有一塊圓滑的石頭,近似于一個大球,獅子攬球因此得名。</h3> <h3>繼續(xù)前行則到了袈裟坡,這里堪稱是本次景星巖之行最讓我們驚嘆的地方。當然如果沒有景點提示,也許這里就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小土坡,甚至沒有人會關注它一下。可是看了介紹之后,就不由得讓人刮目相看了。袈裟坡在地質(zhì)構造上屬于流紋巖,經(jīng)過千百年的日曬雨淋,形成了一種較為奇特的凸面光禿的地貌結構。由于它的表面一塊一塊龜裂開來的,形成了一道道規(guī)則的裂縫,狀似僧人袈裟上的塊塊補丁,故得名為袈裟坡。</h3> <h3>這里還可以看到一個古老的僧塔,相傳唐代一位高僧曾下葬與此。據(jù)說全國只有兩處墓地寸草不長,一處是武則天陵墓,還有一處便是這里。因此我仔細觀看了眼前這塊不起眼的泥地,果真是光滑得像被剃過頭一樣。偌大一塊土地,居然連一株野草都沒有生長,不禁嘖嘖稱奇,袈裟坡也由此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氣息。</h3> <h3>緊挨著袈裟坡可以看到玉柱峰,宛若一柱擎天。旁邊是景點金龜探月。</h3> <h3>如果仔細觀看,山峰頂上隆起一個半圓形的鼓包,上面樹木叢生,像是烏龜?shù)谋巢?。朝北一側凸起一塊石頭,眼睛嘴巴都栩栩如生,仿佛是一只正在抬頭望月的老龜。想想月明星稀之夜,這只山頂老龜歷千年風雨,與一輪滿月深情對望,也是回味無窮的。</h3> <h3>回來的路上經(jīng)過了和尚圓寂塔。據(jù)說唐代以來有12個和尚圓寂與此。其中間那個六角形井狀地坑便是和尚坐化之處。</h3> <h3>此處遺址完全是按照原狀保留下來的,全國罕見,文物價值很高。不過從現(xiàn)場看,所剩東西不多,也就兩個看起來有些古老的石塔而已,稍作停留便離開了。</h3> <h3>待下得山來,到山腳的公路上時,再次回望景星巖,突然發(fā)現(xiàn)這座神奇的石山,居然變成了一塊方方正正的石頭。頭上戴著一個云冠,腳下踩著一塊圓臺,對稱而工整,體現(xiàn)出一種神奇的幾何美感。</h3> <h3>不由得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把車子停在路邊,大家舉起相機和手機一頓猛拍。</h3> <h3>從這個角度望去,景星巖呈現(xiàn)出的又是另外一番風貌。</h3> <h3> </h3><h3>中飯是在關后村的川流土菜館吃的。一路過去,只見飯店門口到處打著"八大碗"的廣告牌。我對"仙居八大碗"這個略有些怪異的叫法不太理解,等進去看了菜名后才知道,原來這是由與八仙有關的八道菜組成,分別是"國舅泡鲞"、"采荷蓮子"、"仙姑肉皮泡"、"洞賓大魚"、"鐘離翻碗肉"、"鐵拐敲肉"、"湘子海參"、"果老豆腐"這八樣菜。我們品嘗了其中的兩道菜,味道還不錯。</h3> <h3>景星巖回來后,心中多少有那么一絲遺憾。我知道那是因為我和它之間,隔著一段山與月的距離。景星望月,或許景星巖欠我一輪滿月,只不知何時才能夢圓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