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三日,一個不會忘懷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小學畢業(yè)的我,可能由于營養(yǎng)不良,身高只有約140cm。戴著"黑五類子女"的帽子,無奈被剝奪了上初中的機會。事實上,我的小學也只是上到三年級,而四、五年級時,由于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到處是武斗,我也多是呆在家里。而我父親僅僅是海南中學一名普通數(shù)學教師,只因為業(yè)務(wù)好,被民間譽為"海南數(shù)學三架馬車之一",卻被打成“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因為我家有華僑關(guān)系,父親又被扣上"美蔣特務(wù)"的帽子。</p><p class="ql-block"> 那時,海南中學不到一百名教職工,就進駐了300多名工宣隊,就有幾十位教師被打成"美蔣特務(wù)",不論白天黑夜,無休止的批斗大會,每天都有被押著游街的教師。兩名工宣隊天天抓著我去參加學習班,并警告:除了下鄉(xiāng),別無選擇!</p><p class="ql-block"> 這一天,十二歲的我,背著 “黑五類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沉重包袱,被逼正式成為一名 " 光榮的知識青年 "。</p> <p> 穿著一身童裝和一雙憑知青證買的"勞動鞋"(用廢舊汽車輪胎簡單制作的一種涼鞋),操著滿口的童聲,背著一個小小的用煤油燈芯繩打的背包和一頂寫著"堅決走與工農(nóng)相結(jié)合的道路"字樣配發(fā)的斗笠,登上了帖滿紅色標語的汽車。</p><p> 十多輛汽車排成一列,車下人頭涌動,鑼鼓喧天,鞭炮轟鳴,口號聲、哭聲、笑聲、吵雜聲混成一片。</p><p> 其他知青都有家人送行,可我沒有,當時父親還被關(guān)在“牛欄"中。只有一位發(fā)小幫我拿行李,送我上車,這位發(fā)小是當今著名畫家,廣州美術(shù)學院教授一一陳海,當然,他父親這時也被關(guān)在“牛欄"里,同樣被打成“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和“特務(wù)"。</p> <h3> 跟著一群知青哥哥姐姐們一起下鄉(xiāng)到海南行政區(qū)瓊山縣大致坡公社,卻獨自一人被分配到昌褔大隊龍馬坡生產(chǎn)隊。這是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鄉(xiāng)村,算我在內(nèi)才十三個勞動力。</h3> <p class="ql-block"> 晚上,生產(chǎn)隊召開歡迎會,全村老少都到齊了。在昏暗的煤油燈光下,大家都以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同情憐惜的感嘆聲聲不斷,生產(chǎn)隊長卻破口大罵……,當然,肯定不是在罵我,用今天的語言描述,即為: 講真話,敢擔當!</p><p class="ql-block"> 在這小鄉(xiāng)村,開始了我那力不從心且孤獨的知青生活,每當在田地里勞作時,看到村里同齡的小朋皮背著書包上學,除了羨慕但更多的是心里那一陣陣難忍的酸痛!</p> <h3> 一起下鄉(xiāng)的知青下鄉(xiāng)前一個月的合影。不難猜出哪個是我。后來,我和他們一樣高。</h3> <h3> 1968年12月攝于??谑腥嗣窆珗@</h3> <h3> 背景是??谌A僑大廈,俗稱:七層樓,是海口最高的樓。</h3> <h3> 下鄉(xiāng)第二年,在瓊山縣龍?zhí)凉缒隙山啽谜镜乃さ貏趧印?lt;/h3><div> 我所在的隊伍番號為:"廣東省海南行政區(qū)瓊山縣南渡江水輪泵水利工程指揮部大致坡民兵營二連",全營駐扎在龍?zhí)凉缛嗜?。所有人均為基干民兵或武裝基干民兵,但我們十幾個知青只能被定為普通民兵,在那全民皆兵的年代,黑五類等階級敵人肯定不是民兵,而一般老弱病殘則是普通民兵,知青雖非老弱病殘,但也不能與貧下中農(nóng)一樣,因為我們是被再教育者。</div><h3> 我?guī)缀醺蛇^所有的工種:挖水渠、開山放炮、打料石、清基、砌石、扛石、挑土 …… 但干得較多的是打炮眼炸石,這是非常危險的工種,而且沒有任何勞保措施及勞保用品,為此,我負過傷。有兩位府城知青就犧牲在工地上!現(xiàn)在的年青人很難想象,但只須看過電影記錄片《紅旗渠》就明白了。那時的口號是: " 年老的拼老命,年青的獻青春"。</h3><h3> 在工地上,我們看了電影記錄片《紅旗渠》,唯一感受就是羨慕,因為他們有安全帽,有手套,還有墊肩……,而我們,有的只是簡單的工具。</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那時的“民兵營”,用今天的眼光看,實際上是一支半軍事化約束的、不發(fā)工資只管干活的民工隊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水利工地干了一年半。瘦弱的肩膀不知脫了多少層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剛滿十三歲的我,是大致坡民兵營的唱歌指揮兼唱歌教員。每當晚上開大會或集中政治學習,指揮拉歌是我的首要任務(wù),也是大伙快樂的時光!</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水利工地,每五天(龍?zhí)伶?zhèn)五天一集市)能吃上一小片肉,大伙都盼著能吃上肉的這一天。</p><p class="ql-block"> 后來,可能是資金出了問題,沒錢買菜了。我們只能吃一種醬油渣下飯,每人每頓飯一小勺,這是醬油廠生產(chǎn)醬油剩下的渣,一角錢可買一壇,約10公斤,事實上,這東西是賣給農(nóng)民喂豬的。</p><p class="ql-block"> 初期,飯管夠,我們稱之為“自由飯",后來飯也定量,每人每頓半斤米飯,打飯時總是希望人家給多一點。對這種勞動強度和沒油水的年代,老是感覺肚子整天都是餓的!民兵營長告訴我們:"想吃飽就要蹲著吃,還要多喝水!"</p><p class="ql-block"> 我姐姐下鄉(xiāng)在另一水利工地,據(jù)她回憶,吃完一份飯后不知不覺又去排隊領(lǐng)飯,直到吃完飽了,才意識到自己是吃了兩份,害怕得不敢吱聲。</p> <p class="ql-block"> 下鄉(xiāng)第三年,從水利工地回到了龍馬坡,過著平時每日"三刻工",農(nóng)忙每日“四刻工"的日子。在水利工地干活雖苦雖累,但是有人管飯,可在生產(chǎn)隊就不同了,我拼命地干著那力不從心的農(nóng)活,經(jīng)常是傍晚下工后,因為太累了,想坐在床邊瞇一會兒再煮飯吃,結(jié)果是當睜開眼時,已經(jīng)是第二天出工的梆子在敲響了?,F(xiàn)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的睡眠質(zhì)量真好!</p><p class="ql-block"> 冬天下水田干活,那真叫冷, 有時冷得直哆嗦,上牙碰下牙,那可是"饑寒交迫"的切身體會,且兩只腳的腳跟和腳背裂了許多口子,血流出來又凝固了,鉆心的疼,整個冬天都沒法痊愈。當時有兩個美好的理想: 第一,什么時候能有一頂像《南征北戰(zhàn)》電影里解放軍戴的那種帽子,那該多暖和啊!第二,如果過年時不出工,不下水田的話,如果有一雙襪子穿穿,那該多好呀!</p> <p class="ql-block"> 生產(chǎn)隊給我分了一塊自留地,大約0.2畝。由于在龍馬坡生產(chǎn)隊只有我一個知青,挑水、碾米、做飯、拾柴等一切都只能由自己來完成,如果自留地種菜則沒時間管理,所以只能種花生、地瓜等作物。每次耕種時,鄉(xiāng)親們和其他生產(chǎn)隊的知青哥哥姐姐們都會來幫忙!那年春,我種了花生,收獲后拿去榨油,這樣,我就有油吃了。記得第一次收獲共榨得約三斤花生油,生產(chǎn)隊長送給我五個玻璃瓶,裝瓶后送給別村的知青兩瓶,自已留三瓶,這是我一年的食用油了!</p><p class="ql-block"> 1993年,我在華南理工大學教書,回海南時抽空回村與鄉(xiāng)親相聚,生產(chǎn)隊長告訴我 :"你那塊自留地是用你的名字命的名,叫'小康地',分田到戶時分給了三叔。"</p><p class="ql-block"> 三叔,大躍進時讀過一年初中,村里文化最高者,是我最敬重的長輩之一。得知三叔喜歡喝壯骨酒,立馬買兩箱送他,他興奮得直掉淚,不停地說:"謝小康!謝小康!" 接著三叔還問了一個我絕對想不到的問題:“小康,你都當教授了,是不是已經(jīng)把世間的書都讀完了?" 哈哈!當時我只是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p><p class="ql-block"> 記得當年曾和三叔合力在我的小柴房里抓了一條約三斤重叫“過山龍"的蛇,吊在樹上剝皮,在三叔家煮了吃。</p><p class="ql-block"> 村里一位婦女有回說我是"牛鬼蛇神狗崽子",三叔和村里一位老華僑合力把那位婦女罵得無地自容。哎!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可能無法理解,那個年代,無辜的人被政治歧視是什么一種感覺!其實,她也是好人,只是她似乎把“再教育"的實施者的身份擺在自己身上罷了。華僑爺爺當時的一句話令我終身難忘 :“ 別欺負人,等著瞧吧,小康將來定有出息!"</p><p class="ql-block"> 說到老華僑爺爺,那年除夕,我一個人正吃著年夜飯 (蘿卜干+白米飯),他小心地從我的窗口遞進來用芭蕉葉包著的一個雞腿,輕聲喊道:"小康,過年了,快!別讓人看見!"……</p> <p class="ql-block"> 我們龍馬坡生產(chǎn)隊勞動力雖少,但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得當,溫飽不成問題!每個勞動力平均月口糧為70斤谷子,70斤谷子大約可碾得46斤米,而且自留口糧均為“珍珠矮"品種,這種稻米產(chǎn)量不太高但品質(zhì)不錯,口感很好,所以日常雖然只有辣椒鹽送飯,但吃起來也很香。而"科六" 則專門種來交公糧的,因為它產(chǎn)量高且為推廣品種。龍馬坡生產(chǎn)隊那幾年勞動日約為0.5元左右。在當時大致坡公社屬中偏上水平。記得下鄉(xiāng)的第一年年底生產(chǎn)隊結(jié)算分紅,我領(lǐng)到了9.6元錢,第二年16元,第三年18元。這與下鄉(xiāng)到兵團的知青相比,簡直是太羨慕他們了,因為他們每月都有固定工資,有食堂。那時總是想,什么時候能轉(zhuǎn)到國營農(nóng)場或者是兵團,那該有多好??!</p> <p class="ql-block"> 說到"珍珠矮",想起一件有點心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那年,父親寫信約好回瓊海老家看奶奶,因為老家缺糧,我背著新打的三十斤"珍珠矮"大米,懷揣大隊開的證明(茲有我大隊知識青年王小康……),為了節(jié)省8角6分錢的車費,煮了幾個地瓜當干糧,步行45公里到海口,再轉(zhuǎn)乘車到瓊海,當路經(jīng)瓊海縣加積鎮(zhèn)準備住店(第二天再乘萬泉河客船回家)時,卻被革命警惕性極高的旅店工作人員扣下,準備扭送保衛(wèi)組(公安局,當時砸爛公檢法后,公安局叫保衛(wèi)組),罪名是"這個小孩冒充知青!這么好的大米是去哪偷的?",我又哭又喊,極力爭辯,他們才放過我,但不許住店。</p><p class="ql-block"> 我只好抱著我的大米,在萬泉河客船碼頭的一個角落里蹲了一夜。</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碼頭上寒風侵肌,一片黑漆漆,只有萬泉河水那隱隱約約黯淡的光影,刺骨的寒風呼嘯著,像陣陣的哭泣!</p><p class="ql-block"> 碼頭巡邏的“工人糾察隊"看過我的大隊證明,無不投來同情的眼光和感嘆!但我還是感到了無助和恐懼!</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后,父親含淚盯著我,半天才問了一句: "你這條褲子原來是什么顏色的?"</p><p class="ql-block"> 奶奶見到我,就手不停的顫抖,眼不停的流淚。</p><p class="ql-block"> 奶奶是一位不識字,非常善良、樸實、勤勞的農(nóng)民,當時已七十多歲。奶奶的名字叫鄧小平,文革中被強制改成鄧小花。在瓊海老家,我看到了家鄉(xiāng)大隊革委會給奶奶的月鑒定書:“鄧小花,本月能自覺接受監(jiān)督改造,沒殺人,沒放火……"。唉!好像說的也是事實,但怎么就那么別扭。</p><p class="ql-block"> 其實,當時父親已經(jīng)平反解放了。</p> <h3> 上面這張照片中我穿的上衣,是我用40斤谷子,與一個鄰村村民換的,平時舍不得穿。</h3><h3><br></h3><h3> 一天夜里,電閃雷鳴,屋外傾盆大雨,屋內(nèi)也小雨不斷。我用所有能遮雨的東西保護著糧食和床鋪。突然有一念頭一閃,在昏暗的小煤油燈下,我拿起了久違的筆,趴在床邊,給縣知青辦寫了一封信。記得開始是這樣寫的:</h3><h3>“尊敬的瓊山縣知青辦軍代表領(lǐng)導同志:</h3><h3> 我是69年1月23日下鄉(xiāng)來大致坡公社昌福大隊龍馬坡生產(chǎn)隊的知識青年王小康,雖說是知青,我卻只是小學畢業(yè),且下鄉(xiāng)三年多至今仍不滿十六歲。……”</h3><div>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十天后竟然收到回信:“王小康同志:來信收悉,若有單位同意接收你,我們可再作研究。……”</div><h3> 我立即將回信寄給父親。后來父親告訴我,他拿著這封信到海南行政區(qū)革命委員會找了他的一位五十年代的學生,答復是:轉(zhuǎn)到農(nóng)場或干??梢裕荒馨才呕爻?。</h3> <p class="ql-block"> 我要離開龍馬坡生產(chǎn)隊了,準確的說,是到屯昌縣楓木五七干校三連,再準確的說,三連位于瓊中縣灣嶺公社金竹大隊坡竂村的大山腳下,已屬五指山腹地。這里,用現(xiàn)在城里人的話說,"風景如畫、天然氧吧!" 但是他們哪里知道這里山螞蝗的厲害!哪里知道伐木工的辛苦!</p><p class="ql-block"> 要和知青哥哥們分別了,在大致坡市最好且唯一的“大飯店",我請哥哥們富"搓“了一頓,每人半斤米飯和一碗肉片青菜湯,四角錢半斤糧票一份,那是當時最豪華的享受。餐后合影留念,這張合影花了八角五分錢。</p><p class="ql-block"> 感謝知青哥哥姐姐們對我的呵護和幫助,這些年待我像親弟弟一樣,沒有他們的照顧,很難想像我如何渡過那段歲月!</p><p class="ql-block"> 這時,我似乎長大了許多,下鄉(xiāng)三年多了,仍未滿十六歲。而此時又要上山了,但不管怎么樣,總歸有人管飯了!上山下鄉(xiāng)(上山和下鄉(xiāng))都干齊了!</p> <h3> 1976年,三位知青在??谙嗑?。當時這三人中,我在??诠揞^廠(即現(xiàn)在的椰樹集團),一位在瓊山建筑公司,另有一位還在農(nóng)村當知青,當然,從照片中不難辨認出哪位還在農(nóng)村。</h3><h3> 就是這位知青哥哥,下鄉(xiāng)時由于餓得難受,記得有一天煮了兩斤米飯和六個鴨蛋,一口氣吃完!痛快!他原本是最早有機會回城當工人的,但每次政審都不過關(guān)。</h3> <h3> 我發(fā)現(xiàn)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在大學的"工農(nóng)兵學員"中,好象藝術(shù)類院校還保留“考",所以,我拜著名畫家關(guān)則駒為師,刻苦學習油畫,同時,也得到何東老師的指導,練習小提琴。希望有朝一日,能上個美術(shù)學院或音樂學院。</h3><h3> 我的油畫老師關(guān)則駒和小提琴老師都是當時海南島油畫和小提琴的第一把交椅!</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诠揞^廠,我干過罐頭封口工、機械鉗工,后來主要從事文秘和宣傳工作。期間,被派往??谑休p工局舉辦工業(yè)學大慶展覽,負責美術(shù)工作。剛開始,有人懷疑這個小年青的繪畫技能行嗎?!后來才知道,我是海口市一輕系統(tǒng)畫畫最棒的!不過我清楚,二輕系統(tǒng)美術(shù)高手如云,比如,陳海教授當時就在二輕局工藝廠當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7年恢復高考,我順利考上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數(shù)學專業(yè)。那年,廣東省包括本科、專科、中專在內(nèi),錄取率僅為1.63%,可謂百里挑一。據(jù)說,我的高考作文還是海南第一名!數(shù)學考了100分的滿分!父親那年參加了高考評卷,得到消息后騎自行車直奔??诠揞^廠,那天是我多年來見到父親最燦爛的笑容! </span></p><p class="ql-block"> 后來,聽我的同事說,他高考時讀過的高考范文中就有我的文章。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7年,高考前我首先考上了由??谑薪逃峙e辦的″高考復習尖子班",市委規(guī)定,凡是考上尖子班的人員可脫產(chǎn)學習一個月學。"尖子班"一共只招收30名學員,學費一共0.5元。后來″尖子班"的學員全部考上大學,其中有7名考上華工,其中有:20177(計算機)的陳傳松、40177(造船)的倪小方、50177(無線電)的梁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用句土話說,以前,可能由于只上過小學的原故,有些人說我"不識字",從此,再也沒有人說我"不識字“了。后來還成為母校華南理工大學的一名教師,并擔任華南理工大學應(yīng)用數(shù)學系(后改為數(shù)學學院)副系主任,是當時全校最年輕的系主任。那肯定是算“識字"的了。</span></p> <h3> 學生?;?。</h3> <h3> 上大學后,我覺得我真是個“知識青年"了,但是我們的老師鄧韻秋教授告訴我們: 你們是“知識分子"了!</h3><h3> 經(jīng)過寒冬,方知陽光的溫暖!在大學校園里,我感覺一草一木都清香醉人,一切都那么可親、溫馨!</h3> <p class="ql-block"> 1978年,三兄弟在廣州合影,左:送我下鄉(xiāng)的發(fā)小,<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陳策將軍親侄孫,</span>廣州美術(shù)學院陳海教授,當時是油畫系77級學生 ; 中: 待我像親弟弟一樣,一同下鄉(xiāng)的知青哥哥邱立德,他也是我的小提琴啟蒙老師; 右: 本人。</p> <h3> 2015年春節(jié),我們又相會!但這次左右位置交換。</h3> <h3><font color="#010101"> 當年下鄉(xiāng)時,怎會想到若干年以后我會站在大學的講臺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有時講課,雖弄得滿身粉筆灰,但心里總是美滋滋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全國流體傳功與控制系統(tǒng)學術(shù)會議上宣讀論文。</font></h3> <h3> 1992年,榮獲廣東省高教系統(tǒng)教書育人優(yōu)秀教師。全校四千多名教師,僅四人獲此殊榮!</h3> <h3> 教師?;铡?lt;/h3> <h3> 輔導學生計算機編程。</h3> <p> 2004年春,北京一位首長為我寫了一首詩(有藝術(shù)加工),發(fā)表于《支付清算》。</p><p> 這時,我是中國現(xiàn)代化支付系統(tǒng)專家組成員。</p> <p class="ql-block"> 歲月如流,</p><p class="ql-block"> 似水悠悠,</p><p class="ql-block"> 該留的誰也無法把她趕走,</p><p class="ql-block"> 該走的誰也無法將她挽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謝知青哥哥姐姐們!感謝鄉(xiāng)親們!感謝工友們!感謝我的同學!感謝我的老師!感謝所有愛護和幫助過我的親們!</p><p class="ql-block"> 我對你們的思念就是一個無限循環(huán)小數(shù), 一遍一遍,執(zhí)迷不悟。 </p><p class="ql-block"> 有了你們,我的世界才有無窮大, 因為任何實數(shù),都無法表達。 我對你的感情,就像以常數(shù) e 為底的指數(shù)函數(shù), 不論經(jīng)過多少求導的風雨,依然不改本色,真情永駐。</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心組成的是一個圓形, 因為它們的離心率永遠為零。</p><p class="ql-block"> 祝大家身體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