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往事</h3><h3> 白駒過隙人匆匆,</h3><h3> 舊日如風蹤難尋。</h3><div> 山月曾曉古今事,</div><div> 時光煮雨鄉(xiāng)愁濃。</div> <h3> "一折山水一折詩,山水隨詩入畫屏"。周潭自古天恒鮮燦,地恒蔥蔚,人恒秀靈。且自然風光優(yōu)美,生態(tài)保持完好,有山有水、有湖泊。北面山地丘陵,有樅陽縣次高峰黃梅尖(海拔657米)和最高峰三公山(海拔674米),也是同廬江、無為的分界線。山勢由北向南傾斜,形成丘陵、臺地、平原、湖灘地幾部分。山體多為花崗巖體,形成了許多懸崖峭壁、深溝洞穴、急流飛瀑。生成了像鷂子石、戴帽石、大凹嶺斷層、花崗巖石洞、海燕洞和梅溪飛瀑等奇特景觀。</h3> <h3> "青山倒影楓湖里,兩岸桃李笑春風"。東面的楓沙湖由楓林湖和沙湖的合稱。由后山的花崗巖山體和前山的牛頭山、青山沉積巖山體之間沉降洼地積水而形成的。在傅家嘴延伸處有一條湖底天然堤埂隔開,枯水時部分堤埂可露出水面。堤埂西面是小而淺的楓林湖,東面是大而深的沙湖。湖水的來源,主要接納北部山地,三公山黃梅尖下泄的溪澗河流來水。在白蕩閘及通江河道未修建之前,還要接納從廬江羅昌河、白蕩湖水系過吳家嘴沿湯溝、普濟圩經(jīng)青山河的來水。湖水經(jīng)過無為土橋入江,梳妝臺閘未造之前,湖里船只可直通長江。</h3><h3> 沿湖景點頗多,如楓林晚渡、四顧漁燈、平湖落雁、牛山牧笛、仙人足跡、沖水倒流、濠水漁梁、雙鳳曉鐘、孫莊修竹、鷂石晴嵐、黃梅溪瀑、施灣古棧道、清理學名家周大璋墓地、抗日將領戴安瀾將軍讀書處等。臨立楓林古渡口可觀"東去遠帆逐影,西歸漁歌唱晚"夕陽美景。朝陽、晚霞,裝點楓湖畫!</h3> <h3> 晚清吳家橋塾師吳香谷設館施家灣,一路回家,走而久之,吟七律串村名詩一首:"施家灣出是王家,出得松元興倍賒。湛咀路遙通馬力,佘潭香盛送梅花。潭溪市早人聲雜,橫澗流長日影斜。塘子宕前田鋪近,東西樓聽老村嘩。"周潭一帶山水具有原始風貌。有森林、竹海、湖灘地,有奇石如鷂子石、戴帽石、木魚石,有花崗巖洞穴海燕洞,有溪流、瀑布,有楓沙湖、西山口及高洼水庫,有懸崖深谷如東、西邊溝。從施灣茅山到東邊溝的山腳邊,沿途座落著河繞村前、山殿其后的施灣、楓林、鳳凰村;桃花門前笑、粉蝶花叢繞的國家AA級景區(qū)大山村;湯家墩西周遺址所在地七井村;橫澗溪水長流日影斜的省級古村落彭橋村。這些村落點綴山水其間,一幅鄉(xiāng)村美景畫面躍入眼簾。自然優(yōu)美風光與人文沉淀故事相蔚,熠熠生輝!</h3> <h3> 時間穿越二千年,在今周潭鎮(zhèn)七井村蚌形地,有一西周古村落遺址,又名湯家墩遺址,當?shù)厝朔Q大包墩磚瓦窯場。遺址面積約五十畝,由于受到流水沖刷,地面陶片、石器,歷歷可見。文化層四至五米,間有大量紅燒土。開掘二百多平方米,出土文物近百件。有陶片、鼎足、鬲足等,紋飾多繩紋、回紋、云雷紋;石器有石斧、石錛、石刀、石鏃等?,F(xiàn)在遺址荒草叢生,破壞嚴重。1988年雖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沒有豎碑刻字,村人不知,世人不曉,更談何保護。</h3><h3> 湯家墩西周古村落遺址,反映了周潭悠久的生產(chǎn)歷史。到了明清時期,桐城文章冠中華,獨領風騷數(shù)百年。周潭舊屬桐城東鄉(xiāng),崇文尚武,追求讀書入仕已蔚然成風。如雍正二年進士、理學名家、名相張廷玉恩師周大璋;嘉慶甲子科第二名武舉章慕斌;威震黔南、保衛(wèi)邊疆有功的抗法將軍周南壽;民國學者、教授周蔭棠著《臺灣郡縣考》,為抗戰(zhàn)勝利后收復臺灣提供了重要史實依據(jù)。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周潭街上考取清華大學周二雅、周保新,北京大學周大鈞,北京地質大學周力田,其中周二雅與十六屆中常委吳官正清華同學,畢業(yè)后二人在湖北省科委共事多年。</h3><h3> 舊時周潭水路借楓沙湖入江,交通甚為發(fā)達,商業(yè)繁榮。經(jīng)濟的發(fā)展推動文化事業(yè)的進步,在鄉(xiāng)土社會具體體現(xiàn)在祠堂廟宇文化的興盛。如周氏、章氏、王氏、吳氏祠堂,尤以周氏祠堂規(guī)模最大。境內寺廟眾多,如枕流庵、大王廟、定安寺、準堤庵、望華庵、龍王廟、救庵等寺廟,但以枕流庵、大王廟、定安寺最為著名。</h3> <h3> "古寺禪音遠,落雪凈凡塵"。離周潭街約二里地處的一個臺地上(即今澄英村老院組的周澄公路兩旁臺地),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一一定安寺。兒時聽長輩敘說的陰曹地府、十殿閻王等陰森恐怖場景就布置在寺院內,不知定安寺,費盡周折,也尋不到蛛絲馬跡。只在《楓林詩選》中見到晚清秀才橫澗人章慈航所寫定安寺的詩句:"古木蔭西東,清幽適意中。園蔬添綠色,佛殿少燈紅"和"窗開遠景云千峰,香動幽林花四圍"。可見定安寺院規(guī)模宏大,環(huán)境清幽,是誦經(jīng)念佛,凈心凡塵的佛門勝地。<br></h3> <h3> 來看看學夫老先生對定安寺的描述。定安寺,又叫四望寺,是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佛教寺院。始由朱端祥禪師興建,明主持僧嚴濟重修,明末兵毀。清雍正八年(1731年)重建,以后又經(jīng)過多次重修。到抗戰(zhàn)勝利后,還保存完好,一九五八年秋被撤除。定安寺是一座建筑規(guī)模相當宏偉的庭院式組合寺院,有主殿、經(jīng)堂、僧舍,還有廚房水井園蔬等附屬生活設施。寺院古木蔽蔭、環(huán)境清幽,是一處誦經(jīng)、講學、游覽的好地方。</h3><h3> 定安寺主殿很高大,上下層分別裝有十個神龕,上層供奉著十殿閻王大塑像,貼金繪彩,威武莊嚴。下層是青面獠牙陰曹小鬼住的地方。分別塑有陰曹地府世界十三站,善惡因果報應的故事。如目連救母、趙甲不孝、奈何橋、孟婆湯、十八層地獄中的各種刑罰等場景,人物場景都生動逼真,一副陰森可怕的景象。它告誡人們生前所作所為,到死后是有善惡因果報應的,在當時鄉(xiāng)土社會對百姓起著十分震撼作用。凡參拜定安寺回來的人都津津樂道這些故事,表示要做好人,不做壞事。</h3> <h3> 定安寺中的陰曹地府故事說的是"懲惡",那么救庵的"救"字就是"揚善"。從周潭前山上了大、小高宕,不遠處就到了后山黃梅尖下的山坳中。在森然一片的竹林背后石階上,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廟一一救庵。從石階和基石的痕苔上,看得出它年份的久遠。小廟座落在深山里,廟里供奉著幾尊簡易的佛像,香客稀少,甚為冷清。它的左側有一座普同塔,邊上有一石腳印,據(jù)說是地藏王菩薩路過此地留下的。</h3><h3> 但救庵背后的故事,卻與長矛子(當?shù)厝朔Q太平軍為長矛子)有關。長矛子過周潭時,與當?shù)孛駡F二次激戰(zhàn),場面慘烈。周邊百姓大批逃到一個山坳里,結果餓死了很多人,此地就叫"餓坳"。救庵離餓坳只隔著一座山頭。這庵里的僧侶在其周圍開荒種地,那一年山芋豐收了,吃不了的,就煮熟了,打成泥,將這山芋泥用木模子拓成磚,曬干砌成庵墻。大批逃難的百姓來到庵里后,和尚就一塊一塊拆了庵墻,救活了大量的百姓。救庵中的"救"字頌說了人類共有的佛家慈悲濟世情懷!</h3> <h3> "且敬往事一杯酒,愿無歲月可回頭"。滄海桑田,歲月流金。曾經(jīng)的喧鬧變成了一曲羌笛;曾經(jīng)的繁華變成了一抔黃沙。但美的記憶,傾刻間仿佛時光倒流,夢回從前,記住鄉(xiāng)愁。歲月的絕情之處雖留不住咋日的故事,但我們依然在這薄情的世界中深情地活著,無論悲喜,無論苦樂,就是最好的感恩歲月的饋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