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b> 中國是橋的故鄉(xiāng),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fā)展于隋,興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wǎng)絡(luò),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b></font></h3> <h3><b>盧溝橋</b></h3><div><b>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臺區(qū)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jié)構(gòu),關(guān)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br></b></div><div><b> 盧溝橋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 (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于洪水??滴跞吣曛亟ǎ?698),這才有了現(xiàn)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余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余年的歷史。</b><br></div> <h3><b>廣濟橋</b></h3><div><b>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于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b><b>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chuàng)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只巨船連結(jié)而成始名“康濟橋”。</b><b>梁舟結(jié)合,剛?cè)嵯酀?,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jīng)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臺,因此,很快便成 為交通、貿(mào)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b></div> <h3><b>三江風雨橋</b></h3><div><b>三江風雨橋位于廣西北部與湘黔兩相接的三江,是以侗寨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縣。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b><b>三江風雨橋主橋正中間廊亭開始搭架豎柱,為整座橋梁木結(jié)構(gòu)連接打下根基。三江風雨橋總長355米,橋?qū)?6米,木構(gòu)部分設(shè)計為侗族傳統(tǒng)風雨橋,設(shè)七個樓亭,分別為歇山頂、攢尖頂,橋中樓亭,最高達18米。該橋不論高度、長度,還是外形設(shè)計,都堪稱世界之最。</b></div> <h3><b>十字橋</b></h3><div><b>十字橋位于山西太原市晉祠內(nèi)。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gòu)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b><b>橋梁多年經(jīng)風雨,材質(zhì)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b></div> <h3><b>北洋橋</b></h3><h3><b>北洋橋是武漢市歷史悠久的石拱橋。據(jù)《洪山文史》稱,北洋橋是武漢市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武漢市尚存原貌的古拱橋,橋長50米,寬7-11米。北洋橋是武漢市唯一尚存原貌的石拱橋,它的結(jié)構(gòu)與趙州橋結(jié)構(gòu)相似,始建于唐代,歷經(jīng)戰(zhàn)亂,屢毀屢建?,F(xiàn)在人們看到的北洋橋,是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重新建造的,離現(xiàn)在整整500年,位于洪山區(qū)和平鄉(xiāng)北洋橋村。寬闊的河面上,北洋橋如長虹飲澗,富有強烈的層次感和韻律感。</b></h3> <h3><b>一橋橫臥,流水蜿蜒。綠樹點染,清溪無聲。走過長橋短橋,看過流水清溪。洗盡鉛華,你身姿綽約,或斷橋臨壁,或煙橋細雨,或板橋清幽。中國的文化,在橋的這一頭,蜿蜒到橋的那一頭。寫不完小橋流水,念不盡畫橋一望,半煙半雨,半夢半醒。橋上望一路的山水風景,橋邊吟一路的人生畫卷,彼岸如畫,往事如煙,一橋,一念。念你石砌滿青苔,生生不息;念你棧橋生青草,春秋榮枯,月浸溪橋,華夏文化涓涓而流。</b></h3> <h3><b>寶帶橋</b></h3><h3><b>寶帶橋又名長橋,號稱“蘇州第一橋”是古代漢族橋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長橋鎮(zhèn)(今長橋街道),傍京杭運河西側(cè),跨澹臺湖口,與趙州橋、盧溝橋等合稱為中國十大名橋。全橋用金山石筑成,橋長316.8米,橋孔53孔,是中國現(xiàn)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819年),現(xiàn)橋由明清兩代修建。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作為中國大運河重要遺產(chǎn)點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b></h3> <h3><b>望仙橋</b></h3><div><b>在成都青羊橫街南面跨越清水河上,有一座5個橋洞的大型仿古石拱橋,橋上沒有鐫刻橋名,在橋南頭掛有一塊白底紅字的牌子,上書“望仙橋”3字;但在橋北頭綠地里,樹著一塊鋁合金的牌子,上印有“萬里橋濱河綠地”字樣,這便是望仙橋。一些老成都人回憶,原望仙橋就是一座五孔的石拱橋,橫跨清水河兩岸,高大雄偉,十分壯觀。其橋身長約110多米,寬約20米,最高處離地面約10米。站在橋上,青羊?qū)m一帶景觀盡收眼底。青羊?qū)m是道家圣地,民間傳說農(nóng)歷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生日,在這期間舉辦廟會,各路神仙都要來趕廟會。站在橋上就可看到廟會上的神仙相會,因此人們就把此橋叫做“望仙橋”。</b></div> <h3><b>金水橋</b></h3><div><b>金水橋又名五龍橋,金水橋分為內(nèi)外金水橋,建于明永樂年間。內(nèi)金水橋位于故宮內(nèi)太和門前廣場內(nèi)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橫亙在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為外金水橋,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b></div> <h3><b>上海朱家角</b></h3><h3><b>朱家角內(nèi)36座古橋,古樸典雅,9條長街臨水而建,民居宅地依水而建,一式明清建筑,古風猶存。其內(nèi)著名的北大街,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b></h3> <h3><b>山塘橋</b></h3><h3><b>山塘橋是連接平湖這個小鎮(zhèn)與上海的一座古石橋,橋北邊是上海市金山區(qū)廊下鎮(zhèn)山塘村,橋南邊則是浙江平湖廣陳鎮(zhèn)山塘村,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今,這個千年古鎮(zhèn)進行開發(fā)建設(shè),金山廊下和平湖廣陳兩地采取融合式、差異化、互補型發(fā)展!</b></h3> <h3><b>萬年橋</b></h3><h3><b>分宜萬年橋,又名萬歲橋,俗稱東門橋,橫亙于鈐陽湖景區(qū)南部,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全長174米,是我省現(xiàn)存最早的多孔石拱古橋。也是古分宜城通往南方的主要通道。1958年當?shù)嘏d建水庫,萬年橋與分宜古縣城一起被淹沒在湖底,每當枯水季節(jié),萬年橋便會露出水面。據(jù)嚴嵩撰寫的《分宜縣萬年橋記》所載:"斯橋曰萬年橋,以示無忘天子之恩,以仰祝萬壽與天地相為無窮焉!”</b></h3> <h3><b>千孔橋</b></h3><h3><b>由于鄱陽湖水位持續(xù)走低 湖中石橋再現(xiàn)真容,湖底一座總長2930米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露出水面。古石橋距今380余年,橋身全部由花崗石制成,總長2930米,泄洪孔共983個,故得名為“千眼橋”,也叫“千孔橋”。明崇禎四年(1631年)建造,曾是江西都昌縣通往星子、廬山、九江的必經(jīng)之路,屬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b></h3> <h3><b>七孔五音橋</b></h3><h3><b>是清東陵順治皇帝的陵區(qū)里,近百座石橋之中最大、最奇特、最神秘而有趣的一座橋梁,深刻反映了清代文化鼎盛時期的風貌。</b></h3><div><b>如果順著敲擊,因擊打的方位不同,會聽到5種如金玉般的響聲音階,有的低沉渾厚,如鐘鳴;有的清脆悠揚,仿佛是輕敲木魚之狀,悅耳動聽。這五種聲音就是我國古代聲樂中的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b><br></div> <h3><b> 平湖,長橋。遠遠綿綿,細細潺潺。風景隨季節(jié)的流轉(zhuǎn)而變化,情思也隨心境而變幻,橋也因此而承載了四季滄桑,留下了中國最樸素的文化情懷。每當臨橋,總想遠眺,看一看你千百年來的模樣,感受你歲月里的溫柔,就像你長臥在這鏡湖之上,歲月變換,你波瀾不驚。橋因湖而入詩,詩因湖而迷人,橋作為東方古典美學意象,圓了華夏的美夢,正如那靜臥的倒影,恬靜,安然,一睡就是千年。</b></h3> <h3><b>紹興東浦古石橋,百步之遙,便有石梁橋和石拱橋多處,歷史悠遠。石橋在中國歷史上有過輝煌成就,既實用又有很高的人文觀賞價值……</b></h3><div><b>橋上浮云萬里,橋下碧波可鑒。</b></div><div><b>小橋,流水,人家!</b></div><div><b>真有“高柳垂陰,老魚吹波,留我花間住”之意! ?</b></div> <h3><b>江楓古橋</b></h3><h3><b>楓橋坐落在蘇州的古運河上,它造型古樸典雅,因張繼的《楓橋夜泊》詩而名傳古今。登橋眺望,城外山水風光盡收眼底,蜿蜒曲折的大運河在橋下穿過,江南風光呈現(xiàn)出空靈博大的意境。當年張繼詩句中的烏啼、霜天、漁火情景驀然浮現(xiàn)眼前,好像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b></h3> <h3><b> 一路走來,看到過湖橋,溪橋;也閱盡了長橋,斷橋。唯獨忘不了,山中橋如禪。正如宋代禪師釋智遇所言:“山窮橋斷處,鷺鷥那得知?!鄙揭凹偶?,景色郁郁,它們靜臥山中,飛跨山崖,渡人在絕境,澗溪之間,因為有了它們,更顯得古樸靜穆。蟬噪林清幽,飛虹山溟漠。山有橋處,渡迷津。</b></h3> <h3><b>鐵索橋</b></h3><h3><b>鐵索橋座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是中國現(xiàn)存的古老鐵索橋之一,又稱瀘定橋。座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并立御碑于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里,9根做低鏈,4根分兩側(cè)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huán)相扣,全橋體重40余噸,兩岸橋墩為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nèi)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途經(jīng)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b></h3> <h3><b>玉帶橋</b></h3><div><b>玉帶橋位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制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b></div><div><b>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shù)才能。</b></div> <h3><b>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古橋群。</b></h3> <h3><b>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古橋群。</b></h3> <h3><b>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古橋群。</b></h3> <h3><b>煙雨江南--周莊</b></h3><h3><b>“一抹煙林屏詳展,輕花岸柳無邊”,煙雨中的小鎮(zhèn),依舊如拱月的石橋,依舊槳聲四起的流水、依舊青磚灰墻的人家、依舊迎風搖擺的垂柳,煙縈霧攏,飄渺如畫。</b></h3> <h3><b>樂登橋</b></h3><h3><b>樂登古石橋歷經(jīng)630年仍在使用,位于羅城東門鎮(zhèn)平洛村,樂登橋是羅城縣境內(nèi)歷史最悠久,造型最優(yōu)美的古代石橋,經(jīng)受上百次洪水沖擊矗立不倒。樂登橋為圓形三孔石橋,孔徑約3米,橋拱總跨度約27米,高3.6米,橋面寬4米。橋身由精雕細琢的方形青石磚堆砌而成。 ?</b></h3><h3><br></h3> <h3><b>十眼長橋</b></h3><h3><b>十眼長橋是錦溪古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位于古鎮(zhèn)的入口處,整座橋獨立在五保湖中央,古典飛檐造型的亭子連結(jié)起長長的廊橋。錦溪橋梁星羅棋布,橋之密度國內(nèi)罕見,當?shù)孛{素有“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之說,其中這十眼長橋較為顯著。十眼長橋建于明代,與古蓮池、文星閣、長堤回廊和桃園構(gòu)成完整的古蓮景區(qū)。橋有九柱十孔,全長52米,造型古樸別致,為遠近水鄉(xiāng)所罕見,人稱“小寶帶橋”,是觀湖賞月極佳之處。</b></h3> <h3><b>全福長橋</b></h3><h3><b>全福長橋位于蘇州城東南,有235米長,共43個拱型橋孔,長龍般臥伏在碧水之上。它的南面是南湖,每次游覽到這里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全福長橋。橋上景色很美,吹著徐徐微風,感受江南的慢生活方式,很是愜意。</b></h3> <h3><b>斷橋殘雪</b></h3><div><b>西湖斷橋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斷橋殘雪是以冬雪時遠觀橋面若隱若現(xiàn)于湖面而稱著 或因有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遇相識在此 同舟歸城,借傘定情,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它的名氣最大 幾乎到西湖游玩的人都到斷橋上走一走,感覺不一般。</b></div> <h3><b>五亭橋</b></h3><div><b>五亭橋位于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吧辖ㄎ逋?、下列四翼,橋洞正側(cè)凡十有五?!苯ㄖL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b></div><div><b>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shè)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nèi)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cè)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碧贫拍猎姡骸扒嗌诫[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據(jù)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像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b></div> <h3><b>中國臺灣的月亮橋</b></h3><h3><b>臺灣月亮橋位于臺灣臺北的大湖公園,石拱橋彎彎的圓拱像月亮一般圓潤美麗,所以可能在不知其本名為錦帶橋的情況下,國外媒體稱之為月亮橋。在這平和下,飄渺的霧氣及澄澈湖面的完美倒影 ,令大湖公園有別于平常:山、水、霧、石拱橋共同組成了一幅幅真實美妙的山水畫。</b></h3> <h3><b>洛陽橋</b></h3><h3><b>洛陽橋,原名叫做“萬安橋”。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橋長834米,寬7米。作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chǔ)”、“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shù)創(chuàng)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b></h3> <h3><b>洛陽橋橋面</b></h3> <h3><b>仕水碇步</b></h3><h3><b>仕水碇步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仕陽鎮(zhèn)泰順獨有的過水明橋,古代人為了步涉溪澗小河,用大小礫石或較整齊的條石在水中筑起一個接一個石磴,形成一座堤梁式的石橋,而這就是“仕水碇步”。現(xiàn)代人稱它為“汀步橋”、“過水梁”、“過水明橋”。 ?仕水碇步地處偏遠,不過它卻是中國乃至亞洲最長的碇步,有140多米長,共226齒,而且它是真正的古董,值得走個來回。</b></h3> <h3><b>安平橋</b></h3><div><b>我國現(xiàn)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于晉江安海鎮(zhèn),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于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zhèn)和南安市水頭鎮(zhèn)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zhèn)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qū)儆谥袊糯B梁式石板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br></b></div><div><b>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b><br></div> <h3><b>趙州橋</b></h3><div><b>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shè)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wù)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b></div><div><b>趙州橋,也稱安濟橋,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4m,在拱圈兩肩各設(shè)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jié)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shè)計構(gòu)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jù)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xiàn),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shù),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tài)逼真,琢工的精致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shù)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shù)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增進了友誼。</b></div> <h3><b> 清溪隱隱,飛橋迷離。晚煙晨霧,一橋鎖舊夢?;腥魤m世之間,又在塵世之外,美景入心,一行一吟。村落深幽,槳櫓吱呀,隔案人家,有如在畫。在中國人的心里,有溪橋處,便是安居樂業(yè)所在。聽水聲幽幽,看漁舟輕泛,撐一支長篙,點一痕漣漪。江南枕水人間,便如世外桃源。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 </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橋有許多種<br></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獨愛中國的“小橋流水人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靜靜的水面倒映著石橋與粉墻黛瓦</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搖櫓船劃過暈開層層連漪</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閃爍著無限意境之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亭臺樓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山無限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都取一亭中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往往是在高處</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亦或臨于水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納無限風景的同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也成為最美的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南水鄉(xiāng)</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南好</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風景舊曾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出江花紅勝火</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來江水綠如藍</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能不憶江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條條小河靜靜地流淌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中倒映著白墻灰瓦</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傳統(tǒng)的古樸典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現(xiàn)代的嶄新華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搖曳于小橋流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切是那么的寧靜.秀美,和諧。</b></div> <h3><b>青龍橋</b></h3><h3><b>青龍橋位于霞客鎮(zhèn)北渚村章家場。青龍橋為圓形拱橋,橋身為青石條石建筑,主拱圈為青石,為明朝中期建橋風格。始建于何年不詳。清乾?。?744年)按原貌重建。青龍橋凈跨7.0米,橋高5.5米,寬3.0米。橋面原有石臺階,后損壞,用碎石鋪筑橋面。2002年江陰市水利農(nóng)機局、江陰市文化局、馬鎮(zhèn)鎮(zhèn)政府出資對瀕臨傾圮的青龍橋進行修繕,對缺失的橋石仍購置新的青石填補,使之保持原貌。</b></h3> <h3><b>永興橋</b></h3><div><b>永興橋位于深圳市寶安區(qū)新橋街道新橋社區(qū)的橋頭村東南,有一座全市唯一的古石橋——永興橋。歷史記載,永興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全橋用花崗巖石砌筑,結(jié)構(gòu)嚴謹,造型美觀。橋長50米,面闊3.4米,橋洞3個,洞高5米余,上列欄桿,浮雕是龍鳳圖案和形象生動的小獅。</b></div> <h3><b>三水白坭清塘文橋</b></h3><h3><b>三水河網(wǎng)縱橫交錯,橋梁成為跨越河涌溝通兩岸的重要通道。到清末,有資料記載的橋梁有29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古橋已倒塌,不復(fù)存在。白坭清塘文橋卻歷經(jīng)風雨考驗,依然保存完好,成為三水現(xiàn)存最完好的古橋,也成為白坭文教興盛的見證者。</b></h3> <h3><b>步仙橋</b></h3><h3><b>黃山步仙橋建成于1988年。一座小小拱橋在兩座峭壁之間懸空而架,橋下是萬丈深淵,十分險峻而富有情趣。步仙橋?qū)艋镁皡^(qū)和天海、白云景區(qū)連接在一起,一頭通向黃山西大門釣橋庵,一頭可通天海。作為繞谷路線地標,是很多愛冒險的游客必到之處。</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瀘縣龍腦橋</b></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b>瀘縣龍腦橋位于縣城以北3公里的九曲河上,距瀘隆公路1.5公里,橫跨于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龍腦橋橋始建于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為瀘州至隆昌的古驛道所經(jīng)之地。乾隆四十三年,“欽命永寧道瀘州以北九十華里九曲河龍腦橋加以保護”。橋長54米,12個橋墩13個孔,中間八個橋墩分別雕刻了麒麟、青師、四條龍、白象四種瑞獸,“麒麟兩岸守護,大象河邊暢飲,青獅橋上怒吼,龍王攜龍遨游”,景象甚為壯觀。龍腦橋厚重的歷史與雕刻的藝術(shù)性、結(jié)構(gòu)的科學性完美結(jié)合,全國罕見!被稱為橋梁界的“國寶”!</b><br></div> <h3><b>紹興上虞豐惠古鎮(zhèn),鎮(zhèn)上街河、石橋、河埠頭,烏蓬船、牽道、青石板應(yīng)有盡有。古老的石橋小巧精致,千姿百態(tài),古樸典雅;走入街巷深處的民宅,古色古香的臺門映入眼簾,木雕和石雕很和諧地融入在建筑結(jié)構(gòu)里,精巧別致。游走其間,領(lǐng)略一種古韻,一種精致。 ?</b></h3> <h3><b>達縣彩虹橋</b></h3><div><b>“彩虹橋”實名高拱橋,東西橫跨明月江,是連接大風、檀木等鄉(xiāng)的交通要道。該橋為單拱大跨度飛架石橋,橋長45米,寬10.3米,拱高18.8米,跨度高40米。均用青石砌成半圓形拱。遠處看去,橋形如彎弓,近處相觀,橋水倒影,優(yōu)美無比。</b><br></div> <h3><b>鵝泉古橋</b></h3><h3><b>位于廣西靖西縣城南約5公里的小鵝山麓。古橋---古橋是鵝泉風景區(qū)的—個勝景,古橋建于清朝年間,橋長約60米,寬1.5米,全為石灰料石組成,是由15個 涵洞的石拱橋組成,長橋臥波,景色優(yōu)美,氣勢壯觀,鵝泉古橋為靖西縣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古橋。</b></h3> <h3><b>臥龍橋</b></h3><h3><b>臥龍橋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西塘鎮(zhèn)北柵市河口,系單孔步級石橋,全長31.46米,寬5米,高5.5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同時也是西塘最高的一座橋。 在水鄉(xiāng)古鎮(zhèn)中,臥龍橋看似樸素,卻也最顯大氣偉岸,橋面是很大的一整塊石板,整座橋上刻著一條龍,首東尾西,至今仍可依稀辨別。橋上有對聯(lián)寫道:修幾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對聯(lián)出自臥龍橋的來歷傳說。</b></h3> <h3><b>烏鎮(zhèn)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之稱。烏鎮(zhèn)分為東柵和西柵,東柵景區(qū)最早開發(fā),而西柵則是經(jīng)過修葺后對外開放的。西柵由12座小島組成,60多座小橋?qū)⑦@些小島串連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橋數(shù)量均為全國古鎮(zhèn)之最。西柵以商務(wù)旅游、休閑度假為主題,無論是景色還是旅游觀光體驗都非常好。</b></h3> <h3><b>八字橋</b></h3><h3><b>中國有兩條有名的八字橋,一座位于上海,為中日813事變爆發(fā)地點。這座八字橋位于我國浙江省紹興市,是紹興著名的橋。八字橋直東端,街以橋同名,又叫</b><b>寶安橋,</b><b>始建時間: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b><b>長度:8.3米,</b><b>跨度:4.91米,</b><b>寬度:9.5米</b></h3> <h3><b>此橋名叫: 富里橋,位于桂林市陽朔縣白沙鎮(zhèn)觀橋村,距陽朔縣城12公里,座落在遇龍河上游。富里橋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橋長30米,寬5米,高10米, 橋身為石結(jié)構(gòu)單拱,拱型半圓,造型美觀,與水中倒影相映恰似一輪滿月,是陽朔最高的單拱石橋。</b></h3> <h3><b>天生橋</b></h3><h3><b>天生橋位于花溪河上游的石板鎮(zhèn)蘆荻村旁,是天河潭上的石橋,天河潭風景區(qū)總面積為15平方千米,景區(qū)內(nèi)暗河伏流,組成相互串連的天橋、豎井、暗湖、溶潭。 ?特別壯觀!</b></h3> <h3><b>二仙橋</b></h3><h3><b>二仙橋修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的古石橋今天依然屹立在四川雅安雨城區(qū)上里古橋的小河之上。傳說踩橋定名時,兩名仙人喬裝成乞丐在此現(xiàn)身而得名二仙橋,當然這是無從考證的事情了,但如今這座隱于大山深處的古樸石橋無疑是上里古鎮(zhèn)上最引入注目的一道風景。 ?</b></h3> <h3><b>小七孔橋</b></h3><h3><b>小七孔景區(qū)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樟江風景名勝區(qū)的四大風景片區(qū)之一,于2007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中國最美麗的地方之一。該景區(qū)在寬僅1公里、長12公里的狹長幽谷里,集洞、林、湖、瀑、石、水多種景觀于一體,玲瓏秀麗,令游客耳目常新,有“超級盆景”的美譽。</b></h3> <h3><b>雙龍橋</b></h3><h3><b>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云南省建水縣建水古城城西,橫跨瀘江與塌沖河交匯之水面上,是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這座橋被認為是云南省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一座多孔連拱橋,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b></h3> <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div><b><font color="#010101"> 河水靜靜地流淌,一如那如水的時光。那架在河上的古橋,連接了兩岸,無言地佇立在那里,車輛和行人往返其上,一年,又一年……。光陰荏苒,時代變遷,古橋經(jīng)歷了世事滄桑,初顏不再。同樣的皓月當空,同樣的微風拂面,那河面上古橋的倒影依然如故,可回眸之時,已然千年?!?lt;/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