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共和國不應忘記 一一重構(gòu)角尾解放戰(zhàn)爭史紀實(副本)

野鶴閑云

<h3><b><font color="#010101"> 角尾半島,地處祖國大陸最南端,長二十余里,最寬處約十里。東倚瓊州峽,西濱北部灣,尖角處將兩海切割,形成獨特的地理景觀。<br>  這里也是大陸最接近海南島的地方,正是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在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中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和榮耀。<br>  2010年3月18日,到任新單位工作的第十天,因項目的事,第一次來到了這個美麗的地方,從此,與這里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親吻“小三”<br>第一個施工的基礎,第一臺吊裝的機組。</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鹽田余輝</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金色北部灣<br>在同一地點,早上看著太陽在海平面升起,晚上看著太陽在海平面落下應該不多。</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朝霞中的角尾灣(攝影:劉建新)</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1949年,蔣軍潰,一部遁瓊,在薛岳指揮下,企圖借海峽天塹據(jù)守。<br> 大軍南下追剿,四野四十軍一一八師集結(jié)于角尾,做渡海作戰(zhàn)準備。期間征召船工,征用漁船、物資。角尾人民為解放海南作出了重大貢獻,僅渡海作戰(zhàn)時犧牲的角尾船工便有二十余人。<br> 1950年3月5日,一一八師參謀長茍在松率八百壯士從這里出發(fā),成功偷渡,成為第一批登上海南島的解放軍部隊。一個月后,解放軍發(fā)起總攻,5月1日海南全境解放。<br>  角尾人民十分珍惜這段歷史,也為他們所做出的犧牲感到驕傲。<br>  但,再往后的事情,就讓人感到有些唏噓。</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今年早些時候,曾有參加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將士的后代,發(fā)起“重走XX路”活動緬懷先輩,但十分遺憾,這“路”的起點定在了海南,與角尾半島隔海相望的臨高角登陸點紀念園是他們活動的主要地點。<br> 這件事,從一個側(cè)面折射出解放海南戰(zhàn)役出發(fā)地在勝利后六十六年來的尷尬處境。<br> 當年,大軍在此集結(jié),應有半年時間。當?shù)孛癖娋璐?、捐糧、捐人命。大軍南渡后,這里似乎被徹底遺忘。<br> 登陸地,政府斥巨資修建紀念園,宣傳也是不遺余力。而出發(fā)地卻渺無聲息,似乎與這重大歷史事件沒了關(guān)系。<br> 更可悲的還不止于此。<br>  當年渡海作戰(zhàn)犧牲的烈士,有的落海被沖回角尾岸,當?shù)厝罕妼⑵浜喴籽诼裼诎哆叀S械臓奚诖?,被隨船運回角尾安葬。<br>  據(jù)現(xiàn)場觀察判斷,掩埋烈士時,應有簡易木制碑牌做標識。1957年清明,角尾鄉(xiāng)黨委政府打制了一批石碑予以替換。但畢竟時過七年,初時的木碑應大部分損毀。尚存的或還有記憶的進行了替換,其余的便不了了之了。這也是當?shù)厝罕妼ξ覀冋f的,那雜樹林荊棘叢中還掩埋不少烈士,只是無法明確位置的原委。</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獨特地理位置形成的交叉浪。左側(cè)來自瓊州海峽,右側(cè)來自北部灣。</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人,終有一死,或黃土一捧,或青煙一縷。如此,便也一了百了??墒朗拢偛皇悄敲吹暮唵?。<br> 那些永遠消失在茫茫大海雜樹林荊棘叢中的烈士,我們在冥想中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高大形象,心中充滿的是無比敬意。<br> 但可悲的是,那些尚存碑石墳冢的烈士墓,殘敗的讓人唏噓不已。<br> 它們不是被倒下的大樹死死壓住,便是被過人高的荒草荊棘淹沒。地處海邊的,又有再次被風暴潮卷走的可能。<br>  看那年近一甲子的墓碑,已不新鮮的紅漆,似乎也有人來看望過。但可能是沒了一筆筆描紅的耐性,有的被大樹壓住,手都夠不著,于是,干脆一罐紅油從上淋下,算是盡了孝心。<br>  烈士如地下有靈,定會仰天長嘯,倒不如讓我一了百了,省卻如此這般的難堪。</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2012年8月,項目已進入緊張的施工階段。一日,蓬薯境一眾長老來駐地求見,謂有要事相議。 <br> 原來,角尾人民并沒有忘記那段永遠值得他們驕傲的光榮歷史,并且有著薪火相傳的強烈情懷。自發(fā)捐資九萬余元,計劃在海邊建造一座表現(xiàn)解放軍強渡天塹解放瓊島的雕塑,成為角尾人民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永久記憶。<br> 雕塑選定的地點在二十三號機組附近。他們來的目地,只是征求我們的意見,看看與我們的項目有無沖突和影響。<br> 詳細問清楚他們的選址后,我告訴他們,對我們的機組運行沒影響,但由于機組吊裝需要較大的場地,希望他們在我們施工完成后才動工建設。<br>  他們一口應承了下來。<br>  中國的老百姓真是識大體顧大局,很善良很偉大!</font></b></h3> <h3><b>2012年當?shù)夭趴↑S壯南在蓬薯知州廟影壁上創(chuàng)作的壁畫</b></h3> <h3><b><font color="#010101">基礎澆注</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吊裝隊全體員工</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劉振華將軍住過的小廟</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2012年八一聯(lián)歡</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塔筒里的午餐</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槳片維修工</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機艙起吊</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艱難前行</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鬧心的七號基礎</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出于好奇,問他們準備建個什么樣的雕塑。<br> 他們拿出一本設計草圖。一艘木帆船,上邊有解放軍做沖鋒狀,等等。<br> 設計者是當?shù)刈詫W成才青年黃壯南。<br> 再問;“準備用什么材質(zhì)”。<br> 答;“鋼筋水泥”。<br> 雖非美術(shù)專業(yè),但我感覺這個方案可能有些問題。<br> 一是他們的創(chuàng)作與制作水平,能否完美準確地表現(xiàn)出解放軍渡海作戰(zhàn)的壯烈場景。<br> 二是受資金所限,即使是用鋼筋水泥,也難免單薄。在這海邊上,風暴鹽霧,三五載下來,怕是不成了樣子。<br> 我講了我的擔心,請他們考慮。<br> 沉默了一會,一位長者問;“你認為應該怎么做”。<br> 那時滿腦子工程的事兒,哪有閑心。于是搪塞道;“我不懂這個,你們還是找個懂行的再問問”。<br>  他們之間用當?shù)卦捵h論了一番后,提出;“還是請你幫了這個忙”。<br>  無奈之下,只好領命。</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要整,當然就要整個像樣點的。但那九萬塊錢,大概請個制作大型雕塑美術(shù)師的工錢都不夠。 還是立足于那九萬塊,立足于自己,整個簡單點大方的實在。<br> 考慮了一個星期,覺得還是用埃及的方尖碑形制為好。<br> 紀念碑通體以鋼筋混凝土澆注,四面以噴涂裝飾。正面上方飾鑄銅八一五星,中書“渡海作戰(zhàn)紀念碑”,下飾鑄銅“軍民合力強渡天塹”浮雕,后立面應有《碑記》,兩側(cè)飾鑄銅解放軍鋼盔頭像花環(huán)。<br> 再與各長老聚首,方案瞬間通過。<br> 接下來便是選址、鉆探。設計由我們項目設計院駐工地工程師,小丫頭崔叢幫忙。銅鑄浮雕以當年出征前一張相片為藍本,請美術(shù)師朋友黃河幫忙創(chuàng)作制作。<br> 正面“渡海作戰(zhàn)紀念碑”的碑銘,經(jīng)朋友介紹找了個書法家?guī)兔Γ獌r太高,一個字一千“大洋”,只好做罷。上“書法網(wǎng)”找了四川一位書法家的字(白用了人家的字還忘了人家大名,真不好意思),也相當大方得體。<br> 碑銘及碑記均由當?shù)夭趴↑S壯南義務雕刻,做工水平也相當對得起先烈。<br> 原設想的鑄銅八一五角星、兩側(cè)的解放軍頭像花環(huán)因資金不足,只得暫時放棄。為這,此次再赴角尾,還被廟頭追上門來一番數(shù)落,謂我失信于民。無奈,只得苦笑以報。<br> 紀念碑于2012年8月動工,9月完工。次月,鑄銅浮雕也在廣州番禺制作完成,黃河夫婦坐貨車押運至角尾,并不辭勞苦,親自安裝,感人至深。<br>  紀念碑建造時,當?shù)冂姵舷壬珜懥吮浰臀疫^目并囑修改。<br>  老先生寫慣了鄉(xiāng)野廟堂文體,字里行間多是虎威神助之詞,字句晦澀難懂,與現(xiàn)時社會脫節(jié)甚遠。無奈之下,只得親自捉筆操刀,對解放海南大事件及境眾捐資立碑之功德做簡要描述記載。</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位于紀念碑兩側(cè)的22、23、24、25號機組塔筒上的“粵能”公司標識,在吊裝時也做了特殊安排,全部朝向紀念碑,以表示向先烈們的永久敬禮。</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與群眾討論建碑方案</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作者與作品</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阿壯,碑銘碑記的雕刻者。</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2012年下半年,吊裝沖溝村十一號機組休息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海邊沙丘小樹林中的兩座無名烈士墓,墓碑為1957年清明角尾鄉(xiāng)黨委政府所立。五十五年的風雨,墓碑已嚴重蝕損,小些的字體己不清晰。<br>  2013年清明,率風電廠職工及風機制造商丹麥Vestas員工祭拜了二位烈士。</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2016年5月,與朋友陳軍、郭陽俠再赴角尾,祭拜了位于沖溝村海邊沙灘上的兩座無名烈士墓。<br> 這兩位烈士應該是當年渡海作戰(zhàn)時犧牲墮海,隨海流漂回角尾岸,被群眾發(fā)現(xiàn)后就地掩埋。<br> 六十六年的風暴海浪侵襲,岸線退縮,烈士墓已直接暴露在潮間帶上,岌岌可危。2014年的兩場超強臺風后,縣里民政局撥了點錢,在墓前修了道幾米長半米高,頂不了啥事的簡易防浪墻。<br> 墓旁已成了垃圾堆填場,破敗之狀可以想像。<br> 陳軍提出,這兩座墓應盡早遷移,否則再有大風暴潮來襲,后果將很嚴重。<br> 哥幾個商量了一下,認為遷墓的最佳地點是蓬薯,因為2O12年已在那里建了渡海作戰(zhàn)紀念碑。<br> 蓬薯,地處角尾半島東岸中部,歷史上是一座古港。2010年德國風電專家來訪時所帶德國地圖,標識為“蓬蒔港”。嚴格義意上講,此港應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大陸西邊最后的一個港口,由此西行三里便進入北部灣。<br> 由于船民需神靈保祐,港區(qū)內(nèi)建有譚娘、知州、海主三廟保存至今。<br> 據(jù)當?shù)匕傩战榻B,當年一一八師政治部主任劉振華曾率部駐扎于此。劉住譚娘廟,電臺設于知州廟。<br>  據(jù)40軍《海南島登陸作戰(zhàn)總結(jié)》中記載,“我們軍的起渡場選于燈樓角東西兩側(cè)海灣”,“東側(cè)”應主要指南嶺港至蓬薯港一線。<br>  1960年, 由于修建角尾鹽場道路封鎖了出海航道,使蓬薯古港徹底廢棄,僅保留了港池與港區(qū)內(nèi)三座古廟,形成了臨海而又獨立的一塊區(qū)域,在此修建角尾渡海作戰(zhàn)紀念園,并將散落于角尾各處的無名烈士墓遷至此處是最好的選擇。</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說干就干,立即打電話給蓬薯境宗教領袖陳光將,要求其在古港廟區(qū)內(nèi)無償劃一塊土地用于新烈士合墓的建設。<br> 誰知他一口拒絕,理由是廟區(qū)內(nèi)不可設墳。但他表示,可在廟區(qū)外民眾墳場幫助找塊地。<br> 我向他表示,烈士英靈,只可進古港廟區(qū),不可混葬于百姓墳。要求他下午三時帶境上一眾長老到蓬薯面議。<br>  下午,如約而至。向他們宣講了三分鐘大道理。一是烈士英靈應得到妥善安置。二是前已建造渡海作戰(zhàn)紀念碑,如今再移來英靈,更充實了這一建筑物的意義,也與境上群眾為此而建碑立傳的初衷相符。三是有利于蓬薯古港廟區(qū)重興的規(guī)劃與建設。<br>  再一次證明了群眾的通情與達理。他們同意可在廟區(qū)內(nèi)先行為墓地選址,但最終需與村民商量同意后才能確定。</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墓址選定在古港廟區(qū)東北方向,坐北朝南,距先期建設的渡海作戰(zhàn)紀念碑五十米,面向大海,有綠樹圍繞,環(huán)境優(yōu)美。先烈們能在此安息,實后輩之福份。<br> 選址后,返回廣州,等待村民確認的消息。<br> 整體工作方案分為三步:<br> 一、取得村民同意無償劃撥土地。<br> 二、向角尾鄉(xiāng)黨委匯報,取得同意與支持。 <br>  三、確定建墓制式、建墓立碑、移靈。<br>  經(jīng)費來源為自籌。<br>下圖為40軍《作戰(zhàn)總結(jié)》中提到的燈樓角東側(cè)海灣,可以想像當年解放海南戰(zhàn)役時這里千帆競渡的景像。近景處為23號機組,下方左側(cè)為蓬薯古港區(qū)。完整的港池、廟宇、渡海作戰(zhàn)紀念碑。港池前的海堤為1960年修建。</font></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2016年6月中旬,阿將來電告知,村民大會已通過劃地建墓提案。得知此信,立即動身趕往角尾,啟動計劃第二步程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行李還沒放下,馬上約見角尾鄉(xiāng)柯俊書記,向他匯報了我們的計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柯書記是中大畢業(yè)生,具有現(xiàn)代人意識。對我們的計劃表示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以下空白八百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會上,梁主任告訴我,仕寮村還有三座烈士墓。這讓我很意外,約他明天帶我去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烈士們長眠于角尾六十六年,已經(jīng)成為角尾歷史的一部份。把烈士移離角尾,發(fā)生在角尾的這段解放戰(zhàn)爭史將被抽空虛化。這樣做,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我已視角尾為我的第三故鄉(xiāng),因此,有重現(xiàn)角尾這份光榮歷史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這段歷史就這么在我們手上淹沒,上蒼和早早便獻出了寶貴生命的烈士將不會饒恕我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向柯書記匯報后,柯指示,“張董要干就讓他們干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柯書記一句話,讓我兩個時辰的郁悶全消。這也讓我想起那位上海高官的至理名言,“要想讓事情辦不成,你就多請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ㄒ韵驴瞻滓话僮郑?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再說我已辦下簽證買好機票,還有一周時間便要啟程走人。一去仨月,鬼知道回來還會有啥子變故。還是“斬立決”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立馬打電話給阿將,請他約挖掘機明天一早進場平整場地。約泥瓦匠進場交待施工方案備料開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再次致電梁主任,約他明天上午帶我去仕寮村察看那三座烈士墓的情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一不做二不休”,本來計劃只是移我們風電廠前那兩座烈士墓,這回又發(fā)現(xiàn)三座,干脆就一塊辦了。</b></p><p class="ql-block"><br></p> <h3><b><font color="#010101"> 次日一早趕到蓬薯,稍候,挖機到。指揮其平整場地并最后確定墓址中心點。原來設想的“宏偉計劃”這時也顧不上了,先把墓建了,把烈士們安頓下來再說別的。<br>  干這事兒咱也是“大姑娘上轎”,憑著一顆紅心一個膽兒。墓直徑定五米,比劃比劃小了。再加一米,感覺還不爽。把石墻拋出去,定內(nèi)徑六米,看著還行,告訴泥瓦匠,就這么干!<br>  泥瓦匠吱吱嗚嗚,我明白,這里人欠工錢三兩年不給是正常事兒。對他說,“給大爺好好干,干完立馬給工錢”。</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安排好新墓開工,立馬趕到鄉(xiāng)政府接上梁主任去仕寮,村書記已在等候。<br> 原來那幾座烈士墓就在我的“小三”(三號機組)附近,荊棘過人高,不動砍刀是進不去了。<br> 一番折騰,進去后看到的情景,讓我的感覺從來沒有過的復雜!<br> 震驚?悲哀?憤怒?凄涼?還是五味雜陳?<br> 泱泱大國應該有泱泱大國的樣子!這樣對待為國捐軀的先烈,哪會得到天下的尊重!<br> 一號墓,被一棵倒下的海麻死死壓著,墓碑已大半截淹沒在土中。<br> 二號墓,墓碑同樣情況。墳頭上一人高的荒草荊棘,似乎是烈士向蒼天伸出的雙手,告訴我好久好久沒人來看望過他了。<br> 再往里走是三號墓,一大堆陳年柴火的旁邊,遍布雜草荊棘。<br> 地的主人,放羊倌,項目施工時我們就是“煙友”。他告訴我,三號墓邊還有一位烈士,只是沒了墳頭,沒了墓碑。他也說不上是怎么沒的。<br>  沒說的,盡管時間已相當緊迫,但這三位烈士一定要與沖溝村海邊那兩位烈士一道遷往新址。<br>  他們,不能再這樣委屈下去了!</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2016年6月16日,是為烈士們搬新家的日子。<br> 翻翻黃歷,農(nóng)歷五月十二,宜:祭祀、安葬、交易、收財。<br> 嗯,好日子!<br> 一早爬起來,早餐沒吃,開臺皮卡,帶上兩兄弟,先去沖溝村一、二號墓,向烈士請了安,告訴了他們今天搬家的事。接下來,仨人把兩塊老墓碑挖了出來,吭哧吭哧抬上路搬上車。真重!掉轉(zhuǎn)車頭,直接送到了新墓工地。<br> 急著先搬這兩塊老碑,有我的考慮。<br>  這次要遷的五座烈士墓都有碑,它們已陪伴烈士五十九個年頭,應屬革命歷史文物了,棄之罪過。<br> 計劃上,新墓將置新碑,這五塊老碑如何處置便相當費思量??紤]再三,決定將其以城垛狀鑲嵌在新墓圈墻上,寓意烈士以血肉之軀再筑中華民族新的長城。<br>  因為建新墓與移靈同步進行,石工需要這老碑的尺寸,所以在石工開工前必須把這老碑送過去。</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忙活完這頭一陣,匆忙扒了早飯,帶上一幫弟兄,拿上家伙式,皮卡、吉普,直奔仕寮村。今天的計劃是由北向南,先移仕寮村一、二、三號墓?;剡^頭再移沖溝村一、二號墓。<br> 以為這事簡單。沖溝村兩座墓是沙墓,仕寮村那三座也只是個小墳頭,挖起來不會費啥勁。但很快,我們便敗下陣來。<br>  到了仕寮,還是按規(guī)矩,先給烈士請安告知。<br>  接著上油鋸,大半個小時才把壓在一號墓上的海麻樹處理掉。再接著便是挖墓碑,三兩鋤頭下去,我知道我們遇上了無法戰(zhàn)勝的“敵人”!</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雷州半島,紅土出名。這東西,落雨是膠水,天晴是膠泥。一鋤頭一下去,砍不出半個饅。更要命的是鉆進那荊棘叢中,密不透風。六月中旬的熱帶,太陽如毒蝎般地叮咬,讓人無處躲藏。十分鐘下來,人便似從水里撈出來一般。早上那點碳水化合物也早已消去無蹤,半個小時下來,那墓碑還紋絲未動,弟兄們卻已東倒西歪。<br> 我意識到,這“仗”不能這么打了!<br> 立馬打電話叫挖機。那頭一聽是干這事兒,大概心里把咱全家“問候”了一遍,直接把電話掛了。<br> 就這么折騰了大半個上午,連個頭都沒開,那個急啊,沒法說!<br>  就在這時“仙人駕到”。仕寮副村長蔡阿威聞訊趕來,劈頭便說,“你這老哥怎么這樣干事,這事哪能自已干,有專門的人干嘛”。<br>  聽了他這話,如同見了大救星,立馬請他搬兵。半小時后,援軍殺到,一式摩托,全套工具。先支起遮陽棚,再祭出兩齒耙。專業(yè)專業(yè),不服不行!</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很快,一號墓發(fā)現(xiàn)遺骸遺物。英國進口的體溫計、鋼筆、玻璃試片、藥瓶等。二號墓發(fā)現(xiàn)子彈袋及過百發(fā)子彈、刺刀、手榴彈數(shù)枚、帽徽。<br> 印象最深的是那桿約七寸長,小手指粗的北方旱煙桿。以后每每想起它,腦海里便會浮現(xiàn)出一位一身戎裝,叉腰挺立,手上拿著的這煙桿上還吊著個繡著對鴛鴦的旱煙包的北方勇士形象。<br> 三號墓僅發(fā)現(xiàn)一雙嬌小鞋底和幾粒尚有色彩的紐扣,應是位女兵。<br>  由于埋在泥土中,三座墓僅發(fā)現(xiàn)少量遺骸殘存。<br>  地主告訴我,三號墓旁還有一墓,但即無碑石又無墳頭,位置一時難以確定,只好暫時放棄。</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三座墓清理完畢已過晌午,饑腸轆轆,家里送來飯盒,清理過遺骸遺物的手也沒洗,胡亂填了肚子便轉(zhuǎn)戰(zhàn)沖溝。<br> 以為沖溝兩座在沙灘上方的墓好挖,誰知麻煩還是找來。挖下去兩米,塌方不斷,卻無發(fā)現(xiàn)。雇工想放棄,命其不得停。<br> 終于,二號墓首先發(fā)現(xiàn)遺骸。大概是沙子的透水性好,遺骸骨骼完整,呈琥珀色。大腿骨有兩尺長,掘墓人驚呼,干了這行當便沒見過這么大的人。定是咱北方大漢。烈士也是一口的好牙,足見得犧牲時正值青壯。<br> 一號墓仍無發(fā)現(xiàn),令掘墓人擴大范圍,終在墓碑左側(cè)三米開外發(fā)現(xiàn)烈士遺骸。同樣的身材,同樣的青壯。<br> 兩座墓僅發(fā)現(xiàn)膠鞋底、搪瓷口杯及一片疑似手電筒上的玻璃圓片。<br> 至此,仕寮村三座、沖溝村兩座烈士墓清理完畢。五位烈士的遺骨遺物,分別裝在五個陶瓷缸內(nèi),并放入注明發(fā)掘時間、地點、遺物清單以備后查。<br>  緊接著,將烈士靈缸及老碑石運往正在建造中的新墓工地?;氐今v地已是晚飯時分。盡管遇上不少困難,疲憊不堪,但任務終于圓滿完成,心中充滿喜悅。<br>  接下來的事就好辦了。</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經(jīng)過三天的趕工,2016年6月17日,新的烈士合墓終于完成。運來三車上好的海南沙,將五位烈士的靈缸放入,小心覆蓋。此時鞭炮響起,香燭紙錢,敬煙灑酒,烈士們終于可以有尊嚴地安息了。<br>  此次建墓移靈,前后只用了三天時間。期間,得到鄉(xiāng)黨委、政府,角尾鄉(xiāng)人民群眾,粵能風電公司的全力支持,深表謝意。<br>  由于半年前已安排了三個月的外出,新烈士合墓的建設只能先告一段落。</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2016年9月中旬外出歸來,立即著手烈士合墓新墓碑的采購工作。<br> 中秋假期,老朋友予君總、國慶總犧牲休假時間,親自陪同前往云浮市選購石料制作新碑。<br> 云浮利機石材有限公司游董事長、陸總經(jīng)理聽說是為革命烈士制碑,親自出面接待,并在選材、設計方面提供了寶貴意見。在制作、運輸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br> 期間,由于我們一再修改碑文而發(fā)生了小的失誤,游董、陸總毫不猶豫地將重達近一噸,已制作完成的碑石報廢,重新采購石料制作。他們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令人感動。<br> 新墓碑總高1.9米。其中,主碑高1.5米,基座高0.4米。由于要滿足角尾民俗習慣的“魯班尺”要求,主碑寬79公分,厚23公分。<br>  石材選擇產(chǎn)自廣東封開縣的灰白色花崗巖,色彩明亮莊重。石材硬度為6度,具有較強的物理穩(wěn)定性和抗腐蝕性。<br>  碑石及基座全部為90度直角,與圓形墓冢共同構(gòu)成“方圓”圖形,寓意烈士為“天地間的英雄”。“直角”也表現(xiàn)了烈士有棱有角的鮮明性格。</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2016年10月17日,碑石運抵角尾。次日,由于臺風“莎莉嘉”來襲,安放工作只得暫停。19日,臺風剛過,天還時晴時雨,工作便全面展開。由于計劃周到,碑石及基座設計合理,安裝工作十分順利,中午時分便大功告成。<br>  此次墓碑安放活動,角尾鄉(xiāng)許多群眾聞訊趕來,自發(fā)參予其中。我的小學同學,大學同學自發(fā)組織捐資近萬元,并不辭路途遙遠,舟車勞頓,趕來參加活動,表現(xiàn)出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br>  墓碑安放工作完成后,舉行了簡單的落成儀式。女同學為烈士獻上自采的鮮花,男同學為烈士獻上專程帶來的茅臺酒中華煙。烈士們?yōu)樽鎳慕夥咆暙I出年青的生命,與我們比,他們沒有過上一天的好日子。希望烈士們的在天之靈能夠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懷念和感恩之情。</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此次赴角尾,在墓碑安放工作開展之前,當?shù)厝罕娫俅蜗蛭覀儓蟾?,南嶺村還有兩座無碑烈士墓,以及南網(wǎng)50萬伏過海電纜站前一座有碑無名烈士墓。<br>  經(jīng)再初步核實,南嶺村為一座,電纜站前一座,加上今年6月未挖掘的仕寮村那座無碑烈士墓,決定在墓碑安放工作結(jié)束后挖掘。如有發(fā)現(xiàn)遺骸遺物,一并移至合墓。</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2016年10月26日,第二批遷移三座散落無名烈士墓工作開始。<br> 由于有上一次的經(jīng)驗,加上時間充裕人手充足,工作量相對上次也較少,感覺輕松許多。<br> 工作首先從6月份未發(fā)掘的仕寮村四號墓開始。<br> 四號墓位于上次已發(fā)掘的三號墓東側(cè)四、五米處。由于沒有墓碑,準確位置難以確定。掘墓人進行了試挖,根據(jù)封土及地形再調(diào)整了位置,很快便有了發(fā)現(xiàn)。<br>  出土的烈士遺骸腐損嚴重,僅余少量。遺物較多,遺物中傳遞的信息量也較大。<br>  遺物中有帆布子彈袋一條,子彈一百七十余發(fā)。有報紙殘片五份,分別記載了東北解放、剿匪等內(nèi)容。有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的千元舊幣十二張,保存基本完好。還有印有網(wǎng)球拍的布塊及綁扎相當精致的鞋帶,顯示這位烈士有相當高的生活情趣及素養(yǎng)。還發(fā)現(xiàn)有完整的印有英文說明的磺胺藥紙袋及兩把牙刷、皮帶扣、帶小取勺的塑料小瓶、印有U.S.A字樣的膠鞋底等。</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仕寮村四號墓發(fā)掘工作完成后,轉(zhuǎn)移至南嶺村南側(cè)墓地。<br>  這座墓有墳冢無墓碑,前已請地的主人,八十四歲的陳秀業(yè)老人親自到場確認。他向我們描述了烈士掩埋的方向及衣著。由于解放海南戰(zhàn)役時他已十八歲,年青時當過老師,且現(xiàn)在也表現(xiàn)的頭腦清晰,態(tài)度肯定,所以我們也深信不疑。但挖掘了一個多小時,挖掘現(xiàn)場一再擴大,始終未有發(fā)現(xiàn)。再請老人到場,他又表示記憶模糊,無法確定。<br>  考慮到現(xiàn)場北側(cè)曾開挖過一個近兩畝的水塘,地形及地貌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這座墓的發(fā)掘工作只得暫時放棄。</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接下來便是發(fā)掘位于南方電網(wǎng)50萬伏過海電纜大陸終端站前烈士墓。<br> 這座墓位于距海邊約三十米的一座沙丘上,也是荊棘叢生。清理現(xiàn)場時,惹起一群野蜂,工作一度中斷。<br> 墓碑是一塊不足七公分厚的水泥板,預制未干時寫上了“萬古千秋英雄紀念碑”字樣。<br> 據(jù)地的主人鄧勝孔老人介紹,這塊碑是2006年建設南網(wǎng)過海站時,一位湖北籍看守工地的工人制作的。這也說明了人民群眾對烈士普遍存在的崇敬感恩之情。<br> 這座墓發(fā)現(xiàn)了烈士的遺骨,未發(fā)現(xiàn)有遺物。情況與沖溝村一、二號相同,應該都是犧牲后落海并漂回角尾岸的。<br>  這座墓清理完成后,驅(qū)車二十里,在邁陳鎮(zhèn)買了陶罐,分別將兩位烈士的遺骨遺物清點裝罐,并將情況說明一并放入備查。<br>  至此,第二次遷移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時犧牲并散落埋葬于角尾的無名烈士墓工作結(jié)束。</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回顧2010年3月第一次來到角尾,對發(fā)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完全沒有概念,滿腦子裝的全是項目的事情。<br> 2012年8月開始與村民接觸籌劃建設“渡海作戰(zhàn)紀念碑”時,也僅僅是被動參予,只是工作還算認真,盡心盡力而已。<br> 但在撰寫碑記時,利用項目緊張施工的空余時間,查找文字資料,向群眾了解當時的情況,逐漸使自己清晰了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的整體情況,和角尾地區(qū)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地位及作用。特別是深深感受到了角尾人民群眾對角尾這段歷史的重視,以及將這段歷史重構(gòu)并傳承下去的迫切要求。<br>  再接下來的為烈士建造合墓,兩次遷移散落角尾各處烈士墓的工作,盡管也勞心勞力,但感覺能為烈士的在天之靈,能滿足角尾人民群眾的愿望,個人的一切付出都是微不足道的。<br>  愿烈士永生!</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