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65歲的朱漢春怎么也沒想到種葫蘆能上癮,而且一干就是30來年。</p><p class="ql-block"> 生長在凌海三臺子鎮(zhèn)木屯村的他,打小就喜歡看葫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去青巖寺觀賞風景時,見幾名游客肅立廟前,雙手將小小的葫蘆托舉至頭頂,嘴里還念念有詞。有旁觀者告訴他這是在祈求家人平安、事業(yè)發(fā)達、風調(diào)雨順……打那以后,朱漢春對葫蘆產(chǎn)生了好感,并且萌發(fā)了要種葫蘆的念頭!回到村里,他在自家房前屋后試著種上了葫蘆。在他腦海里,當時只知道"兩個肚子的叫葫蘆;一個肚子的叫瓢"。眼瞅到了收獲季節(jié),望著架上墜吊著的、親手種植的20多個形態(tài)可愛的葫蘆,朱漢春樂得合不攏嘴!</p><p class="ql-block"> "初戰(zhàn)告捷"的他自然信心滿滿,將葫蘆種植面積擴大至10多畝,而且效果越來越好,還種出了許多花樣,十里八村無人不曉。用朱漢春的話說,"對待葫蘆就像自己的愛人,越種越有感情" 。 </p><p class="ql-block"> 寒來暑往、年復一年,只有高中學歷的他,善于學習,不斷摸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他常年吃住在葫蘆園,近10多年間培育出了幾十種樣式奇巧、形態(tài)各異的優(yōu)良品種,也形成了一整套屬于自己的種植風格。"種葫蘆讓我嘗到了甜頭,也帶來不少快樂,離開葫蘆我難活呀!"朱師傅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他對種植工藝葫蘆的癡迷程度。在他看來,葫蘆生長期間能供人們觀賞;成熟后,除了創(chuàng)收更能成為那些葫蘆雕藝人創(chuàng)作的原材料,最終給人們帶來藝術(shù)享受和無盡的樂趣。</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如今,身為遼寧省內(nèi)工藝葫蘆種植專家,朱漢春正受聘于錦州宏祥畜牧發(fā)展中心,在位于三屯村的百畝葫蘆園里做工藝葫蘆技術(shù)指導,用汗水精心澆灌著豐碩的果實。同時,這里已然成為了廣大攝影愛好者和葫蘆雕藝人們采風創(chuàng)作的好去處……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