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宜山 唐時已成村莊,古名:親仁、泥山、儀山。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置鎮(zhèn)。古產(chǎn)乳柑色艷味美,奉為貢品,蘇軾為它寫《黃甘陸吉傳》,南宋溫州太守韓彥直《柑錄》中把它的乳柑列天下第一柑,王十朋在詩中也大贊美。亁隆年間改稱“儀山”,1909年因避諱溥儀,改為“宜山”。宜山在民國時期轄整個江南,上世紀八十年代前還一直轄近半個江南地,歷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文薈萃。如今滄海桑田,猶如一顆東海明珠浮現(xiàn)在江南。</h3> <h3>宜山,人杰地靈,曾經(jīng)東瀕大海,<span style="line-height: 1.8;">北臨橫陽江,西南山巒疊嶂,廣闊的平原河流縱橫,曲折通幽,山環(huán)水抱。有球山俊秀,古寺悠久。老街古樸,有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多仿西洋建筑,風格迥異。其中門臺有古樸的,也有西洋風格的。雕塑藝術高超,門聯(lián)博古通今,文化氣息濃厚,但是歲月滄桑,幾經(jīng)磨難,現(xiàn)在有的變成殘缺不堪。我將門聯(lián)文字推敲出來,基本上按照門臺原始樣子給予畫圖,以饗讀者,留為紀念。</span></h3> <p class="ql-block"> 宜山歷史文化名人眾多,例如:吳越國時期,辭節(jié)度使而隱居修道的林倪;南宋進士第仼隨州知州的林薿;南宋進士顧岡剛直不阿;南宋進士繆元德,知吉州,與文天祥深交,著有《游淮集》;南宋進士陳懋欽,戶部侍郎,宋亡后以身殉國。黃漢章,宜山龜山人,嘉定十三年進士(1220),累官淮東轉(zhuǎn)運使,著有《茶坡小稿》,存詩兩首。明朝有王宗遠,官光祿寺丞,作《肅庵集》;明朝方子深,禮部郎中,著有《葺巢集》;</p> <h3>吳寶秀 (?~1600)字汝珍,號惺臺,宜山河前人,登進士第,授大理寺評事,升寺副、寺正。處理案時,精心對勘法律,不以絲毫物情私意錯雜其間,有暇則閉門讀書。萬歷二十六年冬了出任南康知府(江西),到任月余,即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百姓擁護。后受冤獄,貧病而終,于萬歷二十八年(1600)六月卒。其子鳳起、鳳威、鳳儀編集其父遺文為《忠烈遣蹤集》,為明末反宦官斗爭留下可貴的史料。生平見《明史》卷237</h3> <h3> 京邸述懷
(明-吳寶秀)
巾車平旦下江州,煙鎖長江慘不收。
誤著青衫頻拭淚,榮拖紫綬卻添愁。
喪家空作二千石,報國慚非第一流。
若赦孤臣歸故里,愿隨牧豎學騎牛。<br></h3> <h3>(黃實、黃一亞故居門臺)</h3> <h3>(黃實、黃一亞故居一角)</h3> <p>黃實(1880~1921)原名樹滋,字秋士,號篤生,宜山黃良人,國民黨早期創(chuàng)始人之一,1911年任平陽高等小學校長,后東渡日本,1913年任孫中山、陳其美機要秘書,后又任國民政府司法部次長,國民黨黨部主任,1916年黃實輔佐孫中山籌劃北伐,很受器重,1921年9月,積勞成疾,卒于廣州,享年41歲。</p> <h3>(黃實修建的牛車橋,現(xiàn)已被改建)</h3> <h3>(著名畫家黃君璧寫給黃一亞的信件)</h3> <h3>(張大千和黃一亞合影,并有張題字)</h3> <h3>(黃一亞寫的書)</h3> <h3>黃一亞(1909~2002),宜山黃良人,黃實次子,原名黃開梅,字雪如,畢業(yè)于黃埔軍校第十期。軍校畢業(yè)之后參加抗戰(zhàn),曾任陜西省保安處少將參議等職,臺灣光復之后奉命于1946年赴臺灣,曾任臺北、高雄警察局長等職,清廉奉公、潔身自愛,退休后熱心公益,和畫家張大千、黃君璧有友誼。</h3> <p class="ql-block">陳錫?。?861~1938)號筱垞,宜山上市人,清末貢生,民國初期浙江省參議員,一生熱心教育和公益,創(chuàng)辦平陽濟嬰局,救助無數(shù)棄嬰,創(chuàng)辦平陽縣學堂并任堂長,創(chuàng)辦江南高等小學(宜山小學前身)及培英書社,國內(nèi)有盛譽的專家、教授:姜立夫、蘇步青、吳景榮、 阮世烔、李銳夫、楊忠道、徐規(guī)、蘇中武、朱維廣等都是這兩個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 。孫中山先生特別褒其曰:“陳君名垂東里,子產(chǎn)博惠人之稱,施及橫陽,凝之拜紅者之賜,慷慨其性,任俠門風,自古有徵,于今為烈,千秋仰司馬之稱名,界之楔題,作之坊表”</p> <h3>(朱曼妻薛氏買地券,光緒25年出土于宜山云巖石崗下,現(xiàn)保存溫州博物館,是漢字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見證實物)</h3> <h3>(陳公翰書法作品)</h3> <h3>(陳德輝臨摹云樓作品)</h3> <h3>陳云樓 號際中,清同治癸酉年任桐廬縣學教諭,曾創(chuàng)辦宜山星巖書院,捐建平陽文明塔,出資修建平陽通福門,建江南義冢等善事。云樓先生乃陳錫琛之父,現(xiàn)宜山文化站乃云樓故居,現(xiàn)其墓于平陽,被平陽縣列入文保。</h3><h3> 陳公翰,錫琛之子,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與郭沫若同桌私交深,書法造詣深。</h3><h3> 陳德煊(1911―2002),公翰長子,燕京大學英語專業(yè)畢業(yè),1932年4月任瑞中英文教員。歷任之江大學英語講師、平陽中學副校長、溫二中、溫師院、新疆師范大學外語教師、溫州外文學會顧問。溫州市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名列溫州教育史館“現(xiàn)代教育著名外語教師選介”。</h3><h3>陳德輝,公翰次子,上海美專教授,現(xiàn)存于溫州博物館國寶“朱曼妻薛氏買地石券”就是他將祖收藏品贈送國家。</h3> <h3>楊悌 (1880~1951)字子愷,宜山張家堡人,歷史學家、書法家,陳錫琛之徒。父純約,世代業(yè)儒,有聲鄉(xiāng)閭。悌畢業(yè)于曰本中央大學法科,于宣統(tǒng)庚戍年得法科舉人,民政部七品衛(wèi)生司行走。民國后,任浙江省首席檢察官等職,著有《漢事紺珠》《通鑒事緯》《毛詩通訓》等,晚歲居昆陽,以讀書授徒為業(yè),以習禪為課,究性理之學。</h3> <h3>(陳立夫題字)</h3> <h3>劉紹寬 (1867~1942)字次饒,號厚莊,宜山劉店人,1897年拔貢,先后任龍湖書院長、溫州中學校長、平陽教育會長等職,負責修《平陽縣志》,著作有《厚莊日記》《厚莊詩文抄》《籀園閑話》等。</h3> <h3>(都口湯氏家族故居圖,作者:張亮)</h3> <h3>湯國?。?874~1948)字獻迋,宜山都口人,晚清貢生,陳錫琛的弟子。東京弘文學院畢業(yè),任資政院秘書廳秘書,民國后,任省議員,審議長、省實業(yè)廳秘書長,復歷淳安、黃巖、常山等縣知事,諳于吏治,耿直清廉?;剜l(xiāng)辦過周家棲小學、都口小學。平生以書法著稱,遺有《待旦樓雜俎》,被毀。</h3> <h3>湯敏中( 1905~1987)宜山都口人,字捷夫,湯國琛第三子,之江大學畢業(yè),又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yè),留校任教;北伐立功,幾經(jīng)榮升,曾任少將副軍長,兩袖清風,體恤民瘼。1947年反對同室操戈,退伍歸鄉(xiāng),48年復起用軍長,以親老辭,1949年被迫離鄉(xiāng)赴臺,只身在臺40年,澡身浴德,志慮忠純,文釆斐然。<br></h3> <h3>姜立夫 (1890~1978)宜山麟頭人,數(shù)學家和教育家,中學在平陽縣學堂和杭州學堂學習。畢業(yè)于美加利福尼亞大學,并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在南開大學、廈門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嶺南大學當過教授數(shù)學教育負責人,于中山大學執(zhí)教終身。曾任中央數(shù)學研究所長,從事圓素和球素幾何學研究,有卓越貢獻。舉薦過華羅庚、蘇步青等人。</h3> <h3>陳功甫(1890-1942)原名陳鴻藻,改名陳襄、陳楙、陳懋,字公輔、功甫等。清末宜山?jīng)训讏@人,中國近代史與史學史先驅(qū)。1905年畢業(yè)于溫州中學堂,曾在宜山等地任教。1917年考取國立北京大學,深受朱希祖等國學大師真?zhèn)鳎?920年獲北大文學士學位。北大畢業(yè)后,曾任教嶺南大學附中、浙江省立十中。1924年始任廣東高等師范學校、國立廣東大學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與魯迅、郭沫若、傅斯年、顧頡剛等是同事。1929年始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學生雜志》主編等。1932年始任廣州市立二中校長,廣州名流歐初是他得意門生。1939年回鄉(xiāng),與家鄉(xiāng)名流湯國琛、錢文璣等來往密切。1940年受邀改家鄉(xiāng)名為望鯉,取望州山與鯉魚港各首字,寓“屏南山觀鯉躍”之意境。他一生研究中國史學史與近代史?,F(xiàn)有遺著《中國史學述畧》《中國史學史》《中國最近三十年史》《中國革命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義和團運動與辛丑和約》《日俄戰(zhàn)爭與遼東開放》《日俄戰(zhàn)爭史》等史學著作。(望里陳先滿提供)</h3> <h3>徐規(guī)(1920~2010)宜山半浦人,字仲矩,著名的宋史專家,浙大歷史系教授博士導師。1931年秋入讀江南小學(宜山),畢業(yè)于浙大。曾教學于浙師大、杭大、浙大歷史系,獲得“竺可楨”獎,著作有《仰素集》《宋史研究刊》等。</h3> <h3>(陳步宣(1921~2018)溫州著名的書法家,宜山上市人,作品被南京博物館等單位收藏。)<br></h3> <h3>“黃大盛”是個商號。創(chuàng)始人為北港塔園黃斯統(tǒng),黃斯統(tǒng)活動于清朝嘉道咸年間,貨殖水頭,生意做通滬甬,發(fā)家致富后,改造貨運埠頭,購良田千畝于水頭、宜山,并于水頭街購入中街、后街八角井店面數(shù)十間,當時人,至稱水頭街為“黃半街”。并為水頭街日后成為北港經(jīng)濟文化中心打下基礎,其墳地“大盛墳”被平陽縣文保列為“文物保護點”。(文字:千里快哉風提供)</h3> <h3>陳南(1911~1983)著名歸僑作家,原名陳壽南,筆名陳如舊、陳南,宜山中市人,1926去新加坡,自學成才,在新加坡被譽為“新馬新文學第一流道地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老將報國記》、《金葉瓊思君》等,詩《莫記起往日的溫柔》等,散文《手的故事》等。<br></h3> <h3>孫鏘鳴 字韶甫,瑞安人,進士第,入翰林,后人稱其“天下翰林皆后輩,朝中宰相兩門生”,所著《海月樓詩》,《東甌大事記》等。孫先生和宜山云樓先生交誼甚篤,游球山時留有墨跡于崖壁上。</h3> <h3>宜山,古時是鰲江流域交通要道,魚米之鄉(xiāng),也是古榕之鄉(xiāng),民間喜好種榕樹。傳說古時有個大財主晚年得子,為了還愿,在江南種了十八棵榕樹,故事真虛就不得而知,但是宜山幾乎每個村都有一棵以上大榕樹,其中特別漂亮的有芙蓉橋、珠山、八岱、吳家?guī)?、彩樓橋、黃良、后洋增、塘西、余家墓、林梁、湖廣店、神宮橋等等村。</h3> <h3>(王十朋關于宜山的詩句注解,這首詩把唐宋著名的詩人和泥山牽上關系)</h3> <h3>(郭楚望,據(jù)說是宜山人,有待考證)</h3> <h3>(黃公望,據(jù)說是宜山人,有待進一步考證)</h3> <h3>(《高機和吳三春故事》被譽為東方的《羅米歐和朱麗葉》,被改編多種劇本、小說、唱詞等。劇本里寫著,高機是宜山人)</h3> <h3> 曉云峰
(南宋-顧岡)
一夜亁坤雨乍晴,
歸云無數(shù)宿蒼屏。
白衣已曬青山曉,
茅屋主人猶未醒。<br></h3> <h3>(目前現(xiàn)存的宜山鎮(zhèn)最古老的石橋,位置在宜山塘西村,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即公元1087年。它見證了宜山先民墾海的歷史。)</h3> <h3>(文字:甌南鴻運編,制圖:甌南鴻運等。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本平臺旨在紀念宜山歷史文化,歡迎有識之士提寶貴建議,提供更多信息,以便內(nèi)容更豐富多彩。同時感謝一些朋友提供珍貴的資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