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掙扎”在現(xiàn)代漢語中解釋為:竭力支撐或擺脫扎。四川話為“板命”。用掙扎來比喻當下的川劇是再貼切不過了。</h3><div> 川劇是一種流行于四川、重慶及貴州、云南地區(qū)的戲曲。它在唐代被稱為“川戲”,當時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年間,川戲吸收融匯了蘇、贛、皖、鄂、陜、甘各地聲腔,并加上了“變臉”、“噴火”、“水袖”等獨樹一幟的技藝,成為中國地方戲曲的一朵奇葩,人們甚至將其稱之為“天下第一戲”。</div><div> 當人們再次把目光投向川劇時,發(fā)現(xiàn)它已被赫然列入瀕危非物質文遺產(chǎn)名錄,即將消失。</div><div> 我以為川劇其實只是中國地方戲曲消亡前的縮影。查了一下資料,上世紀50年代我國還存在有367個傳統(tǒng)戲曲劇種,但到目前已經(jīng)消亡了100多種,一些極具特色的小劇種已成為戲曲史料,甚至沒能留下任何音像資料便消失了……</div><div> 上世紀末,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一些地方由于片面強調(diào)經(jīng)濟效益而缺乏對傳統(tǒng)藝術的保護意識,縣一級川劇團大多被撤銷、合并或名存實亡;同時從經(jīng)營角度而言,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心,劇團產(chǎn)品推廣不利;就顧客而言,文化生活的多樣性選擇和眾多外來文化的沖擊。這就造成了一種極具潛在威脅的局面,川劇同基層民眾的聯(lián)系日漸稀疏,基本客戶群停留在部分老齡人層面……</div><div> 川劇是一種生長和發(fā)展于民間的草根藝術。如果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就會像明末清初的昆曲一樣,逐步喪失發(fā)展的活力而走上衰落的道路。</div><div> 所幸的,各種各樣的民營劇團如黃仕軍的三臺龍樹青年川劇團等,更如雨后春筍,應運而生,填補了一些劇團撤銷或轉軌后留下的空白。</div><div> 今天我記錄的就是三臺龍樹青年劇團在魯班鎮(zhèn)菜林寺里的一場演出。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卻只能住著簡陋的房子,四處幫別人打工“討口”過日子,往日的風光與今天的沒落形成了巨大反差。</div><div> </div> <h3>床就是他們簡陋的化妝室</h3> <h3> 拖兒帶女是常態(tài)</h3> <h3> 利用演出前的時間稍作休息</h3> <h3> 有空了給家人報個平安。</h3> <h3>雨中孤獨的觀眾</h3> <h3>演出前重要的儀式,拜廟神。我的理解是祈求演出順利和觀眾平安,也有打廣告的意思。</h3> <h3> 陰雨綿綿中預料之外的停電,演出只能延滯。</h3> <h3> 等待中也不忘操練一把。</h3> <h3>閑暇時光自然少不了的麻將。</h3> <h3>晌午前忙著做菜的義工。</h3> <h3> 小雨中姍姍來遲的觀眾。</h3> <h3> 和觀眾一起守候來電的演員</h3> <h3> 下午,隨著小雨漸漸的停歇和燈的再次亮起,經(jīng)典劇目《棋盤山》開始了。</h3> <h3> 他們生在基層,長在基層,常年演出,風雨無阻。是在完成川劇轉折期的一項歷史壯舉。</h3><h3> 留住川劇的根。根是什么?就是民眾心中的川劇情結,就是滋養(yǎng)川劇的民間生活。它們是川劇生成的土壤,一但同基層民眾和民間生活失去聯(lián)系,川劇就會喪失其生命的依托。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h3><div> 因此,對于這些擔負著護根任務的基層劇團,我們理當倍加珍視,全力扶持。</div><div> </div> <h3>作者簡介:</h3><div> 胡志康 網(wǎng)名:車輪子玩路人 1961年天蝎男 電子科技大學畢業(yè) 長期從事企業(yè)管理工作 20多年自駕游經(jīng)歷 </div><div>QQ :729203833 huzhi888822@sohu.com</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