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 一<br /></b><b> 體驗(yàn)不可替代。<br /></b> 不要告訴孩子讀書有多愉悅,也不要告訴孩子讀書有多痛苦,諸如讀書自有黃金屋,諸如頭懸梁錐刺股,那都是個(gè)人的感受與行為,不是讀書本身。<br /> 讀書只是成長的方式,而非成長的全部。所有的成長都是痛苦與愉悅并存。至少痛在何處悅在何時(shí),只有讀書的人自己知道。<br /> 若我們說讀書是愉悅的,痛苦時(shí)的孩子會(huì)說我們騙他,或因此懷疑自己不是讀書的料而遠(yuǎn)離讀書。<br /> 若我們說讀書是痛苦的,愉悅時(shí)的孩子會(huì)迷惑于成人的告誡,或因畏懼讀書的痛苦而逃離讀書。<br /> 我們要做的只是把讀書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自然而然地陪孩子讀書,去傾聽他關(guān)于讀書或愉悅或痛苦的感受。<br /> 須知,體驗(yàn)是不可替代的。子非魚,焉知魚?</h1><h1> 讀書如此,其它亦復(fù)如是。</h1> <h1> <b> 二 <br /> 孩子讀的第一本書,書名是"父母"。</b><br /> 孩子,從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便開始讀書,這本書的書名叫"父母"。<br /> 所有的孩子都享有母親的溫度,這可能是公平的,但有的母親平靜祥和,有的母親忽驚忽乍,這些不同的情緒,孩子以他先天的智慧開始閱讀。<br /> 孩子可以用皮膚感知母親,卻需要用眼睛閱讀父親。<br /> 父母的因何而喜,因何而悲,因何而樂,因何而怒……孩子便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全然感受中,接受了而喜、而悲、而樂、而怒的全部。<br /> 有人說孩子像父母是遺傳,與其說是遺傳,不如說是孩子的讀書而得。<br /> 每一個(gè)孩子,開始時(shí)都把父母這本書視為天下之當(dāng)然,隨著時(shí)間而長大,對父母這本書的感受便發(fā)生變化:或更崇拜,或更疑惑……<br /> 這便是許多父母眼中的或乖巧,或叛逆了。<br /> 不只是孩子,即使孩子成人之后,也依然以他的方式在閱讀父母之書,閱讀到最后,剩下的便是"理解"二字了,無關(guān)父母的成就。<br /> 從這個(gè)角度而言,天下之父母,傾其一生,只是在寫一本供孩子全天閱讀的書而已。<br /> 愿天下之父母都能寫好這本書!<br /> 愿天下之孩子都能讀到第一本好書。</h1> <h1> <b> 三</b></h1><h1><b> 書,非敬無以為讀。</b></h1><h1> 在校園中,許多成績好的學(xué)生,書總是保管得好一些,成績不足的學(xué)生,書往往也會(huì)破損得嚴(yán)重一些。</h1><h1> 破書是因,成績是果。書,非敬無以為讀。</h1><h1> 我們要幫助孩子讀好書,首要的是幫助孩子懷揣一顆敬書之心。因?yàn)榫磿?,所以敬字、敬紙,所以敬放書的書桌,敬存書的書架?lt;/h1><h1> 繼而敬寫書的人,敬教書的人,然后自然而然地敬讀書的校園,同行的學(xué)友。</h1><h1> 因?yàn)榫?,?huì)寫好每一個(gè)字,用好每一張紙。校園中的垃圾會(huì)因此減少許多。</h1><h1> 因?yàn)榫?,?huì)誠懇地接受寫書或教書人的建議。校園中會(huì)少去許多因不聽教導(dǎo)而導(dǎo)致的訓(xùn)斥與無奈。</h1><h1> 因?yàn)榫?,所以書架不?huì)積滿塵埃,課桌不會(huì)滿是傷痕。</h1><h1> 因?yàn)榫?,每一位同學(xué)都會(huì)盡量使自己衣著整齊端莊,行為恭敬得體,以顯"敬"意。</h1><h1> 校園中的每一位老師,家里的每一位親人,讓我們從心底里真誠地起"敬",并把這份"敬"傳遞給我們最寶貴的孩子。</h1><p><br></p> <h1><b> 未完待續(xù)……</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