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2015年</b>的暑假異常的寧靜,悄悄而來的兩個月給了我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無限遐想,大膽萌發(fā)了全家自駕旅游的無限沖動,行程的準備是匆忙的,簡約而不簡單,憧憬而不盲目</h3> <h3></h3> <h1><u>第一站 陜西西安</u></h1><h3>早上的6點出發(fā),順著導航員小艾的最佳規(guī)劃路線,行程600多公里,過晉洛和陜西潼關(guān)服務(wù)站,于下午3點左右到達臨潼的兵馬俑,與2007年第一次的旅游相比,現(xiàn)在開發(fā)為3個展廳,不同膚色國家的人交匯在這里,加上洶涌的學生流,使展廳異常的黑暗而擁擠,陜西西楊村村民楊志發(fā)挖出了“兵馬俑”,兵是武器,馬是馬匹,俑是士兵,陣容相當強大!1982年真車真馬的金銀車出土,更是給“兵馬俑”享譽全球添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h3><h1><b>上看墳頭,下看墳坑 </b></h1><h1><b>白天看廟,晚上睡覺<br></b><b>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秦始皇 感謝老楊 </b></h1><h3><br></h3> <h3></h3> <h3></h3> <h3><b>晚上夜宿漢庭酒店</b>,第二天到達<b>大雁塔和小雁塔</b>,而我此行的目的是記下當年描述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對聯(lián),生動描述這位僧人留給后世不朽的佛教教義和經(jīng)書,從《西游記》中獲得的唐僧的憨態(tài)正君的形象瞬間得到升華!這副對聯(lián)的深意意韻深遠:</h3><h3><b>孤征十七年,獨行五萬里,洞曉三藏教理,首創(chuàng)唯識論,功德似寶樹生花,佛學界中無雙哲士;</b></h3><h3><b>走訪超百國,譯經(jīng)逾千卷,高居九域講壇,譽稱大乘天,業(yè)績?nèi)绮试坪嫒?,釋迦身后第一圣?lt;/b></h3><h3><br></h3> <h3></h3> <h1><u>第二站 神秘而曠世之作—都江堰</u></h1><h3>2015年7月11號,從西安出發(fā)沿途行進在陜西境內(nèi),由于陜西分為三個大的地理單元:北部陜北高原,中部渭河平原,南部漢中谷地,從西安實際上是從陜西的中部向南部行進,但在這個過程中,秦嶺作為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突兀在我的面前,那是高聳在南北方人心中,從飲食、住房、季節(jié)、風俗習慣、四季變換的一道分水嶺!</h3><h3><br></h3><h3><b>93公里內(nèi)跨過了169個隧道</b>,丈夫高超的駕駛技術(shù),在險象環(huán)生的秦嶺中穿梭行程<b>11</b>個小時后,我來得到了多少年來困惑已久的都江堰,講解員的實地講解,我的敬畏崇拜之心愈發(fā)強烈,都江堰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水利工程,若說長城偉大是她的御敵衛(wèi)國,那都江堰的偉大就是她的福佑萬代,發(fā)揮著灌溉和防洪的雙重的作用,古代的科學是無法與現(xiàn)代相比的,但李冰父子,面對滔滔的岷江洪水,卻千百年來滋潤著富饒的“天府之國”,從不求神拜佛的我認為李冰父子就是我心中的神和佛,只因為他太偉大了!</h3><h3><br></h3><h3>當?shù)亓鱾饕痪湓挘?lt;b>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b></h3><h3><br></h3> <h3></h3> <h3>從教以來,都江堰納入教材很多年了,古往今來,當今世界上,水利工程不知困惑了多少專家,但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jīng)兩千多年而不衰,與其同期修建的鄭國渠早已湮沒無存,靈渠也失去了它以航運為主的功能,就連今天河南省境內(nèi)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因為泥沙淤積的問題,漸漸失去了他應(yīng)有的作用,埃及的阿斯旺水壩等等,都成為水利史上“<b>永遠的傷痛</b>”,只有都江堰水利工程還在不斷發(fā)展,除了它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管理維護以外,水流泥沙運動及河床演變的特性也是維持工程長期生命力的重要條件。</h3><h3><br></h3><h3>站在魚嘴分水堤上,上看岷江滔滔來水,首先被百丈堤分成“<b>S</b>”形水流,再被<b>魚嘴分水堤一分為二——分成外江(也叫金馬河)和內(nèi)江</b>。如此這般,挾帶泥沙兇猛的洪水已被“二八排沙、四六分水”——<b>80%</b>的泥沙排入外江,<b>20%</b>的泥沙排入內(nèi)江;<b>60%</b>的洪水分流入外江,<b>40%</b>的洪水分流入內(nèi)江,當然這是指洪水季節(jié)。</h3> <h3></h3> <h3></h3> <h3>古百丈堤、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人字堤等工程均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圖為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工具竹籠卵石、榪槎、臥鐵等,都江堰工程按水勢和地形特征,以榪槎截流導流、卵石護岸,竹籠盛石筑堤、臥鐵展示淘灘標準,以及“遇彎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灘,低作堰”等遺跡構(gòu)成一道道神奇的工程</h3><h3>驚嘆李冰父子造福千秋萬代的不朽功績。 </h3><h3><br></h3> <h3></h3> <h3></h3> <h1><u>第三站 走進神秘的羌藏族文化</u></h1><h3><b>藏族</b>,是我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稱“博”、“博巴”或“康巴”、“嘉戎哇”。青海藏族自稱“安多哇”。古代漢文史籍稱為“吐蕃”。</h3><h3>全國解放后統(tǒng)一稱為藏族,藏族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民族,自唐代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聯(lián)姻以后,從中原帶來了大批工匠、藝人、文化典籍、醫(yī)方藥材等。以后金城公主又帶來了許多絲綢、谷物及樂隊等。這些為藏族文化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h3><h3> </h3><h3>羌族現(xiàn)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走在羌族的古碉樓中,迷失了自我,因為有迷一樣的建筑!</h3><h3><br></h3> <h3></h3> <h3>幾點體會:</h3><h3><b>1 風寒烈烈的藏族經(jīng)幡 </b> </h3><h3>經(jīng)幡的各種顏色是固定的,不能隨便創(chuàng)新。其次每塊顏色的排列順序是嚴格規(guī)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錯。因為經(jīng)幡的意義很明確,不是為了美化環(huán)境,而是祈求福運隆昌,消災(zāi)滅殃。 </h3><h3>經(jīng)幡作為福運升騰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換新。換新的日子不能隨意選擇,它是根據(jù)藏族歷算,選擇在藏歷新年初一過后某一個良辰吉日。這一天早上,全院的人都穿上節(jié)日盛裝,聚集在樓頂上,舉行一次隆重而歡樂的插經(jīng)幡儀式,藏語里這個儀式稱為“<b>托隨</b>”,意為祭神祈福儀式。</h3> <h3></h3> <h3><b>2、一妻多夫的羌藏婚姻 </b></h3><h3>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我們都很熟悉,但一妻多夫制不能理解,長的比較好看的女子叫“<b>金花</b>”,所有的子女只管第一任丈夫叫阿爸,其余的叫阿叔,解放后政府正在逐漸接管,實行一夫一妻制。</h3> <h3></h3> <h3><b>3、茶馬古道,不能忘卻的輝煌</b></h3><h3> 茶馬古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里的茶和馬均是商品)。</h3><h3><br></h3><h3>因康藏屬高寒地區(qū),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qū),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nèi)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qū)不產(chǎn)茶。而在內(nèi)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zhàn)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yīng)求,而藏區(qū)和川、滇邊地則產(chǎn)良馬。于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yīng)運而生。</h3><h3><b>第一條是陜甘茶馬古道</b>,是中國內(nèi)地茶葉西行并換回馬匹的主道。</h3><h3><b>第二條是陜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b>,近年來又被學術(shù)界稱為西南絲綢之路</h3><h3><b>第三條滇藏茶馬古道</b></h3><h3><b><br></b></h3><h3>彎曲的小路和站點,依稀可見,昨日的馬托肩挑背扛,已漸漸地遠去,如今,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chuàng)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jié)隊的馬幫身影不見了,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了,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卻幻化成華夏子孫一種崇高的民族創(chuàng)業(yè)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拼搏奮斗精神將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史上雕鑄成一座座永恒的豐碑,千秋萬代<b>閃爍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光輝</b>。</h3><h3><br></h3> <h3></h3> <h1><u>第四站 走進汶川災(zāi)區(qū) 體會大愛無疆</u></h1><h3>其實這次旅游導游并沒有告知會路過<b>汶川</b>,<b>茂縣</b>和<b>映秀</b>,只是在兩岸夾峙高聳望到的云端上,看到了“特大地震的紀念塔”,作為地理教育者,一種本能縈繞覺得為什么這次地震在中國的歷史上的災(zāi)難是帶有毀滅性的!</h3><h3>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看了汶川的地理條件,就全明白了,唐山大地震雖然也造成大量房屋建筑倒塌,而且也發(fā)生了多次余震,但唐山地處平原地區(qū),災(zāi)后救援相對容易操作。但汶川地坐落在幾千米高的兩山之間,一條東西走向的雙向貫通的車道只有“一車道”那么寬,高山峽谷,地形崎嶇,試想,地震后救援通道和救援物質(zhì)的運輸是很難打通的,,通往汶川的道路還都沒有被打通,余震還在陸續(xù)發(fā)生,同時還要一路防止滑坡落石,堰塞湖,加之地震震級高,震源淺,破壞性大給救援人員帶來很大的困難。</h3><h3>當?shù)匦掖娴拇迕裥稳荩簢標廊肆耍蕉荚谝苿?,兩座山原來那么遠一下子怎們就靠近了,而且整個村莊和村民都不見了!</h3><h3><br></h3> <h3></h3> <h1><u>第五站 撥動情懷的九寨溝</u></h1><h3>有人說旅行是最好的方式和人生的態(tài)度,可以邊走邊愛,可以增進夫妻、父女、母女之間情感,因為美是我們一家人共同的方向。</h3><h3><br></h3><h3>第一次走進這夢幻一般的水世界,114個海子撥動著九寨幾多的情懷,一簾瀑布掀動了諾日朗童話的世界,那流動的顏色,變換的色彩,<b>畫一般的風景,夢一般的海面</b>,交相輝映著聳立的高山,流動的瀑布,溪流,湖泊,層次分明的高山變換的樹種,時間上的分分秒秒,空間上的一步一趨都萌動著九寨溝圣潔的真愛,水在林中流、林在水中生!空曠寂寥、神秘莫測!</h3><h3><br></h3> <h3></h3> <h3></h3> <h3>九寨溝四季景色都十分迷人。春時嫩芽點綠,瀑流輕快;夏來綠蔭圍湖,鶯飛燕舞;秋至紅葉鋪山,彩林滿目;冬來雪裹山巒,冰瀑如玉。</h3><h3><b>春日來臨</b>,九寨溝冰雪消融、春水泛漲,山花爛漫,遠山的白雪映襯著童話世界,溫柔而慵懶的春陽吻接湖面,吻接春芽,吻接你感動自然的心境,這是多么美麗的季節(jié),這是多么美麗的風景!</h3><h3><br></h3><h3>其他景色沒有趕上,7月12日到達,只是真真切切感受了九寨的夏日,九寨溝掩映在蒼翠欲滴的濃陰之中,五色的海子,流水梳理著翠綠的樹枝與水草,銀簾般的瀑布抒發(fā)四季中最為恣意的激情,溫柔的風吹拂經(jīng)幡,吹拂樹梢,吹拂你流水一樣自由的心緒。</h3><h3><br></h3> <h3></h3> <h3><b>秋天是九寨溝最為燦爛的季節(jié)</b>,五彩斑讕的紅葉,彩林倒映在明麗的湖水中。繽紛的落英在湖光流韻間漂浮。悠遠的晴空湛藍而碧凈,自然自造化中最美麗的景致充盈眼底。</h3> <h3></h3> <h3></h3> <h3><b>冬日,九寨溝變得尤為寧靜</b>,尤為充滿詩情畫意。山巒與樹林銀裝素裹,瀑布與湖泊冰清玉潔、藍色湖面的冰層在日出日落的溫差中,變幻著奇妙的冰紋,冰凝的瀑布間、細細的水流發(fā)出沁人心脾的樂音。</h3> <h3></h3> <h3>在這條通往九寨的路上,整個行程都伴隨著岷江滔滔的水流聲,時而婉轉(zhuǎn),時而澎湃,集中了四川幾乎所有的自然景點,岷江上游的“九寨溝”(川藏交界地帶)塑造九寨溝<b>114個“海子”的靈魂</b>,中游就是黃龍汶川一帶,下游就是都江堰對岷江的治理,岷江就是四川人民的“母親河”了,塑造四川省成都平原作為“天府之國”之外又一種“<b>無限風光在險峰</b>”的絕世美景,那是一種遺世獨立的孤傲的美,遠離了喧囂塵世,世俗和金錢,青城山的幽怨寧靜,道教在這里自然的滋長,那都是自然而然的事!</h3><h3>我們走在成都的大街上品茶的,下棋的,打麻將的,太極拳的都散發(fā)著濃濃的道教氣息,當?shù)厝说囊痪湓挘?lt;b>少不入川、老不出川</b>,也印證了他們陶淵明的生活方式,幸福指數(shù)高啊?。?lt;/h3> <h3></h3> <h3><b>黃龍</b>3800米以上絕色的喀斯特地貌,“五彩池”的波光瀲滟,高原上信步的牦牛和馬群,繚繞的云霧變幻著婀娜高原特有的嫵媚,放眼一望,全是滿眼的綠色,一直想著,可能我們只有在“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下”才能體會到的那種曠野的“<b>綠</b>”正洋洋灑灑、漫無目的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應(yīng)該就是地理課本上的若爾蓋和松潘草原濕地)那穿梭在云端的大巴車,都使我的暈車和“高原反應(yīng)”蕩存無幾!</h3> <h3></h3> <h3>今年的<b>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b>,7.0級地震突襲震碎了那個風景如畫,山水奇幻的地方,曾經(jīng)這里被人們稱為人間瑤池瑰麗若寶石的海子,水澄澈透明、顏色多變,如今卻泥沙渾濁,物非人走,曾經(jīng)這里被看作打翻的調(diào)色盤有楓紅葉金的斑斕山色,有彩曾經(jīng)</h3><h3>比喻這里也是上帝的<b>后花園</b>,樹在水中生,水在樹中流,人間天堂,童話世界,有彩色林、疊瀑、翠海、盛放著世間最美的顏色,</h3><h3><br></h3> <h3></h3> <h1><b>瑤池本是在人間,堪笑凡師安學仙。<br></b><b>狹路天堂通九寨,此中仙境忘人間。</b></h1><h3><br></h3> <h3></h3> <h3><b>而如今一夜之間這些美麗的景色,都離我們遠去如今的九寨溝,放眼望去,滿目瘡痍,扼腕痛心!撰寫此文,僅僅以此紀念我到過的永恒九寨。</b></h3><h3></h3><h3> 2015年12月初稿 </h3><h3>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截稿</h3><h3><br></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