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8月17日,仲夏英倫游四人組出發(fā)了!英航BA38航班準點起飛。</h3><h3>昨日下午北京的雷陣雨,洗凈了天空,給我們今天的行程帶來一個好的開端。</h3> <h3>一幅簡單地圖,劃出不簡單的線路,想去哪?住在哪?如何去?怎樣吃?這些都是我的朋友夫妻倆詳細做出的規(guī)劃,以自由自在行走旅游為目的,不趕時間不受累,自己做飯好吃又便宜,期待已久的四人英倫游就要開始了!</h3><h3>本人整理照片較慢,計劃做出七期美篇。我們行程在后來又有所變更,將會在后面記錄。</h3> <h3>第一天:8月17日,周四,晴</h3><h3> 北京—倫敦—劍橋</h3><h3>住宿:劍橋中心度假屋,公寓(新,兩房一廳一廚兩衛(wèi))</h3> <h3>英航BA038,8月17日下午4:30起飛,飛出國門,經蒙古在俄羅斯上空飛行,飛過歐洲大陸,準時降落在倫敦希斯羅機場。</h3> <h3>天氣晴好,白云伴隨到英倫。倫敦,我們來了!</h3> <h3>一路順利來到劍橋,這是我們英倫游的第一個地方,將住宿兩晚,我們租的是一個很新的公寓樓,離劍橋火車站僅步行5分鐘。這套公寓所有家具和廚房、浴室設備、廚具都是嶄新的,有洗衣烘干一體機,洗碗機。開放式廚房和客廳一體,非常方便。</h3> <h3>第二天:8月18日,周五,晴。</h3><h3>步行走劍橋</h3> <h3>今天在劍橋大學城里步行參觀,走了12.6公里。</h3> <h3>劍橋是音譯與意譯合成的地名,英語Cambridge就是劍河之橋的意思。劍橋與牛津一樣,是座令人神往的傳統(tǒng)大學城。劍橋大學在自然科學的成就尤其突出,哺育出牛頓、達爾文這樣開創(chuàng)科學新紀元的科學大師。60多位諾貝爾獎金得主曾在劍橋留下了足跡,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榮光。人們懷著敬佩的心情稱劍橋為“自然科學的搖籃”。</h3><h3><br></h3> <h3>這里確有一條劍河,在市內兜了一個弧形大圈向東北流去,河上修建了許多橋梁,所以把這個城市命名為劍橋。需要說明的是,英語的發(fā)音在劍橋是最純正的。</h3> <h3>早在兩千年前,羅馬人就曾在這個距倫敦約90公里的地方安營扎寨,屯兵駐軍。雖然如此,在漫長的歲月里,劍橋只是個鄉(xiāng)間集鎮(zhèn)而已。直到劍橋大學成立后,這個城鎮(zhèn)的名字才漸漸為人所知。</h3> <h3>行走在三一巷</h3> <h3>劍橋各學院分散在全城各處,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完整校園。但是又可以說整個劍橋市都是它的校園,因為市中心幾乎被眾多學院所包圍,好像成了劍橋的生活區(qū)。</h3> <h3>這就是著名的劍河,實際上是一條不寬的兩岸毫無詩意的小河,而河邊垂柳成蔭,叢林擁翠,襯托著劍河的一泓碧水,使整個劍橋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綠意蔥蘢,令人心醉。乘坐平底船沿劍河而下是劍橋的著名旅游項目,西岸是一片綠地,東岸是壯麗的學院群。從南面乘船則穿過數學橋、克萊爾橋和嘆息橋。可惜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留戀在劍橋,留待將來的向往中吧!</h3> <h3>英國有四個有名的標志,都是紅色?;始倚l(wèi)兵的紅色軍服,倫敦高大的紅色雙層巴士,紅色的電話亭,還有一個就是紅色的郵筒,這是我看到的第一個郵筒,我以為英國的郵筒都是這樣的,其實,也有方形紅郵筒(應該被稱為郵箱),以后會看到。</h3> <h3>劍橋的嘆息橋和威尼斯的嘆息橋一樣有名,在劍橋大學所有的橋中,嘆息橋的名氣最大。<br>嘆息橋位于圣·約翰學院,建于1831年,連接了該學院的老庭(The Old Court)與新庭。它類似一座廊橋,分上、中、下三層。下層是半個橢圓形的橋孔,橫跨在劍河上;中間是一條通道,即長廊。與其他長廊不同的是,它的道面不是平直的,而是拱形的,行人過橋要上下坡。據說,維多利亞女王參觀這座橋時,贊嘆不已:“這么秀麗!這么別致!” </h3> <h3>小黃車!居然在劍橋看到了親切的ofo!但是我們游走一天,在劍橋只看到2輛小黃車,據說,ofo在劍橋、摩拜在曼徹斯特試水,試看我國民企大動作。</h3> <h3>在手機和網絡發(fā)達的國度,英國仍有許多傳統(tǒng)服務存在,這幾個電話亭我感覺不僅僅是個裝飾吧?</h3> <h3><br></h3><h3><br></h3><h3>第三天:8月19日,周六,晴轉多云。</h3><h3>離開劍橋~鐵橋峽谷~切斯特~入住Roomzzz公寓式酒店</h3> <h3>今天行程共312公里。著名景點鐵橋峽谷和古城切斯特帶給我初入英國的視覺沖擊!</h3> <h3>英國鐵橋峽谷位于英國什羅普郡,是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源地。這里有一座鐵橋建于18世紀初,是世界上第一座鐵橋,它對于世界科技和建筑領域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影響,是18世紀英國工業(yè)革命的象征。</h3> <h3>今天來到這個老牌資本主義發(fā)源地的心臟,初看已完全沒有了“工業(yè)”痕跡,滿眼都是青山綠水,童話般的民居錯落有致。</h3> <h3>我站在世界上第一座鐵橋,感覺真好!這座大鐵橋建于1779年,是一個拱形結構,跨度100英尺,高52英尺,寬18英尺,全部用鐵澆鑄,有好幾百噸重,重量與羅德島的巨人像可相抗衡。</h3> <h3>現在的鐵橋峽谷以鐵橋和鼓風爐最為著名,是采礦區(qū)、鑄造廠、工廠、車間和倉庫的罕見匯集區(qū),密布著由巷道、軌道、坡路、運河和鐵路編織成的古老運輸網絡,與一些由傳統(tǒng)景致和房屋建筑組成的遺留物相共存。</h3><h3>這個地區(qū)通過對原有的工業(yè)遺產進行保護,恢復遭受破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建造主題博物館的形式來發(fā)展旅游業(yè)。</h3> <h3>現在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已經得到全面恢復,青山綠水掩映著古老的工業(yè)遺址,對游客來講別有一番情趣。每年平均能吸引30萬游客來此觀光游覽。</h3><h3>我國有那么多老工業(yè)基地,形成過度開發(fā)后的經濟下滑、人員外流,如果鐵橋峽谷的經驗能復制到中國多好!</h3> <h3>看看這個幽靜的小村莊,完美保留了英國工業(yè)革命開端的廠房,設施,車間和庫房,可又和大自然結合得那么好,多么值得發(fā)展中國家學習??!</h3> <h3>鐵橋峽谷漸行漸遠,我們來到今日的目的地切斯特。切斯特(Chester)位于英格蘭西北部,距離利物浦和曼徹斯特不到一小時的路程。從切斯特乘火車到倫敦只要兩個半小時(320公里)。該市歷史上是連接北威爾士和英格蘭的軍事和文化重地,也是該區(qū)域的經濟文化中心。</h3><h3>沒想到這個人口僅30幾萬人的小城市,是英國著名的文化遺產保護城市之一。這里有羅馬時期(公元79年)修建的軍事要塞,為防衛(wèi)城市南面威爾士人的襲擊,如今貫穿切斯特城市中心的四條主路還保留著近2000年前的風貌。</h3><h3><br></h3><h3>我們登上古城墻繞行一周。看到許多羅馬時期遺址,那不,不遠處就是建于公元100年羅馬圓形競技場遺址,這里曾能容納7000人,是英國最大的羅馬競技場。切斯特街上車輛來往,行人匆匆,古代遺址和現代生活并存,很像在意大利羅馬古城看到的情景。</h3> <h3>在古城墻上走到東門,幾條大街都是著名的維多利亞和多鐸時期建筑,我們就像走進了某個中世紀戲劇的場景。</h3> <h3>切斯特的城墻最早是由羅馬人修建的,圍繞著這個城鎮(zhèn)的中心。</h3> <h3>這個城墻并不高,站在東門門樓上,是拍攝東門大鐘的最熱門的地方。</h3><h3>目前的東門始建于1768年,是一個三拱石制結構,下方是進入市內的人行通道。在1899年,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皇登基60周年,在此城門上增加了東門大鐘,它是切斯特市最主要的地標之一,被人們贊譽為除大本鐘之外英國最上相的大鐘,也和大本鐘一樣仍在良好運行中。</h3> <h3>切斯特市有很多中世紀教堂,切斯特大教堂是其中最為壯麗的教堂建筑之一。它是在撒克遜大教堂遺址上于1092年重建的一座本篤教會修道院,經過幾次改建,于1250年開始成為現在的樣子,1541年亨利八世廢除修道院,于是就又變成了大教堂。從諾曼拱門到哥特柱子,以及壯觀的14世紀木雕,充分展示了數百年來工匠們的卓越技巧。這里在羅馬帝國時期曾經是一座重要的堡壘。</h3> <h3>切斯特城內處處都有這種石門樓,踏著石塊拼成的路從石門樓下走過,好似穿越到中世紀。</h3> <h3>沿城市中心十字路口放射出的四條大街修建起來的兩層街邊廊,維多利亞風格和都鐸風格的建筑相映成趣,里面是一家家店鋪。</h3><h3>切斯特古老街邊廊(Rows)<br></h3> <h3>切斯特市內街上即能看到有豪車,也能看到剛結束一個娛樂活動的人們,臉上的油彩和身上的服裝頭飾,還有今天的烏云翻滾的天空,與這個古城相映成趣,成為一道風景線。</h3> <h3><br></h3><h3>第四天:8月20日,周日,晴。</h3><h3>離開切斯特市~康威~貝爾法斯特~入住公寓</h3> <h3>離開切斯特市,今天的目的地是北愛的首府貝爾法斯特市。途中要去康威參觀康威城堡。今天的行程里要橫渡愛爾蘭海,包括渡過海俠總里程是429公里。</h3> <h3>康威城堡(Conwy Castle),位于威爾士北部海岸,修建于1283年至1289年間,是愛德華一世在北威爾士第二次戰(zhàn)役期間建造的,也是英格蘭侵占威爾士的象征。</h3><h3>康威城堡被分為兩個區(qū)域,分別是外區(qū)和內區(qū),且每個區(qū)域都設有四座塔樓。城堡的修建以及康威城鎮(zhèn)的防御系統(tǒng)共耗資約1.5萬英鎊,這一資金是1277年至1304年間愛德華一世在威爾士所有城堡中投入最大的一個。</h3> <h3>康威城堡是威爾士所有城堡中最為獨特的一座,同時也是中世紀軍事建筑中的杰作。如今的城堡以及城墻已被收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h3> <h3>今天的康威地區(qū),風和日麗陽光明媚,走上城堡,高墻內外一片祥和,但是城堡的構造向人們默默陳述著八百年前這里曾是不同部族之間血雨腥風的戰(zhàn)場。</h3> <h3>從城堡下來到海岸邊散步,走過地下通道,光影里映出壁畫和行人,是不是很有穿越感?</h3> <h3>今天學會了這項好玩的攝影技巧!</h3> <h3>這是我們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住的公寓,外觀看起來很奇怪的結構,樓梯在外面,一樓直接入戶,二樓從外面上樓梯。我們住三樓,與二樓共用一個樓梯,上去開門之后又是樓梯!這種聯排房一左一右分享樓梯的結構實在不敢恭維,也許房齡很老了吧!對于我們拿大箱子的旅人,提著大箱子上狹窄的樓梯真是個考驗,還好有我們的領隊、司機、導游兼大廚的H先生幫忙。</h3> <h3>第五天:8月21日,周一,陰。</h3><h3>貝爾法斯特周邊。</h3><h3>康洛村及海岸~庫什敦巖洞~卡里克空中索橋~巨人之路~鄧祿普城堡~黑暗樹籬</h3> <h3>今天又是精彩的一天,地圖記載著我們已經來到北愛的最北段,為的是親身感受一下六千萬年前熔巖和海水相遇形成的玄武巖柱狀節(jié)理—巨人之路。</h3><h3>巨人之路位于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西北約80公里處大西洋海岸,由數萬根大小均勻的玄武巖石柱聚集成一條綿延數千米的堤道,被視為世界自然奇跡。</h3><h3>在北愛大地還有許多大自然景觀,今天路線成為一個橢圓說明我們看了很多景觀,總里程是247公里。</h3> <h3>北愛爾蘭素有綠王國之稱,屬英國政府管轄,首府貝爾法斯特(Belfast)。這里自然風光優(yōu)美,空氣清新,廣袤的綠色草原和數不清的青山綠水勾勒出北愛爾蘭獨有的以“綠色”為主線的自然景觀。沿著北愛爾蘭的海岸線往北,繁忙的海港與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堡相交輝映,現代的生機與歷史的底蘊在這里和諧并存。西部、南部與愛爾蘭接界,北瀕大西洋,東南臨愛爾蘭海。</h3><h3>多么誘人的北愛爾蘭大地!</h3> <h3>開車所經之處,綠色是主色調,我們的眼睛每天享受著高級眼保健操的護理。</h3><h3>淺綠色的青草地被深綠色的樹籬圍成大小不一形狀隨地勢而劃定的牧場,微微起伏的丘陵和零星散布的樹木給畫面增加了立體感,肥壯的牛羊悠閑地吃著草,尖頂石房子點綴其間,這景象簡直就是一幅天然圖畫!</h3><h3><br></h3><h3>我們在新西蘭看到的牧場大多因地勢較英國平緩,牧場地塊分割很大,又多是用鐵絲網作為分隔,所以風景遠沒有英國牧場有立體感。不過同樣的綠色是主色調,怎么看都看不夠?。?lt;/h3> <h3>我們沿著海岸一路向北,特意選擇經過康洛村,康洛(CARNIOUGH)位于北愛爾蘭安特里姆郡拉恩(LAREN)鎮(zhèn)。是海岸公路旁的北通道,據說康洛海灣有著風景如畫的美譽,真是這樣嗎?</h3> <h3>沿著北愛爾蘭海岸公路一路向北,果然都是風景美麗的北愛風光,寧靜的海風吹來海水的味道,盡管知道前面還有誘人的美景等著我們,也還是忍不住停車來到海邊吹吹海風,嗅嗅潮濕略帶咸味的空氣!</h3> <h3>岸邊石塊尖礫,夾雜著很多被海水沖上來的海帶,巖石上灰白的斑跡是空氣質量絕佳的標志??德宕逯苓吂费睾0稄澢?,每過一處彎道都呈現一種不同的畫面,真的像舞美大師設計的戲劇布景一樣!</h3> <h3>您看過說純正英音的美劇《權利的游戲》嗎?在北愛爾蘭有許多這部劇的外景地,分散又偏僻,這不,我們按圖索驥來到這兒—庫什敦巖洞(CushendunCaves),這里曾是《權利的游戲》外景地之一。洞內外怪石嶙峋,是個石灰?guī)r洞穴,洞內較為黑暗潮濕,洞外倒是風景秀美,典型的英式鄉(xiāng)村。</h3> <h3>追劇的朋友可以在洞穴里發(fā)現許多劇中故事的取景地。在洞口拍一張,有點陰森哈!《權力的游戲》第二季Melisandre生下一個備受爭議的影子之地。</h3> <h3>離開巖洞,美景一路伴隨著我們,去找卡里克空中索橋,Carrick-A-Rede Rope Bridge。</h3><h3>目中景色隨手拍,都是一幅風景畫。</h3> <h3>看天氣預報這里天氣漸冷,穿上了羽絨服,不看照片信息,真不敢相信緯度比北京僅高15度的地方,夏天是這個樣子!</h3> <h3>從卡里克空中索橋停車場出來到購票處大約1公里,夠遠!不過購票后才知道到吊橋更遠,估計至少有2公里,下車后走路約半小時,枯燥嗎?請看下面照片……</h3> <h3>沿途的風景只有步行者才能好好欣賞,隨意停留遠眺。知道停車場和售票處離索橋遠些的原因了,只有距離才能產生美?。∵@里的海岸線可以用壯觀來形容。</h3> <h3>今天雖是陰天,但這里遍布植被的山巒,波濤滾滾的海灣,仍然向游客們無私展現著它的魅力!</h3> <h3>終于看到卡里克空中索橋了!這個吊橋被譽為世界第三險峻的索橋,連接愛爾蘭主島和Carrick-A-Rede。小島的名字是愛爾蘭語,其意為“脫落的大石頭”,這座小島和“巨人之路”形成于同一時間,約在六千萬年前。</h3> <h3>這個索橋已經存在二、三百年了,以前是當地居民為了到小島上捕獲回游的三文魚而修建的。隨著捕魚產量的降低,現在這座索橋更多地被世界各地的游客所喜愛。<br>索橋每次只能上八個人,走過去再原路返回。索橋兩邊各有一位工作人員把守,兩邊交替放行,控制人數,我們在索橋一側排隊大約10分鐘才輪到走過去,來到海岸盡頭。<br>雖被譽為世界第三險峻的索橋,實際上橋面不寬跨度也不長,遠沒有想象中的險峻,只是離地面有80英尺的高度,從對面山上欣賞這座吊橋才會有險峻之說。想想索橋修建在幾百年前,那時的確也是一個偉大的橋梁。我們跨越索橋就是走過了六千萬年前主島和小島分離的地方,跨越在火山口上,多么神奇!<br>到卡里克空中索橋游覽的重點我感覺還是沿途的海岸線和山巒,真是美不勝收啊!</h3><h3></h3><h3><br></h3> <h3>離開卡里克空中索橋,我們直奔這一天最期待的地方—巨人之路。</h3><h3>巨人之路位于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西北約80公里處大西洋海岸,由數萬根大小均勻的玄武巖石柱聚集成一條綿延數千米的堤道,被視為世界自然奇跡。300年來,地質學家們研究其構造,得知它是在第三紀由活火山不斷噴發(fā)而形成的。1986年“巨人之路”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h3> <h3>停車后走過一段海邊土路,遠遠看到不同的石頭高高低低。</h3> <h3>海岸邊密密麻麻排列著這種石頭,石柱橫截面寬度在37~51厘米之間,典型寬度約為0.45米,延續(xù)約6000米長。</h3> <h3>這些柱子大多是六邊形的,其中也不乏有四邊形、五邊形、七邊形和八邊形的柱子。</h3> <h3>在“巨人之路”海岸,4萬多根這種玄武巖石柱不規(guī)則的地排列起來,綿延幾公里,氣勢磅礴,頗為壯觀。</h3> <h3>地質學家研究其中構造,發(fā)現這道天然階梯是由活火山不斷噴發(fā),火山熔巖多次溢出結晶而成。經過海浪沖蝕,石柱群在不同高度被截斷,便呈現出高低參差的石柱林地貌。</h3> <h3>巨人之路”完全是一種天然的玄武巖,白堊紀末,雛形期的北大西洋開始持續(xù)地分裂和擴張,大西洋中脊就是分裂和擴張的中心,也是分離的板塊邊界。上地幔的巖漿從中脊的裂谷中上涌,覆蓋著大片地域,熔巖層層相疊。</h3> <h3>一股股玄武巖熔巖從地殼的裂隙涌出,像河流一樣流向大海,遇到海水迅速變冷成固態(tài)的玄武巖并收縮、結晶,巖漿的凝固過程中發(fā)生了爆裂,而且收縮力非常平均,于是就形成了規(guī)則的柱狀體圖案,這些圖案通常成六棱柱。</h3> <h3>玄武巖熔巖石柱的主要特點是裂縫直上直下伸展,水流可以從頂部通到底部,結果就形成了獨特的玄武巖柱網絡,所有的玄武巖柱不可思議的并在一起,其間僅有極細小的裂縫。由于火山熔巖是在不同時期分五六次溢出的,因此峭壁形成了多層次的結構。</h3> <h3>在這里,有的石柱高出海面6米以上,最高者可達12米左右,上面凝固的熔巖大約有28厘米厚。</h3> <h3>也有的石柱隱沒于水下或與海面一般高,就像這樣延伸到海平面下,來到這里,真有一種天盡頭的感覺。</h3> <h3>關于巨人之路的民間故事看了不下五六個版本,神奇的大地總是會產生各種傳說和神話的。</h3><h3>今天好似追尋神秘的一天,在去《權利的游戲》又一個外景地—黑暗樹籬—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一座神秘的古老城堡。</h3> <h3>鄧路斯城堡的英文名稱是Dunluce Castle。這座由麥克唐奈爾(MacDonnells)家族最早于14世紀建造的城堡,如今依然十分引人注目,它矗立在安特里姆郡北部海岸上一塊從水中突起的陸地上。據說CS路易斯在創(chuàng)作《那尼亞傳奇》中那座著名的凱爾帕拉維爾城堡時,靈感來源正是來自鄧路斯城堡。城堡十七世紀再次修建,這座建筑包含了許多建筑元素,包括可開閉的吊橋等。建造在巖石上的建筑大多是修建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微小的土方工程,可明顯看到城堡的西邊有許多整齊均勻的花園和長期荒蕪的城市遺跡,還有被現代海岸路所隔開的墓地,墓地旁是曾被毀壞的教堂。 </h3> <h3>可是最吸引我們來到這里的是鄧路斯城堡獨特歷史營造的一種令人興奮的恐怖神秘氣氛,話說1639年的一天晚上,在鄧路斯城堡新主人大宴賓客的時候,鄧路斯城堡的廚房"神奇"地滑入了大海。從那時開始,這座城堡就開始由盛轉衰,主人外逃被捕、財產充公等等。經過種種不幸的事,鄧路斯城堡自1660年后便不是麥克唐奈爾家族的最愛了,慢慢荒廢成了如今的樣子,幾百年來斷垣殘壁仍屹立在海風海浪的侵蝕之中。今天來到這里時正好細雨蒙蒙,游人幾無,我們來去匆匆,更增添了幾許神秘氣氛。</h3> <h3>看過鄧祿普城堡后,來到今天計劃中最后一個景點—位于北愛爾蘭</h3><h3>Antrim縣黑暗樹籬(The Dart Hedges)。這里離巨人之路不過15英里,據說是“世界最美十條樹木隧道”之一、北愛爾蘭最美麗自然風光之一。道路兩旁的150棵山毛櫸樹是由18世紀50年代的斯圖亞特家族(Stuart family)種植,已有300多年歷史。這條路名為“布雷加赫路”(Bregagh Road),南北走向,總長約4公里,它的最北段被稱為“黑暗樹籬”(Dark Hedges),一個夢幻般的場景,仿佛一條通往未知世界的時光隧道。《權利的游戲》來拍攝后,世界各地的游客更是蜂擁而至。這里是《權力的游戲》第二季中的經典場景,劇中Ayra Stark偽裝成一個男孩逃脫城堡的路上就經過了這條小道。</h3><h3>這里的清晨和黃昏時是最美的時刻,我們來到時正是黃昏,游人不多,車停路旁,信步游蕩,好想感受下恐怖神秘的氣氛,雖然2016年的一場大風,折斷了好幾棵古樹,有些地方就不那么連貫了,但是我們走入其中,看到山毛櫸特有的高大樹干,感受夕陽在枝衩中折射過來的光線,簡直就像走入劇中一樣。</h3> <h3>雙臂展開很像勝利的V字,今天我們的游程豐富多彩,以“勝利”結束!</h3> <h3><br></h3><h3>感謝您看到這里,歡迎提出建議和意見,可在篇后留言。</h3><h3>下一篇題目:古老壯美的愛爾蘭大地</h3><h3><br></h3><h3>謝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