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83年7月考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重慶無線電通信技術學校,后改為“重慶通信學院”,無線電短波修理專業(yè)學習。這是入學后的留影。</h3> <h3>重慶通信學院座落在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歌樂山林園甲一號。學院創(chuàng)建于1955年,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tǒng)和較長辦學歷史的軍事院校,位于重慶市歌樂山南麓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林園,占地面積1500畝。解放前,林園曾是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官邸,“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周恩來曾在此下榻。建國以來,我軍先后在此開辦過“西南軍政大學”、“通信兵技術學?!?、“通信兵工程技術學?!钡取⒉?、余秋里、劉華清等著名將帥在此擔任過領導職務。1983年入校時學校名為“重慶無線電通信技術學校”,1986年學院更名為“重慶通信學院”,隸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部。</h3> <h3>入學后被分配到83級3大隊14隊4班,這是全班戰(zhàn)友的合影。</h3> <h3>1984年元月參加全校元旦晚會,表演蒙古民族舞蹈《彩虹》的劇照</h3> <h3>這是表演蒙古族舞蹈《彩虹》四名戰(zhàn)友楊冰、許玉紅、莊偉、王強一起合影留念。</h3> <h3>這是與戰(zhàn)友莊偉的合影。</h3> <h3>這是區(qū)隊長吳建平與表演蒙古族舞蹈《彩虹》的四名戰(zhàn)友楊冰、許玉紅、莊偉、王強一起合影留念。</h3> <h3>這是參加晚會演出的部分同學們合影。</h3><h3>第一排李竹青,楊冰,許玉紅,何玲玲,汪彪,第二排張增書,宮建國,莊偉,王強,余兵</h3> <h3>十四隊參加八四年元旦演出的部分同學們合影留念。他們是:王強,莊偉,楊冰,許玉紅,娜木拉,汪彪,張增書,李竹青,余兵,宮建國。</h3> <h3>十四隊參加八四年元旦演出和保障的部分同學們合影留念。他們是:余兵,宮建國,汪彪,莊偉,王強,孫凌飛,張增書,張秀坤,李竹青,劉方,娜木拉,何玲玲,許玉紅,楊冰。</h3> <h3>與同學們在學校內各景點拍照留念,這是在美齡樓前四位同學的合景。據(jù)說美齡樓有個特點,二樓與三樓是沒有樓梯相通的。從一樓前門走到底,左右兩邊有樓梯,一邊上二樓,一邊上三樓。學校三年始終沒有上去過,也不得而知到底是否如此。</h3> <h3>這是與莊偉的合影。</h3> <h3>秦剛,黃林,王強</h3> <h3>莊偉、王強、林衛(wèi)國合影</h3> <p class="ql-block"><b>入學后成為十四隊第一名新中共預備黨員。</b>記得有一天我們學員隊的史隊長叫我到他辦公室談話,史隊長對我說:“隊里馬上發(fā)展一批新黨員,因為這次只發(fā)展了你一個人,這不能算隊里發(fā)展的第一批黨員,雖然只發(fā)展了你一個人,但是你并不是隊里最優(yōu)秀的學員,為什么會是你呢?因為我爭求了隊里老黨員們的意見,他們對其他的預備黨員培養(yǎng)對象,或多或少的都有些意見,為了慎重起見,最后統(tǒng)一大家意見,這次只發(fā)展你,希望你要正確看待自己,認認真真做好各方面工作,以一名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要對的起黨組織的教育培養(yǎng)?!彪S后問我什么態(tài)度,我也馬上表態(tài):“感謝黨支部和黨員們的信任和關心,下一步將更加勤奮學習努力工作,決不給組織丟臉?!闭勗捊Y束前他說:“你找兩名老黨員,給你當入黨介紹人,”我說:“好的。”離開了史隊長辦公室后,我分別找到二班長王寧和孫凌飛,請他們當我的入黨介紹人,他們都欣然答應,并鼓勵我要繼續(xù)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回到宿舍好像還在夢中,是呀想想史隊長說的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論學習吧,我雖然在隊里名列前十名(曾經被評為全校的學習尖子),但并不是第一名;論工作吧,許多學員班長都不是黨員,而我只是一個普通學員;論文體特長吧,有特長的同學筆筆皆是,而我只是貴在參予。當然了論錯誤和缺點吧,這個離我比較遠,還輪不到我。真的對于我來說,優(yōu)點不是最突出的人,當然缺點也是比較少的(笑談)。那為什么會是我呢?現(xiàn)在想想或許正是這優(yōu)點不是最優(yōu)但都有、缺點較少、人緣較好,才是最后勝出的原因吧。當然,這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在思想上壓力很大,時時處處都高標準、嚴要求,生怕有損新黨員的稱號,也算是一次真真的組織考驗吧。</p> <h3>與李竹青合影</h3> <h3>節(jié)假日同學們(張志賢、汪彪、王強、莊偉、李保華、林衛(wèi)國)一起相約到重慶附近景點參觀游覽。</h3><h3><br></h3> <h3>莊偉、汪彪、林衛(wèi)國、張志賢、王強、李保華</h3> <h3>莊偉、王守國、王強、張志賢、林衛(wèi)國、范佐民、李保華于重慶北溫泉</h3> <h3>汪彪、李保華、林衛(wèi)國、王強一起游重慶北溫泉</h3> <h3>1984年春在重慶通院林園甲一號留影</h3> <h3>這是與區(qū)隊長吳建平,戰(zhàn)友莊偉一起表演蒙古舞蹈《草原牧歌》后的合影。</h3> <h3>1985年在學校大禮堂,參加全校元旦聯(lián)歡晚會,舞蹈表演的四名男同學孫凌飛,汪彪,莊偉,王強的合影</h3> <h3>1985年換發(fā)新軍裝后的標準照</h3> <h3>著85式夏季短袖制服在重慶通院林園甲一號美齡舞廳樓前留影。</h3> <h3>與肖堅強在談判桌合影</h3> <h3>與吳志剛在談判桌的合影</h3> <h3>與鄧鋒在林園的合影</h3> <h3>與張曉軍在林園大門內屏風的留影</h3> <h3>林園六位武漢同學鄧鋒、熊朝陽、吳志剛、龐紅、王強、肖堅強的合影</h3> <h3>與同學戰(zhàn)友林衛(wèi)國、李竹青在美齡舞廳前留影</h3> <h3>與同學戰(zhàn)友林衛(wèi)國、李寶華、常錫剛、吳志剛、王國祥在美齡舞廳前留影</h3> <h3>1986年元月27月在學校大禮堂,參加全校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全隊一起表演唱《紅軍不怕遠征難》我們幾個同學伴舞,這是當時現(xiàn)場的情景。</h3> <h3>舞蹈組同學王彥,楊冰,許玉紅,王強,呂福瑞,孫凌飛,莊偉的合影</h3> <h3>十四隊畢業(yè)前一班全班同學在學校一號橋上合影。他們是白云云、王國祥、張曉軍、王強、李竹青、董傳友、陳躍、李世茂、范慶德。</h3> <h3>十四隊一班全班同學在學校教學樓前花壇的合影。他們是陳躍,王強,董傳友,吳森林,范慶德,林衛(wèi)國,王國祥,李世茂,李竹青。</h3> <h3>十四隊一班全班同學在學校電教樓前的合影。他們是董傳友,王國祥,張曉軍,白云云,王強,李竹青,林衛(wèi)國,吳森林,范慶德,李世茂。</h3> <h3>曾經一個班的同學們在宿舍樓前的合影。他們是陳躍,吳志剛,張曉軍,吳森林,王強,李竹青,李寶華,汪彪,王國祥,常錫剛,林衛(wèi)國。</h3> <h3>十四隊曾經在一個班的同學在學校大門前合影。他們是陳躍,吳志剛,張曉軍,吳森林,王強,李竹青,林衛(wèi)國,王國祥,汪彪,李保華,常錫剛。</h3> <h3>周末,男兵班和女兵班,兩個班相約一起在學校游玩合影。女兵班有張燕,王彥,張秀文,楊萍,申蕊,丁穗娟,陳暉,李晏,刁婭虹。男兵班有白云云,王強,李世茂,張曉軍,董傳友,王國祥,吳森林,范慶德,李竹青(從第一排到第三排,由左至右)。</h3> <p class="ql-block"><b>病危入院,死神面前走一趟,安然無恙。</b>這次游玩后不久,記得是1986年3月31日星期一,我被突如其來的疾病放倒了,住進了校醫(yī)院。入院不久就出現(xiàn)了醬油色小便,當時校醫(yī)非常緊張,由于從來都沒有見過這種病人,于是就馬上轉入重慶市解放軍324醫(yī)院,入院后出現(xiàn)全身黃疸。因為入院前不久,剛剃個光頭,感覺整個人看上去全是黃的。班上的同學每天安排一個給我當陪護,照顧我的起居。雖然知道自己病了,也知道估計是誤食了蠶豆,得了蠶豆病,俗稱蠶豆黃。由于我血液中少一種酶(醫(yī)學上稱為G6pd缺乏癥),不能食用新鮮蠶豆,一旦食用后,就會破壞血液中紅細胞結構,造成生命危險。這種病小時候在四川時曾經得過,所以也知道不會有大礙,只要是正確的醫(yī)治,大量輸血,自然而然過段時間就會好起來。這期間隊干部直至校領導都到醫(yī)院來看望我,看到這么多隊干部和校領導來看我,我還跟照顧我的同學打趣的說:這不是好狀態(tài),估計病的不輕,否則也不會驚動到校領導了。我的判斷還是比較準的。估計是因為這種病很少,許多醫(yī)院和醫(yī)生都只是在書上知道有這個病,但是在現(xiàn)實中并沒有見過,更別說治過了。因此324醫(yī)院給學校發(fā)出了我病危的通知書,同時學校也將我病危的情況,通知我的父母。我父母和妹妹第一時間趕到了重慶324醫(yī)院,他們來后與醫(yī)院和學校領導協(xié)商,因為醫(yī)院是野戰(zhàn)醫(yī)院,血液??撇皇菑婍?,因此將我轉到了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附屬西南醫(yī)院血液科。西南醫(yī)院在重慶是非常有名的醫(yī)院,轉到這里后,明顯感覺這里的醫(yī)療條件要比324醫(yī)院好多了。不過對于我這個病,這里的醫(yī)護人員仍然是沒有見過和治過。入院后開始輸血治療,人的精神好多了,但是還只能在病床上躺著,每天輸液輸血。由于西南醫(yī)院是第三軍醫(yī)大學的附屬醫(yī)院,每天都會有帶教老師,帶著許多醫(yī)大的實習生來病床前詢問病史和病情。又過了幾天,醫(yī)院又將我轉入了傳染科重癥病房,或許是因為此病許多方面與急性黃疸性肝炎癥狀相似,都有黃疸癥狀和肝功能損傷,當時家人與醫(yī)生說肯定是蠶豆病不可能是肝炎,但也沒辦法,在醫(yī)院也只能聽醫(yī)生的安排了。西南醫(yī)院傳染科在醫(yī)院是一個單獨的平房小院,重癥病房是一個人的單獨病房,平時只有一個人,一直以來,盡管身患重病,但是精神狀況還算不錯,但住進傳染科重癥病房后,整個人好像有點精神垮了,覺得可能真的是有很大問題了。特別是自己一個人躺在空蕩蕩的病房里,閉上眼睛努力想想幾何形狀,好像當時都想不出來方的、還是圓的,這下就更覺得病的真的很重了。一連幾天精神不好,沒有食欲,相信在場的父母和兄弟也經常會背著我,為我擔心而流淚。過了兩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大不了就是個死,說什么也不能當餓死鬼,要死也得吃飽了死。于是我就跟父母說想吃重慶的鹵豬蹄和泡姜,他們征得醫(yī)生同意后,就去給我買了,同學們也經常下山來看我,每次都給我?guī)W校學員隊里的泡菜。當時想吃鹵豬蹄一方面是本來就愛吃,另外肝炎病人厭油,肯定是吃不了的,要吃這個也是為了證明自己肯定不是肝炎。就這樣病情真的一天一天好轉起來了,當有一天能夠坐在床上,被家人推到院子里,曬太陽的時候,已經是在醫(yī)院病床上整整躺了一個月的時間了。這天外面陽光明媚,坐在室外的病床上,看著到處綠綠蔥蔥,滿園春色,心情格外的激動,覺得真的是渡過了一劫,闖過了鬼門關。本想下來走走,可是當時一看腿上幾乎瘦的沒有了肌肉。根本站不住,又何談下床走路呢,這樣肯定不行,于是在治療以外,每天堅持下地鍛煉,從開始能夠扶床站立,到扶床能走,到拄拐杖走,最后到自己行走。又過了一段時間,轉到普通病房,開始還是一個人住,過了幾天住進了一個病友,好像是重慶哪個大學的領導,因為肺硬化入院的。我住進普通病房后,因為病情好轉,父母兄弟也就返回武漢了,平時就是周末和休息時間,同學們輪流來醫(yī)院看望和照顧我,雖然同學們是輪流來,但是每次學員隊里的泡姜,卻是必須帶的。記得到6月份出院回學校時,同學們說學員隊泡菜壇子里的姜都被我吃完了。每次看著我這么能吃,同室的病友和他家人都很羨慕,問我怎么病了還這么能吃,我說開始也是不想吃,精神不好。后來想明白了就使勁吃,反正不當餓死鬼,誰知這樣一方面醫(yī)療起作用,另一方面食欲好了,身體免疫力也同時增強,兩者結合,最后戰(zhàn)勝了病魔。在普通病房期間,許多醫(yī)護人員都對我說能從傳染科重癥病房里走出來的真的少之又少,看我這么年輕就住進了重癥病房,都為我惋惜,最后我能走出來,真的為我高興,當時在重癥室里,她們都不敢告訴我真相,怕我挺不住,現(xiàn)在我好了,她們才敢把真相告訴我。不過也是醫(yī)護人員在與病人打交道時,有些情況肯定是不能太如實告之病人,那樣會增加病人心理壓力,對病人康復不利。經過在西南醫(yī)院兩個科住院兩個月,終于可以康復出院,回到學校,參加畢業(yè)課程的考試和復考,與同學們一起完成了學業(yè),7月底順利畢業(yè)。</p> <p>1986年6月畢業(yè),正值老山前線輪戰(zhàn),學校也第一次申請到派畢業(yè)學員去前線見習的機會,大約二十名,同學們都積極報名,而且還寫血書表達勇于報效祖國真情。當時由于我剛從醫(yī)院回到學校等各種原因落選了,現(xiàn)在想起來還是終身的遺憾。因為我始終認為:一名沒有打過仗的軍人,不算一名真正意義上完整的軍人。軍人生來為打仗,這是軍人存在的意義,只有軍人天天謀打仗,天天想打仗,仗才能打不起來,才能贏得和平。我不是好戰(zhàn),只是認為參戰(zhàn)是對軍人最大的褒獎,那怕是犧牲了,也是軍人的光榮。</p> <h3>1986年7月從重慶通信專業(yè)畢業(yè)</h3> <h3>1983年入校時從一班到十五班同學們的登記照拼圖。</h3><h3>一班:易堯君、汪彪、孫曉峰、宋偉、丁全順、楊為高、程世傳、陳恩庫。</h3> <h3>二班:王寧、宋飛、李竹青、白云云,喬長周,劉方,宋義金,王順濤。</h3> <h3>三班:曾軍、余兵、孫凌飛、王順通、王建設,潘躍權、劉明華。</h3> <h3>四班:張智賢、莊偉、王強、林衛(wèi)國、李保華、張永華、王守國、范左民</h3> <h3>五班:李金祥、戴慧鐘、宮建國、謝正歸、李紅杰、朱烽瑋、范慶德。</h3> <h3>六班:王庚青、王國祥、朱國超、王聚臣、陳新丁、王啟華、劉俊山、門運海。</h3> <h3>七班:曹春曉、張曉軍、張秀坤、朱德池、孫學先、鄧安明、劉孝友、余仕強。</h3> <h3>八班:姚建昌、于學兵、陳躍、趙德孟、魏兵、丁慶禮、譚永紅、張寬廣。</h3> <h3>九班:吳有龍、百順、楊志廣、康立成、常錫剛、陳金榮、李世茂、李烈輝。</h3> <h3>十班:董傳友、謝斌華、邱建生、鄧峰、劉躍雄、譚益新,達世杰</h3> <h3>十一班:張增書、郭雙銀、傅建文、曹紅光、吳志剛、王漢軍、李湘青、吳森林。</h3> <h3>十二班:陳世紅、何玲玲、陳敏、王蘭健、許玉紅、陳暉、黃玉玲、丁莉。</h3> <h3>十三班:張秀文,張春莉,王素芝,李晏,秦艷濱,何冬香,李雪,楊萍</h3> <h3>十四班:楊建文,王彥,丁穗娟,呂威青,申蕊,賈莉丹,徐蘇萍,杜曉紅。</h3> <h3>十五班:劉曉西,馬薇,楊冰,張燕,王曉紅,刁婭虹,陳麗潔,娜木拉。</h3> <h3>1986年底,吳建平副隊長制作的同學通信錄述語。</h3><h3>《十四星》——致重慶通信學院十四隊全體學友書:</h3><h3>一九八三年九月至一九八六年七月,林園十四隊的第一批大學生誕生了。你們大學畢業(yè)了,前程似錦如秀。你們分在全軍各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每一條血脈,都有十四隊的血種,此刻,窗與窗對開,心和心通郵,秋風吹進你,也吹進我的胸口,一只只鴻燕,把門輕叩,銜來青山的回音,潮汐的問候。你們渴求的是理解,理解萬歲是我們的口號。誰說十四隊風流出了頭,我看風流還不夠!你們比風流更風流。通信吧,把我們的愛,把我們的吻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送給每個熱血的同窗學友。</h3><h3> 副頭——吳建平1986·12·3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