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朝外大街地標(biāo)東岳廟琉璃牌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朝外大街吉市口路的位置,1980年代之前是吉市口胡同,那時(shí)這里是這個樣子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約20世紀(jì)80年代的吉市口胡同南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朝陽門外約400米路北,現(xiàn)華普商場西側(cè),原有個吉市口胡同。吉市口原名"雞市口",成名于清代,此處據(jù)說曾是賣雞鴨的市場。民國初年,取其諧音,寓意吉祥之意,易名為"吉市口"。吉市口胡同南北走向,南起朝外大街,北至吉市口八條西口,長約800多米,步行用10來分鐘。</span></p> <h5>(吉市口胡同南口 作者著名軍旅畫家王可偉)</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以前,吉市口胡同南口左邊把口是一處高臺階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舊式二層小樓,居住著我小學(xué)同學(xué)劉金榮和邵琳兩戶家。劉金榮是我小學(xué)同班同學(xué),記得有一年國慶節(jié)夜晚曾到他家小樓上看天安門放禮花。右邊把口是春泉男女理發(fā)店,店面有二、三十平米,明亮的日光燈,墻壁上一面面亮晶晶的玻璃鏡子,與每面鏡子相對都有一個可以升降轉(zhuǎn)椅。這里洗發(fā)、染發(fā)、燙發(fā);刮臉、理發(fā)、吹風(fēng)各種設(shè)施一應(yīng)俱全,在整個朝外大街是比較少有的高檔理發(fā)店。理發(fā)店東臨我小學(xué)同學(xué)呂少麗家 ,門口有一個自來水的水井,旁邊立著一根有8公分粗的水管,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附近的居民都到這來打水。</span></p> <h5><span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18px;"> (朝外大街吉市口 作者著名軍旅作家王可偉 本圖真實(shí)準(zhǔn)確生動地再現(xiàn)了50年前朝外大街吉市口胡同南口外的景象,下圖大槐樹后,臺階上面的住宅就是他們家。王可偉的弟弟王可中是我小學(xué)同班同學(xué))</span></h5><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朝外大街走進(jìn)吉市口胡同,往北10米左右路東,原住著一戶韓姓人家,約六十年代末,房子過于破舊,該戶人家被政府遷到朝外大街東部大有糧店西邊的簡易樓房。原來的舊房子被拆除,建起了一處衛(wèi)生條件相對較好,能夠沖水的公共廁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往北有吉市口頭條、二條、三條、四條、五條、六條、七條、八條胡同。朝外大街到吉市口頭條西口之間有個桃補(bǔ)繡花廠的倉庫,吉市口頭條到吉市口二條西口之間有個私人中醫(yī)診所,打出的招牌是:"趙一鶴診所"。主治醫(yī)生名趙一鶴(當(dāng)時(shí)居民都把“鶴”字念成成“毫”hao),他</span>治好過很多居民的病,口碑很好。該<span style="font-size:20px;">診所往北是個廢舊的倉庫。六十年代初,朝外街道辦事處在這辦了個副食品商店,附近居民都稱呼它為 "大油鹽店",主要經(jīng)營副食調(diào)料和少量的水果蔬菜。那時(shí),打油買醋買醬油,一般老百姓不買整瓶的,都是零打。打油用油票,8毛5一斤,每人每月定量半斤花生油。醬油有兩種,好一些的1毛5一斤,次的1毛一斤。醋1毛一斤。細(xì)食鹽1毛4一斤,售貨員稱好,用包裝紙包好交給你。精鹽1毛7一斤,有統(tǒng)一的包裝。黃醬1毛6,買半斤黃醬,只需8分錢,藍(lán)邊碗盛一大碗。售貨員先稱你的空碗,再往碗里添加黃醬。醬豆腐4分錢一塊兒,7分錢兩塊兒。臭豆腐2分錢一塊。無論臭豆腐,還是醬豆腐塊兒都比現(xiàn)在的大一點(diǎn),沒現(xiàn)在的這么咸,腐乳香味比現(xiàn)在的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打醬油買醋或打酒,售貨員先把漏斗放到顧客帶來的瓶子嘴上,再用提漏把液體灌入瓶內(nèi)。提漏的形狀是圓柱形小桶,沿著桶壁有個長把,油提漏把的頂端還有個鉤,用后掛在油桶邊上。提漏大小不一,分別是半兩、一兩、二兩、和半斤的容量。打醬油、醋和酒的提漏是竹子制的,打花生油或香油的提漏是白鐵皮的。油鹽店里還有酒壇子,零賣二鍋頭酒。售貨員用酒提售酒,1毛3一兩。那時(shí)沒有冰箱,夏天雞蛋容易變壞。油鹽店為保證賣出雞蛋的質(zhì)量,雞蛋上秤前都一個一個地在電燈泡上照一照。用一個小方盒子,里面裝有燈泡,外面有開關(guān)。盒子上有幾個蛋形的孔。把雞蛋擺在上面,售貨員按開關(guān),燈泡一亮,哪個雞蛋發(fā)黑就是變質(zhì)了。約1964年,雞蛋最便宜時(shí)買6毛錢一斤。油鹽店還賣過熟雞蛋,商店把煮熟的雞蛋放在直徑40公分左右的大玻璃罐子里,用醬油淹著,撈出來賣給需要的顧客,一毛錢一枚。</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著吉市口胡同東側(cè),在八個胡同口之間分布著許多居民住宅,有的是臨街的住宅,房門就是街門。白天過往的行人隔著門窗玻璃依稀可見一戶戶人家屋內(nèi)簡單的家具和家庭成員在屋內(nèi)的活動情況,住戶主人毫不避諱,只是到了掌燈時(shí),才拉上窗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些大多是吉市口胡同的買賣人家。有賣饅頭的、賣肉的、烙咯吱合的、做山東大煎餅的、開裁縫鋪的等等。</span></p> <h5><b style="color:rgb(0, 0, 0);"> 上圖是吉市口南口往北約30米路東的景象,對面是桃補(bǔ)繡花廠。圖的盡頭右邊就是吉市口頭條胡同西口。(作者不詳)</b></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吉市口胡同路西有街道挑補(bǔ)繡花廠,由一處小院和一處舊教堂組成。這個教堂是基督教堂,20世紀(jì)50年代這個教堂還有宗教活動,作禮拜。大概1962年活動停止了,后來就用作了挑補(bǔ)繡花廠的工作間。與路東吉市口頭條相對是幾處臨街居民住宅和院落。與吉市口二條相對有一條小巷叫太平巷,小巷大多也就兩米多寬,總體是東西向,中間向南拐了個彎又西折胡同漸寬,出口向南通朝外大街,向北經(jīng)過香餌胡同西部通向菱角坑。香餌胡同東西向,因?yàn)樾∠锱R近菱角坑及護(hù)城河,舊時(shí)巷內(nèi)有些貧民是做出售魚餌營生的,所以附近居民也叫它香餌胡同。吉市口太平巷往北與吉市口三條相對是香餌胡同東口。胡同口兩邊各有一家理發(fā)店,小孩到這推個"學(xué)生頭",只要1角錢,若洗頭再加5分。楊家胡同口往北10多米處有一個副食品商店,大家叫它北邊合作社。經(jīng)營項(xiàng)目較多,有煙酒糕點(diǎn)、蔬菜水果、各種調(diào)料、豬肉和牛羊肉,紙張文具、日用百貨等等。那時(shí)羊肉7毛1一斤;牛肉7毛5一斤;豬肉9毛8一斤。往北走與吉市口四條相對是楊家胡同,向西下坡再往北通向菱角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北,與吉市口五條相對,有個煤鋪大院,出售煤球,1分5一斤,3塊錢200斤,煤場有專門裝煤球的方形竹筐,一筐裝50斤。住戶買多少煤,到煤場交錢開票,有送煤工約定時(shí)間用三輪車給住戶送家去。煤場還賣木柴,3分錢一斤。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后期開始出售蜂窩煤,2分一塊,引火蜂窩煤碳1分4一塊。院內(nèi)有大堆大堆的煤末和煤球,立著幾個篩煤的篩子,放著壓制煤球以及蜂窩煤的機(jī)器。還有大堆的木柴。煤場的后面下坡是一條南北向的路,路西就是菱角坑了。吉市口胡同路西的居民住宅和路東相仿。 吉市口胡同北頭路面較低,稱八條下坡,向北通向新中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吉市口胡同以東,自清末民國初就已形成大片居住區(qū)。吉市口頭條到八條的原居民多為工匠、手藝人、小商販等城市貧民,住房矮小簡陋。區(qū)域內(nèi)也有一些較好一點(diǎn)的北京四合院,寺廟甚至官署。八條胡同均東西走向,長度大致相等,約500多米。出了各條胡同的西口即吉市口胡同,出了各條胡同的東口則是元老胡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元老胡同,南北走向,南起朝陽門外大街,北至吉市口八條東口,元老胡同西側(cè)是吉市口頭條至七條東口。元老胡同東側(cè)有下三條,下四條下五條。元老胡同成路于明代。相傳是明代曾有一位官宦門第袁姓老人居住于此,故名袁老人胡同。到了清代,訛傳為元老胡同。上世紀(jì)五十至九十年代,朝陽區(qū)公安分局曾駐該胡同南部路東,大院是東岳廟的一部分(當(dāng)年東岳廟被朝陽公安分局,北京市公安學(xué)校,下三條小學(xué)三個單位使用)。北部與下三條西口相對有吉元小酒鋪,買些煙酒糖果熟食什么的。常有一些上年紀(jì)的男人到這來要上盤豬頭肉、粉腸、開花豆等下酒菜,喝點(diǎn)小酒。附近還有一些個體戶經(jīng)營的小百貨、飲食、縫紉攤點(diǎn)。胡同兩側(cè)無行道樹,僅有居民庭院種植的果樹和灌木等。胡同南口原有一些歷史悠久的店鋪。據(jù)傳有一家錢莊,清乾隆帝南巡途經(jīng)此地曾在該錢莊打尖兒歇腳。此后,生意興隆不衰,至民國后期才拆除翻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朝外大街吉市口頭條胡同兩側(cè)都是一個個的居民院落。有比較規(guī)整的四合院,更多的是不規(guī)整的居民大雜院。吉市口一至八條沒有推開房門就是街道的住宅,這一點(diǎn)與吉市口胡同和元老胡同不同。吉市口頭條胡同,街道寬約六、七米。20世紀(jì)60年代末以前為土路,街道上沒有樹木。路南每隔20來米就豎立著一根路燈桿,50年代前是木頭的,60年代初改為水泥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雨后的北京胡同空氣特別清新,含氧量很足。地面是土路,但很磁實(shí),中間走路處并不泥濘。由于路兩邊較低,雨水唽唽嚦嚦地流淌著。胡同的小孩兒這時(shí)候常常會從四周刮些泥土來在流水處筑“水壩”玩兒。房上墻上很多地方長著嫩綠嫩綠的毛毛草。犄角旮旯,背陰處,大樹上常見水牛兒(蝸牛)慢慢爬動。小孩子把蝸牛抓下來放到自家窗戶的玻璃上,比賽看誰的水牛兒爬得快。還有一首兒歌:“水牛兒,水牛兒,水牛的殼呀,先出犄角后出頭呀,你爹、你媽給你買了燒羊肉,你不吃,喂狗吃,狗不吃,喂狼吃,狼不吃…還給你吃。</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0, 0, 0);"> 街道兩旁的墻上,在文化大革命前有幾處大躍進(jìn)時(shí)代殘留的宣傳畫,文革開始后涂寫上很多"三忠于四無限"、"四個偉大"等口號。隨著文革的結(jié)束,這些口號逐漸消失,有些地段的墻上出現(xiàn)了黑板報(bào)(用水泥抹成寬1米多,長2、3米的一塊,再刷上黑板油),宣傳"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內(nèi)容。</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那時(shí)候,因?yàn)槎鄶?shù)人家住房擁擠,胡同便成了孩子們的主要活動空間。孩子們在胡同里踢皮球、彈玻璃球、拍三角、扇方寶、棏(dei)老、滾鐵環(huán)、跳間(跳房子)、跳皮筋、玩張三跑,李四追,大官說,小官打,用繃弓子槍(用鐵絲折成掛上皮筋為動力,發(fā)射紙“子彈)打仗,人背人的騎“馬”打仗。冬天打雪仗,往地上潑水結(jié)冰,蓋上雪排著隊(duì)玩溜冰。孩子們玩的興頭上,常聽到家長拉著長聲叫"小二哎,回家吃飯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北京胡同里的電線桿,木頭的,還刷了一層黑色的油。電桿上的路燈是白熾燈泡,燈光昏暗。夏天夜晚天特別的藍(lán),那種純正的藍(lán)色,湛藍(lán)湛藍(lán)的,月亮也特別的亮。小時(shí)候晚上在胡同里走路,我總愛抬頭看著天上的月亮,老不明白為什么你走它就走,你停它也停。還有的時(shí)候晚上星星特別亮。知道有個星座叫“大熊星座”后,冬春季節(jié)晚上看星星,想象中把最亮的幾顆星星一連線,越看越像一只熊,覺得特有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頭條西口到東口路南依次為1號到20號院。1號是個小四合院,院中有兩棵石榴樹,九間房,居住著馬、富、邢、張四戶人家。甲2號是個大雜院,有棵高大的泡桐樹,住著四五戶人家。乙2號是個大雜院,沒有街門。我同班同學(xué)關(guān)永祿、徐欣在這院住。3號門口左側(cè)和4號門口右側(cè)有三塊大石頭,中間一塊上面還有水波紋,魚蝦等浮雕,不知來自何方,現(xiàn)也下落不明了。另外兩塊大石頭表面比較平整,胡同的孩子常在上面玩拍三角(用香煙盒拆開疊成的)、抓籽、摔補(bǔ)膠泥盆等游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號院子里外院,干凈整齊。外院一顆老榆樹,北屋小虎子家姓什么忘了。西屋一家養(yǎng)的大龍井魚,紅的紅、黑的黑,色兒純個大尾兒長,特棒。我小學(xué)同班同學(xué)孫炳坤乳名二黑,家住里院東屋,對面西屋住著安姓老兩口,養(yǎng)了很多熱帶魚,神仙、斑馬、黑瑪麗,紅箭藍(lán)箭花孔雀等等。我和同班同學(xué)薛建生常去他家觀賞魚,聽安奶奶講故事:白蛇傳,燕子李三,大劈棺等,還有一些老北京的陳年往事。安爺爺送過我一條花孔雀。二黑用玻璃燒杯養(yǎng)的孔雀魚也很漂亮,還送過我一條能生小魚的孔雀魚。二黑讓我也去朝陽門臉路南日雜商店買了個玻璃燒杯,養(yǎng)著那兩條熱帶魚,后來又產(chǎn)下了幾條小魚,給我童年帶來快樂,這是我養(yǎng)魚的開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吉市口頭條5號是個比較好的四合院。兩 級臺階上有街門,街門兩旁有石頭門礅,進(jìn)門是門道,門道里原有兩個長條的凳子供人出入歇腳,夏天在這乘涼享受穿堂風(fēng)的愜意,后來不知何時(shí)被房東撤掉了。過門道,下臺階,迎面是約兩米多的磚雕影背墻,墻下正中扣放著一個閑置不用的缸瓦大魚缸。左轉(zhuǎn)進(jìn)二門,北面有房一間,南面是山墻,向前走,過二門,里面是個大院子。院子大方磚鋪地,院中北頭兩顆高大的柿子樹,夏季黃蕊白色的柿子花,吐著淡淡的清香,引來無數(shù)的蜜蜂。茂密寬厚的樹葉為到這的人們遮陰納涼。秋冬季節(jié),累累的果實(shí)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院子中間有丁香樹,美人蕉。院內(nèi)北房四間住著薛姓一家三代10口人,薛家長孫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畢業(yè),現(xiàn)為北京友誼醫(yī)院普外科主任醫(yī)師,他弟弟薛建生上小學(xué)和高中與我同班。東房四間,西房四間。南房五間住著房東穆姓一家。南房東頭與東房側(cè)面之間有個正方的小院,種著一棵黑棗樹。南房西頭有個過道通向后院,后院狹長,寬約兩三米,南北向是西房后面,到南頭向東拐了90度彎,是南房后面,種著很多棗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甲6號是個不規(guī)則的大雜院,分東西兩個院落。乙6號有街門樓,沒有門道,街門包著鐵皮,大家稱"鐵門6號",我小學(xué)同班同學(xué)張婉芳一家在這院住。6號只有幾間北房。院子很大,種著些花草樹木,養(yǎng)著金魚。文革中曾被充為公產(chǎn),房管局在院內(nèi)加蓋了房子,引進(jìn)了新住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號是個小四合院,院子整潔干凈,院內(nèi)沒有樹木。8號住著蔡姓一家,房屋比較破舊。院子較大,空閑著。60年代街道辦事處在此蓋了一溜北房和兩間東房,大院北半部分成為朝外大街吉市口頭條街道幼兒園用地。蔡姓一家人出入改走8號院后門,出門是隆和園胡同中部西側(cè)。吉市口頭條9號是個東西向長條形的院落,房屋破舊低矮。過了9號向南拐可進(jìn)入隆和園小胡同(這里的居民有叫它龍鳳園的,也有叫它龍富園、龍盛園的)。龍和園西側(cè)由北向南是吉市口頭條10號,我小學(xué)同學(xué)王寶玲在這院南屋住。沿胡同往前拐倆彎有頭條8號后門、11號。東側(cè)從南到北是吉市口頭條12號、13號、14號、15號、16號。這條胡同北頭寬約五、六米,總體向西南延伸,拐了四個彎,通向朝外大街,南口寬度不足2米。隆和園胡同南口東一戶人家戶門臨街。西邊把口是隆和園茶館,、棋社,后來又改為街道文化站。60年代一個時(shí)期晚7點(diǎn)播放電視,對外賣票,2分錢一張。80年代成了古董商店,取名"鑒古齋"。隆和園北頭15號院,住著楊姓回民兄弟三家,因?yàn)樗麄冑u的栆切糕在朝外一帶很有名,人稱"切糕楊"。15號院對面有一個小水井房,在1米多高處伸出一個水龍頭,很長時(shí)間吉市口頭條西部大部分居民都到這來打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井房后面有一棵大柳樹,枝繁葉茂。柳樹北側(cè)是16號,它和10號門相對,再往北就是吉市口頭條主路了。我從記事兒一直叫這條吉市口頭條的分支胡同為“龍鳳園”,覺得它像一條龍,北邊比較寬,像是龍頭。拐了一個彎,變窄,曲曲折折到朝外大街。后來2005年我在政協(xié)查看朝陽區(qū)文出資料,才知道這條胡同正式名字叫隆和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隆和園北口向東拐十來米是17號四合院,住著五、六戶人家,南房曾做過朝外大街吉市口頭條街道幼兒園,院子格局和5號差不多,沒有柿子樹,有兩棵大槐樹。18號是朝外街道房管所和吉市口頭條居委會所在地。19號、20號都是大雜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路北由東到西依次為21號到48號院。26號院房子低矮破舊,60年代中被政府拆除翻蓋,建了幾排排子房。26號西側(cè)是吉市口東巷南口,東巷橫穿二條、三條、四條、五條、六條。東巷北頭是個煤鋪大院,它向本地區(qū)東邊的居民供給日常用煤和木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吉市口頭條路北,44號院北房住有陳姓一家,我的同學(xué)陳萬寶家有東西兩個院兒,解放后他家把西西院兒捐給了國家辦學(xué),于是吉市口頭條胡同有了"東光小學(xué)",后來改名為"吉市口頭條小學(xué)"。學(xué)校臨街一對灰色大木門,校園前后兩重院。前院進(jìn)門左邊是傳達(dá)室,右邊是個比較寬敞的水沖廁所,其北側(cè)有一棵兩個人都合抱不過來的大槐樹。與之相對,校園西側(cè)也有一棵同樣的大槐樹,它們枝葉繁茂,每年五月,槐花盛開,一串串的潔白小花掛滿枝頭,散發(fā)著甜甜的清香。常有男孩子們趁老師不注意,忍不住用各種辦法摘槐花吃,槐花的芯是甜的。校園西面的大槐樹北側(cè)是學(xué)校的柴房、煤房、鍋爐房。南面?zhèn)鬟_(dá)室西側(cè)有兩間平房是學(xué)校總務(wù)室,再往西是一間教室,能安置四來套課桌椅。學(xué)校的每個教室正前方都是一大塊木質(zhì)黑板,黑板上方端端正正掛著毛主席像,兩旁是毛主席題詞"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span></p> <h5><b style="color:rgb(0, 0, 0);"> 吉市口頭條小學(xué)六年級畢業(yè)照(孫炳坤提供)</b></h5><h5><b style="color:rgb(0, 0, 0);">第二排左起1,傳達(dá)室劉大爺,5,班主任李惠蘭,8,校長王連舫,12,少先隊(duì)輔導(dǎo)員優(yōu)秀班主任王連樹。</b></h5><p class="ql-block"><br></p> <h5><b style="color:rgb(0, 0, 0);"> 吉市口頭條小學(xué)和二條小學(xué)文革前夕合并,1968年畢業(yè)的學(xué)生大部分升入朝陽中學(xué)。</b></h5><h5><b style="color:rgb(0, 0, 0);">前排左起1,少先隊(duì)小隊(duì)長劉希祥,3,高永珠,4,鄭玉芬。</b></h5><h5><b style="color:rgb(0, 0, 0);"> 后排左起1,孫炳坤,3,少先隊(duì)大隊(duì)長李玫,4,王寶玲,他們是我同班同學(xué),如今都已年過花甲。</b></h5><h5><b style="color:rgb(0, 0, 0);"> 本照片是2012年朝陽中學(xué)四連校友聚會時(shí),部分二條小學(xué)同學(xué)合影。(本照片由裴素英提供)</b></h5><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校園前院北面有高臺階,東西兩側(cè)各有一間教師辦公室。西邊辦公室前靠校園西墻有一棵楊樹,樹下有一口水井。正中間是一個過道,通向?qū)W校后院。前院中間比較寬敞,學(xué)生做課間操、上體育課、開會都在這里。北面中間過道的臺階權(quán)當(dāng)就是領(lǐng)操臺或主席臺了。其上方房檐下正中間一個大電表,電表上方是校訓(xùn):"誠實(shí)、勇敢、團(tuán)結(jié)、活潑"。過道兩邊,東為校長室,校長叫王連舫,文革前夕退休。后來的校長我記得好像叫馬玉珍,文革期間遭到高年級紅衛(wèi)兵的批斗。西為少先隊(duì)大隊(duì)輔導(dǎo)員老師辦公室。校園后院中間一條青磚鋪的甬路,兩邊左右對稱,西邊前后兩間向陽的教室,東邊前后三間向陽的教室。每間教室前都有一片空地,是學(xué)生課間活動的地方,教室前小花池種著各色的小花草,一頭有毛桃樹或丁香樹,甬路東中間教室前還有一個蹺蹺板。與東邊最北邊教室對應(yīng)的西邊是一戶居民住宅。甬路北端中間一闋小門,是學(xué)校的后門,出學(xué)校后門便是吉市口二條胡同了。學(xué)校有六個年級12個教學(xué)班,實(shí)行二部制,學(xué)生上半天課,每個教室兩個班上下午輪換著上課。</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5><b style="color:rgb(0, 0, 0);"> 吉市口二條小學(xué)的老師們(一排左2美術(shù)李老師,左3楊俊老師,左5張亞姜主任,左10王連舫校長,右2鮑老師右1傳達(dá)室趙大爺,二排左2王玉華老師,二排右1李春莫老師,右2王連樹老師,右4余老師,三排右2李惠蘭老師。(照片由王玉華老師提供)</b></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吉市口頭條乙45號也是個簡陋的四合院。院門口的臺階是一塊大石頭,臺階有半米高,正面中間是一個小排水口,所以進(jìn)出院子都走兩側(cè)的碎磚的小臺階,走上大石頭臺階北轉(zhuǎn)進(jìn)院門。乙45號院門高門檻厚街門沒門墩有門道,門道內(nèi)墻皮剝落,有的地方露著碎磚和黃土。過門道左轉(zhuǎn)下臺階是前院,方方正正。前院只有三間南房,雖然高大寬敞,但很破舊。我小學(xué)同班同學(xué)劉克儉一家住這。外院西面是一個只能容下一人,一個蹲位的旱廁,廁所的光茬木板門都裂縫了。全院男女老幼30多口人,都用這一個廁所。如廁者走到門前,都必須先問一聲:"茅房有人嗎?"沒人回應(yīng)時(shí),才能推廁所門進(jìn)去方便。如果聽到一聲咳嗽,就得在一旁等待或出院門,找公共廁所去。廁所北靠西墻是個土坡。西面土坡緊鄰廁所就成了污穢之地,常有人往上面潑臟水,倒?fàn)t灰。60年代初院里的孩子們響應(yīng)政府號召在這中了蓖麻,長勢很好,收獲不少。,院子?xùn)|面也是個土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dāng)年北京胡同多為旱廁,胡同的四合院、大雜院內(nèi)廁所的糞便,都由掏糞工人肩背糞桶定期來清理運(yùn)走。掏糞工所用的工具有三樣:一個竹木大糞桶,上粗下細(xì),一米來高;一根木棍前拴著個小鐵桶,用它來舀糞湯,一個長把糞勺子,用它把糞便蒯進(jìn)糞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吉市口頭條45號外院中間比較低洼。北面正中一個小門,只有門口,早已沒有門板了,這道門把45號分成前后院兩部分。走進(jìn)門就是后院了。進(jìn)門迎面一個木頭舊影壁,中間一個"福"字,頂上搭著鐵皮。過了影壁,后院便一覽無余,左右各有瓦房三間,無瓦平房兩間,左右間距五米多。北面兩極臺階上一溜三大間北房。院內(nèi)住著六、七戶人家。房東姓王,住在高臺階的北屋。門前正中放著土瓦大魚盆,向南延伸放著兩溜花盆。花盆里種著一些小雜花和幾棵翠綠鮮紅的美人蕉,艷艷的,特別是雨后,給小院增添了不小的生氣。中間還種著兩叢棵紫丁香,每年五月開出簇簇淡雅的小花,香遠(yuǎn)益清,沁人心脾。西屋李姓家的孩子,還在屋前搭了個雞窩,養(yǎng)過幾只雞鴨,前院南屋劉家二兒子劉克儉,養(yǎng)了十多只兔子。院里七八個上小學(xué)的孩子放學(xué)做完功課,就到工人體育場去釣魚,到日壇公園捉蜻蜓,回來喂雞鴨。秋天到朝陽醫(yī)院東墻外的鬼子墳地或六里屯農(nóng)業(yè)展覽館后湖周圍去捉蟋蟀,順便拔點(diǎn)草回來喂兔子,這些都是那時(shí)孩子們的樂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幾年在北京晚報(bào)第二版上,曾刊登一條消息,說黃衫木店有一個養(yǎng)兔致富的能手叫劉克儉,我想這就應(yīng)該是當(dāng)年吉市口頭條那個酷愛養(yǎng)兔子的小學(xué)生了,如果是他,也該是60來歲的老人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院南屋劉克儉的父親早年病故。一家5口全靠母親做繡活維持生計(jì),專門繡古戲服裝圖案,文革后,古裝戲停了斷了生計(jì)。在上山下鄉(xiāng)的熱潮中,1969年城里一些生活困難戶提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 政府號召城里沒有正式工作的人到農(nóng)村去,劉姓一家4口人就去了通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吉市口頭條乙45號,各房間內(nèi)都有土炕。20世紀(jì)60年代初臭蟲鬧得厲害,有幾戶人家經(jīng)房東同意就拆了土炕,搭起床板或用上木床。由于不能統(tǒng)一行動,臭蟲不能絕跡,常把人身上咬得起了紅疙瘩。為消滅臭蟲,人們噴滴滴涕,撒六六粉,還把六六粉加上煤油調(diào)成糊狀,抹到墻縫、床板縫里。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這里的衛(wèi)生條件實(shí)在是太差了,可以說是四害橫行。除了臭蟲,還有老鼠,家家吃的東西都得裝到籃子里吊起來,以防老鼠偷吃。買回的米面必須裝到壇子里、缸里,面缸、水缸是每家的必備。生活用水得用扁擔(dān)鐵桶、到300米外的隆和園胡同去挑水。夏天蚊蠅肆虐,為防蚊蟲叮咬,家家房門吊上浸透敵敵畏藥水的布條。趕上下雨,居民更是苦不堪言。屋內(nèi)漏雨,院內(nèi)雨水排不出去,外院成了大水坑,人們在水中墊起磚頭,踩著一塊塊半頭磚,上廁所或出院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shí)家家還必備有土筐(裝垃圾用),說是"筐",其實(shí)用什么的都有,有用舊臉盆的,有用廢鐵桶的等等。那時(shí)還沒有用煤氣,家家都燒煤,用爐子生火做飯,每天都產(chǎn)生大量爐灰,加上日常生活垃圾,都裝到"土筐"里。50年代,天擦黑兒時(shí),近郊的農(nóng)民趕著大馬車來收垃圾,回去積農(nóng)肥用。他們手里搖著大銅鈴鐺,大聲吆喝"倒臟土來!"走走停停。胡同里各家紛紛出來,端著土筐,把垃圾臟土倒到臟土車?yán)铩?0年代后,吉市口頭條胡同每隔百米左右有一處垃圾站,天黑以后各家出來倒垃圾,第二天清晨,由清潔隊(duì)把垃圾運(yùn)走。由于胡同里沒有下水道,每家還有一個臟水桶,生活污水要提到朝外大街去倒。20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吉市口頭條的大雜院,其衛(wèi)生情況大都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吉市口頭條46號是東西兩個大院,西院為甲46號東院為乙46號,兩個大院之間有個小門相通。西院甲46號住著十幾戶人家。清乾隆年間吳長元所輯《宸垣識略》記載:"東城副指揮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北營外西一守備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頭條胡同" 。吉市口頭條甲46號即該衙署所在地,門口有鼓形門敦,高臺階,門洞寬敞高大是標(biāo)準(zhǔn)的兩進(jìn)大四合院。前院南部區(qū)域中間是踴路,東西各有月亮門,過了門各有一個小跨院,西跨院南房住著朝陽公安分局副局長楊振芳一家。東跨院月亮門旁有一顆三個小孩摟不過來的大槐樹。大槐樹下有東、南配房,住著李慶和,李慶祥堂兄弟兩家,老哥倆都在朝外房管所工作,弟弟李慶祥還是房管所的所長。前院北面高臺階上一拉溜五面高大的瓦房,并配有東西廂房。北房兩側(cè),各有通道至后院。后院有五間北房及其耳房和東西廂房。北房堂屋有后門通往后花園。我的小學(xué)同學(xué)李文柱家住前院,李存友,翟民順家住后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吉市口頭條乙46號院在甲46號東邊,是個空場,院內(nèi)種著幾棵桑樹和楊梅樹,想必原來是八旗兵的練兵場了。上世紀(jì)50年代有大石灰坑和堆放的磚瓦木料,是房管所的用地。60年代初蓋起了一排排的紅磚排房,裝上了院門,釘上門牌為乙46號。院內(nèi)有上下水和沖水廁所,衛(wèi)生條件較好。我的小學(xué)同班同學(xué)高喜貴,劉江住這個院最后一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7號是個小四合院,瓦房質(zhì)量較好,48號院又是個大雜院,住著十幾戶人家,房子質(zhì)量很差,特別是南房,都快倒塌了,政府及時(shí)做了翻修。我的同學(xué)馬海泉住在北房,他父母是廣播電視的技工,家里自己攢了一臺電子管電視,視頻效果還可以,有幾部電影片如《岸邊激浪》、《紅孩子》我就是最早在他家看的電視轉(zhuǎn)播。這個院里還有我的小學(xué)同學(xué)張志勇、馬長洪、劉桂山。、蘇長生幾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dāng)時(shí)普通人家有電子管收音機(jī)的都特少。那時(shí)的電視、收音機(jī)都是電子管的,又大又笨重。馬家這臺電視成了文革以前,乃至改革開放以前整個胡同的唯一,就連小學(xué)校都沒有一臺電視。吉市口頭條胡同的孩子們看電視有幾個去處,一個是朝外大街少年之家,一個是元老胡同的朝陽公安分局。然而,如果沒有"硬關(guān)系",是絕對進(jìn)不去的。再有就是隆和園文化站,但得花錢買票,而且那里不是老開放,常開開停停。記得我只在那看過一次電視,片名叫《岳云》。</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吉市口頭條沒有寺廟,吉市口二條有建于清代的水月庵,又名萬祿寺。吉市口七條有建于明代的觀音寺。吉市口六條東口好像也有一個廟,60年代是朝外大街少年之家的活動場所之一。孩子們管它叫"六條廟"。此外,在菱角坑南邊有個地母廟。</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吉市口到元老胡同這一帶的街道以前均為土路,20世紀(jì)60年代末鋪上瀝青路面。70年代初每個院都通了自來水,逐漸把民居住宅院里的旱廁改成水沖廁所,衛(wèi)生條件大大改善。1991年吉市口地區(qū)列為危房改造地區(qū),1992年和1995年分兩批拆遷,在吉市口地區(qū)建起了住宅樓房和商廈。原來的吉市口頭條至八條沒有了,現(xiàn)已改建為新的統(tǒng)建住宅區(qū)。在朝外北街北面稱吉慶里居民區(qū),朝外北街南面稱吉祥里居民區(qū)。吉市口頭條的老住戶少部分回遷,住在吉祥里小區(qū)樓房里,大部分則遷到了芍藥居、柳芳里小區(qū)。朝外吉市口頭條胡同永遠(yuǎn)留在人們的記憶中。(文/恩祿)</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