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奇秀廬山

雨中漫步

<h3><font color="#ff8a00"><b>文/圖:雨中漫步</b></font></h3> <h3>廬山又名匡山、匡廬,是中華十大名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世界地質(zhì)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四大避暑勝地。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br>2017年初夏,經(jīng)過幾天的攻略準備,一次說走就走的廬山之旅由此開始。</h3> <h3><br></h3><h3>乘火車在九江站下車,再由九江汽車總站乘流水班車,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到達牯嶺街。</h3> <h3><br></h3><h3>牯嶺鎮(zhèn)是一座桃園仙境般的高山小城,它位于廬山的中心,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谷,海拔1164米,方圓46.6km。夏季平均溫度22.6度,冬暖夏涼,是名副其實的避暑勝地。</h3> <h3><br></h3><h3>牯嶺鎮(zhèn)以牯牛嶺為界分為東西兩谷,地勢平坦,峰巒蔥瓏,近千幢風格各異的各國別墅依山就勢而筑,點綴在萬綠叢中,是國內(nèi)少有的高山建筑群,被稱為“萬國建筑博物館”。</h3> <h3><br></h3><h3>牯嶺原名牯牛嶺,因嶺形如一頭牯牛而得名。位于街心花園的牯牛雕塑是牯嶺鎮(zhèn)的標志。</h3> <h3><br></h3><h3>牯嶺鎮(zhèn)是廬山風景名勝區(qū)的游覽中心,游客去廬山旅游一般都選擇在牯嶺鎮(zhèn)住宿。這是作者下榻的牯嶺客棧。</h3> <h3><br></h3><h3>牯嶺大街是這里的主要街道,有穿行期間的景區(qū)觀光車和城市公交。從這里步行或乘車可到達廬山所有景點。</h3> <h3><br></h3><h3>牯嶺鎮(zhèn)有完備的服務(wù)接待設(shè)施,住宿、餐飲、銀行、購物超市,設(shè)施齊全,價格也不算貴。如果不是節(jié)假日,很容易找到滿意的酒店,從數(shù)十元的集體客棧,到一二百元的標間、數(shù)千元的名人別墅應(yīng)有盡有。</h3> <h3><br></h3><h3>廬山因為電影《廬山戀》而多了幾分動人的情愫。這座由”廬山戀”命名的電影院,是由一座教堂改建的,位于牯嶺街東南部,從1980年7月首映以來,從早到晚只放影《廬山戀》一部電影,堪稱世界之最,2002年12月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記錄。</h3> <h3><br></h3><h3>含鄱口是廬山很著名的一個景點,據(jù)說當年毛澤東每次來廬山一定要來這個地方看看,他在廬山拍的為數(shù)不多的照片中,有三張以上都是以含鄱口為背景的。</h3> <h3><br></h3><h3>含鄱口海拔1286米,因含鄱嶺和對面的漢陽峰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壑口,大有一口吸進山麓鄱陽湖水之勢,故得名。</h3> <h3><br></h3><h3>含鄱口對面為廬山最高峰漢陽峰,北面為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為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h3> <h3><br></h3><h3>站在含鄱亭上,北可望五老峰,東可鳥瞰鄱陽湖,南可眺望大漢陽峰,西可觀廬山植物園,為旅游攝影之佳處。<br></h3> <h3><br></h3><h3>含鄱口的美景讓人頓時產(chǎn)生留影的沖動。支撐好三腳架,設(shè)定十秒的自拍速度,足夠跑到預定的位置,一張自拍照就這樣完成了。(自拍)</h3> <h3><br></h3><h3>從含鄱口沿石階而下,步行數(shù)百米來到廬山植物園。它是中國最早的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創(chuàng)建于1934年。毛澤東主席1961年視察植物園時,曾在此小憩留影。</h3> <h3><br></h3><h3>通往三疊泉的路陡峭難行,要深入數(shù)百米的谷底才能看到三疊泉,來回需要三、四個小時,攀登2600多級石階,令有的人望而卻步。但在“不到三疊泉,不是廬山客”警句的感召下,我還是堅持了下來。</h3> <h3><br></h3><h3>體力不支或是出手大方的游客會選擇坐轎的方式。一般即使單趟也要花費五、六百元。</h3> <h3><br></h3><h3>自古以來三疊泉瀑布被稱為“廬山第一奇觀,”素有“匡廬瀑布,首推三疊”之說。它位于五老峰北,九疊屏南,南宋紹熙辛亥年間為樵夫見而傳之于世。該泉水自大月山經(jīng)五老峰崖口流出,分三級跌下,故名“三疊泉”。</h3> <h3><br></h3><h3>三疊泉瀑布落差為209米。一級“綴者如族,掛者如簾;二級“飄者如雪,迷者如霧;三級“玉龍走潭,洪流傾瀉”,真可謂是“氣勢磅礴折三疊,四季佳景各千秋”。</h3> <h3><br></h3><h3>站在三疊泉下,仰望飛瀑,宛如蒼天有一破洞,水從天洞直泄而下,似脫韁野馬,跌巖奔騰,帶起散株細霧,直沖而下,水流湍急,轉(zhuǎn)眼飛逝,聲震八方。此時不由得讓人想起唐代李白的著名詩篇:《望廬山瀑布》</h3><div>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br></div><div>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div> <h3><br></h3><h3>古寺云:“九疊屏風三疊水,更無詩句可形容”。1996年,廬山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時,首席專家桑塞爾博士在欣賞三疊泉奇秀景色后,由衷贊嘆“這是我所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景觀之一?!保ㄗ耘模?lt;/h3> <h3><br></h3><h3>蘆林湖</h3><h3>蘆林大橋高30米,橋壩一體,攔水成湖,湖水如鏡,似發(fā)光的碧玉鑲嵌在林蔭秀谷之中。在二三百萬年前,廬山處于第四紀冰期,蘆林湖就是一個典型的冰窖,是當年廬山最大的囤積冰雪的谷地。</h3><h3>1954年在此筑壩蓄水,于是高峽出平湖,青山綠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為廬山一著名勝景。毛澤東當年曾多次于湖中擊水暢游。</h3> <h3><br></h3><h3>在蘆林湖東側(cè)不遠的地方就是毛澤東別墅,被稱為“盧林一號”?,F(xiàn)在已改為廬山博物館。(自拍)</h3> <h3><br></h3><h3>毛澤東1959年上廬山開會,下榻美廬別墅。會后,有關(guān)部門領(lǐng)導認為,應(yīng)該在廬山專門為毛澤東蓋一棟別墅。1960年在蘆林湖畔為毛澤東新建了別墅,命名為“蘆林一號”。</h3><h3>1961年7月,毛澤東上了廬山,因別墅剛竣工,墻體未干透,毛澤東只是白天在蘆林一號開會、辦公,住宿還是在美廬別墅。</h3><h3>1970年8月,毛澤東再上廬山,仍然是白天在蘆林一號開會、看文件,從未在蘆林一號住過一晚。據(jù)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毛澤東一直不喜歡盧林一號,晚上還是會去美廬別墅。</h3> <h3><br></h3><h3>目前廬山博物館展出的內(nèi)容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在廬山》、《名人與廬山》、《五百羅漢圖》、《廬山老照片》、《廬山世界文化景觀》、《廬山別墅文物展》、《廬山地質(zhì)演化史》等。其中最為珍貴的是清代畫家許從龍歷時六年繪制的《五百羅漢圖》、血書《華嚴經(jīng)》和水晶佛珠,為鎮(zhèn)館之寶。</h3> <h3><br></h3><h3>1961年和1970年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曾在這里工作、休息。室內(nèi)陳列均為當年使用的原物。</h3> <h3><br></h3><h3>廬山會議舊址</h3><h3>這里原是蔣介石在廬山創(chuàng)辦軍官訓練團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廬山大禮堂。解放后改名為“人民劇院”,外觀壯觀,內(nèi)飾豪華。</h3> <h3><br></h3><h3>解放后,中共先后在這里召開了三次重要會議,即1959年中共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中共九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同志主持了這三次會議。圖為位于二樓的會議會場。</h3> <h3><br></h3><h3>這里原來是“廬山三大建筑”的原廬山圖書館,落成于1934年,為三棟連體宮殿式建筑,館址由蔣介石親自選定。因這里曾發(fā)生的許多重大事件而永垂史冊。</h3> <h3><br></h3><h3>建國后,政府在牯嶺鎮(zhèn)新建了圖書館,原廬山圖書館幾經(jīng)變遷,于2009年正式改名為“廬山抗戰(zhàn)博物館”。以“國共合作在廬山”、“國民政府夏都”、“廬山圖書館專題”為主要內(nèi)容,真實在現(xiàn)了在廬山第二次國共合作、廬山談話會、廬山抗戰(zhàn)這段在中國近現(xiàn)代占有重要位置的歷史。</h3> <h3><br></h3><h3>1937年7月17日,在廬山圖書館召開的“廬山談話會”上,蔣介石發(fā)表了著名的《抗戰(zhàn)宣言》,被毛澤東稱為“確定了準備抗戰(zhàn)的方針,為國民黨多年以來在對外問題上第一次正確的宣言,受到了我們和全國同胞的歡迎。”</h3><h3>1938年5月,宋美齡還在這里召開了“戰(zhàn)時婦女工作座談會”,中共代表鄧穎超、孟慶樹等出席會議,并作了報告。</h3> <h3><br></h3><h3>1938年7月至1939年4月,江西保安部隊兩個團擔任守衛(wèi)廬山重任,被日軍包圍,成為孤島,三千官兵以血肉之軀保衛(wèi)廬山,與日寇決一死戰(zhàn)。孤軍浴血奮戰(zhàn)近九個月,重創(chuàng)日軍的事跡在《中央日報》披露后,在全國引起極大影響。時任江西省保安處副處長的蔣經(jīng)國少將,親率幾名警衛(wèi),化妝冒死潛上廬山慰問保安部隊官兵。</h3><h3>圖為當年蔣經(jīng)國在廬山慰問孤軍時的臥室。</h3> <h3><br></h3><h3>廬山被譽為神州九大觀日出地之一,來廬山能看到日出無疑是一件興事??墒蔷皡^(qū)內(nèi)的觀光車7點以后才開始運營,趕不上看日出的時間。只好與同客棧的幾個驢友合租一輛車,凌晨4點起床,5點前趕到觀日出地點,選擇有利地形,支撐好三腳架,等待那動人時刻的到來。</h3> <h3><br></h3><h3>當紅紅的太陽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周邊一片歡騰跳躍。所有的努力與付出都沒有白費。</h3> <h3><br></h3><h3>這是最壯觀的時刻,仿佛整個世界都被紅霞浸透。選擇廬山松為畫面前景,更能反映從廬山日出的特定環(huán)境。</h3> <h3><br></h3><h3>云霧在陽光的照射下,不斷變換著色彩,升騰的云霧恰似萬馬奔騰,翻江倒海,令人陶醉。</h3> <h3><br></h3><h3>隨著太陽的升高,整個天體慢慢的變換著色彩,紅色漸漸退去,白云漸漸涌出來,遠處的山脈也漸漸變得清晰起來。</h3> <h3><br></h3><h3>如琴湖因湖岸曲線玲瓏,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而得名。湖半邊近靠花徑園內(nèi),又叫“花徑湖”。由于湖坐落在西谷,又稱為“西湖”。</h3> <h3><br></h3><h3>有人說如琴湖很像九寨溝的鏡海,倒影的湖水色彩也是那樣的動人,美的讓人窒息。</h3> <h3><br></h3><h3>如琴湖畔的花徑公園,相傳為唐代詩人白居易詠詩《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時任江州(今九江)司馬,此地因詩而得名,故又稱“白司馬花徑”。園內(nèi)有景白亭、花徑亭、白居易草堂、覓春園、湖心島、孔雀館等名勝景點。</h3> <h3><br></h3><h3>花徑亭</h3><h3>“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這首《大林寺桃花》詩,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于暮春到此一帶游覽時,見桃花盛開,有感而作。亭中“花徑”二字,傳為白居易手書。1931年客居山中的學者李拙翁,為保護古跡,募資建造此亭。</h3> <h3><br></h3><h3>花徑園內(nèi)的白居易草堂。</h3> <h3><br></h3><h3>天橋</h3><h3>位于錦繡谷深澗上方,兩懸崖突兀對峙,恰似斷橋。天橋臨絕谷,絕谷之內(nèi),多峭壁峰壑,蔚為壯觀。如遇谷底云海,銀浪鄱滾,似蓬萊仙橋。<br></h3><h3>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zhàn),朱兵敗逃上廬山,慌不擇路逃上懸崖,前無去路,后有追兵,危急時刻,突然天降金龍化作虹橋,朱兵馬剛剛過橋,霹靂巨響,龍飛橋斷,就此留下天橋奇觀。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這一美好傳說流傳至今。</h3><h3>后人就勢修筑一凌空巨石于深澗上游底部,游人或蹲或立于巨石前端,以遠處懸崖為背景,利用視差可以拍得一張驚險的“天橋留影”。</h3> <h3><br></h3><h3>好運石</h3><h3>據(jù)說游人摸三下,可以分別帶來官運、財運和桃花運。</h3> <h3><br></h3><h3>談判臺舊址</h3><h3>1946年7月至9月,美國總統(tǒng)特使、五星上將馬歇爾曾八上廬山,為“調(diào)處”國共談判,面見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這里就是當年馬歇爾與蔣介石晤談之處。</h3> <h3><br></h3><h3>來到呂洞賓修山而居的仙人洞,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著名詩句。</h3> <h3><br></h3><h3>仙人洞</h3><h3>系懸崖絕壁中的天生石洞,因其形如手,故又名佛手巖。洞高7米,深愈14米。內(nèi)有一石制殿閣——純陽殿。殿內(nèi)立呂純陽(洞賓)石雕像。洞深處,有兩道泉水沿石而降,這便是《后漢書》記載的千年不竭的“一滴泉”洞。洞旁建有老君殿,內(nèi)供奉太上老君李聃騎牛雕像。</h3> <h3><br></h3><h3>石松</h3><h3>堪稱匡山一奇景。此處左側(cè)峭壁巨石凌空而臥,似劍直插錦繡谷,又宛若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躍,人稱“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蒼松,名為石松。石松凌空展開兩條綠臂,作擁抱態(tài)。其枝枝針葉,密密層層,生機盎然;其根須裸露,卻能迎風挺立,千百年不倒,為旅游攝影之佳處。</h3> <h3><br></h3><h3>御碑亭</h3><h3>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為紀念周顛而賜建的碑亭。歷史上曾多次毀建和維修,1937年增建月臺及四周護欄。</h3><h3>御碑亭為石構(gòu)歇山頂方亭,坐北朝南,亭中立御制詹希原手書的《周顛仙人傳》漢白玉碑,正面刻有朱元璋親自撰寫的《周顛仙人傳》,是其與陳友諒爭戰(zhàn)鄱陽湖后奪取天下的紀功表文。</h3> <h3><br></h3><h3>廬山電站大壩</h3> <h3><br></h3><h3>從電站大壩沿石階曲徑東行,一路密林蔽日,樹干高聳挺拔,夏日人行其間頗感涼爽身輕。</h3> <h3><br></h3><h3>烏龍?zhí)?lt;/h3><div>位于東谷山?jīng)_底頭,兩山夾峙,中為一線幽澗,樹木交翠,綠蔭掩映,潭水分五股從巨石縫隙中飛揚而下,短而有力,像是一把銀鍛的豎琴。這里曾是西游記水簾洞外景地。</div> <h3><br></h3><h3>黃龍?zhí)?lt;/h3><div>位于古木掩映的峽谷間,一道溪澗穿繞壘壘大石驚涌竄流,至大裂石而下,銀色瀑布泄落于暗綠色的深潭。潭上多彩色蝴蝶和水鳥,頻舔雅趣。</div> <h3><br></h3><h3>三寶樹</h3><h3>由黃龍?zhí)堆厥A上行300米就是三寶樹。在玉屏峰和天王峰之間,植有三株高大的古樹,相傳為晉僧詵所植,故稱三寶樹。</h3> <h3><br></h3><h3>三棵樹中一棵銀杏,兩棵柳杉。銀杏高30米,胸圍5.46米,冠幅484平方米;兩棵柳杉平行而立,一株高41米,另一株高39米,數(shù)圍6米,冠幅達480平方米。這三棵樹稱得上是森林中的壽星和黃龍幽谷開發(fā)的見證人。</h3> <h3><br></h3><h3>黃龍寺</h3><h3>坐落于廬山玉屏峰麓,前對天王峰,后枕玉屏峰,西為賜金亭,下臨大溪。相傳早在晉代,釋曇詵在此修持,并栽下2株婆娑寶樹、一株銀杏。黃龍寺系明代僧人釋徹空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肇建。寺內(nèi)建有觀音堂、法堂、大寮、大雄寶殿等。</h3> <h3><br></h3><h3>石門澗</h3><h3>距離牯嶺街4.8公里,以天池山與鐵船峰二闕對峙,壁立千仞,儼然石門故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由此傍崖依松,登上峰頂,聽天池萬壑松濤,觀石門澗懸瀑激流。</h3> <h3><br></h3><h3>懸索橋(自拍)</h3><h3>當?shù)厝擞址Q“鐵索橋”,該橋從牛頭山和獅子山之間飛跨將軍河,跨度105米,橋?qū)?.5米,距山澗底50米,可承重達500噸。人在橋上行走,如同行走在天際云端。橋面稍有動感,更增添了幾分險中情趣 。</h3> <h3><br></h3><h3>鐵船峰</h3><h3>聳立入云,似巨艦昂首,百丈懸崖,奇險無比。與之對應(yīng)的石門峰秀麗挺拔,二峰相夾如門。宋朝大詩人蘇東坡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絕句意境就是以鐵船峰、天池峰等峰巒為背景的。</h3> <h3><br></h3><h3>龍首崖</h3><h3>是一處奇特的山巖,拔地千尺,形似兩塊巨石,一塊直立,下臨絕壑,深不見底;一塊橫臥其上,直插天池山腰,宛如蒼龍昂首,飛舞天外。龍首崖下,深潭百丈,澗水雷鳴,怪石嶙峋,奇松倒懸,景色奇特壯觀。真乃“天池之石斗其骨,拔地參天皆怒立”。立龍首崖上,看云霧、聞松濤、聽山泉,動魄驚心,人稱“奇絕”,在這里可觀賞鐵船峰全景。</h3> <h3><br></h3><h3>廬山松,也叫龍冠松,昂首挺立于山崖之上。</h3> <h3><br></h3><h3>大天池</h3><h3>又名“心愿池”。相傳兩千多年前,文株菩薩騎青獅從五臺山而來。見山色俊美,唯缺秀水,便施法力,雙手插石成池,名天池。池水終年不溢不竭,若池中有珍珠般水泡涌出,如山澗云升霧起。古人常以此現(xiàn)象來識別天氣。</h3> <h3><br></h3><h3>雨中五老峰</h3><div>五老峰海拔1358米,蒼崖磊磊,皺折疊疊,形成五大“花瓣”,似出水芙蓉,又如五位老人凝神沉思,故名。五老峰雄偉險峻,浩瀚神奇,為廬山諸峰之首。</div><div>五老峰中四峰最高;三峰最險,削壁千丈,懸崖絕壁上有一棵剛勁挺拔的迎客古松;一峰下怪石叢立,氣象萬千;二峰筑有“待晴亭”,還有“五老洞”、“萬古云霄”石刻等。</div> <h3><br></h3><h3>位于二峰的“萬古云霄”石刻。</h3> <h3><br></h3><h3>這是站在三峰峭壁上拍攝地絕壁勁松。</h3> <h3><br></h3><h3>四峰極頂。</h3> <h3><br></h3><h3>五峰在雨霧中變換莫測,時隱時現(xiàn)。</h3> <h3><br></h3><h3>通過后期制作的五老峰水墨寫意山水攝影,或許比原圖更有云霧山水的氣勢與意境。</h3> <h3><br></h3><h3>來到廬山,如果你只是為了看看山水那就錯了,你在廬山面前依然是一個盲者。</h3><h3><br></h3><h3>廬山不僅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又是舉世矚目的政治、文化名山?,F(xiàn)存16個國家,近千座名人別墅,或聳立在山巒峭壁,或隱現(xiàn)于密林竹海、泉邊溪旁,這些建筑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構(gòu)成風情萬種的牯嶺山城。無論如何都要去看看廬山的老房子,山上的每一棟老房子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你只有了解它,才會知道廬山為什么會是一座名山。</h3><h3><br></h3><h3>在霏霏細雨中,我獨自穿行在寫滿滄桑的老房子中間,推開一棟棟老別墅的大門,仿佛是一次時空的穿越,回到二十世紀初的牯嶺老街,在老別墅里尋找那定格的時光......</h3> <h3><br></h3><h3>在廬山現(xiàn)存的700棟別墅中,美廬別墅是游人必至的景點。它建于1903年,最早的主人是英國女傳教士巴莉,1933年轉(zhuǎn)給好友宋美齡,1933年夏蔣介石、宋美齡入住美廬。</h3><h3>1959年6月,毛澤東笑容滿面地走進美廬,一進大門便大聲說到:“蔣委員長,我來了!”毛澤東將馬桶改為中國式蹲坑,將臺階和大門都做了改動,這是否寓意為“改換門庭”呢?</h3><h3>住進美廬的第二天,毛澤東就興致勃勃地寫下了著名的詩篇:《七律.登廬山》。因此,美廬又是中國唯一一棟住過國共最高領(lǐng)導人的別墅。</h3> <h3><br></h3><h3>283號基督教堂</h3><h3>位于中四路283號,原名“耶穌升天教堂”。1910年由美國基督教“圣公會”興建。平面呈十字形,整個建筑較好地顯示出哥特建筑的意蘊,簡潔、明快、凝重。1959年中央會議期間,這里曾作為舞廳,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經(jīng)常來這里參加活動。</h3> <h3><br></h3><h3>和園</h3><h3>為紀念“和平將軍”張治中在此居住,特將此別墅取名為“和園”。周恩來總理評論說:“(張治中)這個人很復雜,又很簡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個愛國主義者?!?lt;/h3> <h3><br></h3><h3>307號軍官別墅</h3><h3>位于中四路307號,原為國民黨軍官官邸,占地面積300平米。室內(nèi)展示了主人生活、辦公、娛樂的場景。</h3> <h3><br></h3><h3>310號賽珍珠別墅</h3><div>賽珍珠1892年6月出生于美國,出生三個月就來到中國,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 。賽珍珠的父親賽兆祥是個虔誠的傳教士。1883年來到中國。于1897年在廬山購地建房,全家遷往廬山。有趣的是原被稱為“賽兆祥別墅”,后來因賽珍珠名氣太大,而被改稱為“賽珍珠別墅”。</div><div>賽珍珠在中國生活了40年,她的中國情節(jié)已經(jīng)根深蒂固。立志要把中國人寫的與以往外國作者筆下的中國人完全不同。1938年她描寫中國人淳樸內(nèi)心世界的長篇小說《大地》榮獲諾貝爾文學獎。</div><div>1936年賽珍珠舉家返美后,因各種原因再未回到中國,直到1974年去世,這是她臨終最大的遺憾。尼克松總統(tǒng)稱贊她是“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梁”。</div> <h3><br></h3><h3>280號老別墅酒吧</h3><h3>原叫何老厄德別墅,于1919年建成,石結(jié)構(gòu)。195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期間,曾為中央領(lǐng)導人用餐的場所。</h3> <h3><br></h3><h3><h3>鄧小平同志舊居</h3>這座漂亮的286號別墅建于1903年,最早的主人為美國傳教士科士奇南。后來曾是民國政府教育部駐廬山辦事處。<br>1961年8月鄧小平參加工作會議期間,與他的機要秘書卓琳及女兒鄧楠住進這棟別墅,直到9月17號離開廬山,共待了二十多天。此后鄧小平?jīng)]有再上過廬山。<br>1970年廬山會議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董必武也曾下榻此棟別墅。</h3> <h3><br></h3><h3></h3><h3>林彪別墅</h3>1970年8月林彪上廬山參加九屆二中全會,住進了專門為他新建的別墅,沒想到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入住。<br>林彪別墅為石構(gòu)一層,建筑面積約500平米,具有濃郁的日本別墅風味,又低又矮,屋檐又寬又長,天然巨石、大樹緊貼房屋,采光不好,但隱秘性很好。林彪怕光、怕風、怕響,這正好適應(yīng)了他的這些性格。<br>據(jù)說林彪對別墅非常滿意。把門一關(guān),厚重的窗簾一拉,整天在內(nèi)廊里踱來踱去,小樓從早到晚異常的平靜。但真的平靜嗎?這次廬山會議的風暴即將由這里掀起。<br>據(jù)說當年在別墅右側(cè)的巨石上曾長出一棵松樹,在林彪摔死的那年,那顆松樹也莫名奇妙地枯死了。至今這棟別墅庭院深深,游人很少涉足,尤顯冷清。 <h3><br></h3><h3></h3><h3>汪精衛(wèi)別墅<br></h3>這棟別墅是德國女傳教士艾斯瓦爾特1897年所建,汪精衛(wèi)于1932年購買,1946年被國民政府作為漢奸財產(chǎn)予以沒收,歸屬勵志社。<h3></h3><h3>當年汪精衛(wèi)住進別墅,深居簡出,因與蔣介石爭權(quán)奪利而敗北,怨氣很大。汪蔣雖然有矛盾,但在積極反共、消極抗日上是一致的。</h3>1935——1936年汪氏別墅大門緊閉,他因被槍擊出國治傷,1937年汪又住進別墅。西安事變后蔣迫于壓力抗日決心已定,汪精衛(wèi)于1938年公開叛國投敵,1940年在南京成立偽政府,而汪精衛(wèi)的這棟別墅也無奈地與恥辱聯(lián)在了一起。<h3>1970年廬山會議期間,葉群在林彪已有單獨別墅的情況下,依然安排在這棟與林彪別墅近在咫尺的別墅里,因為她是政治局委員,必須配備單獨住處。</h3> <h3><br></h3><h3>仙巖旅館</h3><h3>聞名遐邇的仙巖旅館位于中五路14號,建于1904年,是一棟英國公寓式別墅。最早的主人是英國傳教士都約翰。它因與諸多關(guān)乎中國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相關(guān)聯(lián)而永垂史冊。</h3>仙巖旅館在1926年底至1927年初,成為蔣介石分共反共、建立反革命政權(quán)的主要策劃地之一。僅隔半年,仙巖旅館又成為共產(chǎn)黨武裝起義第一槍的主要策劃地之一,在這里召開了南昌起義的“中共廬山預備會”。<br>富有戲劇性的是十年后,這里又成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主要談判地之一。<br>1946年7月這里又成為國共和談的地點之一。和談無果后,主要靠美國特殊馬歇爾在廬山與南京之間傳遞雙方意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歇爾八上廬山”。 <h3><br></h3><h3>李德立別墅</h3><h3>李德立,英國人,畢業(yè)于劍橋大學。1886年初,22歲的他來華傳教,發(fā)現(xiàn)廬山這塊避暑寶地,決意開發(fā),經(jīng)過10年波折,終于在1895年將廬山黃金地段長沖谷一帶約4500畝土地以極低的價格租給李德立,租期居然長達999年。此后正式拉開了廬山大規(guī)模開發(fā)的序幕。</h3><div>1896年至1929年的33年間,李德立把握著廬山開發(fā)的大權(quán),把一個荒無人煙的山巔變成一個別墅云集點山城。</div><div>1928年,李德立離開中國去了新西蘭,1939年75歲的李德立在新西蘭去世。離開中國前,他將別墅售給香港人李品求,1933年7月,別墅的主人又換成了孔祥熙。</div><div>1983年,李德立的孫女來到廬山,想為其祖父立碑,遭到婉拒。</div> <h3><br></h3><h3>紫園別墅</h3><h3>共有3棟,分別為中路16號、中四路6號、中四路8號,均為一層石木結(jié)構(gòu)。1898年,丹麥人李闊、邱培兩姐妹,在入口兩側(cè)建了兩棟別墅。1933年,這兩棟別墅轉(zhuǎn)讓給戴某,戴又將相連的91號購入,合并為一個庭院。后來戴某又在庭院種植紫藤,清香撲鼻,“紫園”名字由此得來。據(jù)說這里當年還是南京政府駐廬山辦事處。1959年之后的廬山三次會議期間,此處為接待用房,曾用作部隊組會議室。</h3> <h3><br></h3><h3>288號別墅</h3><h3>位于中四路7號,建于1902年,一層石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258平米。原房主屬美國北長老會,1933年售予中國人段先生。1949年,解放軍廬山療養(yǎng)院接管使用至今。該別墅在廬山三次會議期間均為接待用房。</h3> <h3><br></h3><h3>297號別墅</h3><h3>位于中四路6號,1903年由魯茨牧師興建,因其對中國共產(chǎn)主義比較感興趣,被許多人稱為“紅色主教”。白色恐怖時期,他曾三次營救周恩來脫險??箲?zhàn)時期,他在漢口的家,成了國際友人接待站。</h3><h3>魯茨每年夏季都會攜帶家人上廬山避暑,他多個子女都在這棟別墅出生。女兒弗朗西斯.魯茨.哈頓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鋼琴家,她創(chuàng)作的鋼琴二重奏《廬山組曲》,灌制成CD光盤,向世界發(fā)行。</h3><h3>1990年11月,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楊成武大將下榻此別墅,現(xiàn)為四室一廳療養(yǎng)房。</h3> <h3><br></h3><h3>292號別墅</h3><h3>位于中四路5號,建于1899年,石混結(jié)構(gòu),公寓式建筑,建筑面積314平米。原房主為倫敦傳教會。廬山會議期間為大會接待用房。</h3> <h3><br></h3><h3>295號別墅</h3><h3>位于中四路2號,建于1898年,建筑一層,三室一廳,建筑面積161平米,原房主為利特爾牧師。1964年因建筑老化,進行過一次修繕。1970年廬山會議期間,吳法憲曾下榻此處。</h3> <h3><br></h3><h3>293號別墅</h3><h3>位于中四路1號,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房主是伊恒夫人。該別墅1965年曾進行過一次修繕,面貌有較大改動。1970年廬山會議期間,邱會作下榻此處。</h3> <h3><br></h3><h3>291號別墅</h3><h3>建于1901年,建筑面積390平米。房主為伊恒夫人,后轉(zhuǎn)售給英國喬治五世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駐九江領(lǐng)事館廬山辦事處。</h3>別墅具有典型的英式風格,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門處極具中國特色的宮殿式門廊。這在廬山近千棟別墅中極為少見,別墅主人這樣做,不僅是 出于建筑風格的考慮,更是為了滿足和宣泄趾高氣揚的勝利者的心里需求。<br>1961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陳云第一次上廬山參加中央經(jīng)濟工作會議,住進這棟別墅。<div><br></div> <h3><br></h3><h3>張元濟在廬山編?!端牟繀部啡胱〉膭e墅</h3><h3>張元濟是中國著名出版家,1867年生于浙江海鹽,清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因參加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后被革職。后在上海創(chuàng)辦商務(wù)印書館,畢生致力于文化出版事業(yè)。解放后任上海文史館館長、商務(wù)印書館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1959年病逝。</h3><h3>1932年,張元濟就是在這棟別墅里長達三個多月,潛心審閱??薄端牟繀部?。張元濟在廬山嘔心瀝血編?!端牟繀部返母腥藟雅e,將永垂廬山史冊。</h3> <h3><br></h3><h3>“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廬山像一位冰清玉潔,眉目如畫的少女,但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又使她多了幾分端莊優(yōu)雅,淡雅脫俗。</h3><h3><br></h3><h3>雨后的廬山在夕陽下依然是那樣的迷人,讓人久久不愿離去。廬山需要看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三天的時間怎能夠用。因為預定的日程到了,為了回程趕車,只能戀戀不舍地結(jié)束行程,乘著夕陽下山。</h3><h3><br></h3><h3>再見了廬山,再見了牯嶺!您已深深的融入到我的心扉!</h3>

廬山

別墅

牯嶺

毛澤東

三疊

五老峰

花徑

廬山會議

賽珍珠

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