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古八景之"萬柳奎龍"。位置在城南銅魚山與玄武山之間,東溪之畔,古之沿溪遍植垂柳,以補(bǔ)銅魚、玄武山之闕,稱作萬柳。銅魚山上有明代所建的"聯(lián)雲(yún)塔",今稱南塔。 中江古八景之"寧國響壁"。隋代古剎名福會寺,宋改稱寧國寺,清改作靈皈寺。唐王勃曾作《梓州玄武縣福會寺碑記》,稱"軒冕將風(fēng)之交映,鐘鼎與河山共遠(yuǎn)?!彼慰h令萬當(dāng)世游寺作有《響畫贊碣》,刻石存于僧寮,稱"引掌大拍,和首載生,始則杳杳然若細(xì)流發(fā)之深谷,終則錚錚然如涼颼振之遠(yuǎn)空。”,僧無德有詩云"僧繇妙墨畫西方,月殿時聞有異香,不信佛前微拍手,空中音樂韻宮商。”清初,某縣令好奇拆響壁視之,無所得,恢復(fù)后壁不再響。今古寺不存,其地為縣政府,原電影院,原公園各有一部份。 中江古八景之"棲妙飛霞"。在凱江西岸棲妙山(西山),有集虛觀,后有雷神廟,今改作壽寧寺。夏日傍晚,紅日將隱于西山之下,往往紅云當(dāng)空,漫天飛霞,景致美幻。 中江古八景之"寶城瑞魁”。寶城山在縣城之東,又叫五城山,也叫東帽山,今稱魁山。山之腰曾刻斗大一"魁”字,今山之巔建有魁山閣。 中江古八景之"紅崖曉映”。大西門外,凱江彼岸。 中江古八景之"西江夜調(diào)”。西江即凱江,古城夜自清靜,唯江流叮叮嚶嚶,自成音調(diào)。 中江古八景之"三臺續(xù)脈”。 中江古八景之"圣泉文石”。圣泉在玄武山之下,產(chǎn)文石,其紋如龜蛇、松柏、梅竹、花草人物等,即今之中江花石。圣泉早巳湮沒不在,唯山上玄武觀重修后翼角飛翹,仙氣不減。中江花石現(xiàn)在已難得尋見,中江博物館有一批收藏,可窺其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