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right;">端午時節(jié)一曲《高山流水》粽情《避暑山莊》</h3><h1><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走皇家環(huán)山御道,品山莊博大雄奇</span></h1> <h1>承德避暑山莊,世界文化遺產,AAAAA旅游景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園林之一,占地面積564萬平方米,是北京頤和園的兩倍,也是保存最完好皇家園林,這里冬避霾,夏避暑,堪稱天然氧吧,如詩如畫,精美絕倫,是一顆耀眼的璀璨明珠</h1> <h1>從避暑山莊東門進入,一望無際的牡丹園映入眼簾,鳥語花香,芬芳四溢,同時也語出了康熙的空前絕佳美景。</h1> <h1>趁著母親身體還硬朗,陪母親游避暑山莊,這是我人生一大樂趣,也是一種享受,2017.5.27日,一大清早我們和崔姨母女來到山莊,母親身材瘦小,走起路腳步特別快,走著走著就把我們甩在后面,我像個孩子似的不時地喊著媽媽,不知是怕媽媽走丟還是怕把自己給弄丟了,引來不少游客奇樣的目光,來山莊之前,母親告訴我不要買紀念品,少拍照多觀光,說是以前跟我出去玩也沒少拍照,她一張都沒看到,就我自己看了,(現(xiàn)在很多人都是這樣子的)其實她說的也不無道理,這次回去一定多洗幾張照片給她看看,也算是旅游紀念吧!母親不時地跟在導游后面,耐心地聽著導游細心講解,人家那才是會旅游呢,我就不管那么多了,拍照是我的最愛,于是開拍,咔、咔、咔……那就隨著我的鏡頭觀山莊,逛廟宇,登磬錘,來個一飽眼福吧!</h1> <h1>來時已晚,三三兩兩的牡丹還是那么嬌艷美麗,想必是牡丹仙子吧!守望著最后的芬芳。</h1> <h1> 晚來牡丹三兩枝,芍藥花紅滿朱欄</h1><h1> 你花開罷我登場,不與牡丹相爭妍</h1><h1> 韓晶玉(題)</h1> <h1> 因為牡丹與芍藥花期不同,花朵與綠葉會互相映襯,一幅可變幻的精美景觀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h1> <h1> 人與??共入畫</h1> <h1> 花思人,人戀花</h1> <h1>母親好友崔姨和女兒金霞陪我們一起游玩,她們原本是赤峰人,好像八幾年就定居承德,早已是承德市永久性居民,我們邊看邊聊,我又問起,改革開放以后承德市第一任市長:范文斌,(因為他是我父親的表哥,我姑奶奶的兒子)她們說知道,當時的業(yè)績相當不錯……還調侃我說:"原來你們在承德還有皇親國戚呢",看來無論是我家親戚還是崔姨母女,還有更多的赤峰人在承德都很精彩。她們淳樸善良,熱情好客不僅僅是承德人乃是赤峰人的縮影,祝愿她們在那里生活的更好,永遠健康快樂!</h1> <h1>據(jù)說崔姨那幾天就吵吵著要來看芍藥花,孩子們都很忙,沒時間陪她,托崔姨的福,我們今天終于都如愿以償了。</h1> <h1>偌大的牡丹園在朝霞映照下,朵朵芍藥美麗多姿,爭相綻放,于是我左拍右拍,久久不愿走開。</h1> <h1>金霞操著一口地地道道的承德口音,熱情洋溢,經營著家庭旅館,每天接待著天南地北來來往往的游客,豐厚收入與避暑山莊是分不開的。</h1> <h1>萬樹園位于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qū)東北部。園中立有石碣,上刻有"萬樹園",為乾隆所書。是"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景。萬樹園北倚山麓,南臨澄湖,地勢平坦開闊。地上綠茵如毯,麋鹿成群,山雞野兔出沒。蒼松、巨柏、古榆、老柳散置其間,遮天蔽日。南部有乾隆手書《綠毯八韻》詩碑一座。園內不施土木,設蒙古包,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曾多次在這里會見、宴請少數(shù)民族王公貴族及政教首領,并多次會見、賜宴東南亞及歐洲許多國家的使節(jié)。</h1> <h1> 萬樹園里萬花開,萬花香叢萬蜂來.</h1><h1> 萬蜂忙與花香采,又釀萬蜜素尚齋.</h1><h1> 乾隆題詩</h1><p><br></p> <h1> 背靠萬樹好乘涼</h1> <h1> 細細去品</h1><h1> 讓我浮躁的心態(tài)平穩(wěn)下來<br> 讓我矜持的神情放松開來<br> 讓我慢慢嗅到飄逸的草香<br> 看到葉片在杯中自在沉浮<br> 讓我注意樹上的影子搖曳<br> 讓我聽到高樹密林的鳥鳴<br> 于是我的思緒清新而高遠<br> 怡悅的心情滲透每個細胞</h1><h1><br></h1> <h1> 看草原,觀林海</h1> <h1> 這里綠色,低碳,環(huán)保,保持著大自然原有的面貌 </h1><h3> </h3><h1> </h1> <h1> 草原風情</h1> <h1> 親吻青青草,嗅出其芳香</h1><p class="ql-block"><br></p> <h1> 蒙古屋前小息</h1> <h1>永佑寺位于避暑山莊北側,舍利塔坐落在永佑寺,仿杭州的六和塔而建。塔為八角形,九層,通高67米</h1> <h1> 熱河泉</h1> <h1> 避暑山莊也叫做熱河行宮,其實來自這里一處叫做"熱河"的溫泉形成的一條小河,河面上有一座小木橋,橋的東面是溫泉,到了數(shù)九寒冬也不會結冰,常年保持零上七度左右的水溫,橋的西面則相反,這本來是一處自然景觀,因為處在皇帝行宮,于是就信手拈來做了行省的名稱,據(jù)說到了避暑山莊不到"熱河"河邊洗洗手,等于沒來過避暑山莊,男人洗了如何如何,女人洗了這般這般,還說什么這是"世界上最短的河流"云云,越發(fā)更是玄乎了,呵呵!</h1> <h1>由于金霞很忙,崔姨腿腳又不好,給我們指引了行程路線,約我們晚上早點回去休息,匆匆離開,這就是后來鏡頭里沒有她們母女身影的緣故。</h1> <h1>這座木橋叫羅鍋橋,經過多次的重建和維修多是用木料或鐵料建造的,沒有用過磚、石料。說到"羅鍋"大家自然會想到"宰相劉羅鍋",而這座橋還真的與他有關,據(jù)說,當年劉墉考取了第一名,皇帝在欽點狀元的時候見到了劉墉,看他這般模樣,但還是有意調侃說:"劉墉,朕知道你有才華,你就給你自己作首詩吧"</h1><h1>劉墉想了想就說:"胸高滿經論,背駝負乾坤,一眼辯忠奸,單腿躍龍門"</h1><h1>皇帝聽了龍顏大悅,賞給了劉墉500兩銀子。劉墉一想,無功不受祿,這銀子不能白拿。就跟皇帝說在這湖上修座橋吧,皇帝準了,橋修好了命名“羅鍋橋”這就是"羅鍋橋"的來歷。</h1> <h1> 在湖邊放眼望去,這里景色太優(yōu)美了,小橋像彩虹倒映在水中,水中有橋,橋中有水,橋水相澗,還有荷、蓮相襯,與在橋上面感覺大不相同,突如其想,這橋與名字真有點不匹配????,就像劉墉相貌與他的才華一樣,可人世間才貌雙全大有人在,劉墉只是各例</h1> <h1>可能條件反射吧,一說這是羅鍋橋就有些直不起腰來,硬挺直腰板拍張照,哈哈!</h1> <h1>身背行囊,行走在羅鍋橋上感覺自己也羅鍋了</h1> <h1> 湖水清澈透明,魚兒游來游去</h1> <h1>鳥啼蟬鳴,睡蓮不再沉睡,迎接八方游客。</h1> <h1>金霞給我們講,她們每年都來山莊好幾次,帶上水和吃的,一呆就是一整天,特別是陰雨天,湖上煙雨彌漫,天水相連,撐上小花傘漫步在湖邊,欣賞著天蒙蒙,霧蒙蒙、雨蒙蒙,的景象,好個詩情畫意?。‘敃r心想怎么不下雨呢…</h1><h1>眺望湖光山色,好不愜意。待到七八月間可來這里賞蓮觀荷,悠哉!悠哉!</h1> <h1>煙雨樓:在避暑山莊如意洲之北的青蓮島上。是乾隆十五年(1780)仿浙江嘉興南湖(鴛鴦湖)之煙雨樓而建的。樓自南而北,前為門殿,后有樓兩層,紅柱青瓦,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檐,四周有廊。上層中間懸有乾隆御書"煙雨樓"匾額。煙雨樓為澄湖視高點,憑欄遠望,萬樹園、熱河泉、永佑寺等歷歷在目。夏秋時湖中荷蓮爭妍,湖上霧漫,狀若煙云,別有一番景色。</h1> <h1>春水清泉石上流<br>最是相思情難收<br>思悠悠 怨悠悠<br>惋嘆花兒逐水流<br>花兒逐水流<br>窗前冷月垂綠柳<br>千古癡心不言愁<br>情悠悠 淚悠悠<br>蕭瑟煙雨樓<br>煙雨樓上把問酒<br>酒醉初醒是離愁<br>愛悠悠 恨悠悠<br>寂寥傷酒后<br>道是寂寥傷酒后<br>煙雨樓春水流。 歌詞</h1> <h1> 煙雨樓前煙雨流,萬縷千絲剪不休.</h1><h1> 應是仙子珠簾散,一湖清淚滿沾愁.</h1><p><br></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待到陰雨連綿日,煙雨樓前觀煙雨</span><br /></h3><h3><br /></h3> <h1>金山筑亭臺樓閣于怪石之間,高低前后錯落有致,匠心獨運</h1> <h1> 我頭戴斗笠,像不像憫農,若去湖邊釣魚,覺得又像??</h1> <h1> 走皇家環(huán)山御道,我是過客。</h1><h1> 品山莊博大雄奇,你是永遠。</h1><p><br></p> <h1>對面的小布達拉宮與這里遙相呼應</h1> <h1>眺望承德全貌,遠處的磬錘峰清晰可見</h1> <h1>這張小布達拉宮全景圖是我在避暑山莊最高峰四面云山上拍的</h1> <h1>承德避暑山莊正午門正中懸掛一個大匾,上書<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避暑山莊》</span></font>藍底鎏金大字,由康熙帝親手所寫,一掛就是三百多年,而看過此匾的人一眼就認出,"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總有一些人對此有爭議。</h1><h1> 其實康熙皇帝是一位功底頗深的書法家,知識非常淵博。他是不會把寫錯字的扁掛出去的。 比較客觀的解釋是:在中國古代,"避"字和多一筆的這個字都存在,哪一種寫法都是正確的。一個字有不同的寫法是司空見慣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雖然統(tǒng)一了文字,但并沒有統(tǒng)一一些漢字的寫法。一些古代的碑文中都用這多一筆的"避"字。 所以說,康熙皇帝筆下多一筆的"避"字是有根據(jù)的沒有寫錯。</h1><h1><br></h1> <h1> 游避暑山莊博物館</h1> <h1> 熱河行宮</h1> <h1>經過前庭,每個庭院都有長廊連接,廊廊相通,長廊的頂部和立柱都有不同的花鳥畫和一些神話故事的圖案。越發(fā)覺得古香古色,庭院內的蒼松古柏,蔽日遮天,展現(xiàn)出皇家園林的莊嚴氣派。</h1> <h1>這個寢室曾經住過四位皇帝,有康熙,乾隆,嘉慶,咸豐,其中嘉慶和咸豐是先后在這里病逝的。</h1> <h1> 寢室內放有文房四寶</h1> <h1> 慈禧太后70壽辰畫像</h1> <h1> 慈禧太后的寢室</h1> <h1> 慈禧太后的字畫</h1> <h1> 室內陳設青花瓷系列</h1> <h1>本打算去看大型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時間是在晚上,因為玩累了故沒去,這次旅行又少了一課,以后一定要補上(演出地點是在雙灤區(qū))。</h1> <h1>鼎盛時期的封建王朝,給世人留下了豐厚文化遺產和寶貴的財富,愿避暑山莊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h1> <h1>我們在雙灤區(qū)(雙塔山腳下)崔姨家入住,沒有親自去雙塔山景區(qū),只是在山腳下看著雙塔,下次一定要去</h1> <h1>由于玩的太累了,剛進入小布達拉宮就躺在長椅上睡著了,還被螞蟻給咬了,母親她們登小布達拉宮頂端看了宏偉建筑,說是我沒看到是最遺憾的,只好在這建筑前拍張照</h1> <h1>須彌福壽之廟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北面獅子溝南坡,普陀宗乘之廟以東。</h1><h1>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六世班禪為慶賀乾隆帝70大壽,從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啟程,長途跋涉2萬余里歷經13個月來到承德。乾隆帝為隆重迎接六世班禪的到來,仿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特建須彌福壽之廟供六世班禪講經和居住。</h1> <h1> 須彌福壽之廟 ,流光溢彩,金碧輝煌,太震撼了</h1> <h1>在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著宏偉壯觀的寺廟群,這就是外八廟,其名稱分別為:溥仁寺、溥善寺(已毀)、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須彌福寺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外八廟以漢式宮殿建筑為基調,吸收了蒙、藏、維等民族建筑藝術特征,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多樣統(tǒng)一的寺廟建筑風格。</h1> <h1>走進普寧寺,右手邊有一尊銅象(像),在向游客點頭示意,表示美好和平、幸福。</h1> <h1> 普寧寺大乘之閣的千手觀音,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這尊佛像高27.21米。其中須彌底座高為1.22米。須彌底座上蓮花底座至無量光佛頂部高度為22.29米,底下3.7米。大佛腰圍15米,重量為110噸,僅頭部重就達5.4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已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h1> <h1>寺廟內香煙繚繞,游客們一燒香二逛廟,祈求大佛保佑??國泰君安,家和萬事興</h1> <h1>離開塵世喧囂,背靠大佛宮殿,身有所依,心有所求,我愿以我心寄予我靈,祈求佛祖保佑我親人與我在乎的人一生安康,不求榮華富貴,只求安康如意,阿彌陀佛??????????</h1> <h1> 眾僧在做法,場面非常壯觀,信徒們也在紛紛效仿,都是為了信仰而來,心中有信仰才能心平氣和,海闊天空??????????</h1> <h1> 磬錘峰俗名棒槌山,古稱石挺,位于市區(qū)東北部武烈河東岸的山巔之上,聳立于避暑山莊正東十里許的高山崗上,距市區(qū)約2.5公里,下懸絕壁,上接藍天,形勢險極。峰狀上粗下細,形似棒槌,海拔596米,下部直徑lO.7米,上部直徑15.04米,高38.29米,連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60米。棒槌半腰有棵桑樹,名蒙桑(也稱崖桑),高3米,直徑約30厘米,大約有300年輪,結白桑葚,又肥又大。300年來,石峰、蒙桑相依為伴,蒙桑賴石峰生存,石峰因蒙桑生趣。</h1> <h1> 摸一摸福氣多,靠一靠老來少</h1> <h1> 山高人為峰,海闊心無界。 </h1><h1> 我相信年齡沒有地平線,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h1> <h1>磬錘峰三面峭壁懸崖,只有一排排陡峭的石梯通向頂峰,我硬把70多歲的母親拉上磬錘峰,母親說她害怕,我說:別怕有我呢,其實我也很害怕[驚訝][驚訝]</h1> <h1> 蛤蟆石</h1> <h1>站在磬錘峰眺望蛤蟆石,一尊憨態(tài)可掬的蛤蟆張著大嘴巴垂涎磬錘之秀美,磬錘挺拔而驕傲,千百年來蛤蟆不敢跨越雷池,也許是在默默地暗戀著磬錘吧!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h1> <h1> 康熙登磬錘峰題詩</h1> <h1>坐纜車觀光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崇山峻嶺蒼松翠柏悠悠而過,</h1> <h1> 俯視普樂寺 </h1><h1> 普樂寺雖然是一座喇嘛教寺廟,但寺內并不設喇嘛,而是由八旗官兵守護。這里主要是供來避暑山莊朝拜清帝的哈薩克、維吾爾、柯爾克孜等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物瞻禮,居住的場所。</h1> <h1> 牡丹園</h1> <h1> 登金山</h1> <h1> 又見煙雨樓</h1><h1>春風吹綠煙雨樓</h1><h1>雲(yún)霧深處煙花瘦</h1><h1>癡情相思心憂愁</h1><h1>淚眼寒窗越重樓<br>花飄零 水自流<br>身處清泉思故樓<br>伊人思君淚長流<br>一朝雨雪祭春秋<br>殘花落盡煙雨流<br>春風吹 秋風惆<br>撥弦暢飲一杯酒<br>對酒當歌曲聲柔<br>情到深處心依舊<br>借問蒼天何風流<br>風月情 雲(yún)雨愁<br>樽前又見煙雨樓</h1> <h1>結束了三天的行程,感受頗深,承德太美了,人文締造的輝煌加之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讓我深深地愛上了那里,內心產生了一種眷戀,雖然有很多景點沒去,還是帶著喜悅與收獲踏上回家的路,一路風景一路歌,途經楓水灣,我要去泡溫泉,拗不過老媽,她執(zhí)意不去,楓水灣村莊也很美,到處都是私家溫泉和農家樂,于是在村子里吃了頓午飯,山珍海味,農家美食,文化過喉,其樂無窮。</h1><h1> 走得再遠也要記住回家的路</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