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 至今天,楊季康先生去世一年了,她的作品還在,唐吉訶德中譯本,我們仨,干校六記,讀過的人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和令人憐惜的先父母而去的圓圓一樣,這些作品也是她的孩子,這些孩子會頑強地活在這世界上,感染著不止一代文藝愛好者, 影響著許許多多和生活計較的年輕人。</div><div> </div><div> 高曉松說,在顧城去世十年以后,他曾給顧城的媽媽打過一次電話,告訴那個偉大的女性:阿姨,你的兒子,被世人稱為童話詩人的那個青年,他的詩歌豐富了我的青春,讓我走近了詩,看到了遠(yuǎn)方的田野。高曉松的青春,離不開八十年代的朦朧詩人,失之年華暗淡。而我的青春,我的生活,我的思考方式,都或多或少受到楊絳的影響,說多吧,那一代獨坐書齋的民國保守學(xué)人,是同時進(jìn)入我視野的,他們用恬淡的文字,清新的文筆,向我訴說著他們旅世一趟所有單純的想法。我不能很好地做出區(qū)分,說親日的周作人就不如旅美的林語堂,也不可以講歷經(jīng)百年滄桑撣去一身塵土的楊季康勝過前面二者。說少吧,也不能夠,楊絳是書齋里的學(xué)者,可她非常能干,被婆婆稱作最賢的妻。說她是生活中一個接受婚姻的女子,她卻有著比老僧更平和的心態(tài),妙玉潔凈如璧,卻面里面外使人覺得冰冷且虛假,弘一法師是名僧又如何,讀其文遠(yuǎn)沒有楊季康的波瀾不驚。</div><div> </div><div> 關(guān)于追憶文革的文字,我自認(rèn)讀的不少,巴金的隨想錄,季羨林的牛棚雜憶,我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不少篇目,前者盡是淚點,使人看著壓抑,這一本大部頭作品,得到了大多數(shù)親歷者的認(rèn)同與稱贊,是中國一代知識分子血與淚的產(chǎn)物,其缺點是沒有特質(zhì),換句話說,這樣的作品,不僅巴金老人能寫,任何一位先生只要受過普通文字訓(xùn)練就能洋洋灑灑留下千萬言。后者,雖嬉笑怒罵,卻也只直白地將知識分子的悲慘遭遇和紅小兵的蠻橫呈現(xiàn)出來,你往下讀,會有一個深刻感識,媽的,姚文元太壞了!</div><div> </div><div> 這些回想文革往事的文字,多是揭開自己衣衫下的傷口,將之暴露于眾人眼前,人家看到后馬上加入情緒了,這是簡單的工作。而楊季康不同,她像個面對暴風(fēng)雨的小姑娘,尖叫聲后馬上抓起路邊泥土堆塑小人兒了,開開心心的。處污泥灘不受其染,身困境里自尋其樂,這是她偉大之處,天生自然平和的心態(tài),注定了她可以當(dāng)作家,可以與眾不同,寬容世界。</div><div> </div><div> 河南羅山,是我想去的地方,那里是干校的所在,在那里,楊絳與默存先生菜園相會,大家揣著小板凳夜晚去看電影,俞平伯與默存先生在一個小隊,楊絳用白面饃喂小狗被老大爺訓(xùn)斥。這個貧瘠的地方,那個不合時宜的時間,發(fā)生了太多有趣的事,那些最高學(xué)府的大師們與村民野人碰撞出的火花,擦亮了迷霧蒙蒙的羅山上空。</div><div> </div><div> 洋洋萬言,使人首觀則悲的地方只有一處,就是寫到女婿得一含恨自殺的時候,這是觸痛了六十歲老人心臟的,但消沉并不停留心底,它像烏云一樣很快就被自我調(diào)節(jié)的風(fēng)吹散了。</div><div> </div><div> 在干校期間,老夫婦最痛苦的是沒有書看,這是一個時代人的共情,什么物質(zhì)享受的丟失都可接受,精神食糧的缺乏卻讓人難以生活。幸運的是,后來錢瑗為他們寄來了不少書籍和外文報紙。空閑時可以閱讀,到黃昏兩位老人偷偷摸摸聚到一起在殘霞里散步。</div><div> </div><div> 比起很多事后發(fā)牢騷的教授,楊絳的態(tài)度不偏不倚,極為懇切,人家男士都說當(dāng)?shù)剞r(nóng)人怎么粗暴虐待他們,而楊先生講:弱者總占便宜,干活時我只做些力所能及的閑事,工友們說,閑坐著可比煉鋼難受多了,很照顧我。</div><div> </div><div> 大家鑿井的時候,把腳踏進(jìn)泥水地里,楊先生看著想:好臟啊,不到一秒便把腳伸進(jìn)水里,心理獨白:好舒服,暖融融的。很多大人最終都忘記了自己曾是小孩子,而楊季康一生也沒有失去童心,她一生都不以為自己是無趣的成年人。</div><div> </div><div> 文章的最后,祝愿楊季康女士在天國找到了錢先生和阿瑗,他們都滿臉笑意,像三個沒長大的小孩子!</div><div> </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