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崢嶸歲月---華南理工大學機械系1058班同學在校期間(1963.9--1968.12)影集(2)

羅承萍

<h3>這是華南理工大學(原華南工學院)機械系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yè)1968屆(1058班)同學在學期間(1963--1968)照片的電子相集;由羅承萍收集,整理和制作。相集中的照片和資料,由羅承萍,司徒賢,伍耀波,鐘汪泉,廖朝天,朱伯堅,馮德祥,關振東,何伙靈,凌世杰,陳伯勝,何樹銘和鐘煥端等好多同學提供。在此深表謝意!</h3><h3><br></h3><h3>相冊分兩集,第一集主要是個人的畢業(yè)頭像及60年代在校園和廣州市的一些集體活動;第二集是文革期間的步行串聯(lián)(即所謂“長征”),下鄉(xiāng),以及其他一些活動。</h3><div><br></div><div><br></div><div>2017.05.09 于華南理工大學。</div> <h3>1966年11月22日,司徒賢,朱伯堅,凌世杰,廖朝天,何伙靈和黃啓鎏與其他系的同學組成一個10人步行串聯(lián)小組(稱“新紅軍長征隊”)開展步行串聯(lián)。由廣州出發(fā),途經(jīng)粵西、廣西、湖南、貴州到達四川重慶,其中包括肇慶、梧州、陽朔、桂林、廣西金礦、貴陽和遵義等城市。1967年2月初到達重慶, 1967年2月中旬從重慶返回廣州,歷時約3個月,行程一千多公里。以下一組照片記錄了他們在“長征”途中的一些情景。</h3><h3><br></h3><h3>這是他們在途中受到小學生的夾道歡迎。照片中擎毛主席像者是朱伯堅。<br></h3><div><br></div><div>(照片司徒賢、朱伯堅提供)。</div><div><br></div><div><br></div><div>記事:</div><div>朱伯堅因為中途生病從廣西龍勝縣返回廣州,而黃啓鎏隨后也從貴陽返回廣州。以下是老朱關于途中生病住院的記述:</div><div><br></div><div>我在廣西與貴卅交界的龍勝縣胃大出血,(差點死了)住院40多天,差一天未進貴州??h人民醫(yī)院,很落后! 回廣卅途中,到衡陽又出問題,衡陽住了一星期。想來真好笑: 在衡陽認識一個小朋友,得他照傾,他還教我怎樣“諞”接待站的錢(每天一元),還偷新的被單給我(但我不敢要)。他送我上火車回廣卅時,還送了一元錢給我。這小朋友(約15歲)很精、很鬼。</div> <h3>這是該“長征隊”出發(fā)時在華工當時湖濱路上的毛主席畫像(原是照片)前的宣誓儀式。</h3><div>(照片司徒賢、何伙靈提供)。</div> <h3>“誓詞”第一頁</h3><h3>以下是宣誓誓詞,由司徒賢主筆起草,由“新紅軍長征隊”參與者何伙靈同學保存并提供。這誓詞的內(nèi)容和措詞都充滿了當時的政治生態(tài)氣氛,又是原件,所以很有歷史參考價值。<br></h3><h3>( 材料何伙靈提供)。</h3> <h3>“誓詞”第二頁。</h3><h3>(材料何伙靈提供)。</h3> <h3>1966年11月22日。宣誓后在毛主席畫像前合影,隨后出發(fā)。</h3><h3>(照片司徒賢,何伙靈提供)。</h3> <h3>大約攝于1966年11月25、26日,肇慶鼎湖山。</h3><div>以下是廖朝天對這張及以下1張照片的回憶。</div><div><br></div><div> “那是肇慶鼎湖山山頂,即慶云寺背后山頂,那小屋是防山火的守山人住的。那天下午去慶云寺看不到佛,所有佛堂盡鎖;看到廊屋結構復雜,有很好防守功能;還看到一個約直經(jīng)兩三米的大鍋。</div><div> 后來上山頂遇到一些中學生,一起照了相,天黑才下山”。</div><div>(照片何伙靈提供)。</div> <h3>同上(步行串聯(lián)途中)。肇慶鼎湖山。</h3><h3>(照片何伙靈提供)。</h3> <h3>1966年11月,串聯(lián)途中,肇慶七星巖。</h3><h3>(照片司徒賢提供)。</h3> <h3>1966年11月,串聯(lián)途中,肇慶七星巖。</h3><div>(照片司徒賢提供)。</div> <h3>1966年11月,串聯(lián)途中,肇慶七星巖。</h3><div>(照片司徒賢提供)。</div> <h3>1966年12月,串聯(lián)途中,桂林七星巖。圖中</h3><h3>前排左起:鄧星耀, 朱伯堅,全鳴,胡吉祥(1050班);</h3><h3>后排左起:凌世杰,黃啓鎏,廖朝天,司徒賢,何伙靈。</h3><h3><br></h3><div>照相:謝丹(2018班)。</div><div>(照片司徒賢提供)。</div> <h3>1966年12月,“全副武裝”的司徒賢在串聯(lián)途中,地點不詳。但是從司徒在桂林照相時(9人照片)的那副相似“行頭”判斷,大概是在桂林附近。</h3><h3>(照片司徒賢提供)。</h3> <h3>1966年12月,串聯(lián)途中,在一棵松樹前合影,謂之“看勁松”,取毛主席詩詞“暮色蒼??磩潘伞敝?。</h3><h3>(照片司徒賢提供)。</h3> <h3>1967年1月,串聯(lián)途中(可能在貴州),拜訪老紅軍(中立者)。</h3><h3>前左起:凌世杰,廖朝天,何伙靈,司徒賢;</h3><div>后排左一:黃啓鎏,</div><div>其時老朱已返回廣州。</div><div>(照片司徒賢提供)。</div> <h3>1967.1,串聯(lián)途中到達貴州烏江,司徒和謝丹舉行烏江泅渡過烏江(注意,那是1月寒冬?。?。</h3><h3>(照片司徒賢提供)。</h3> <p class="ql-block">1966年冬天,李偉杰等9人參加步行串聯(lián)。途中在安源勞動一周,和煤礦工人(前排右四)合影留下了這張照片。1966年11月,從廣州經(jīng)江西瑞金,于都,井岡山,安源,贛州,到湖南長沙,韶山,岳陽。1967年春節(jié),中央下文件停止步行串聯(lián),返回廣州。</p><p class="ql-block">(照片李偉杰提供)。</p> <h3>1967.1,串聯(lián)途中到達遵義,在遵義會議會址前合影。這時“長征隊”剩下8人,朱伯堅和黃啓鎏已分別從廣西龍勝和貴陽返回廣州。</h3><h3>(照片司徒賢提供)。</h3> <h3>1967.1,串聯(lián)途中到達遵義,在遵義會議會址前合影。這時該“長征隊”剩下8人,朱伯堅和黃啓鎏已返回廣州。</h3><h3>(照片司徒賢提供)。</h3> <h3>遵義偶遇。</h3><h3>1966年11月3日,羅承萍與造船系和無線電系的10位同學開始步行串聯(lián)(即所謂“長征”)。從廣州經(jīng)韶關,井岡山,衡陽,邵陽,貴陽,遵義,1967年2月5日到達重慶,行程近2000公里。在重慶過春節(jié)(2月9日)后,黨中央、國務院發(fā)文件,要所有在外串聯(lián)的大中專學生回校“就地鬧革命”。于是,2月14日離開重慶,乘火車回廣州,18日抵達。</h3><div><br></div><div>1967年1月下旬,“長征隊”到達遵義,在遵義會議會址參觀時,與從廣西、湖南串聯(lián)上來的同班同學司徒賢,何伙靈,凌世杰和廖朝天等4人合影留念;他鄉(xiāng)遇同學,無比高興!幸得他們帶的相機,羅承萍得以留下這3張珍貴的“長征照片”。他們隊沒有相機。</div><div><br></div><div>羅承萍與司徒、朝天、世杰、伙靈他們在遵義的偶遇過程是這樣的:大約是1967年1月25日,在離遵義不到10公里的南白鎮(zhèn)附近公路上行進時,我從后面趕上前,突然(首先)看見朝天他們,知道他們也于1966年11月下旬開始了“長征”串聯(lián),經(jīng)肇慶,桂林,龍勝,貴州上來。當天大家都到達遵義,住下。第二天(26日)約好一起去遵義會議會址參觀,并照了相。此后各人隨自己所在的長征隊,繼續(xù)前行,2月初到達重慶。到重慶后,羅承萍再次和司徒、朝天他們一起活動,包括年三十晚一起吃年飯,2月14日一起(部分同學)回廣州。</div><div><br></div><div>前排左起:凌世杰,廖朝天;</div><div>后排左起:羅承萍,司徒賢,何伙靈。</div><div>(照片羅承萍提供)。</div> <h3>羅承萍,1967年1月下旬,遵義會議會址前。</h3><div>(照片羅承萍提供)。</div> <h3>羅承萍,1967年1月下旬,遵義會議會址前,與原來步行串聯(lián)小組的全體成員合影。</h3><h3>(照片羅承萍提供)。</h3> <h3>“新紅軍長征隊”1967年2月初抵達重慶,在重慶度過了1967年春節(jié)(2月9日)。司徒與謝丹合影于嘉陵江畔。</h3><h3><br></h3><h3>春節(jié)后中央下達通知,要所有在外串聯(lián)的大中專學生全部返回學校,“就地鬧革命”。于是二月中旬(14日)乘火車從重慶返回廣州。</h3><h3><br></h3><h3>羅承萍在遵義偶遇司徒、朝天他們后,在重慶基本上脫離了原來的步行串聯(lián)小組,改為與他們一起活動,一起過春節(jié),最后和他們一起乘火車返回廣州,18日回到廣州。</h3><h3>(照片司徒賢提供)。</h3> <h3>經(jīng)過約3個月的步行串聯(lián)之后,于1967年2月中旬回到廣州。這是司徒與隊友謝丹、何伙靈在華工東方紅廣場毛主席畫像前留影紀念。</h3><h3>(照片司徒賢提供)。</h3> <h3>羅承萍,1966.11--1967.2步行串聯(lián)途中在井岡山茨坪留影(1966年11月)。</h3><h3>(照片羅承萍提供)。</h3> <h3>羅承萍,1966.11--1967.2步行串聯(lián)途中,在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前留影(1966年11月30日)。</h3><h3>(照片羅承萍提供)。</h3> <h3>李君強,何樹銘和傅智泉,1966年底,步行串聯(lián)途中,攝于井岡山。</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1966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班上的6位同學(凌世杰,羅承萍,何伙靈,楊濟福,鄧鎮(zhèn)選,馮德祥)到省文革辦公室要到了到北京串聯(lián)的免費火車票。先乘廣州至武昌的慢車,然后改乘武昌至北京的快車,8月31日抵北京。住北京鋼鐵學院,因而與當時在北鋼上學的葉清輝的弟弟接上頭,繼而遇上稍后到北京的清輝。用了清輝的相機,在天安門廣場上留下了以下一組照片。</h3><div><br></div><div>前排左起:葉清輝,羅承萍,(好像是1030班的1位同學);</div><div>后排左起:馮德祥,鄧鎮(zhèn)選,凌世杰,楊斌,何伙靈。</div><div>(照片羅承萍提供)。</div>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何樹銘,1966年9月,在天安門廣場上等待毛主席接見。右側是歷史博物館?</h3><h3><br></h3><div>(照片何樹銘提供)。</div> <h3>鐘汪泉,1966年9月天安門。</h3><div>(照片鐘汪泉提供)。</div> <h3>關振東,潘景垣,北京,1966。</h3><div>(照片關振東提供)。</div> <h3>這是司徒賢文革期間(1966年9月)和兩位他的開平同學在頤和園照的。據(jù)朝天說男同學是化機2028班的謝丹。</h3><div>(照片司徒賢提供)。</div> <h3>梁中勝,1966年,北京景山公園。</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何樹銘,梁中勝,文革期間北京串聯(lián)時攝于景山公園。</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賴燕明,韶山毛主席故居前。1966年國慶。</h3><h3>(照片羅承萍提供)。<br></h3> <h3>此張及以下共11張照片是本班同學離開廣州,去工作單位報到途中及到工作單位后的照片。<br></h3><h3><br></h3><h3>據(jù)朝天回憶,這是1969--1970年間司徒和清輝從福建邵武到南平看望他時合影留念的。寶貴呀!朝天畢業(yè)分配在南平水輪泵廠工作,而司徒和清輝則在邵武木工機床廠。</h3><h3><br></h3><h3>注意他們都穿著當時很時髦的勞動布工作服。</h3><h3>(照片廖朝天提供)。</h3> <h3>1969.7福建三明沙溪河畔。馮德祥,呂家信,梅杰邦(1038),李而楷(1038),周勤瑤(1048)等被分配到三明重機廠工作的部分機械系同學出游時合影。<br></h3><h3>(照片鐘汪泉提供)。</h3> <h3>同上。</h3><h3>(照片鐘汪泉提供)。</h3> <h3>1970年11月,羅承萍路過重慶,到重慶動力機械廠探訪1018(2)班的李福秋時,在廠門前合影。</h3><h3>(照片羅承萍提供)。</h3> <h3>同上。</h3><div><br></div><div>(照片羅承萍提供)。</div> <h3>朱伯堅與1038班的譚庭光70年代初攝于福建三明。</h3><div>(照片譚庭光提供)。</div> <h3>鐘汪泉和李偉杰,1970年攝于蘭州市紅古農(nóng)場。當時他們還在該農(nóng)場勞動鍛煉。后排左一、二分別是鐘汪泉和李偉杰。</h3><div>(照片鐘汪泉提供)。</div> <h3>鐘汪泉和李偉杰,1969年攝于蘭州市紅古農(nóng)場。騎馬。當時他們還在該農(nóng)場勞動鍛煉。右一、二分別是李偉杰和鐘汪泉?</h3><h3>(照片鐘汪泉提供)。</h3> <h3>這張照片是1968年冬,當年班上分配到六機部工作的6位同學(鄧晉柱,梁中勝,鐘煥端,陳伯勝,關振東和傅智泉)到單位報到前,先到山東(文登軍隊農(nóng)場?)勞動鍛煉。除關振東外的5人同行,在杭州停留,所以照片是在杭州西湖照的。</h3><h3>前排左起:彭加杜(1038班),傅智泉,梁中勝;</h3><h3>后排左起:陳伯勝,鄧晉柱,鐘煥端。</h3><h3>(照片鐘煥端提供)。</h3> <h3>同上。陳伯勝和鐘煥端。</h3><h3>(照片鐘煥端提供)。</h3> <h3>同上。到山東報到的幾位同學在杭州西湖的照片。</h3><h3>前排左起:彭加杜(1038班),鐘煥端,陳伯勝;</h3><h3>后排左起:梁中勝,??,傅智泉。</h3><h3><br></h3><h3>(照片陳伯勝提供)。</h3><h3><br></h3> <h3>此張及以下共22張照片是鐘煥端,陳伯勝和馮德祥提供的校園生活照片。</h3><h3><br></h3><h3>華工東方紅廣場。大約1968年秋天。</h3><h3>前排左起:司徒賢,凌世杰,伍耀波,何伙靈,鐘煥端,鄧晉柱;</h3><h3>后排左起:鄧鎮(zhèn)選,楊斌(?),余灼元,皮承慧,羅承萍,朱伯堅,簡紅,黃啓鎏,廖朝天。</h3><h3>(照片鐘煥端提供)。</h3> <h3>華工正門。大約1968年秋天。</h3><h3>前排左起:皮承慧,簡紅,羅承萍,司徒賢;</h3><h3>后排左起:鐘煥端,鄧晉柱,廖朝天,楊斌。</h3><h3>(照片鐘煥端提供)。</h3> <h3>金銀島及西湖全景。1967年10月攝。</h3><h3><br></h3><h3>(照片馮德祥提供)。</h3> <h3>金銀島。從服裝看,應該是畢業(yè)前夕(1968年秋天)照的。</h3><h3>楊斌,鐘煥端,余灼元,廖朝天。</h3><div>(照片鐘煥端提供)。</div> <h3>珠江畔。背景南方大廈,1968年12月畢業(yè)分配前夕照的。</h3><div>前左起:鄧晉柱,鄧鎮(zhèn)選,廖朝天 余灼元;</div><div>后左起:鐘煥端,簡紅(?) ,羅承萍。</div><div>(照片鐘煥端提供)。</div> <h3>珠江畔。背景愛群大廈,新愛群大廈。應該是1968年12月畢業(yè)分配前夕照的。</h3><div>左起:朱伯堅,鄧鎮(zhèn)選,簡紅,黃啓鎏,司徒賢,鐘煥端,伍耀波。</div><div>(照片鐘煥端提供)。</div> <h3>鐘煥端,?? 。</h3><div>背景金銀島小拱橋? 什么時候拱橋上裝有圍欄?</div><div>(照片鐘煥端提供)。</div> <h3>陳伯勝(右)和黃啓鎏。金銀島的亭子?</h3><div>(照片陳伯勝提供)。</div> <h3>陳伯勝(右一)和廖朝天,黃啓鎏(?)和黃偉澤。西湖金銀島。</h3><div>(照片陳伯勝提供)。</div> <h3>陳伯勝(站立者)和馮德祥,林青(?),司徒賢。背景是西六宿舍和金銀島四角亭。</h3><h3>(照片陳伯勝提供)。</h3> <h3>陳伯勝(右)和黃啓鎏。金銀島旁。</h3><h3>(照片陳伯勝提供)。</h3> <h3>1965年春。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應該是西六中401房的6位房友。</h3><h3>前排左起:林青,司徒賢,馮德祥;</h3><h3>后排左起:李君強,傅智泉,陳伯勝。</h3><div>(照片馮德祥提供)。</div> <h3>西湖畔,背景是西六宿舍。</h3><h3>前排左起:葉清輝, 林青;</h3><h3>后排左起:馮德祥,司徒賢,傅智泉。大約1965年。</h3><h3>(照片馮德祥提供)。</h3> <h3>馮德祥,大約照于1965年,華工西湖畔。背景西六宿舍。注意背后那些“棕櫚王”樹現(xiàn)在還在,可能有二、三十米高了。</h3><h3><br></h3><div>(照片羅承萍、馮德祥提供)。</div> <h3>大概是司徒他們房間(中401)的幾位房客到外面去野炊。司徒手上提的是鍋碗瓢勺等工具。照片中從左到右:司徒賢,林青,馮德祥和傅智泉。那是什么地方?時間不詳。</h3><h3>(照片馮德祥提供)。</h3> <h3>同上。正在吃午飯。</h3><div>(照片馮德祥提供)。</div> <h3>同上。4人“下鄉(xiāng)勞動”,中間休息。從左到右:司徒賢,馮德祥,林青,傅智泉。</h3><h3>(照片馮德祥提供)。</h3> <h3>華工3號樓前花圃。1965年1月攝。照片馮德祥提供。司徒賢,馮德祥,林青,傅智泉。</h3> <h3>馮德祥,華工東方紅廣場。</h3><h3>(照片馮德祥提供)。</h3> <h3>馮德祥,西湖畔。背景是西六宿舍。</h3><h3>(照片馮德祥提供)。</h3> <h3>馮德祥,1968年9月,畢業(yè)前夕,攝于珠江南岸,背景愛群大廈。</h3> <h3>馮德祥(右),楊斌,珠江南岸,背景新、老愛群大廈。</h3><div>1968年12月畢業(yè)分配前夕。</div><div>(照片馮德祥提供)</div> <h3>以下20張是何樹銘提供的在華工校園內(nèi)的生活照片。</h3><h3><br></h3><h3>鐘煥端,梁中勝和何樹銘,1965年--1966攝于西六宿舍天臺。背景遠處是學生第二飯?zhí)茫C械系的學生飯?zhí)茫?lt;/h3><h3><br></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何樹銘,梁中勝,華工東方紅廣場。</h3><h3><br></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何樹銘,鐘煥端,華工西湖東頭,背景遠處是西六宿舍。</h3><h3><br></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何樹銘,大約1968年12月畢業(yè)前夕,西六宿舍東頭。</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h3><br></h3> <h3>何樹銘,金銀島。遠處背景是老教工飯?zhí)谩?lt;/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何樹銘,華工校門。大約攝于1964年--1965年,那年頭與手上拿著書本還有些“合時宜”。</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何樹銘,老圖書館大門前。</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何樹銘,手上拿書,所以應該是與上面3張照片同日照的。但記不起地點了。</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何樹銘。時間和地點都忘記了。</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梁中勝。地點 不詳。華工東方紅廣場上的毛主席雕塑像?</h3><div>(照片何樹銘提供)。</div> <h3>何樹銘,廖朝天。華工金銀島上。</h3><div>(照片何樹銘提供)。</div> <h3>何伙靈,何樹銘,傅智泉。地點不詳。</h3><div>(照片何樹銘提供)。</div> <h3>鄧鎮(zhèn)選,余灼元,簡名儒,何樹銘,鐘煥端,廖朝天。東方紅廣場。</h3><div>(照片何樹銘提供)。</div> <h3>余灼元,簡名儒,鄧鎮(zhèn)選,葉清輝,鐘煥端,廖朝天。</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12號樓(法學院)前的日晷臺上。簡名儒,鄧鎮(zhèn)選,何樹銘,鐘煥端,廖朝天,余灼元,潘景垣。</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1966年5月,白云山(?)。</h3><h3>前排左起:鐘煥端,廖朝天,鄧鎮(zhèn)選,凌世杰,簡名儒;</h3><h3>后排左起:何樹銘,???,鄧晉柱,余灼元。</h3><h3>(照片何樹銘提供)。</h3> <h3>1968年11月,機械系68屆全體學生下鄉(xiāng)到增城三江公社沙頭大隊,參加秋收勞動。遇上下鄉(xiāng)到同一大隊的一幫廣州中學生(下鄉(xiāng)青年)。這是部分同學勞動休息時與兩位下鄉(xiāng)青年的合影。(馬漢仁和陳伯勝提供的信息)。</h3><h3><br></h3><h3>就在這次到增城勞動期間,肖志萬同學不幸溺亡。</h3><h3><br></h3><h3>左起:傅智泉,鐘煥端,李君強,馮德祥,林青,馬漢仁,呂家信。</h3><h3>(照片鐘煥端提供)。</h3> <h3>同上。</h3><div>(照片鐘煥端提供)。</div> <h3>1966年10月,機械系組織部分師生到英德城鎮(zhèn)茶場勞動,與茶場的一幫青年工人合影。</h3><div>我班參加照相的有:李偉杰,李君強,關振東,鐘汪泉,羅承萍,林青,馬漢仁,傅智泉,肖志萬,馮德祥,陳伯勝,葉清輝,共12人。</div><div>(照片羅承萍提供)。</div> <h3>1966.6,協(xié)同和機器廠(廣州柴油機廠)熱處理車間的師傅來訪華工。地點?</h3><div><br></div><div>我們班1966年春曾到廣州柴油機廠進行生產(chǎn)實習,文革開始(1966年6月1日)前夕回校。</div><div>(照片伍耀波提供)。</div> <h3>同上。12號樓(法學院)前。</h3><h3>(照片伍耀波提供)。</h3> <h3>同上。東方紅廣場。</h3><h3>(照片伍耀波提供)。</h3> <h3>同上。金銀島。</h3><h3>(照片伍耀波提供)。</h3> <h3>1966年5月,協(xié)同和廠師傅文革期間的另一次來訪。華工校門前。</h3><div>(照片鐘汪泉、馮德祥提供)。</div> <h3>同上。</h3><h3>照片馮德祥提供。</h3> <h3>同上。地點東方紅廣場或者12號樓(法學院)前。</h3><div>(照片鐘汪泉提供)。</div> <h3>何樹銘,馬漢仁與協(xié)同和的師傅及其孩子。</h3><div>(照片何樹銘提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