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歲月的印記】 圖/文:王亞偉(高原) 2017-2-15

高原

<h1>  1972年我從這去參軍,屈指算來離開這里已經45年了,感覺是那么的遙遠,卻又是那么的快速,歲月總是在不知不覺中一晃而過,青春更是在不覺中一閃而過,這不,當年年輕的我如今已逾花甲了。</h1><h1> </h1><h1> 這次由于時間倉促,只是匆匆而來,來不及細看,一些地方甚至還沒看,只能就此所見回顧往昔,抒發(fā)情感,并希望以此給在一六六醫(yī)院戰(zhàn)斗過、工作過和生活過的人們一個具象的歷史鏡頭回放。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些鏡頭里的實際景象就不復存在了。</h1><h1> 中國人解放軍第一六六醫(yī)院組建于1966年10月16日,如今這個光榮的番號早已退出人民軍隊的編制序列,但其20年的輝煌戰(zhàn)斗歷程和工作業(yè)績將永存于我軍的光榮史冊。在此之前,廣西轄區(qū)內已有5個部隊醫(yī)院(303、181、158、183、191),后來隨著國際形勢日趨緊張以及我國軍事介入援越抗美的需要,相繼又組建成立了至少5個正團級部隊醫(yī)院,一六六醫(yī)院就是在那個時期的特殊背景下組建的?,F(xiàn)在很難再看到一個省的范圍有那么多的部隊醫(yī)院了。</h1><h1> 初期一六六醫(yī)院主要是收治援越抗美出國部隊的傷病員,記得那時從前方轉來的傷病員大都是工程兵和鐵道兵部隊的,也有少許是防空部隊的。為了援助西南邊境那個“同志加兄弟”小鄰居的抗美戰(zhàn)爭,中國實際上早已秘而不宣的派出部隊直接參與了作戰(zhàn)行動,后來僅僅時隔14年我們就教訓了這個忘恩負義的小鄰居,醫(yī)院的工作任務又以救治自衛(wèi)還擊戰(zhàn)參戰(zhàn)部隊的傷病員為重點。</h1><h1> 一六六在建院20年的時間跨度里直接參與了兩大戰(zhàn)役行動的醫(yī)療保障任務,醫(yī)院的前輩們可以很自豪的說這輩子的軍裝沒白穿!是當之無愧光榮的白衣戰(zhàn)士!作為軍人后代的我,1979年2月也很榮幸的參加了自衛(wèi)還擊戰(zhàn)。</h1><h1> 我只是以一個曾經在此生活過的人憑著記憶來回顧過去,畢竟在這生活了6年,而且又正處于那個動蕩、火紅的年代,那個時代印記相當突出的年代。當時的我已經開始懂得了思考,開始學會了觀察,所以多少知道一六六的一些皮毛。至于醫(yī)院的更多方面我就沒資格贅述了,前輩們都了如指掌。</h1> <h1>進入一六六醫(yī)院的大路口,也是通往興安縣的必經之路。</h1> <h1>通往辦公區(qū)和生活區(qū)的路</h1> <h1>通往門診部、住院部的路</h1> <h1>一六六醫(yī)院的標志建筑——門診部綜合樓。時隔50年了,象征著軍隊標志的紅五星仍牢牢嵌在房屋上方,表示著這里曾經是一個軍隊編制的醫(yī)院?!盀槿嗣穹铡蔽鍌€大字仍清晰在目,當年醫(yī)院就是秉承這個宗旨為部隊指戰(zhàn)員和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熬人婪鰝?,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不僅僅是那個時代醫(yī)療戰(zhàn)線的一個口號,更是那個時代白衣戰(zhàn)士的一種精神!這里,曾經發(fā)生過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h1> <h1>這個地方好像是藥房?</h1> <h1>住院部一角。水泥柱的電線桿還聳立著,這已經是改進過的電線桿了,最早的是那種木頭的,通信兵維護時可以穿一種釘爪鞋爬上去。具有時代特征的五角星讓人感覺那么的親切,當年部隊營區(qū)幾乎都有五角星標志,凡是有五角星標志的單位大都是軍事單位。</h1> <h1>這棟隱于樹林之中的小樓是一六六醫(yī)院的辦公室,當年醫(yī)院的所有指令都是由這里發(fā)出的。里面設有院領導辦公室、政治處、醫(yī)務處、院務處、會議室等部門。</h1> <h1>辦公樓側面</h1> <h1>辦公樓一角</h1> <h1>上世紀60年代廣西駐軍單位普遍采用的石材契合墻體真結實,半個世紀過去了,而且還荒廢了十多年,雖然木質窗戶的玻璃已壞損,墻體依然完好如初。</h1> <h1>住院部病房大都是這種兩層樓,外墻體也是采用石材契合的建筑。</h1> <h1>住院部食堂。這的伙食講究的是營養(yǎng)搭配,是按病號灶的標準,好像也不到8角錢/天,但比建制連隊的標準略高(那時部隊的基本伙食標準為4角8分/天)</h1> <h1>這是連接住院部各科室之間的通道,在當時這種廊橋式的通道設計還是比較超前的,166醫(yī)院建于山地,地形起伏不平,造成了各科室地勢間的水平差,這種廊橋式的通道不僅很好解決了各科之間暢通的問題,還極大方便了樓層之間的傷病員運送。</h1> <h1>廊橋通道現(xiàn)狀。別看現(xiàn)在如此破爛不堪,當年可是何等的漂亮。</h1> <h1>通道伸向長滿針葉松的林間小道,即便是現(xiàn)在的荒廢蒼夷也難以掩飾當年的幽靜之美。</h1> <h1>營養(yǎng)食堂</h1> <h1>這里是醫(yī)院的副業(yè)生產組。副業(yè)生產歷來是我軍的傳統(tǒng)強項,這是戰(zhàn)爭年代從南泥灣大生產時就逐漸形成的光榮傳統(tǒng)。幾乎每個連隊級單位都有自己的副業(yè)生產,更別說團級的醫(yī)院單位了,不但有,而且還是專職的,規(guī)模之大可想而知,醫(yī)院就靠這源源不斷提供著各種豐富的副食品。</h1> <h1>傳染科病房一角。這是整個住院部位置相對偏遠、獨立的科室,病房設計都是平房,里面設有套間病房,傳染科當時也叫四內科。記得文革混亂時為了保護個別地方上的領導,曾假名收容過“特殊的傳染病號”,這樣紅衛(wèi)兵就沒敢進去抓人(此一說不一定準確呦,別太當真)</h1> <h1>四內科(傳染科)食堂,獨家小院的,有點高干餐廳的感覺。</h1> <h1>這棟房早期是醫(yī)院的理發(fā)室、冰室、招待所及其它服務部門,男士們每月必來一次,那個年代還沒有美容一說,但整鈰容貌讓人精神一些還是必須的。那時的冰棍2分錢一根(牛奶冰棍3分錢),雪糕冰水5分錢,汽水7分錢一瓶。</h1> <h1>燈光球場,也是醫(yī)院唯一的正規(guī)球場,當年最聚人氣的地方。那時全軍文體活動開展很是活躍,其中最為盛行的就是籃球運動,幾乎每個部隊單位都有自己的籃球代表隊,一六六醫(yī)院就有一支頗有聲望的籃球隊,印象中主力隊員有老陶、王懷國等人,呂良擔任裁判。我尤其對老陶的“三步上籃”印象最深,那是他的經典招牌動作,他做最后一個跨步動作時先在騰空的一瞬間弓身把球護在懷里,緊接著一個張弓式的強力反彈把球送進籃筐,動作連貫、一氣呵成,絕對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打過籃球的人應該知道,這個動作不僅需要極強的腹背力量,還要有很好的身體協(xié)調性。</h1> <h1>這個籃球場的球架有個與眾不同的特別之處,是用炮彈殼焊接而成的(應該是122mm榴彈炮的彈殼),很有點軍人傲骨的感覺,歷經幾十年風風雨雨至今仍堅實挺立。</h1> <h1>醫(yī)院工作人員飯?zhí)茫ㄓ纸懈刹渴程茫?,每個人每天都要來的地方。記得那個時候食堂的菜譜只有“一號、二號、三號”幾個簡單的菜式,周末時另有“加菜”,逢年過節(jié)時醫(yī)院的副業(yè)生產組會拿些副食品在這按每家的份額分配售賣,偶爾春節(jié)時全院會在這搞個會餐,現(xiàn)在想到那個會餐的場面我仍會感覺饑腸轆轆、食欲難忍。文革時期進行憶苦思甜教育還在這吃過“憶苦餐”。</h1> <h1>飯?zhí)脙染?。當年美味溢出的食堂如今變成了加工廠,真有點“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時代變了,飯?zhí)玫墓δ芤沧兞恕?lt;/h1> <h1>飯?zhí)玫奶旎ò迨遣捎貌菽九c灰漿攪拌施工的,現(xiàn)在看來這種材質做天花板不僅經濟、結實耐用,還透氣環(huán)保。</h1> <h1>飯?zhí)玫恼?lt;/h1> <h1>醫(yī)院的幼兒園,當年我弟弟就在這上學前班,現(xiàn)在被糟蹋成了這樣。</h1> <h1>這棵樹下面的空地當年稱作“大樹角”,就在去飯?zhí)玫娜砺房谂赃?。這里相當于一個農貿小集市,附近農村的老百姓來這里擺個小地攤,賣點蔬菜、小河鮮什么的,是醫(yī)院生活區(qū)比較喧鬧的地方,每天這里都熙熙攘攘。幾十年都過去了,怎么感覺這棵數(shù)并不大呀。</h1> <h1>護士宿舍樓。當年這里可是全院乃至整個興安地區(qū)最養(yǎng)眼的地方,因為這棟宿舍樓里住有許多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女軍人,那可不僅僅是最可愛的人,還是當時最時尚、最有氣質的人。</h1> <h1>護士樓的另一側。 有誰還能認出當年自己住過的房間?</h1> <h1>醫(yī)院生活區(qū)家屬樓。 這種下部用石塊、上部用青磚契合構成的兩層樓建筑在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當?shù)氐暮芏囫v軍單位也大都采用這種建筑方式,可以說是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簡的典型建筑。廣西石灰?guī)r資源本就豐富,就地取材方便之極。</h1> <h1>這是我家當年住的那棟樓,我家就在中間樓口的二樓。那時這棟樓是宿舍區(qū)位置最靠里的一棟,后面就是一片荒地,荒地之后就是山了,所以我家當年住這時是開窗見山,很是僻靜。這次來感覺更為僻靜了,僻靜的雜草叢生,連邁腿都困難。</h1> <h1>門口就從這個樓梯上去</h1> <h1>這就是45年前我家的住房,一廳三室,面積估計不到80平方米,按現(xiàn)在的標準不算超標吧?</h1> <h1>我當年住的房間。 原來的窗戶沒有護欄(那個年代沒有防盜的概念),我曾經冬天從窗戶爬出去站在外墻的邊沿,閉著眼睛貼著冰冷的外墻壁,享受著一陣陣冷風拂身而過,之所以這樣居然是為了鍛煉膽量。我的無線電興趣也是在這個房間開始的,學的不亦樂乎,一發(fā)不可收,從最初的接觸式礦石檢波器開始,一直干到后來的8管3波段,如果我不是因為去參軍而放棄了真不知現(xiàn)在會成怎樣呢!</h1> <h1>這棟樓我印象中先后有兩個院長住過,鄭學文院長和王承仕院長,他們的女孩都曾是我當年的同學。</h1> <h1>戰(zhàn)士食堂</h1> <h1>護訓隊宿舍樓</h1> <h1>護訓隊</h1> <h1>這些殘垣斷壁的房子是后來的理發(fā)室、冰室和郵局,小車班和車庫也在旁邊,但好像找不到了。</h1> <h1>軍人服務社(包括糧店、副食品供應等),這是當年人們飯后都想去逛逛的地方。那是個計劃經濟的年代,幾乎所有商品等物質供應都是按分配指標下?lián)艿?,但軍隊尤其是軍隊醫(yī)院的商品物質供應遠比地方上豐富,只要你有錢又肯花錢,日常所需的東西在這里基本都能買到,甚至有時還能買到出口轉內銷的緊俏商品。除此之外,周圍方圓十里也很難找到其它商店了。</h1> <h1>當年醫(yī)院最為熱鬧的地方——大禮堂。 全院大會、報告、重大事件通告以及重要文件傳達、室內電影、文藝演出、春節(jié)游園晚會等等,幾乎所有全院的大型活動都在此進行。這里見證了一六六建院以來發(fā)生的一切。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大禮堂雖已滿目蒼夷,荒廢的幾乎只剩下框架,但禮堂正門上面的五角星仍在,陽光下,透過禮堂頂尖折射的光環(huán),仿佛仍能感受她在努力述說那曾經的輝煌歷史,當然,只有曾經在一六六工作過、生活過的人才會感應到她的述說。</h1> <h1>大禮堂的側面(另一側面靠近山,現(xiàn)在那已經被開采了) 從這個方向看,當年宏大的禮堂怎么感覺短了許多,顯得這么小?仔細觀察左邊的屋頂就能看出端倪,也就是禮堂的舞臺位置。</h1> <h1>如今禮堂的內部與干部食堂一樣,變成了擁擠不堪的加工廠,當年那個整潔莊嚴的景象已不復存在。</h1> <h1>  禮堂里面的舞臺居然變成了這樣,這些長在舞臺地面上的樹和草很像是寬映幕中的景象,為什么會如此?</h1> <h1>仔細看看這張照片就什么都明白了,也就無語了。</h1> <h1>  以上這些圖片是我今年2月15日回一六六時隨感而拍的。當我一踏進醫(yī)院的入口時就幾乎熱淚盈眶,眼前的一切已經讓我有了某種預感,感覺很難讓我尋回當年鼎盛時那個熱鬧、溫馨的一六六了,因為破舊不堪的荒廢程度實在超出了我的想象,但我仍然努力去尋覓,并努力嘗試在記憶中搜尋著點點滴滴,再把點點滴滴的記憶連成片,腦海里才逐漸呈現(xiàn)出了當年的一幅幅畫卷,盡管有些模糊。</h1><h1> 我是沿著通往門診部的路進一六六的,順著住院部、辦公樓往生活區(qū)走,最后從大禮堂方向出來,正好一大圈,用時不到一小時。前面說過了由于時間關系我沒能好好的去看,所拍照片固然也就膚淺了,遠沒達到我所期望的深度,這些圖片只能說是我個人對一六六印象的拾遺,但是我還是拿出來呈現(xiàn)給大家,希望有助于曾在此工作和生活過的人們回憶往昔,也權當給大家留個共同的念想。</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