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岜沙部落僅兩千多人,分住在月亮山麓林海的五個寨子里,他們以稻作為主,狩獵為伴。這里箐黑林密,鳥道蠶叢,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千百年極少有外人進入。傳說他們是蚩尤的后人。</h3> <h3>村民全系苗族,衣著傳統(tǒng),發(fā)飾奇特。走進村子,一群女人坐在門前,孩子們在門前嬉戲。</h3> <h3>頭頂上的發(fā)髻是岜沙男人財富與權(quán)力的象征,年滿十五周歲以上的男孩都要接受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洗禮一成人禮。苗語稱為”補蕩拎溜”(鐮刀剃頭),”補蕩“這天父母會邀請寨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為他舉行成人禮,并邀親朋好友共同見證。</h3> <h3>用一把平常割草的鐮刀剃掉頭部四周的頭發(fā),留住頭頂?shù)陌l(fā)髻挽成鬏鬏。并終身保持這種發(fā)式,據(jù)說這是蚩尤老祖時代留下的,也是迄今為止中國能見到的最古老男性發(fā)式。鐮刀剃頭是這里最具風情的表演。</h3> <h3>岜沙人認為這樣的發(fā)髻是連接岜沙祖先的命脈,剃掉會脫離祖先的保佑。因此每個岜沙男人遵從古訓,一直保留著岜沙獨有的發(fā)髻。</h3> <h3>岜沙的姑娘和小伙子從小就在樹林里玩樂,長大后會相的到樹下“守垴”(談戀愛),在戀愛方面,往往都是女方主動向男孩求愛,形成了岜沙獨特的婚戀習俗。</h3> <h3>岜沙的婚俗簡約樸素,姑娘出嫁當天身穿苗族新裝,不坐車不坐轎,也沒有任何嫁妝,由娘家人護送著自已走到郎家去。這是寨子里的婚俗表演。</h3> <h3>大樹林中的寨子</h3> <h3>槍是岜沙男人的影子,不論干活還是玩耍,身上都帶著槍,對他們來說,槍是精神支柱,有槍在,勇氣在,力量在。</h3> <h3>岜沙是中國最后的一個槍手部落,在中國,老百姓能扛槍在寨子里走來走去的恐怕只有岜沙了,岜沙漢子終身帶槍,但從不亂放。以前是為了狩獵,現(xiàn)在主要是在迎賓和表演時才能對天鳴槍。你是否看到鳴槍后的硝煙?</h3> <h3>走進岜沙,有如置身于古遠的原始部落。村民穿著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裝,深藍紫色泛著光。女子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綁腿。領(lǐng)口袖口和綁腿都是姑娘們自已繡制的彩錦。項上戴著粗大的銀環(huán),這樣的裝束,既顯出婷婷玉立的身姿,又方便登山和勞作。</h3> <h3>最老的房子,在路上,我問一個背槍的男子寨子有多少年歷史了,他說據(jù)先人講有一萬年了。我笑了,中華民族才上下五千年呢。</h3> <h3>寨子里孩子們很多,看來少數(shù)民族是不搞計劃生育的。不過也好,顯示出塞子人丁興旺。</h3> <h3>玩耍的小男孩,手里拿的零食是一個飯團</h3> <h3>兩個岜沙女子在洗衣服,和我們多年前一樣,用腳踩的。</h3> <h3>寨子一角,掛在屋外的衣服多是黑色發(fā)光民族服裝</h3> <h3>岜沙男子裝束有秦漢遺風,因為長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藥槍,仿佛古代武士,而被冠以“最后一個槍手部落",因地處偏遠,在大山密林中,保留了古老的生活習俗,這一切鑄就了岜沙的神奇。</h3> <h3>岜沙婚俗表演。</h3> <h3>踏歌場上的民俗表演</h3> <h3>苗族人有句俗語“歌不離口,笙不離手”,每逢節(jié)日和喜慶的日子,他們都會吹奏蘆笙,跳起蘆笙舞表達喜悅和歡迎之情。</h3> <h3>兩個靠在墻外玩耍的小女孩</h3> <h3>由于現(xiàn)代文明的浸染,岜沙女孩也用上了手機。岜沙,現(xiàn)在商業(yè)化程度并不大高,但也開始失去了原始和古樸,這里,對喜歡攝影的人,拍人文倒是一個好的去處。</h3> <h3>伙計,槍你也敢玩,不怕走火?</h3> <h3>走在岜沙寨子里的兩個攝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