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禹州市鳩山鎮(zhèn)魏井村大牡丹坪自然村因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村舍古樸、生活方式原始,被有關(guān)部門確定為傳統(tǒng)古村落,受到外界廣泛關(guān)注。近年來,它經(jīng)常在各種媒體頻頻露面,不再“藏在深山人未識”了。</h3> <h3> 今年五一假期,我們驅(qū)車前往探訪。從官寺村下路右轉(zhuǎn),過魏井村村部西行,水泥路蜿蜒曲折,山迴路轉(zhuǎn)。</h3> <h3> 途中路過一個小山神廟。說它小,那是真的小,只由幾塊石板構(gòu)成。它旁邊站著的一棵柏樹,在它的映襯下顯得十分高大??峙逻@是世界上最小的廟了吧。</h3> <h3> 路到盡頭,忽見一片開闊坪地,麥子長勢喜人。</h3> <h3> 北側(cè)依山散布著二十來戶人家,這個村落便是大牡丹坪村。</h3> <h3> 據(jù)說過去每到春天,村后山坡上就開滿野生山牡丹花,村名因此而得。</h3> <h3> 這里是個石頭世界,從住房到用具,幾乎都是用石頭所造。它們被掩映在濃郁的綠蔭之下,顯得那么大氣厚重,古樸自然,儼然一個“石頭部落”。</h3> <h3> 他們磊石以居,冬暖夏涼。</h3> <h3> 村里偶爾也能看到瓦房,不過墻體也是由石塊砌筑而成。</h3> <h3> 石房</h3> <h3> 石屋</h3> <h3> 石垌</h3> <h3> 石院墻</h3> <h3> 石門</h3> <h3> 石巷</h3> <h3> 石徑</h3> <h3> 石臼</h3> <h3> 石磙</h3> <h3> 石廁</h3> <h3> 石牛槽</h3> <h3> 石槽</h3> <h3> 石磨</h3> <h3> 石碾盤</h3> <h3> 石圍墻</h3> <h3> 長在石堰上的仙人掌</h3> <h3> 長在石頭中的這棵皂角樹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它像一位長者,常年守望著這個傳統(tǒng)古村落。</h3> <h3> 我們在村里轉(zhuǎn)了一圈,一個百余口人的村莊,只見到一些老人和孩子,年輕人大多外出務(wù)工去了。</h3> <h3> 山里孩子的眼神,純真無邪。他們做為留守兒童,期盼著父母早日從城里打工歸來,并帶回來他們想要的一切。</h3> <h3> 村里有位蔡姓老漢,曾當(dāng)過大隊會計主任,有一定文化。我送給他一本《印象鳩山》,他如獲至寶,愛不釋手。</h3> <h3> 他們?nèi)粘龆鳎章涠?,辛勤勞作,自給自足,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h3> <h3> 放在家門口的樹根,給平淡的山村增添了些許情趣。它們未經(jīng)雕琢,保持著原樣,古樸自然,就像山民們一樣純樸。</h3> <h3> 山民們祖祖輩輩的慢生活,缺乏現(xiàn)代氣息,保持著原始的農(nóng)耕社會生活習(xí)慣,遠(yuǎn)離塵囂,恍如隔世。</h3> <h3> 這口電視天線,是這里少有的現(xiàn)代文明的象征,它讓山民們了解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h3> <h3> 做飯仍燒劈柴</h3> <h3> 耕作仍靠畜力</h3> <h3> 運輸仍用牲口</h3> <h3> 馬鞍</h3> <h3> 竹制牲口馱運山貨的容器</h3> <h3> 麥桔垛就是牲畜越冬的飼料</h3> <h3> 打麥場</h3> <h3> 在我們即將離開時,來了幾輛掛著豫K牌照的轎車。</h3> <h3> 車上走下一隊人馬,他們在村里到處轉(zhuǎn)悠。 </h3> <h3> 據(jù)了解,他們是來考察古村落開發(fā)保護(hù)的。</h3> <h3> 看來這個沉寂千年的小山村,在不久的將來,將會煥發(fā)出新的勃勃生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