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我親歷的一次核試驗事故】——王明貴

蘑菇云下的故事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親歷的一次核試驗事故</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明貴</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r></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作為一名軍轉干部,65年的人生歷程一路走來,讓我感慨良多,而在新疆馬蘭基地20年的從軍生涯,成為我一生最為深刻的人生記憶。因為在這里,讓我親身經(jīng)歷了我國核試驗中為數(shù)極少的一次核試驗事故。</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這次事故就是發(fā)生于1979年9月13日,后來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等影視作品中屢次提及的在馬蘭基地七號場區(qū)進行的代號為“21-715”的核試驗。這是一次百萬噸級的氫彈試驗,事故發(fā)生后作為馬蘭基地工兵一二四團一營四連連長,我親身參與并組織了放射性元素钚泄露后嚴重污染場地的善后處置工作。</b></div></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h1><b><br></b><b>提及這次事故,不能不先說一下馬蘭基地。馬蘭基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工委第21訓練基地的俗稱,她位于天山南麓,羅布泊西端,有十多萬平方公里。馬蘭這個極富詩意的名字,據(jù)說是50年代未由主持核試驗工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著名詩人將軍張愛萍取的。雖地處大漠腹地,上無飛鳥,地無寸草,但就是這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荒原袖珍小城,卻成為托起中華民族尊嚴的神圣熱土。作為我國唯一的核武器試驗場,自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春雷般響過到1996年7月29日最后一次核試驗結束,成功地進行了40多次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試驗。一次次驚天動地的巨響,震驚了世界大地,鑄造了共和國的和平盾牌,更為我國贏得了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大國地位。<br></b><b>既然是試驗基地,就有可能存在風險。也正因如此,成功與失敗相互交織,而失敗如同磨刀巨石,砥礪出尖鋒利刃,孕育出獻身于國防科技事業(yè)工作者“熱愛祖國、忠誠使命、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集力創(chuàng)新、勇攀高峰”的馬蘭精神。而對于我,能在“21-715”核事故發(fā)生后親身參與放射性元素钚泄露后嚴重污染場地的善后處置工作,能夠切身感受馬蘭基地參試部隊官兵為國防事業(yè)舍生忘死的偉大馬蘭精神,這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種不平凡經(jīng)歷。我為我自己能成為馬蘭精神的見證者、培育者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b></h1> <h1><b><br></b><b>我是這一年的7月中旬從團司令部軍務股履職參謀到馬蘭基地工兵一二四團一營四連當?shù)倪B長,和我搭連隊班子的政治指導員是1968年2月入伍的張保忠(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人),副連長是1971年1月入伍的岳洪海(山東淄博市淄川區(qū)人),副政治指導員是1968年2月入伍的張恒全(河南駐馬店市正陽縣人)。因為大家互相并不陌生,很快就能融洽相處,齊心工作了。<br></b><b>在我調(diào)任四連連長之前,我所在的四連已于四月初奉命進場駐扎在“黃羊溝”,執(zhí)行試驗測試和各軍兵種試驗效應的工程保障任務。連隊有130多人,編為3個排,12個戰(zhàn)斗班外加一個炊事班。我接任四連連長后,各項前期工程在全連指戰(zhàn)員的共同努力下于8月底基本就緒。隨著中央軍委最終敲定的試爆時間,我四連被試驗總指揮部指定為“零”后回收排險應急分隊,隨即連隊轉入防護訓練,主要訓練任務是強化身著防護服、頭戴防毒面具情況下施工作業(yè)的適應能力。<br></b><b>核試驗,作為一項大規(guī)模綜合性科學試驗,對氣象條件要求極為苛刻,時間的確定尤其慎重。首先是由基地下屬的氣象總站先報出符合條件、可供選擇的理想天氣,再由軍委總參首長、基地首長和核物理學家組成的核試驗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并報中央軍委主席華國鋒批準。根據(jù)當時氣象條件,中央軍委從9月12日至15日的這個時間段中,最終確定9月13日北京時間12時為核試驗“零時”(核爆炸時為零時,此前為零時前,此后為零時后)。</b><br></h1> <h1></h1><h1></h1><h1></h1><h1></h1><h1></h1><h3><b>圖片說明:1987年李鵬、胡啟立等中央、國務院領導在“九五”地下試驗坑道視察(前右三為李鵬、右二為作者本人,左三為124團團長魏深義)。</b></h3><h3><b><br></b></h3><h1><b>在緊張的防化訓練和無限期待中,終于迎來了9月13日。記得那天天有點灰蒙蒙的,還有點刮風和揚塵;能見度也不是太好。早7時(新疆時間),連隊提前起床吃早飯,然后全連干部戰(zhàn)士身著防護服,攜帶鐵鍬、十字鎬、鋼釬大錘等工具,乘車于10點前到達距爆心幾十公里外的“白云崗”參觀場指定區(qū)域。參觀場上人頭攢動,有試驗總指揮部以及基地的首長和機關工作人員;有基地所屬單位駐場的試驗保障人員;有各軍兵種參試效應大隊的科研工作技術人員;還有千余名由總參組織的全軍師以上單位的高級將領。在參觀人群中還有不少身著便裝的長者,據(jù)說是全國中等以上城市分管人防工作的地方首長。規(guī)模之大、人數(shù)之多前所未有。參觀場架設有高音喇叭,不時播放著歌曲和注意事項。</b></h1><h1><b>“零”前30分鐘人們按廣播里的提示戴上了高倍密封護目鏡,翹首向七號場區(qū)爆心方向的天空望去,在興奮而緊張中等待那一偉大瞬間的到來。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時間終于進入倒計時,最后10秒鐘,廣播員開始報數(shù):10,9,8,7,6,5……,激動人心的一刻就要到來了,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廣播員的報數(shù)數(shù)到“5”就突然停止了。</b></h1><h1><b>時間又過去了十幾分鐘,人們屏住呼吸等待著,但爆心上空并沒有出現(xiàn)期待和想象中的強烈閃光和巨大火球,更沒有聽到響徹云空的巨大爆炸聲。當時現(xiàn)場一片寂靜,人們頓時懵了,這是怎么啦?約半個小時過去,只見公路上有數(shù)輛北京吉普車向爆心方向駛去,隨后又有一架直升機從頭上飛過……。種種跡象表明,試驗意外失敗了。一小時后,我們乘車離開參觀場。一路上,戰(zhàn)士們心情十分沮喪和沉重,因為親臨現(xiàn)場參觀核試驗的壯觀,并不是所有“馬蘭人”都會有的機遇,這極有可能會給他們留下終生遺憾。</b></h1><h1></h1><div><br></div> <h3>圖片為基地司令員錢紹軍(右1)在‘’九.五”地下核試驗坑道外向李鵬(左1),胡啟立(左2),宋健(左4)等中央、國務院領導匯報工程概況。</h3><h3><br></h3> <h1><b><br></b><b>兩天后,也就是9月15日的下午,團指揮所范春副團長親自到連隊駐地來跟我說:試驗失敗的原因已經(jīng)弄清,是由于限制核彈下降速度的降落傘沒能打開,致使核彈直接掉下來,跌落至東南方向10多公里處,發(fā)生了“化爆”?,F(xiàn)場因钚泄露引起的核輻射濃度很高,如果不及時處理,將威脅到整個試驗場區(qū),其后果不堪設想。為此,范春副團長在初步告訴我試驗失敗原因的同時,向我下達了實驗指揮部要求我們四連盡快奔赴現(xiàn)場開展善后處置工作的命令。<br></b><b>情勢緊迫,軍令如山。聽完首長的囑咐,我不敢有絲毫耽擱,當即帶領一排長齊美滿(1975年入伍,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人),二排長張鳳辰(1974年入伍,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三排長張顯玉(1976年入伍,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人)隨團工程股的邢玉佩技術員乘坐36團配屬的解放牌運輸車前去現(xiàn)場勘察。<br></b><b>現(xiàn)場位于“七號”場區(qū)即大氣層試驗場爆心東北方向約十余公里處,這里地勢比較平坦,土壤呈沙土狀。彈坑不是很大,直徑約兩米多,深約一米多,邊沿有三四十厘米厚的塇土,坑內(nèi)有殘骸,周圍散落著大小不一的碎片,飛濺起的塵土西南方向遠于東北方向,應該是當時的風力和風向所致。我們在現(xiàn)場看到:圍繞彈坑由東北方向向西南方向延伸,大體呈橢圓形,己撒有白灰線,約有大半個足球場的面積,這應該是防護偵查分隊用儀器測試后確認的嚴重污染區(qū)域。<br></b><b>我連的任務是在團機械營工程機械連兩臺推土機的配合下,將嚴重污染區(qū)域的幾百個平米、厚約四十厘米的“臟土”收集,以彈坑為中心堆成一個大土包壓實后,澆筑三十厘米厚的素混凝土覆蓋,以杜絕核污染的擴散。說實話,這樣的工程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但其特殊的是在高濃度核輻射條件下施工作業(yè),這無異于用血肉之軀堵槍眼般的悲壯。因此這需要全連戰(zhàn)士在如磐石之堅的困難面前,始終保持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高度具備對黨無限忠誠的革命精神。<br></b><b>為此,我們連夜召開了黨員骨干會,然后召開軍人誓師大會,以一支《誰英雄誰好漢、戰(zhàn)場上比比看》歌曲為開篇,進行了思想政治動員。全連干部戰(zhàn)士深感責任重大,士氣空前高漲,沒有一個人考慮這一工程任務對身體可能造成的損害,紛紛爭先恐后地報名,要求到第一線,要求承擔最艱巨的任務。在一次翻車事故中受傷導致腸粘連、常吃病號飯的六班戰(zhàn)士郭相志(1978年入伍,河北省圍場縣人),唯恐自己體質弱被淘汰,軍人大會一結束,就到連部表示了自己“死也要上”的決心。1979年入伍的新戰(zhàn)士任素青(山西省長治市沁縣人),本是留守營區(qū)的生產(chǎn)班戰(zhàn)士,是“零”時前才召其進場參觀的,聽了動員后,堅決要求參加施工,直到任務結束才“下山”。工程總結時,他也記了三等功。該同志至今下肢患有嚴重的皮膚病,不知和這次任務是否有關系。<br></b><b>臨陣動員,群情振奮,宣誓者鐵骨錚錚,請戰(zhàn)者奮不顧身,激發(fā)出來的不僅僅是激昂的沖天斗志,更有著戰(zhàn)士們“臨危不惜命,慷慨赴死生”的激越的報國情懷。此情此景,此時此地,戰(zhàn)士們那激蕩著的英雄豪情,讓我感受的是那樣的真切雋永、蕩氣回腸。<br></b><b>9月16日上午,全連展開了工程作業(yè)。從“臟土”的收集,到沙石料的運輸、作業(yè)現(xiàn)場的準備,再到混凝土澆筑和被覆瀝青紅砂的作業(yè)過程中,干部戰(zhàn)士置高濃度核輻射于不顧,戰(zhàn)酷暑、斗風沙,充分發(fā)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連續(xù)作戰(zhàn)的工作作風。九月的戈壁灘,時而烈日炎炎,地表溫度高達三四十度;時而風沙彌漫,眼睛不辨東西。汗水加上飛揚的塵土,不長時間就把用以防護的口罩糊的透不過氣來,戰(zhàn)士們索性摘掉了口罩玩命地干。什么核輻射,這種時候誰還顧得上。經(jīng)過幾個日夜緊張而激烈的奮戰(zhàn),工程圓滿結束,解除了核污染對試驗場區(qū)的嚴重威脅。任務結束后,連隊受到各級首長和領導機關的高度評價,并榮立集體三等功,有七十余名干部戰(zhàn)士榮記個人三等功。</b><b><br></b></h1><div><br></div> <h3><b>作者:1987年夏攝于本團廣場</b></h3><h1></h1><h1><b><br></b></h1><h1><b>后來基地從確保安全考慮,在1980年又安排我團二營九連歷時數(shù)月用鋼筋混凝土對這個“大土丘”實施了加固工程,還在上邊豎了一塊“氫彈之墓”的墓碑。</b></h1><h1><b>三十六年過去了,每每回想起那場不平凡的“戰(zhàn)斗”,我的心情就久久無法平靜。從最早進入事故現(xiàn)場的“九院”(現(xiàn)名為中國核物理研究院)老劉在網(wǎng)絡媒體發(fā)表的題為《一次核試驗事故的真實過程》中爆料:現(xiàn)場“放射性元素钚的氣溶膠濃度有可能已經(jīng)超過钚的導出空氣濃度(DAC)數(shù)萬倍以上”,甚至“為防止儀器損壞,關掉了儀器”。而我們到現(xiàn)場作業(yè)的防護手段卻極為簡單,每次進入事故現(xiàn)場前,在距現(xiàn)場約五公里處的臨時洗消站,脫下隨身軍裝,換上防護衣、鞋,戴上一并配發(fā)的口罩手套。出場時到這里的淋浴車上淋浴。換下的防護衣等均是一次性的,當場由洗消站工作人員予以深埋。使我至今不能釋懷的是工程如期完成了,誰也不知道我們究竟沾染了多少放射性元素,因為通常的劑量筆在這個濃度極高的現(xiàn)場因無法使用而根本沒配發(fā),結果是任何監(jiān)測記錄都沒有,這成為我后半生難解的心結。</b></h1> <h1><b><br></b><b>“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代大詩人王維筆下描寫的這一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讓許多人為之心馳神往。但我要說,在這茫茫戈壁中,默默無聞地為祖國國防事業(yè)鑄造國之利器的人們,更是這荒原大漠中更為壯麗的風景。我的那些戰(zhàn)友們,對黨對國家是那么忠誠,對革命事業(yè)是那么執(zhí)著,他們在危險面前表現(xiàn)出的甘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是那么感人,但在待遇和利益面前卻表現(xiàn)的那樣木訥無求,甚至就連在如此高濃度核元素輻射條件下執(zhí)行任務后沒能安排必要的體檢,都能平心靜氣,可謂可歌可泣。相比于當前一些價值觀扭曲而追名逐利者來說,這種崇高的革命品質和無私的奉獻情懷,應當讓他們?yōu)橹诡??!案呱窖鲋?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更應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永遠倡導的方向。<br></b><b>也正是有了這種無私無畏的偉大精神的支撐,讓我們偉大祖國成為一個創(chuàng)造奇跡的國度。從1964年10月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1996年宣布停試,我國共進行了40余次試驗,而美國和前蘇聯(lián)均進行了近千次,懸殊的試驗次數(shù)破解大致相同的課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驚人的奇跡!</b></h1> <h1><b><br></b><b>回想“21-715核事故”的參戰(zhàn)歷程,至今歷歷在目,這段不尋常的經(jīng)歷,不能不說是我的人生之幸。因為我所參加的這次“戰(zhàn)斗”可謂舉世罕見,這次沒有硝煙但絕不亞于硝煙的“戰(zhàn)斗”,成為我國核事業(yè)發(fā)展史上的“唯一”,此后再沒發(fā)生過,今后也不可能再發(fā)生。我和我的戰(zhàn)友為成為這次特殊“戰(zhàn)斗”集體中的一員,為推進我國核事業(yè)的順利發(fā)展曾經(jīng)做出過自己應有的貢獻而深感驕傲和自豪。<br></b><b>人近暮年,思故之情越發(fā)強烈。靜夜中常思念馬蘭基地的軍旅生涯,回憶“21-715核事故”處置現(xiàn)場經(jīng)歷的生死考驗,更思念我的那些可敬可愛的戰(zhàn)友,惦念他們現(xiàn)在的身體和生活,但天各一方,只能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古言來默默地祝福他們。</b><b><br></b><br></h1><div><br></div> <h1><h3><b>作者近照</b></h3><b><br></b><b><br></b><b>作者簡介:王明貴,男,現(xiàn)年65周歲,山西省長治市郊區(qū)人,1969年2月入伍,歷任戰(zhàn)士、班長、排長、參謀、連長、副營長、股長、團參謀長等職,1988年8月轉業(yè)至長治市郊區(qū)區(qū)委機關工作,2010年3月退休。</b></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