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看完了白的,咱再看一個黑的吧……</h3><h3> 也許是刻意安排,也許是偶然巧合,在《紗·砂·沙》展廳的樓上,正好有一個名叫《黑浪》的當代藝術展。拾級而上,果然感覺到一股“黑浪”撲面而來。</h3> <h3> 《黑浪》的創(chuàng)作者胡柳,是一位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的八零后女生。聽說她一直以來堅持以鉛筆進行創(chuàng)作,每件作品要歷時數(shù)月、消耗數(shù)千只鉛筆才能完成。</h3> <h3> 如果不是高人指點,如果沒有專業(yè)人士引導,如果沒有一顆安靜祥和的心,你會被那黑壓壓的一片壓迫得喘不過氣來,你可能也會對當代藝術產(chǎn)生很大的偏見(俗話叫做“什么玩意這是”)。</h3> <h3> 但是你如果靜下心來,就會發(fā)現(xiàn)這貌似“黑板”的東西,其實是有紋理的,言下之意,就是“有表達”的。這里的照片只有取其局部,并且把顏色調(diào)淡,才能看出它細節(jié)的紋理來。比如下面這兩幅,取名都叫“浪”,但是它們的紋理是不同的,表達的含義也是不同的。</h3> <h3> 第一幅的“浪”,比較洶涌,是驚濤駭浪。</h3> <h3> 第二幅的“浪”,比較舒緩,是不是微風拂細浪?</h3> <h3> 這幅名字叫“草”,仔細品評,是不是有“疾風知勁草”的感覺?</h3> <h3> 這幅名字也叫“草”,但是紋理是不同的,你用心去體會,是不是有一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感覺?</h3> <h3> 這幅作品名字,居然叫做“星空”,隨你怎么去理解吧!</h3> <h3> 這二位,一個是藝術家,一個是藝術評論家(作者今天不在),也站在這樣的作品前,反復徘徊,認真品評。我們作為藝術的“門外漢”,難道不應該抱著一顆虔誠的心,去認真對待嗎?</h3> <h3> 這幅作品名字叫做《虹》,倒是有點兒具象。但是兩位專家說,這幅倒沒多大意思。崩潰哇……</h3> <h3> 為什么非得用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呢?這是我始終存在的一個疑問。通過閱讀有關資料我才明白,藝術家在試圖建立另一種觀看方式:黑色作為一種吸光色,與鉛筆的石墨質(zhì)地造成的折射,相互作用,唯有通過游走,觀眾才能觀察到藏匿于黑色背后的紋理經(jīng)絡。也就是說,站在不同的位置,就會看到不同的畫面,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感覺。</h3> <h3> 這才叫“當代藝術”,也叫“后現(xiàn)代藝術”。他的本質(zhì)特點就是,不去刻板地、教條地表達一個明確的主題。(那種刻意去表現(xiàn)一個東西、專門去表達一個主題思想的,只能叫做“現(xiàn)代藝術”,或者叫“古代藝術”。)而是讓受眾通過不同的角度,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甚與自己的主觀經(jīng)歷相呼應,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情緒反應。</h3> <h3> 再概括一點的說,“現(xiàn)代藝術”的特點是單向的、是灌輸性的,而“后現(xiàn)代藝術”的特點是雙向的、互動性的。不知我的體會是不是正確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