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父母的足跡***</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作者/善兒</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b> 紀實散文《給江青當特別護士》完全根據(jù)母親的回憶整理。 <br></b></font><font color="#ff8a00"><b> —善兒</b></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 母親的人生信條:“挺起脊梁,路在腳下自己走,靠天、靠地、還要靠自己?!?lt;/h3><h3><br></h3><h3> 母親從延安女子大學畢業(yè)后,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延安中學。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醫(yī)院急需醫(yī)護人員。一九四〇年六月母親受命中止學業(yè)被調(diào)到延安中央醫(yī)院當護士。到醫(yī)院不久接受了一項特殊的護理任務(wù)。一天科主任找母親談話:毛主席的夫人江青同志準備到中央醫(yī)院生孩子。組織上決定讓母親給江青當特別護士,全天候地照顧江青的飲食起居,配合江青的特別醫(yī)生的工作。</h3><h3> 母親有顧慮,參軍后從未干過醫(yī)護工作,即便是護理自己也是個門外漢。電影明星和知識分子出身的江青,在延安可是大名鼎鼎,何況她又是毛主席的夫人。母親擔心自己勝任不了這付重任? 盡管心里忐忑不安,但還是勇敢地接受了這項任務(wù)。母親的性格十分內(nèi)向可骨子里很要強。</h3> <h3> 那是七月的一天,江青乘坐大卡車來到醫(yī)院的。當時延安沒有小轎車,能坐大卡車就是很高的待遇了。</h3><h3><br></h3><h3> 江青住院后,毛主席晚上常常乘坐大卡車到醫(yī)院來看望夫人江青。毛主席總穿著一身粗布軍裝,膝蓋上還打著兩塊補丁,著裝和普通的戰(zhàn)士沒有兩樣。毛主席非常和藹,每次都親切地和醫(yī)護人員打招呼,握著母親的手總說,辛苦你了小童啊! 還和母親拉起家常:</h3><h3>“那里人啊?”</h3><div>“什么時候參的軍?”</div><div>“了不起啊,爬雪山過草地時還是個紅小鬼!”</div><div> 毛主席那平易近人的談笑風聲,讓母親緊張的心理逐漸逐漸地釋懷了。</div><div><br></div><div> 中央醫(yī)院的病房是坐落在半山腰上的平房和石窟窯洞。毛主席來醫(yī)院探望江青要爬山,由警衛(wèi)員攙扶上臺階。毛主席陪江青散步時,江青由主席攙扶上下臺階,兩人有說有笑,看得出毛主席對江青疼愛有加。</div><h3> 江青雖然已身懷六甲,仍然穿著合體。說起話來抑揚頓挫,舉手投足處處明星風采。相比之下,像母親這些來自大巴山大字不識一個的紅軍女兵確實顯得很土。</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b> </b>8月3日,江青由助產(chǎn)士黎平和婦產(chǎn)科主任金茂岳接生順利地生下了李訥。江青生孩子后,毛主席幾乎天天傍晚到醫(yī)院來探望江青,帶來一些特供的食品。毛主席給江青帶來的西瓜,江青吃法很講究。讓母親將瓜瓤挖出來,用紗布過濾,江青她只喝西瓜汁。</h3><div> 母親深深地知道毛主席的幾個兒女因革命遺失、因長征托付給老鄉(xiāng)至今渺無音信,生為人父的毛澤東那是何等的心情? 江青生李納后,母親是倍加精心地護理好這孩子,不得有半點閃失。面對很講究、對衛(wèi)生要求較高的江青一點也都不能馬虎。換藥、打針、洗頭、洗澡、洗腳、洗衣服都得按江青的衛(wèi)生標準做。除了食堂的飯菜,還給江青另起小灶補充營養(yǎng)。</div><div><br></div><div> 母親的護理工作是瑣碎而繁重。每天休息很少,可母親還見縫插針地學習文化和護理知識,時常向江青請教。江青為人還比較謙和,母親和她相處是和諧的。</div><div><br></div><h3> 中秋佳節(jié)借李訥滿月時,毛主席還特意邀請中央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到楊家?guī)X主席家中作客。</h3> <h3> 那年母親剛滿20歲,精力很充沛,對工作充滿了激情,任勞任怨,可以說是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對江青產(chǎn)前和產(chǎn)后的護理工作。江青對母親的護理十分滿意。江青出院時提出讓母親跟著她,給她帶孩子,母親沒多想就拒絕了。首先母親不愿意離開醫(yī)院的工作,其次母親的骨子里不愿意當保姆,認定當兵就是要打仗,時刻準備著上前線,就這么簡單。</h3><div> </div><div> 當母親給我們講起這段故事時,我們總在假設(shè)地問母親,如果當時跟了江青,以后會怎么樣?</div><div> 母親的回答是平靜和淡定的:</div><div> 沒有如果,也不知道?</div><div> 妹妹說:</div><div> 媽你在主席身邊多好?。≌嫔?!</div><div><br></div><div> 我當兵后的第一封家書是母親寫給我的:“<b>挺起脊梁,路在腳下自己走,靠天、靠地、還要靠自己?!?lt;/b>當人生過了一大半后,我才真正懂得了母親這句刻骨銘心教誨的含義。</div><div><br></div><div>2013年5月23日落筆</div> <p>據(jù)簡介介紹:中央醫(yī)院籌建于1939年4月,9月開始接收病員。同年11月7日舉行了開院典禮。傅連暲、何穆、魏一齋先后任院長。醫(yī)院創(chuàng)辦初期,有病床30張。到1943年,病床增加到170張。醫(yī)院先后設(shè)有內(nèi)科、外科、婦產(chǎn)科、結(jié)核科、小兒科、傳染科、藥劑室、檢驗室、X光室、手術(shù)室和護理部等科室。是當時延安科室基本配套,設(shè)備較為齊全的醫(yī)療中心之一。據(jù)統(tǒng)計,醫(yī)院從創(chuàng)辦到1945年底,共收治病員12677人。林伯渠、關(guān)向應(yīng)、張浩、楊松等同志先后在此住院治療。</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延安中央醫(yī)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