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編輯:胥山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整理:胥山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收集于網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善縣城關鎮(zhèn)魏塘的古城地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一、嘉善縣的名字由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據《嘉善縣志》的記載,嘉善縣的名字來源于“嘉興”的“嘉”字和“遷善鄉(xiāng)”的“善”字。這個簡單的說法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關于嘉善縣的建縣時間,據史料記載,明宣德五年(1430年)4月20日,嘉善正式建縣。這一天成為嘉善的建縣日,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選擇公歷4月20日作為建縣日的原因可能是這個日期在當時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和適宜的時期,且在農歷上也有特殊的意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據《嘉善縣志》記載,早在明宣德五年之前,嘉善地區(qū)已存在一個稱為“遷善鄉(xiāng)”的地方,該地當時已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和繁榮的地區(qū)。因此,選擇在這一天建縣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和開發(fā)這片土地。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嘉善縣的建縣日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緊密相連。明朝時期,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速,許多地方都在積極推進城市化建設。在此背景下,嘉善地區(qū)的城市化建設也逐漸展開。選擇在當時相對穩(wěn)定和繁榮的時期建縣是為了更好地推進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fā)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綜上所述,嘉善縣的命名由來、建縣時間和建縣日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這一過程展示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同時也表現出當地人民對文化傳承和歷史研究的重視。嘉善縣的建縣日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紀念日,激勵著當地人民繼續(xù)努力前行,為嘉善的發(fā)展和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文/HZM)</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二、嘉善縣古城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嘉善老城墻的筑造可以追溯到明正德五年(1510年),當時的知縣胡潔為了保障居民的安定(安堵),在魏塘日暉橋的東邊建立了賓旸門,同時在太平橋的西邊建立了平城門,這兩個門在城防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為了應對倭寇的侵擾,吏部侍郎趙文華被派到嘉善督師,與撫臺王抒以及知府劉愨商議并上奏朝廷請求筑城,這個請求得到了批準。這次筑城動用了縣內的超過一萬名的工人,并征發(fā)了740多名民戶來監(jiān)督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1554年十月到次年的三月,嘉善城內建成了五座水城門、四座旱城門、一百一十四丈的月城,還有四座望樓、五座水城門旁臺、十二座墩臺、三十六間窩鋪,并筑造了二千六百四十四個雉碟。城墻的高度為三丈,寬度為兩丈,護城河的寬度為六丈,與城墻緊密相連。這次筑城占地面積達到了三百五十三畝,耗資三萬五千八百五十六點九兩白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明清兩代的歷任知縣都對城墻進行了多次的維修和加固。然而,在解放后城墻被拆毀,現在只剩下西南角的一段不足百米長。(文/HZM)</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三、嘉善炮臺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嘉善炮臺口位于浙江省嘉善縣魏塘鎮(zhèn)的北邊,是320國道東西向的必經之地。其地理位置優(yōu)越,東臨上海,北靠蘇州,南接杭州。在交通方面,嘉善炮臺口距離市區(qū)只有短短的兩分鐘車程,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嘉善炮臺口周邊環(huán)境優(yōu)美,視野開闊,你可以從這里遠眺到整個嘉善縣城的美景,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發(fā)展氣息。此外,這里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嘉善縣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嘉善炮臺口的交通位置也十分重要。它是320國道的必經之地,也是連接東西兩方向的重要交通樞紐。無論你從上海到杭州,還是從蘇州到嘉興,嘉善炮臺口都是你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市區(qū),這里距離火車站、汽車站等交通樞紐僅有短短的十幾分鐘車程,讓你的出行更加無憂。它是嘉善縣的形象門戶,也是市區(qū)的重要交通樞紐??上谂_口的炮臺樓已拆了,炮臺口只是個地名而已。然而,炮臺口作為嘉善縣的重要交通樞紐,仍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潛力。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這里的交通優(yōu)勢將更加明顯,為嘉善縣和市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文/HZM)</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民國嘉善日報社 民國時為嘉善日報社。照片中洋房即嘉善日報社,右側建筑是救火會。亭橋河在兩建筑之間。地址在中山路亭橋路西北轉角處。照片攝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提供者:周向陽)</h3> <h3>嘉善西水城門。地址在中山路西城河路南。照片攝于1937年(提供者:嘉善縣政協(xié)文教衛(wèi)體與文史委員會)</h3> <h3>名吉祥橋,在大勝寺前,跨華亭塘(市河)。元至正間張巨山建。1949年國民黨敗退時,敗軍敲詐百姓未果,惱羞成怒,炸橋泄憤。址在馬路口橋東50米處。</h3> <h3>位于城內慈云寺側。俗稱藏經塔,三國時東吳建。塔身磚砌,因年久失修,于1973年建體育路時被拆除。址在體育路中山路北。</h3> <h3>嘉善北城門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建嘉善城。歷經修建,1954年拆除。地址在體育路解放路北。照片攝于抗戰(zhàn)初期(提供者:嘉善縣政協(xié)文教衛(wèi)體與文史委員會)</h3> <h3>嘉善北城門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建嘉善城。歷經修建,1954年拆除。地址在體育路解放路北。照片攝于抗戰(zhàn)初期(提供者:嘉善縣政協(xié)文教衛(wèi)體與文史委員會)</h3> <h3>舊名劉公墩,明萬歷二十六年知縣余心純筑土建真武殿和文昌閣,沿堤植柳,阻北流水勢。崇禎間錢繼振、曹爾堪等每月會文于此,曰“八子會文”處。址在環(huán)城北路體育路東南。</h3> <h3>孔廟北有巘山,上有仰高亭,圖中操場后為巘山 ,1958年拆除,址在嘉善第二高級中學操場北。</h3> <h3>孔廟狀元橋 明宣德五年(1430)大理寺卿胡槩相宅,義民陸坦獻地,七年知縣鄭時建。歷代有修繕。已拆除。學子在孔廟狀元橋前合影。地址在今嘉善縣第二高級中學門口。照片攝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提供者:朱宏洲)</h3> <h3>在羅星臺右,名康濟橋,一名新橋。明知縣李調元建,康熙間重修。橫跨市河。上世紀六十年代拆除。址在施家路橋東60米處。</h3> <h3>瓶山 </h3><h3>在縣治西南。宋代為官酒庫。后禁酒,棄瓶盎積成土堆,高七丈。1972年,瓶山被鏟平。地址在體育路瓶山街段。照片攝于1960年6月7日,嘉興縣業(yè)余文藝演出團在嘉善留影。(資料來源《嘉善資訊》)</h3> <h3>東城外,汪瀾一瀉,形家謂之不利于邑。嘉靖三十四廿,邑令王察言募民筑墩以阻東流水勢,名羅星臺。萬歷初年李自華建關帝殿于 臺上。咸豐十年,遭兵摧毀,恢復后,次第重修。坐東向西,門外臨河為古銀杏樹。1972年拓寬河道而拆除。址在施家路橋南堍東60 米處。(嘉善縣檔案館)</h3> <p class="ql-block">泗洲塔</p><p class="ql-block">泗洲塔,又名“吉祥圣寺塔”、“大勝寺塔”,位于縣城東門外大勝寺內,大殿前側,寺有大鐘,聲音洪亮。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佛門弟子清梵受泗洲和尚的示兆而募建此塔。塔身六面七層,朱椽碧瓦,翹角飛檐,總高約20多米,頂尖的葫蘆呈傾狀,遇大風能隨風旋轉。</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泗洲塔</p><p class="ql-block">攝于2023年春</p> <h3>市河日暉橋東段。民屋鱗次櫛比,倒映水中。照片攝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朱堅 攝</h3> <h3>市河上官塘段。這里原有座上官塘橋,橫跨市河,連接西門大街和上官塘之間,為魏塘一景。照片攝于2005年。朱堅 攝</h3> <h3>市河賣魚橋段。河上的運輸船舟楫往返。照片報于1992年。王建超 攝</h3> <h3>市河日暉橋東,原嘉善釀造廠段。還能見到搖櫓的烏篷船。照片攝于1988年,金身強 攝。</h3> <h3>婦女在石河橋洗衣服的場景。照片攝于2005年。朱堅 攝</h3> <h3>亭橋路嘉善一中教工宿舍段。照片攝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提供者:周向陽</h3> <h3>亭橋路慈山段。照片攝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提供者:周向陽</h3> <h3>解放路老汽車站段。瀝青路面。地址在解放路車站路西南。照片攝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提供者:周向陽</h3>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四、三官塘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魏塘鎮(zhèn)的南門外,靜靜矗立著一座古老的橋梁——三官塘橋。這座橋南北走向,跨越在原護城河之上,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見證著時代的變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溯到明萬歷二年(1574年),當時的知縣李仕華與一眾有志之士,懷揣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與責任感,倡導并開始了這座橋的建設。經過一年的辛勤努力,橋梁于翌年落成,初命名為見龍橋。橋的名字寄托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許,希望這座橋能像龍一樣,帶來繁榮與昌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橋南的一側建起了一座三官塘小廟,橋也因此更名為三官塘橋。這座橋與廟宇相互輝映,成為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歷史的車輪并不會因為美好的愿景而停下。清咸豐十年(1860年),戰(zhàn)亂打破了這份寧靜,三官塘橋在兵亂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然而,人們并沒有因此放棄。同治七年(1868年),邑人許經幫等人挺身而出,募資重建了三官塘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重建后的三官塘橋依舊保持著單孔石結構拱橋的形式,橋長32米,高7.5米,寬2.8米,凈跨9.6米。橋的兩側欄桿高0.47米,而橋頂欄板的形狀宛如坐椅,外側鐫刻著橋的名字:“三官塘橋”。在橋的拱頂龍門石上,還可以看到精美的團花浮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橋的兩側還各有楹聯(lián)。東首的楹聯(lián)是:“南極星臨快駕長虹以康濟”,寓意著橋梁如長虹跨越,為人們帶來便捷與福祉;而西首的楹聯(lián)則是:“名署見龍即此卜當陽盛事,橈通晝鹢恰喜沾活水來源”,表達了橋梁對于當地發(fā)展的重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值得一提的是,橋的南堍和北堍分別有31級和34級的臺階,為了方便行人上下,兩側還各鋪設了一個平臺,以延緩陡勢。這些細節(jié)之處,無不體現了建造者們的匠心獨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三官塘橋已經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1986年12月,它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人們的珍視與保護。這座橋不僅僅是一座連接兩岸的交通要道,更是一段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文化的記憶。每當人們走過這座橋時,都會不禁感嘆于它的堅韌與美麗,以及它所見證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文/HZM)</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官塘橋位于魏塘鎮(zhèn)南門外,南北向跨越在原護城河上。明萬歷二年(1574)知縣李仕華等人倡儀建橋,翌年落成,取名見龍橋,萬歷四十四年(1616)橋南建三官塘小廟,改稱三官塘橋,清咸豐十年(1860)毀于兵亂,同治七年(1868)邑人許經幫等募資重建三官塘橋。單孔石結構拱橋,橋長32米,高7.5米,寬2.8米,凈跨9.6米。兩側欄高0.47米,橋頂欄板形如坐椅,外側鐫有橋名:“三官塘橋”。橋的拱頂龍門石有團花浮雕。橋兩側各有楹聯(lián),東首為:南極星臨快駕長虹以康濟;東升日麗請留司馬之名題。西首為:名署見龍即此卜當陽盛事,橈通晝鹢恰喜沾活水來源。橋的南堍31級,北堍34級;各鋪一平臺,延緩陡勢。1986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魏塘鎮(zhèn)社會主義宣傳隊走上中山路宣傳的場景。路面用磚鋪成。地址在中山路花園路東。照片攝于1957年。提供者:金身強</h3> <h3>中山路上的宣傳隊。水泥路面。照片攝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提供者:管玲緹</h3> <p class="ql-block">梅花奄吳鎮(zhèn)故居(現在保存的很好)</p> <p class="ql-block">梅花奄吳鎮(zhèn)故居(現在保存的很好)</p> <h3>現在的中山路街景。下面轉載一篇介紹中山路變遷一文。值得一讀!</h3> <p class="ql-block">1949年嘉善一中大門舊照片</p> <p class="ql-block">嘉善南門街小學(現改吳鎮(zhèn)小學并已搬遷新址)最早的一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這冊《美篇》中的圖片及其文字說明均源自網絡。作為一名資深的嘉善人,將這些照片和資料集結在一起,實為我與諸君共同分享的一份心意。能與大家共同分享這些珍貴的記憶與資訊,對我而言,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因此能共同參與,實屬我的榮幸。</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