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桃花,是極普通的花,也許是人們最常見的花了。你看,從江南到塞北,從高山到平原,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庭院里、籬笆旁、山谷中、小溪畔,桃樹桃林無處不有。每當寒冬過去,新年方始,天地轉陽,春風微起的時候,那一株株一片片的桃花便會悄然開放,從南方漸次向北,用云霞般的色彩裝點河山,如潑墨大寫意一般漸漸渲染了整個中國。</h3> <h3>桃花,大約也是人們感覺最為親切的花了。在國人的情感中,都會有一些桃花的情愫,隱隱約約。不是嗎?在記憶中,誰家沒有種植過桃樹呢!小時候,尤其是鄉(xiāng)下的孩子們,誰不盼著桃樹開花,盼著桃樹結果,用那清香甜糯的桃子一飽口福呢?即便是在城市的公園里,哪一個又少得了桃樹桃花的倩影呢?</h3> <h3>人們喜愛桃花,因為在她的身上充滿著這種家園的親切味道??赡苷驗槿绱耍磐駚?,不論市井里人還是逸民隱士,無不以種桃、吟花為樂事。其中為人津津樂道的當然首推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次人們最愛傳誦明代唐寅唐伯虎的《桃花庵歌》。陶唐二人用桃花為形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超然塵外怡然自得的理想世界,一個寧靜平和安居樂業(yè)的精神家園,既表達了黎民百姓的理想,又符合傳統(tǒng)文人之情懷。在當代,最能反映桃花對我們精神寄托影響的,應該是那首四十年來傳唱不衰的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了,如果不是桃花所代表的家園情懷彌漫其中,它又怎么能成為打動人心的時代經(jīng)典!</h3> <h3>其實桃花還是一種很浪漫的花,要不然人們怎么愛講什么桃花運、桃花刧呢?唐代崔護的一首《題都城南莊》更是把這種浪漫推到了極致:“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大公子大概不會想到,他在游春賞花不經(jīng)意間,也許是信口拈來的一首含蓄委婉并略帶惋惜與遺憾的小詩,竟然打動了后來無數(shù)之人,為他們留下了無窮的回味和唯美的聯(lián)想。</h3> <h3>我一直認為,桃花開處春方濃。人們喜愛桃花,還因為她是最能代表春天的花。她雖然不像臘梅,開在冰雪之中,為春天搖旗開道,傳達春的訊息,開得那樣地孤傲而高冷;她也不像許多室內(nèi)的花卉,早早的開放,開得那么嬌媚而又柔弱,似乎有些弱不禁風。她只開在冬去春來之時,開在萬物復蘇之際。有桃花的地方,才是春天。正如白居易感慨的那樣:“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h3> <h3>附:桃花三首 其一 園桃初綻 浩浩春風日,灼灼其華時。武陵桃千樹,不及此一枝。</h3> <h3>其二 花下誦崔護詩 二月春山紅勝云,城南山里遍屐痕。多情誰如崔公子,幾回花前遇美人。</h3> <h3>其三 盤古山觀桃花 不羨水仙吳嬪影,不攀梅花君子名。豈與眾芳爭春早,此花開處春方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