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和共和國是同齡人,見證了吉安近卅年來經(jīng)濟改革翻天復地的變化。</h3><h3>人老了愛懷舊,我的童年生活是在江西吉安度過的,童年生活的記憶在心中永遠抹不掉。</h3><h3>吉安是一座歷史悠久、具有燦爛文化和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歷史古城。諸多的人文景觀、古跡名勝,給山川平添秀色,吸引著四方游客。境 內的白鷺洲書院至今已有750多年的歷史,是宋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被譽為"江西山川第一景"的青原山,是唐代禪宗七祖行思開辟的佛教圣地,在這里留下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明朝大學士解縉、地理學家徐霞客、南宋大臣周必大、鑒真和尚等古代名人進山游謁的足跡;有建于宋朝的鐘鼓樓…。</h3> <h3>當年吉安由以下幾條主要街道構成吉安市(現(xiàn)吉州區(qū))。</h3><h3>永叔路</h3>以紀念吉安歷史名人歐陽修(字永叔)。百姓俗稱“大街”。原永叔路南起回龍橋(原吉安電廠處),北至今沿江路甘雨亭處,分為上、中、下三段,下永叔路由回龍橋始至田侯路,中永叔由田侯路至中山路,下永叔路由中山路至南門?,F(xiàn)下永叔路改稱為沿江路,上、中永叔路合稱永叔路。永叔路自古為商業(yè)街市,有眾多老字號店鋪。 <h3>在老吉安人記憶中的大街街景。大街有許多老字號商家,也是最繁華的地方。</h3><h3><br /></h3> <h3>《介福糕餅店》位于永叔路,在當時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美食,幾乎每天都是供不應求。7角多錢一斤,還要拿糧票去買,介福糕餅店經(jīng)營的糕點有蛋糕、薄酥餅、蛋黃酥、月餅等品種。老字號曾是繁華的縮影,融入市井風情,隱藏著平凡人的喜怒哀樂,已成為很多人的獨特記憶。</h3><br /> <h3>《胡卓人藥酒店》創(chuàng)建于明末清初,原位于永叔路南端源源綢布店附近,胡卓人藥酒去風濕效果顯著,周邊縣城商家和農(nóng)戶多乘船來此購買,通過水路運回。</h3>《恒昌祥百貨》原位于上永叔路中段。《廣泰昌百貨》原位于上永叔路,主要經(jīng)營疋頭、百貨等業(yè)務?!陡L┞「怙灥辍吩挥谙掠朗?,創(chuàng)建于民國21年,由羅干臣、鄧敏達、張摸良三人合資經(jīng)營。以糕點為主,輔以百貨,為當時吉安規(guī)模最大的老字號。《九霞綢布店》原位于下永叔路,創(chuàng)建于1946年,由南昌人雷霖生創(chuàng)設。主要經(jīng)營綢布?!段摇⒛?、他照相館》位于永叔路,由郭姓人創(chuàng)辦,照相、沖印水平相當高,吉安及附近的人的畢業(yè)照、生活照、紀念照全都到這里來。我總不會忘記在源源布店附近還有一個冰棒廠,夏天里面除了賣冰棒外還有冰蓮子、冰黃豆,冰牛奶等,這是一個令孩子非常向往的地方?!都册姴鑴F》位于永叔路。 <h3>下圖是《源源綢布店》,主要經(jīng)營綢布,由本地人創(chuàng)建。</h3> <h3>在源源綢布店斜對面有“新華書店",我喜歡看小說每逢星期天都要到那里看書,有時把省下來的零用錢買上一本小人書看,在上中學時還經(jīng)常在這里看書,我曾買過《青春之歌》、《紅日》等小說。</h3> <h3>《吉安電影院》也是工農(nóng)兵電影院的前身,小時學校包場電影七分錢。看電影是件非常高興的事,我們都是由學校排著隊走進電影院的,記的那時看過兒童片《紅孩子》、反特片《國慶10點鐘》等電影。</h3> <h3>《紅孩子》電影海報</h3> <h3>榕樹碼頭。</h3> <h3>因為大街緊臨贛江,大街上的商家貨物進出全靠水運,貨物上船卸船因而滋生了碼頭。</h3><h3>榕樹碼頭</h3><h3>因碼頭旁邊有一棵歷史悠久的大榕樹,故名榕樹碼頭。解放前,船舶多在此停泊,裝卸貨物。</h3><br /> <h3>南湖碼頭<br /></h3>古通南湖橋,主要為搬運河沙。鹽碼頭原來在碼頭南側設有鹽倉,便于外來食鹽在此卸下入倉,故名位于下民路東端,榕樹碼頭下游。福建碼頭在中山碼頭下游旁,因在吉安經(jīng)商的福建人多,建此碼頭專用,碼頭岸下建有福建會館,稱天后宮。外埠旅客來吉多在此上岸。福建碼頭旁是榕樹碼頭。中山碼頭連接中山東路,舊時,碼頭通花巷街,故舊稱“花巷碼頭”。 <h3>文山路</h3><h3>以紀念吉安歷史名人文天祥(號文山)。原文山路南起高峰坡,北至吉安城西門(約為今米西賓館處),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文山路由高峰坡至中山路,中文山路由中山路至陽明路,下文山路由陽明路至鷺洲東路。下文山路現(xiàn)文山步行街,上文山路除高峰坡一段與中文山路合稱文山路。文山路自古為手工業(yè)一條街有眾多手工作坊。</h3><h3>我們家一直住在下文山路,在我們家旁邊有一家“洋鐵店",老板平時在店里用鐵皮敲成油壺、水桶等日用品出售。還有一家做供敬菩薩的香店。對面有一家專門做斗笠賣的斗笠店,還有一家豆?jié){店。</h3><h3>在文山路有當時58年大躍進的幾大建筑,如服務大樓、文山百貨商場。還有中山場,中山場當時是菜市場,每天早上都有馬鋪前的菜農(nóng)將自已種的菜擔到這里賣。</h3> <h3>服務大樓,1959年向建國十周年獻禮的建筑,還有對面的文山百貨商場。</h3> <h3>上文山路的小店</h3> <h3>吉安城街道兩邊的民居和小商鋪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木結構房。下面是店鋪,上面是居住的地方。</h3>小商鋪如雜貨部賣鹽、醬油、紅糖、火柴(稱洋火)、煤油(煤油燈照明用)等稱謂南貨店,賣糖果的糖果店,做衣服的裁逢店、理發(fā)店等。開店的老板清早將門板卸下來叫下鋪板,晚上打烊關門叫上門板。白天街上人來人往到也熱鬧。 <h3>中山路</h3>吉安人稱花巷街為花巷里,東起中山碼頭,西至井岡山大道。中山碼頭自水溝前一段,原稱“花巷街”,因巷內多售賣絲線絹花店鋪而得名;水溝前到今汽車站一段,紀念孫中山稱“中山路”。原屬手工業(yè)、商業(yè)鬧市區(qū),現(xiàn)稱中山東路。在我的記憶里花巷里有家“大中百貨店"經(jīng)營百貨,毛巾、襪子、汗衫等針織品,有瓷器店,絲線店、還有做水果糖的作坊。 <h3>東門街<br /></h3>古為吉水通往吉安城的古驛道,因路直通古城東門,而得名。南起古城東門(約為今吉安賓館處),北至城外螺湖橋。東門正街古為吉安城內東隅主要街道,南北走向,因路從東門起,故稱東門正街。北起東門,南通鼓樓下。北門正街為吉安城內北隅主要街道,南北走向,因路直通北門,故稱北門正街。北起北門,南至小校場??h前街古為吉安城內的主要街道,南北走向,南通烏龜井,北通十字街,因街道位于古廬陵縣衙門前,故稱縣前街。弓箭街古為吉安城內的主要街市,位于古城南隅。因兩旁多出售弓箭的商店,故而得名。原街市為東西走向,東通十字街,西至西門口內。十字街古為吉安城內主要街市,位于古城南隅。因有兩條十字相交的街道而得名。原街市北起道署坪,南至縣前街,東通南門正街,西通弓箭街。書街位于吉安城南門外,因兩旁多設書店,故名。東西走向,東起沿江路,西至署前路。上后街因處于永叔路后面,且屬上段,故稱上后街。南北走向,與永叔路平行,位于永叔路西,南通姚家巷,北與中山東路相交。現(xiàn)為商業(yè)住宅小區(qū)。下后街因處于永叔路后、下段,故稱下后街。南北走向,南接上后街,北至鹽橋。現(xiàn)為電動車市場。下田侯路舊稱“半蘇巷”。據(jù)舊志載,宋代詩人蘇軾游覽小橋時,稱其境似半個蘇州,巷名緣出于此。1941年擴建街道,改稱田侯路,以古時路東端建有一座田侯廟命名。原巷位于永叔路南端,東西走向,東起贛江邊,西至小橋接上田侯路。上田侯路與下田侯路相接,改稱上田侯路。 <h3>居民民居</h3> <h3>巷子里曾是我們躲迷藏的地方。</h3> <h3>新中國剛成立,物資極度匱乏,糧食自然無法做到敞開供應。中央政府開始醞釀糧食的計劃供應,以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1953 年,中央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包括糧食計劃收購政策,糧食計劃供應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 次會議通過《市鎮(zhèn)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制暫行辦法》,緊接著,國家糧食部向全國發(fā)布這一暫行辦法,很快,各種糧食票證便鋪天蓋地地進入社會。</h3><h3>1960 年,國家進入了節(jié)糧度荒時期,城市居民的糧食定量進行壓縮,副食品供應嚴重不足。以前曾經(jīng)憑票供應的商品,也無貨供應。到1961 年市場憑票供應的商品,達到了156 種。在那個時期,吃飯要糧票,買肉要肉票,買豆腐要豆腐票,吸煙要煙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連一分錢買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h3><h3>票證發(fā)放雖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fā)了各種購貨本,如糧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于購買工業(yè)品,國家還發(fā)放了工業(yè)券。到商店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數(shù)量的工業(yè)券。大件、貴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車票、縫紉機票、手表票等。</h3><h3>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物資慢慢豐富起來,商品市場開始活躍,曾經(jīng)嚴格的票證制度越來越松動,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到1983 年,由國家統(tǒng)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h3> <h3>我家附近有孔家灣、西肖家巷。我們學校‘‘習溪橋小學"就在西肖家巷里,在這里我們度過了六年小學的時光。學校當時建在一座大廟里,不少人嘻稱習溪橋小學為“廟里小學"。在這所學校里我們經(jīng)歷過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當初大躍進時,全民大煉鋼鐵,我們學校承擔做耐火磚的任務。高年級學生負責到外地挖白泥,挖石英沙。我們三年級的學生負責把白泥敲碎,白泥含水份又有沾性,還的過篩,敲成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記得折騰了多久又碰上三年自然災害,當時糧食緊張,基本上每家都吃不飽。西肖家巷內于是有人把鐵鍋支到學校旁邊,五分錢一碗的白水煮羅卜和五分錢一碗的白水煮地菜,里面沒有一點油花,煮熟后便在上面撒上些香蔥和辣椒粉。學生因為在家吃不飽,手上有幾分錢的同學在下課后買上一碗充充饑。</h3>除三年困難期間以外,市民的生活是逐步提高,基本生活都是有保障的。而且生活水平也日益上升。 <h3>童年軼事映眼前,一招一式繪心顏。</h3><h3>往年不改鄉(xiāng)音故,晚來回首憶思綿。</h3> <h3>我們的一、二年級的班主任是熊聰敏老師,三、四年級班主任是胡芝華老師,五、六年級是周英老師。她們都是很慈祥的老師。春蠶一生沒說過自詡的話,那吐出的銀絲就是丈量生命價值的尺子。敬愛的老師,您從未在別人面前炫耀過,但那盛開的桃李,就是對您最高的評價。</h3><br /> <h3>相信現(xiàn)在健在的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大多都穿過木拖鞋,每年一到盛夏,尤其在傍晚納涼時分,大街小巷隨著人們的行走,腳穿木拖鞋的木板有節(jié)奏的敲擊石板路,“踢哩嗒啦.....踢哩嗒啦”的響聲在每條大街小巷響起。</h3> <h3>碰到下雨天我們都是戴著這種斗笠上學。</h3> <h3>到了晚上我們就在這煤油燈下做作業(yè)。</h3> <h3>開學了,第一件事就是把新課本包起來。</h3> <h3>我們曾經(jīng)用過的書包,條件差的同學還沒有這么正規(guī)的書包,用塊布做個袋子再縫根帶子能背就行了。</h3> <h3>文具盒上還印有九九乘法表。</h3> <h3>每天的作業(yè)都要抄下來。</h3> <h3>放學回到家里趕快做作業(yè),為的是省下燈油錢。</h3> <h3>《小朋友》雜志是我們兒童時期的啟蒙課外讀物。</h3> <h3>童年時期這些玩法陪伴著我們長大。</h3><h3>滾鐵環(huán),簡單易做。</h3><h3>滾鐵環(huán)</h3><h3>鐵環(huán)何趣少時迷,推到街東推到西。</h3><h3>誤了回家吃晚飯,忘光課外一道題。</h3><br /><br /> <h3>踢鍵子女生的愛好。</h3><h3>踢毽子</h3><h3>三五成群俏小丫,鴻毛成撮腳尖花。</h3><h3>翻旋羽舞千般好,跳躍毫飛一樣佳。</h3><h3>身似燕,臉如霞。稚童閑趣忘還家。</h3><h3>前抬后打空中絢,串串銀鈴漫遠涯。</h3> (鷓鴣天) <h3>找塊空地,只要有一根粉筆或石塊,在地上畫起“跳房子”的九個格,然后一起玩。我們都玩過。</h3> <h3>打螺佗也是男孩的專利。</h3><h3><br /></h3> <h3>課余時間女同學跳橡皮筋,有的踢房子。</h3> <h3>下午課外活動在操場上玩老鷹抓小雞。</h3><h3>老鷹抓小雞</h3><h3>天降雄鷹似惡龍,母雞奮力護雞童。</h3><h3>左推右擋急振翅,母子平安覓草蟲。</h3> <h3>課余時間幾顆玻璃珠男同學都能玩上半天。</h3> <h3>我們經(jīng)常在這地攤上看小人書,化上一兩分錢就可以看二本,這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h3> <h3>讀小學一年級的我,拍於贛江邊,背影是白鷺州中學。</h3> <h3>讀小學三年級的我</h3> <h3>小伙伴</h3> <h3>當年的小伙伴,如今的老人了。</h3> <p>觀冬九《童年時期的吉安》感言</p><p>時光疊成千古城,往事裁出萬民家。詩韻文章點春秋,珍貴圖片訴年華。古城古韻味綿長,厚儒厚文蘊典雅。滄海桑田似云煙,日新月異大變化。 (君羊)</p><p><br></p><p>江南古郡曰廬陵,東兩南北皆無門。贑流滔滔中分水,白鷺雙雙立晚亭。后河錦鱗逐流水,永叔花巷人擠人。龍陽閣中閣樓美,儒林里內留書聲。水溝前靠廟角下,幺五喝六叫賣音。小商小販隨地擺。標準鐘聲咚咚響,準點報時忙不停,你我他們照像館,閃光燈處留青春。百貨公司九霞店,人聲鼎沸客盈門。榕樹倚堤三百載,道是閩客帶種存。福泰隆之糕點美,老同昇里金銀真。人生如夢七十載,吉安變化日日新。幸有冬久存案底有圖有證愛煞人。 (老淼) </p><p>贊賞冬九《童年時期的吉安》吉安變化暖心窩, 回憶童年愈樂呵。 古跡名勝真不少, 名人騷客旅遊多。 精挑畫片張張醉, 錘煉美篇細細磨。 對比舊新存感慨, 要為冬九放高歌! (黃永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