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曾問“何處是故鄉(xiāng)?”——謹將此文獻給“三線”人

遠方的??云

<h3>  估計許多七、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年輕人連"三線"兩個字都沒聽說過,或聽說過,卻對其歷史內(nèi)涵不甚了了。有趣的是筆者的朋友中有個臺灣的前國民黨退伍軍官,據(jù)說當年是做些情報工作的。到家吃飯聊天,我問他知不知道大陸當年的"三線建設",居然把他問住了(或許他們與我們有不同的稱呼法)。后來我到網(wǎng)上給他Google(谷歌)了一下,并把我和家人的故事說給他聽,才讓他對中國大陸現(xiàn)代史上一件大事有了更多的了解。</h3><h3><br /></h3><h3>  百度的"三線建設"基本定義:【三線建設】:1964年到1978年,在中國中西部的十三個省、自治區(qū)進行了一場以戰(zhàn)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guī)模國防、科技、工業(yè)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稱為三線建設。它歷經(jīng)三個五年計劃,投入資金2052億元,投入人力高峰時達400多萬,安排了1100個建設項目。 從1965年開始,軸承工業(yè)"三五"計劃中提出了加速三線兩個(西北、西南)軸承新基地的建議,此后近十年的時間里,中國開始了哈軸、瓦軸、洛軸向西部搬遷,在貴州、寧夏、甘肅、青海、湖北、陜西等地建設了虹山、西北、襄陽、海林、海紅、海山等六個大中型軸承廠。</h3><h3><br /></h3><h3>  百度的定義文縐縐的,高考答題還行。還是用俺老百姓的大白話來說吧。</h3><h3><br /></h3><h3>  話說當年,咱們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跟赫魯曉夫為誰當國際共產(chǎn)主義老大鬧翻,中蘇交惡,蘇聯(lián)百萬大軍壓境,按當年蘇聯(lián)的軍事實力,幾萬輛坦克真的從北方壓下來,估計是擋不住的,中國北方一完蛋,中國當時基本聚集在北方(與東北)的絕大部分工業(yè)(再加上蘇聯(lián)50年代后期援建中國的156個大工業(yè)項目)也就報銷了。</h3><h3><br /></h3><h3>  為了保存實力,國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決定一邊在北方城市里搞"深挖洞、廣積糧",一邊把聚集在北方的工業(yè)企業(yè)分散到南方和西南方去,搞"山、散、洞"。就是到大山里去,分散開來,甚至建到山洞里去,于是開始了"三線建設"。</h3> <h3>  于是,你看?。ò初r活的記憶):在哈爾濱(再加上北京、長春、沈陽、上海等地的)火車站上,人山人海,爺送孫,娘送子,姐送妹,哥送弟,一家家一戶戶,拖家?guī)Э?,大包小裹,呼兒喊娘,哭天抹淚,一副副哭哭啼啼生離死別的人間凄慘場景。那成千上萬的搬遷人潮中,就有四歲的我。龐大的哈爾濱軸承廠一個整個車間連人帶設備(職工一千,外帶家屬三、四千)全部遷入貴州安順的大山里去! </h3><h3><br /></h3><h3> 據(jù)說,當時的口號是,"好人好馬上三線" 。</h3> <h3>  于是,一個由哈爾濱、北京、上海各調(diào)三分之一設備及工人和家屬構成的一個現(xiàn)代化工廠就這樣搬遷到貴州,在山溝里荒野草叢中生生地建成了一個職工三千,家屬過萬的大工廠。我們的家屬區(qū)有的建在推平了的墳地上,挖出的棺材骨頭中居然有帶"八一"字樣的銅扣子。<br /></h3> <h3>一組建廠時期的歷史照片……</h3><h3><br /></h3> <h3>工廠鼎盛時期全景照。由于延山溝所建,還是有部分廠房被遮住了。但大家可以想象在火紅的年代,這個山溝里大工廠的風貌。</h3><h3><br /></h3> <h3>  隨著時間慢慢地推移,我們才意識到,在我們周圍方圓數(shù)百里的大山里,還有一些別的從北方遷來的工廠基地。最有名的叫"011系統(tǒng)"(發(fā)音是"洞幺幺"),有好多不同的下屬工廠,叫著不同的名字,散布在四下的山里,參與制造著中國的戰(zhàn)斗機。藍天白云的天空,不時地呼嘯掠過試飛的各種戰(zhàn)斗機。</h3> <h3>工廠里的一個車間</h3> <h3>  一晃就是十幾年,我在貴州安順度過了我的兒童和少年青年歲月。那塊布滿大山和石頭的土地記載見證了我從小學到高中的歷史。青山綠水、田間泥埂留下了我玩耍的足跡和萌動的青春。那時的生活真清貧,那是苦中有樂,苦中求樂的歲月。</h3><h3><br /></h3><h3>  對于孩子們而言,家就是爸爸媽媽所在的地方,而對成年人來說,家是心靈和精神所寄托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國外許多人海歸、老華僑對祖國心底眷戀的一個原因:魂系故鄉(xiāng)??! </h3> <h3>小時候釣魚的小河溝。</h3> <h3>崎嶇不平的小山路上留下我青少年的足跡</h3> <h3>這是通往&quot;龍王洞&quot;的山路。攝影者的腳下是兩山之間,如今被從中劈開,成了安順市環(huán)城公路的一部分。</h3> <h3>小學一年級到初二的工廠子弟學?!?quot;育紅學校"</h3> <h3>初二到初三,搬入新建子弟學校,我們同學一起在老師的帶領下,曾經(jīng)參加過它的建設。</h3> <h3>  在我的記憶中,爸爸媽媽和廠里的叔叔阿姨們念念不忘,湊在一起最愛常念叨的話題就是:怎樣與何時才能離開貴州,回去,回老家去,回到故鄉(xiāng)——北京、上海、哈爾濱去!然而,說來容易做起來難??!那時代,戶口、糧油、人事關系把人卡得死死的。而且別忘了,那時,從哈爾濱到貴州,坐火車要三天三夜,中間在北京轉(zhuǎn)站還不能耽誤。另外,好幾十元的車費對當時月工資三、五十元(學徒工月工資十八元)的工人來說,幾乎承受不起。"探親"是當時最美好、最奢侈的一個詞。</h3> <h3>已經(jīng)空無一人待拆毀的廠區(qū)</h3> <h3>待拆毀的廠煤氣站</h3> <h3>機床都拆走賤價賣掉了,空空蕩蕩的廠房等待拆毀,車間里再也不見來往的工人師傅們,再也不聞轟隆的機床聲……</h3> <h3>當年照片中的那些叔叔阿姨們,你們在哪里呢?你們現(xiàn)在還好嗎?</h3> <h3>  我考上了大學,父母欣喜若狂,報考高校專業(yè)一定要我填哈爾濱的高校。很久以后我才明白,他們是在我身上圓一回他們盼望回故鄉(xiāng)的夢啊。</h3><h3><br /></h3><h3>  十幾年前,我看到了電影《青紅》,故事中那似曾相識的情節(jié)勾起了我往日的回憶。我?guī)缀鹾蹨I看完,而我的孩子卻完全不能理解我的思緒,更對影片其中的情節(jié)沒有任何興趣,讓我噓唏不已。</h3> <h3>《青紅》后面的山是故鄉(xiāng)的山</h3> <h3>  "歲月無情催人老,政策無情致離別"。</h3><h3><br /></h3><h3> 前幾年我回貴州安順去探親,看到當年發(fā)誓"死也要回老家去的"叔叔阿姨們很多都已經(jīng)埋骨貴州了。當他們看到他們的孩子不得不繼續(xù)留在貴州生活,兒子、孫子輩不得不拋棄或放棄當年的地域偏見,開始和當?shù)厝送ɑ?、生子,開始說一口當?shù)卦挄r,不知九泉之下是否安息、瞑目?</h3><h3><br /></h3><h3>   改革開放幾十年下來,那個給我留下無數(shù)美好記憶、曾經(jīng)有過輝煌火紅的年代和做出相當大歷史貢獻的工廠(當年許多產(chǎn)品屬于"軍品"),如今已經(jīng)被"政策性破產(chǎn)"了。當年的叔叔阿姨們死的死,走的走,剩下的則年邁退休在家,祈盼政府能讓他們的晚年不要太窘迫。他們那些和我同輩的孩子們包括我當年的同學和好友們,則在工廠倒閉下崗后,飄散到省內(nèi)外四處打工,維持生活。</h3><h3><br /></h3><h3>   據(jù)資料表明,改革開放后,"三線"工廠普遍效益不好。我個人認為,"三線建設"是個違反經(jīng)濟規(guī)律的歷史怪胎。它的誕生是政治和政策的結果,在國家統(tǒng)籌購銷的計劃經(jīng)濟時期,國家集供需雙方為一身,它們可以生存。在市場經(jīng)濟下,"三線"工廠有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先天劣勢,國家優(yōu)惠政策又向沿海傾斜,"三線"工廠早年上繳利潤后余留資金不足以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升級和提升關鍵技術水平,無法和沿海新建或外資進入的同類企業(yè)競爭,企業(yè)自身又被傳統(tǒng)的國營軍工企業(yè)思維觀念和落后僵死的人事、人才制度束縛,逐漸淪落到今日的破產(chǎn)處境。此外,國家似乎有意無意地故意淡化遺忘這段有些莫名其妙的"三線建設"時期的歷史。</h3> <h3>  我站在已經(jīng)停工,寂靜、頹廢、處處呈現(xiàn)出破敗象的一座座高大廠房邊,心底禁不住感慨萬千:這難道就是我所熟悉的當年那個生機勃勃、機聲隆隆、人聲鼎沸、熱火朝天、到處可見"大干一百天,提前超額完成XXX任務,為XXX獻禮!"一類橫幅標語的工廠嗎?</h3><h3><br /></h3><h3>  人的生命本是脆弱和短暫的,難道偌大鋼筋水泥、天車高吊、高爐機床的鋼鐵工廠也這樣脆弱和短暫嗎?</h3><h3><br /></h3><h3>   貴州安順,那座"三線"工廠,你還是我的故鄉(xiāng)嗎?</h3><h3><br /></h3><h3>   我的心在寒風中發(fā)抖。 </h3><h3> </h3><h3> (完)</h3><h3><br /></h3><h3> 注一、這是十多年前寫的一個博客文,現(xiàn)在編輯一下,放到微信上了。</h3><h3><br /></h3><h3> 注二、工廠和工廠附近的的多幅舊照片,是網(wǎng)上一個有心的原廠家屬子弟多年前回鄉(xiāng)探親照后留下放在網(wǎng)上的,在此借用,特此聲明。</h3><h3><br /></h3><h3> 注三、工廠原址如今已經(jīng)全部夷為平地,在建住宅樓群。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