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2024修訂版】</b></p> <h1><b style="color:rgb(51, 51, 51);">謹(jǐn)以此文,深切悼念我的摯愛。等著我,天堂的路上一起再走五十年。</b></h1> <p class="ql-block">古往今來,讀書人都把“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并列,使之成為人生雋永的學(xué)習(xí)方式。旅行不僅為讀書的學(xué)生,也為書齋里的學(xué)者打開了一扇觀察和接觸自然和社會的窗口。現(xiàn)代人更青睞“身未動,心已遠(yuǎn)”的意境,“要么讀書要么旅行,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gè)在路上”。近年來,我國教育部甚至提出,要把“研學(xué)旅行”納入到中小學(xué)教學(xué)內(nèi)容中。</p> 智者云,旅游的意義在于充電,在于尋夢,在于解脫。旅游打破了人生穩(wěn)定的重復(fù),在旅途中邂逅全新的自我。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決定自己壽命的長度,那么,就讓我們用旅行的方法來增加生命的厚度和熱度! <h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身未動,心已遠(yuǎn)</b></h1> <h3>有幸的是,作為教育學(xué)者和人民教師,我們已經(jīng)有了五十年歷史的旅游生涯。當(dāng)教師時(shí)期,有得天獨(dú)厚的寒暑雙假;做研究時(shí)期,充分利用年休、長假和出差;退隱江湖后,更是以旅游為暮年的第一要務(wù)。更有幸的是,夫妻伉儷都認(rèn)同“人生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為說走就走的旅行”的信條,以相同的旨趣和愛好,不知不覺間,已經(jīng)相伴相隨游歷了半個(gè)世紀(jì),直到2015年重病纏身后,才不得不放緩了行走的腳步。即便如此,也已然可以自稱為資深“行者”和“旅行家”。</h3> <h3>2017年初,合照夕陽紅(云南普者黑)</h3> <h3>2018年春,留影盧浮宮(法國巴黎)</h3> <p class="ql-block">2018年夏,游歷到英國劍橋大學(xué),身后便是徐志摩《再別康橋》的倩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b></p> <h3><font color="#010101">其一:一生的旅程,在國內(nèi)最大的旅游網(wǎng)站攜程網(wǎng)上,超過了99%的旅行者,與40個(gè)國家、350多個(gè)城市親密接觸,足跡遍布中國(包括港澳臺)34個(gè)省市區(qū)和世界五大州。</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其二:一生的旅途,從1968年開始。時(shí)年8月,即將成為“知青”的我們相邀結(jié)伴出游廬山,估計(jì)這是中國最早的“背包客”驢友團(tuán)隊(duì)之一。 “旅行團(tuán)長"的我,手提全團(tuán)的午餐(饅頭),夫人(當(dāng)時(shí)女友)笑容可鞠緊伴身邊。</span></p> <p class="ql-block">照片雖已破損,戀人依然同框。</p> <h3><font color="#010101">其三:一篇游記《張家界-武當(dāng)山:30年前的旅游攻略》在網(wǎng)上瘋傳,估計(jì)這是中國最早的(1985年)旅游攻略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其四:為記錄近10年旅游經(jīng)歷,于《攜程網(wǎng)》、《同程網(wǎng)》、《蟬游記》等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站發(fā)布的博客游記已達(dá)1000余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若包括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APP《美篇》、《糖水》和微信《格圖》等發(fā)布的游記,點(diǎn)擊量已超過數(shù)千萬次。</font></h3> <h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中國游:追尋徐霞客的足跡</b></h1> <h3><font color="#010101">明代地理學(xué)家、旅行家和文學(xué)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gè)省、市、自治區(qū),"達(dá)人所之未達(dá),探人所之未知",被稱為"千古奇人",是中國旅游的師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為追尋徐霞客的足跡,在他正式出游(1608年)的起始地(浙江天臺山、雁蕩山、宜興等),以及最后一次出游(1636年)的終結(jié)地(貴州黃果樹、云南麗江),還有其他諸多地方,我們都找到了他留下的遺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借助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我們的足跡僅就國內(nèi)而言,也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徐霞客行走的范圍:全國31個(gè)省、市、自治區(qū)都留下我們探尋的腳步(遺憾的是,因身體原因,西藏自治區(qū)只是路過,停留在拉薩貢嘎機(jī)場數(shù)小時(shí)而已)。</font></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醉美中國游</b></p> <h3><font color="#010101">我們抵達(dá)的中國(不含港澳臺)的東、西、南、北之最遠(yuǎn)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山五岳之三山:廬山、黃山、雁蕩山(李白詩曰: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山五岳之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山五岳之其他名山:武夷山、武陵源、五臺山、井岡山、玉龍雪山、峨眉山、云臺山、堯山、三清山、天柱山、天山、神農(nóng)架、九寨溝黃龍、貢嘎海螺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山五岳之峽谷:太行大峽谷、浙東大峽谷、恩施大峽谷、柴埠溪大峽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五湖四海之“五湖”:青海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洱海、天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五湖四海之“四?!保翰澈?、黃海、東海、南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江大河:長江、黃河;東北松花江、海南萬泉河、著名大瀑布......</font></h3> <h3>奇山溶洞:利川騰龍洞、武陵源黃龍洞、桐廬瑤琳仙境、江西龍宮洞、宜興善卷洞、鐘祥黃仙洞……</h3> <h3><font color="#010101">五顏六色:中國著名的草原和沙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七彩繽紛:丹霞地貌、菜花梯田、東北雪景、遼寧紅海灘……</font></h3> <h3>七彩繽紛:東川紅土地、南山竹海、東江迷霧、青天河紅葉……</h3> 世界自然文化遺產(chǎn):四川九寨溝、樂山大佛、成都都江堰、承德避暑山掌,江西龍虎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人文中國游</b></p> <h3><font color="#010101">中國六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長城邊關(guān):山海關(guān)、八達(dá)嶺、居庸關(guān)、嘉峪關(guān)、劍門關(guān)、滿洲里國門(中俄邊界)、德天界碑(中越邊界)、西雙版納國門(中緬邊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崗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大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山西平遙古城、云南麗江古城、安徽徽州古城;及其它古城:貴州鎮(zhèn)遠(yuǎn)、云南建水、湖南鳳凰、福建泰寧、廣東潮州、河北邯鄲廣府、河南商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大名樓: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山西鸛雀樓、湖北黃鶴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大書院:河南應(yīng)天書院、湖南岳麓書院、河南嵩陽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讀書人的最愛。</font></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鄉(xiāng)土中國游</b></p> <h3><font color="#010101">鄉(xiāng)土中國之北國風(fēng)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鄉(xiāng)土中國之南國風(fēng)韻</font></h3> <h3>鄉(xiāng)土中國之南國風(fēng)韻</h3> <h3><font color="#010101">鄉(xiāng)土中國之最炫民族風(fēng)</font></h3> <h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世界游從四大文明古國起步</b></h1> <h3><font color="#010101">世界各地區(qū)出現(xiàn)文明的大致日期分別為:美索不達(dá)米亞(兩河流域)起于約公元前3500年;埃及文明(尼羅河流域)起于約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起于約公元前2500年,中國黃河流域的文明起于約公元前1500年。世界游應(yīng)該以古中國(殷商文明)、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作為起點(diǎn)。 只是古巴比倫在如今的伊拉克,仍處于戰(zhàn)亂中,可替代的地方是土耳其——畢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都發(fā)源于此,土耳其還是距今3500年之遙的赫梯文化發(fā)祥地。從考古學(xué)的角度看,連接歐亞大陸的土耳其安納托里亞一帶就是人類文明的“伊甸園”,人類最早的古巴比倫文明,很可能就發(fā)端于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埃及(2011 開羅、盧克索、阿斯旺、阿布辛貝、尼羅河、紅海、阿拉伯沙漠),</font>地標(biāo)建筑為胡夫金字塔。印度(2012 德里、阿格拉、齋普爾、占西、克久拉霍、瓦拉納西),地標(biāo)建筑為泰姬陵。土耳其(2012 安卡拉、卡帕多奇亞、孔亞、安塔尼亞、棉花堡、以弗所、庫薩達(dá)斯、特洛伊、恰納卡萊、伊斯坦布爾),地標(biāo)建筑為圣索菲亞大教堂。</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亞洲游</b></p> <h3><font color="#010101">新加坡(2012)、馬來西亞(2012 吉隆坡、太子城、馬六甲)、泰國(2009曼谷、桂河大橋、芭堤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柬埔寨(2010 吳哥、金邊)、越南(2010 胡志明市、美拖)、尼泊爾(2010 加德滿都、</font>巴德崗、帕坦、納加闊特、博卡拉、奇旺)。</h3> <h3>從西雙版納打洛口岸,到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qū)的首府小勐拉(分別于1996和1998)</h3> <h3><font color="#010101">印度尼西亞巴厘島(2012)、韓國濟(jì)州島(2016 游輪游)、日本福岡(游輪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日本(2016 東京、富士山、京都、大阪、奈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泰國(2016 清邁、清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以色列(2013 耶路撒冷、海法、拿撒勒、加利利湖、</font>特拉維夫、雅法)、約旦(安曼、死海、佩特拉)。</h3> <h3><font color="#010101">香港(2010、2019兩次)、澳門(2010)、臺灣(2013 臺北、花蓮、臺東、高雄、臺中、新竹、</font>基隆、野柳)。</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澳洲游</b></p> <h3><font color="#010101">澳大利亞(2009、2013兩次:墨爾本、悉尼、黃金海岸、布里斯班、凱恩斯、大堡礁)、新西蘭(2013 奧克蘭、羅托魯瓦)</font></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非洲游</b></p> <h3><font color="#010101">南非(2013 開普敦、約翰內(nèi)斯堡、比羅陀尼亞)、肯尼亞(內(nèi)羅畢、馬賽馬拉、納瓦沙湖);其中,南非開普敦好望角是我們抵達(dá)的最遠(yuǎn)點(diǎn)。</font></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歐洲游 </b></p> <h3><font color="#010101">俄羅斯(2011 莫斯科、圣彼得堡)與芬蘭(赫爾辛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挪威(2011 奧斯陸、松恩峽灣)、丹麥(哥本哈根)、瑞典(斯德哥爾摩、哥德堡、林雪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匈牙利(2014 布達(dá)佩斯)、捷克(布杰約維采、CK小鎮(zhèn)、人骨教堂、溫泉小鎮(zhèn)、布拉格)、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f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奧地利(2014 維也納)和德國(德累斯頓、波茨坦、柏林)</font></h3> <h3>意大利(2017 米蘭、維羅那、威尼斯、五漁村、比薩、佛羅倫薩、羅馬、那不勒斯、龐貝、阿瑪菲海岸)。</h3> <h3>梵蒂岡(2017年)。</h3> <h3>德國(2017 慕尼黑、富森、新天鵝堡、滴滴湖、海德堡、法蘭克福、呂德斯海姆、萊茵河、科?。?。</h3> <h3>荷蘭(2017 鹿特丹、海牙、代爾夫特、阿姆斯特丹、羊角村)</h3> <h3>瑞士(2018 蘇黎世、琉森、因特拉肯、少女峰、伯尼爾、蒙特勒、日內(nèi)瓦)。</h3> <h3>法國(2018 依云、里昂、阿維尼翁、尼斯、戛納、巴黎)。</h3> <h3>摩納哥(2018年)</h3> <h3>愛爾蘭(2018 都柏林)</h3> <h3>英國(2018 倫敦、巨人堤、貝爾法斯特、愛丁堡、溫德米爾湖、曼切斯特、斯特拉福德、牛津、劍橋、巨石陣、溫莎)。</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美洲游</b></p> <h3><font color="#010101">美國游(2014 紐約、費(fèi)城、華盛頓;鹽湖城、黃石公園、大提頓、布萊斯、錫安、拉斯維加斯、科羅拉多大峽谷;圣迭戈、洛杉磯、舊金山和夏威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加拿大(2014 尼亞拉加、多倫多、金士頓、渥太華、蒙特利爾)和墨西哥(邊境城市蒂華納)</font></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旅游時(shí)間線</b></h1> <h3>從第一張旅游照片的1968年起,以照片列表方式,記錄下夫妻并肩攜手,自青蔥歲月到不惑之年,直至走到古稀之年的人生漫漫旅程……</h3> <p class="ql-block">1968廬山會議會址(前后兩排中間二人)</p> <h3>我們的初戀,就始于旅游途中的廬山,定情于廬山戀后1968年10月18日。</h3> <h3>半個(gè)世紀(jì)六上廬山(1968、1983、1990、1995、2008、2018)。最后一次2018年10月18日重返廬山尋夢,前后整整50個(gè)年頭。</h3> <p class="ql-block">1971武漢長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1973年于武漢</p> <p class="ql-block">1975漢陽古琴臺</p> 高山流水遇知音 <p class="ql-block">1981年登黃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83登廬山五老峰</span></p> <p class="ql-block">1985登張家界</p> <p class="ql-block">1985登武當(dāng)山(人生第一張彩照)</p> 1986年登泰山 <h3>1986年青島火車站</h3> <h3>1988年登華山千尺幢</h3> <h3>1989桐廬瑤琳仙境</h3><h3></h3> <h3>1990巫山小三峽,此地因三峽大壩截流,現(xiàn)在已經(jīng)淹沒在江水中。</h3> <h3>1991貴州黃果樹</h3><h3></h3> <h3>1992北岳恒山</h3><h3></h3> <h3>1995廬山仙人洞</h3> <h3>1996福建鼓山</h3><h3></h3> <h3>1997海南天涯海角</h3><h3></h3> <h3>1998山東長島</h3><h3></h3> <p class="ql-block">1998從西雙版納到緬甸小勐拉</p> <h3>1999河北壩上草原</h3><h3></h3> 1999二上黃山 <h3>2000江西井岡山</h3><h3></h3> 2002九寨溝 <h3>2002黃龍</h3><h3></h3> <h3>2003北戴河</h3><h3></h3> <h3>2004內(nèi)蒙響沙灣</h3> <h3>2005云南香格里拉</h3><h3></h3> <h3>2006黃石西塞山</h3><h3></h3> <h3>2007甘肅敦煌</h3><h3></h3> 2007新疆天山天池 <h3><font color="#010101">2008北京香山</font></h3> <h3>2008 黑龍江五大連池</h3><h3></h3> 2008北京八達(dá)嶺長城 <h3>2009泰國曼谷</h3><h3></h3> <h3>2010柬埔寨吳哥</h3><h3></h3> <p class="ql-block">2010柬埔寨金邊</p> 2010越南胡志明城(西貢) 2010尼泊爾博卡拉 <p class="ql-block">2010尼泊爾巴德崗</p> 2011俄羅斯圣彼得堡 2011俄羅斯圣彼得堡普希金塑像前 2011芬蘭赫爾辛基要塞 <p class="ql-block">2011挪威奧斯陸人體雕像公園</p> 2011瑞典斯德哥爾摩 2011丹麥哥本哈根王宮 <h3>2011埃及阿布辛貝神廟</h3><h3></h3> 2012印度瓦拉納西 2012土耳其棉花堡 <h3>2012印尼巴厘島</h3><h3></h3> 2012新加坡 2012馬來西亞吉隆坡 <h3>2013耶路撒冷</h3><h3></h3> 2013約旦死海游泳 2013肯尼亞馬賽馬拉 2013南非開普敦 <h3>2013澳大利亞悉尼</h3><h3></h3> 2013新西蘭奧克蘭 2014匈牙利布達(dá)佩斯 2014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法 2014捷克布拉格 2014奧地利維也納 2014德國柏林 2014美國華盛頓 <h3>2014美國黃石公園</h3><h3></h3> 2014加拿大尼亞加拉大瀑布 2014加拿大渥太華 <h3>2015中國河南青天河</h3><h3></h3> 2015中國四川劍門關(guān) 2015中國鎮(zhèn)江金山寺 2016日本福岡 <h3>2016日本京都</h3><h3></h3> 2016泰國清萊 <h3>2017意大利比薩</h3><h3></h3> <p class="ql-block">2017意大利羅馬</p> <h3>2017德國新天鵝堡</h3> <h3>2017荷蘭鹿特丹</h3> <h3><font color="#010101">2018摩納哥王宮</font></h3> <h3>2018巴黎埃菲爾鐵塔</h3> <h3><font color="#010101">2018瑞士琉森</font></h3> <h3>2018瑞士少女峰</h3> <h3><font color="#010101">2018英國倫敦</font></h3> <h3>2018英國巨石陣</h3> 2018愛爾蘭都柏林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抗癌中最后一次南京游,合影于明孝陵。</p> <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同赴香港治療,最后一次相伴出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9年5月同赴香港治療,最后一次相伴出游,留影于九龍?bào){鐵站。</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5月19日合影于香港</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1, 51, 51);">有人告訴我們,這就叫:幸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情深共白頭!</b></p> <h1><b style="font-size:18px;">我們回應(yīng)道:這世上最浪漫的事,就是相互牽手、相互攙扶,人間路上,走著走著,慢慢變老,走向天堂!</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記:</b></p> <p class="ql-block">2020年,重病中的老伴曾發(fā)愿,病愈后一定伴我再登一次武當(dāng)山,瞻仰那座當(dāng)年沒有去成的“掛在懸崖上的宮殿”。世事難料,你的夙愿還未來得及實(shí)現(xiàn),隨即天人永隔,哀慟逾恒。2022年端午,為替天堂中的摯愛了卻心愿,勉力拄拐第三次攀登武當(dāng)山,終于站在南巖宮前問道武當(dāng),遙望金頂寄相思,用心火點(diǎn)燃龍頭香……</p> <p class="ql-block"><b>2024年,重慶豐都:《劉三姐》的歌里唱到:哪個(gè)97歲死,奈何橋上等3年。我們約定的時(shí)間已過了4年,我站在奈何橋上不斷仰望,不斷尋找,怎么也找不到你的身影。多么想在人間彼岸,攜手繼續(xù)我們的旅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