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那些年我們呆過的山溝溝(六)

陽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攝於蘇州山塘?xí)?lt;/h1> <h1>上篇聊起單身宿舍,今天和各位在一檔評彈聲中,聊聊衛(wèi)海廠的家屬區(qū),廠里的家屬區(qū)一共被稱之為七個村。從廠主干道邊上的橫跨溪坑的一座橋過去就是進入家屬區(qū)了。按排列順序分別為:一村、七村、六村、五村、二村、四村、三村,其中幼兒園也在一村的旁邊。</h1><p class="ql-block"><br></p><h1>但如果按照造這些房子的先后順序,那就是一二三四村比較老一點,我們這批72屆新工人1976年3月進山時,這四個新村已經(jīng)存在了,并且都已經(jīng)有人住了。由于后來我們這一批青工的大量注入,再加上廠里原來的一批68屆中專技校生,還有老三屆以及外廠調(diào)入的等。此時廠里已經(jīng)開始籌建五村的基建工作,并于1978年竣工。</h1><p class="ql-block"><br></p><h1>一部分結(jié)婚戶很快搬進了五村(當(dāng)時分配房子是要按先后順序的),由于廠里好多年沒有蓋新房子了,所以五村的前后兩幢樓房也很快分配完了。</h1><p class="ql-block"><br></p><h1>在新房源不足的情況下,也正好計量所搬到縣城里去了,所以就套出了一部分的家屬房,這些空余房也逐步分配給結(jié)婚待房職工了。再后來一批又一批的職工告別單身的時候,急需解決住房一事,已經(jīng)擺在廠日程安排當(dāng)中了。</h1><p class="ql-block"><br></p><h1>于是這幾年廠里的基建工作變得忙碌起來,在以后的1981年~1984年又新蓋了六村和七村。這些新村的建造,完全滿足了所有結(jié)婚房的需要(其中也解決了個別老職工的住房問題)。那時候的新公房一般都是二室戶,沒有衛(wèi)生設(shè)備,沒有煤氣,燒煤餅或煤油爐。</h1><p class="ql-block"><br></p><h1>各新村外面都設(shè)有公共廁所,家里還得要用馬桶或者痰孟罐。老的一二三四村廚房都建有灶頭,有時還可以上山砍些柴來燒,總之在山里住房是不用犯愁的。</h1><p class="ql-block"><br></p><h1>再說說生活求學(xué)方面,廠里凡學(xué)齡前兒童都可以安排進廠托兒所或幼兒園,廠里設(shè)有“衛(wèi)海小學(xué)”,小學(xué)畢業(yè)后再轉(zhuǎn)入設(shè)在績溪縣里的“后方輕工中學(xué)”,早先時候“后方輕工中學(xué)”還沒有成立時,一些老職工的子女是在當(dāng)?shù)氐目兿袑W(xué)念書的。</h1><p class="ql-block"><br></p><h1>生活上,一般日用品都是由上海運到山里,包括肥皂草紙、煙酒白糖、信紙信封郵票等等。上海憑票的日用品,這里也是發(fā)票子憑證供應(yīng)(可能數(shù)量上比上海略微少一點)。當(dāng)時油、豬肉、豆制品也是憑票供應(yīng)的,由績溪縣按廠人口計劃發(fā)票子下來。</h1><p class="ql-block"><br></p><h1>然后廠里再發(fā)給職工,我們拿了票子去績溪縣買(菜油或者豆油是廠里后勤組每個月在籃球場這里供應(yīng)給職工)。有時候廠里采購員還通過關(guān)系,到蘇北或其它地方采購肉類家禽等,以滿足食堂和職工的供應(yīng)。</h1><p class="ql-block"><br></p><h1>總體來說,山里的居住和生活還是不錯的,上海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也都會來山里看看,尤其是父母還會住上一段時間。每一年春節(jié)前夕,廠里一般都會放假一個月,并且放廠車接送上?!兿獌傻?。</h1><p class="ql-block"><br></p><h1>職工每年有12天的積休假(每個月加班還1天),有了這12天的假,中間上海家里有事還可以回去,如果搭乘廠車也就是2元左右,上海專門還設(shè)有廠駐滬辦事處。解決了很多生產(chǎn)和職工生活方面的后顧之憂。</h1><p class="ql-block"><br></p><h1>下面請各位走進衛(wèi)海廠家屬新村,繼續(xù)講述那些年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h1> <h1>當(dāng)年的衛(wèi)海七村、五村展示圖,從右側(cè)隱約可見三村四村影子(拍攝于1985年左右)。</h1> <h1>2016年4月,當(dāng)我再次走過這座橫跨家屬區(qū)和廠區(qū)之間的橋時,似乎這里的情景被凝固在時光的膠囊里,依舊還停留在你的記憶里。</h1> <h1>現(xiàn)在一過橋,就見安裝了一扇鐵柵欄門,人無法進家屬區(qū)了,得從衛(wèi)海小學(xué)那邊的路繞道過去。(拍攝于2016年4月)</h1> <h1>『 畫面回放』1991年5月,衛(wèi)海廠撤回上海四年后,廠里組織了一次黨政領(lǐng)導(dǎo)班子赴績溪慰問團。(上海重新建廠后改名為:上海偉海包裝機械廠)圖左一,是當(dāng)時和衛(wèi)海廠搞小三線交接的,績溪縣接管廠的同志,圖中是駕駛員小楊,圖右一是廠長老施。讓我們跟著他們一起走進曾經(jīng)的家——衛(wèi)海家屬區(qū)…(拍攝于1991年5月)</h1> <h1>過橋時抬頭看到的是水泵間,當(dāng)年樂工在此擔(dān)任維修保養(yǎng)工作,水泵間就是從這里上去的。(拍攝于2013年4月)</h1> <h1>因為衛(wèi)海廠幼兒園坐落在家屬區(qū)區(qū)域內(nèi),所以我們的介紹就從幼兒園說起。</h1><h1>在這張老照片上能讓你看到左側(cè)過去的小賣部,照片右側(cè)是幼兒園一角。(照片拍攝于30多年前)</h1> <h1>這張幼兒園全景圖,難得一見,拍攝者也許是站在七村高樓的走廊上拍攝的,今天也讓我們再一次看到,這幢在孩子們記憶中的搖籃之地。。(照片拍攝于30多年前)</h1> <h1>在幼兒園大門口,中大班小朋友們在陸老師的手風(fēng)琴伴奏下,舉行大合唱。(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這張照片題為《園丁》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拍手謠《文明禮貌物贊》中班(攝于1983年6月1日)</h1> <h1>《 看熊貓吹泡泡》小班(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舞蹈《采果子》大班(1983年6月1日)</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看誰吃的最干凈(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 慶祝六一兒童節(jié),我們心里樂開花》小班(1983年6月1日)</h1> <h1>這是一張發(fā)黃的照片,畫面中的小朋友你們還認(rèn)識嗎?(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地排隊滑扶梯(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嘿嘿~挺好玩的(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小朋友們在搭積木。(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中班女子拔河比賽。加油!加油!(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中班男女混合拔河比賽(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世紀(jì)之吻(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照片中拔河比賽首當(dāng)其沖的小朋友(圖左一)是王工的女兒(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經(jīng)典之作(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小朋友們圍在一起看彈鋼琴(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大班全體小朋友們的合影(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幼兒園和六村挨在一起的(拍攝于1991年5月)</h1> <h1>我2013年4月去幼兒園看時,里面住了建設(shè)合福高鐵的民工,好吧~幼兒園的事情就聊的這里,接下來繼續(xù)跟著鏡頭去兜兜家屬區(qū)。</h1> <h1>這里大家一定很眼熟吧,阿拉老王同志就是住在右側(cè)這幢樓上的,和俺群主是貼對過鄰居。(拍攝于1991年5月)</h1> <h1>2004年4月,和同事徐兄倆人,在有一村家屬樓背景前拍了這張照片。</h1> <h1>從七村上面的走廊上拍下的一村房子的屋頂一帶,看到?jīng)]有,屋頂上都有煙囪呢。(拍攝于1985年左右)</h1> <h1>逛完了幼兒園和一村,我們繼續(xù)跟著老施他們走進去…(拍攝于1991年5月)</h1> <h1>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左邊是家屬區(qū)一條主要道路,右邊的是七村,也許這么多年來,這些場景偶然會讓你夢見和想起(拍攝於1991年5月).</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這是我在2011年10月23日拍攝的一段視頻,當(dāng)時站在衛(wèi)海廠幼兒園這里拍到對面七村的房子,由于該樓的一二層樓當(dāng)時給鼎奇鏈條廠用作辦公樓,所以視線上只能看到三四樓狀況。沒過幾年后,由于建造京福高鐵,這幢七村的樓房以及包括所有的家屬新村都被拆了,這段視頻也算是絕版了。</h1> <h1>從七村樓上走廊里拍下的六村、五村、二村、三村的景象。(1985年左右)</h1> <h1>從五七地方向拍到的七村。(拍攝于1984年左右)</h1> <h1>這里拍到的鏡頭中的房子是六村,六村是一排三層樓的家屬樓,這里住的大部分是一批七二屆的職工。左邊這一棵樟樹是駕駛班老陳當(dāng)年種下去的,當(dāng)年我們還在這里住的時候就已經(jīng)很大了。</h1><div><br></div><h1>這棵樟樹旁邊是一間公共廁所,二村和七村一部分住戶,以及五村和六村的住戶,他們都是使用這個公用廁所的。這棵樟樹之所以長勢如此之好,這或許跟這廁所中彌漫著有機肥料有關(guān)。</h1> <h1>這是廠長老施和黨委書記老季,他們在接管廠負責(zé)人蔣先生陪同下,走在五村和六村的臺階上。</h1> <h1><font color="#010101">夏天到了,五村的這兩個小伙伴赤膊上陣,互相打鬧玩耍,圖左邊的是鎖根家阿寶。(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中期左右)</font></h1> <h1>這幾位小朋友的家都是住在六村的,瞧~孩子們多么可愛。</h1> <h1>也是夏天的季節(jié),這群五村的孩子們站在新村道旁的花壇上,留下了他們童真的瞬間。。(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中期左右)</h1> <h1>這是一張很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如今屯溪早已不復(fù)存在(現(xiàn)為黃山市)照片是最好的見證,左邊的是嘉明家的兒子,右邊的是鎖根家阿寶。(拍攝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初)</h1> <h1>照片中顯示的是五村的靠山的那幢三層樓房子,如今的合福高鐵打的那個隧道,命名為“鼎奇隧道”,就是在這幢房子的上方,稀奇伐。</h1> <h1>時間到了2017年4月,當(dāng)我再一次去衛(wèi)海廠家屬區(qū)舊址時,昔日的家屬新村已不復(fù)存在,原來的五村和六村的家屬樓舊址上,如今架起了合福高鐵的高架橋。所有的一切,留給你的只能說是印象了。</h1> <h1>曾經(jīng)在2009年,鼎奇鏈條廠老板把五村和六村家屬樓進行了一番改造,所有房間全部裝潢成賓館式標(biāo)房。大樓外部以黛瓦、粉壁、馬頭墻為表型特征,將這兩幢大樓打造成“鼎奇山莊”,還搞了一家“春風(fēng)魚味館”。</h1><p class="ql-block"><br></p><h1>本想在發(fā)展企業(yè)鏈條系列產(chǎn)品的基礎(chǔ)上,再拓展一些企業(yè)文化類方面的。</h1><h1>誰知道建造了一年后,還未等到“鼎奇山莊”開張,卻由于合福高鐵的工程項目,不得不推倒拆遷而結(jié)束。</h1><p class="ql-block"><br></p><h1>幸運的是在2010年,我與廠里的相關(guān)同事出差路過衛(wèi)海廠,看到剛剛改造好的“鼎奇山莊”,于是我用DV機拍攝了這樣一段27秒的視頻,給曾經(jīng)住在五村和六村的家屬們,留下了一段珍貴的影像資料。</h1> <h1>這里向各位介紹衛(wèi)海廠兩戶家庭家俱置辦情況,其實在當(dāng)年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他們是一個縮影,從中也反映出后當(dāng)年山溝溝里生活是多么的安逸。</h1><p class="ql-block"><br></p><h1>照片中反映的是衛(wèi)海廠六村一位72屆職工的家,在當(dāng)時這樣的擺設(shè)已經(jīng)算是很好的了,我們來看看房間里究竟有些什么?</h1><p class="ql-block"><br></p><h1>一只四尺半的床,床上鋪了好像一張竹席,床前有一條床沿,毛夾被面被子一條,繡花枕頭一對,毛巾毯一條,五抖櫥一只,上面放置鐵殼烘漆熱水瓶一對,鬧鐘一只,28寸花色自行車一輛,彈簧靠背椅子,地板是氧化鐵紅與水泥調(diào)合的水泥地板。 </h1> <h1>這是和上圖一起的這位72屆職工的家,房間里所有的家具(包括沙發(fā))都是他在結(jié)婚前自己一個人制作的全套家具。</h1> <h1>這是他們家的廚房間,那時候在山里,家家戶戶都有落地菜家櫥,也算是標(biāo)配。那年頭沒有馬夾袋,瞧瞧~都備有杭州籃呢。</h1> <h1>這是另一家72屆結(jié)婚戶六村的房子,他們房間內(nèi)的左側(cè)放有兩門五抖櫥,上面放置鐵殼烘漆熱水瓶一對,三五牌臺鐘和花瓶。大櫥、方桌,并配有臺布和臺面玻璃,臺上擺放著花瓶,四周各擺放鋼折椅1把(當(dāng)年每把椅子的價格是35.70元)窗簾也是比較別致的。</h1> <h1>房內(nèi)還有捷克式玻璃櫥(當(dāng)時除了家具五大件外,一般附屬家具都是請當(dāng)?shù)啬窘郴蜃约鹤觯豁斏蠑[放一臺12寸日本黑白電視機,櫥內(nèi)上格放有洋娃娃、香水、小擺件、冷水茶灌,中格放有咖啡壺一套、玻璃杯,下格放有保溫瓶、什錦餅干汀一只、橢圓形餅干汀一只。</h1> <h1>這是他們家的廚房間,標(biāo)配的落地菜家櫥,雖然山里是生煤餅爐子的,但是每家每戶火油爐子還是必備的??吹椒?,他們家竹籃子也擺了一旁吧。</h1><p class="ql-block"><br></p><h1>從當(dāng)年拍攝的兩戶家庭的老照片上,就可以反映出,那些進山晚,尤其是72屆結(jié)婚的一批職工,他們在置辦家俱及家用電器物件上,明顯講究起來了。</h1><p class="ql-block"><br></p><h1>而當(dāng)年那些進山早的老職工家庭,他們是創(chuàng)業(yè)的一批早期職工,當(dāng)時的條件還是相當(dāng)艱苦和困難的。而后結(jié)婚戶在家庭的硬件條件上,也明顯有了很大的創(chuàng)新和改善。由于山里住房條件上更勝一籌,所以結(jié)婚尤其家具置辦上的數(shù)量比上海還要多,房子大唄。</h1> <h1>那年頭結(jié)婚就置辦這些玻璃器皿,喜糖的袋就是這樣的,還特為到上海淮海路哈爾濱食品店,去買5斤一盒裝的糖果,買回家分裝喜糖,裝的時候還不能裝錯,一般是四粒軟糖,四粒硬糖,然后用訂書機按一下封口。那時喜糖袋開始是紙裝的,后來喜糖袋材料用塑料袋上印有花紋的喜字一種。</h1> <h1>那年代,很多老職工家里很少有大衣櫥(后來才慢慢地打家俱補上了)但是每一家都會有這樣的五抖櫥。而五村、六村、七村結(jié)婚的,基本上五大件都還齊全(那時候上海買全套家具還得要戶口本、結(jié)婚證去家具店登記的)</h1> <h1>鐵殼烘漆熱水瓶一對,扎錦綢緞被面,這些都是結(jié)婚必備品。</h1> <h1>痰盂罐一對,呵呵~在山里廂生活還真用得上,因為公房里沒有衛(wèi)生設(shè)備。</h1> <h1>這只簍筐你們肯定看了很親切,因為這是每一家都會有的,把它挎在自行車右側(cè)書包架上,去縣城買菜很方便。承載的重量可不小。廠里每當(dāng)夏天供應(yīng)西瓜,簍筐起了不小的作用。山里買西瓜,先每一家登記數(shù)量,然后到了那一天再去領(lǐng),錢款工資里扣除,有時候西瓜的錢到冬天還在扣呢。那不銹鋼的掛勾嘛~嘿嘿就不用說了……</h1> <h1>家屬買菜一般都是在星期天早上騎自行車上縣城,剛開始買豬肉是要憑票供應(yīng)的,0.73/一斤,后來放開供應(yīng)了。</h1> <h1>績溪的油豆腐和豆腐是廠里人的最愛,有時候自己不上街,就委托同事帶點 油豆腐或豆腐,記得那時候豆腐是憑票0.18元/一份。至今這個嗜好還是沒有改變,包括茶葉、咸筍干等。 </h1> <h1>當(dāng)年在山里的時候,職工可以在工會登記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票,我記得拿到過一張縫紉機票。那時候自行車票有兩種,一種普通車票,可以憑票購載重車,(蠻適用山區(qū)騎車帶貨)或普通11型或12型28寸平車(鳳凰和永久)再一種就是28寸花色車了(13型或18型等)</h1> <h1>輪到哪位職工摸彩拿到一張花色車票,那高興的幾天都睡不著覺呢,這興奮度比現(xiàn)在購輛小車都還激動。</h1><p class="ql-block"><br></p> <h1>手表也是要憑票的,而且票證上是注明買什么品牌的表,這只半鋼鉆石牌手表,當(dāng)時售價85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鋼17鉆上海牌手表當(dāng)時售價120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當(dāng)年的手表券</h1> <h1>那年代買縫紉機還得憑票供應(yīng),如果有了票不去買整臺機器也可以(整臺機器價格略微貴一點),怎么辦?也有辦法可想,聰明的上海人可以自己買縫紉機零部件組裝,先到上海八仙橋(大眾劇場對面的上??p紉機用品商店)憑票買一臺縫紉機機頭(因機頭是主關(guān)件,必須憑票供應(yīng))。</h1><p class="ql-block"><br></p><h1>然后再配機架、臺面等,這樣完全由自己組裝的縫紉機和商店買的整臺機器完全一樣,都是全新的。但是錢可以省下來30~40元錢,這可是省下一筆不小的銅鈿啊,我當(dāng)年就是這樣配置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縫紉機票</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五牌臺鐘(憑票供應(yīng))</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紅燈牌無線電</h1> <h1>廠里在1980年左右,開始從浙江淳安無線電廠買來電視信號發(fā)射裝置(差轉(zhuǎn)),在廠區(qū)內(nèi)的一個600米左右的山頭,架起一座差轉(zhuǎn)臺,當(dāng)時架起來的電視差轉(zhuǎn)臺鐵架子,還是發(fā)動每一位職工,每個人拿幾件角鐵或零部件上山,廠里通知說:算加班的,補積休假一天。圖為職工隨廠工會及維修電工上山檢修電視差轉(zhuǎn),并在電視塔架旁的合影。(拍攝于1983年左右)</h1> <h1>那年頭,自從有了電視信號,給山里職工的業(yè)余生活帶來了福音,給閉塞的山里注入了了解外面世界的活力。于是職工家屬開始籌備買電視機了,當(dāng)時9寸黑白電視機在290元左右,14寸黑白電視機在410元左右,在上海還比較緊俏。</h1><p class="ql-block"><br></p><h1>當(dāng)年也有個別職工上績溪縣五金交電公司去買日本進口的黑白電視機,一般價格在500元左右,電視機在當(dāng)時絕對是家庭當(dāng)中的重器。</h1><p class="ql-block"><br></p><h1>我是1982年春節(jié)過后,和廠里另一家同事委托廠駕駛員,在上海給我們兩家各買了一臺電視機,就是圖中這臺上海牌14寸J135—2型黑白電視機。(電視機和包裝紙箱還是原物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電視機的發(fā)票至今還留著呢</h1> <h1>直到1985~1986年之間,開始有彩色電視機了,于是個別職工就去當(dāng)?shù)匚褰鸾浑姽救ベI日本進口的彩色電視機,我記得當(dāng)時14寸售價好像在1600元左右。</h1> <h1>好了,我們重新再回到家屬區(qū),畫面中的房子是五村靠近山的一座公房,可以看出那天拍攝的時候光影很好。五村一共是前后兩幢房,靠外面道路一邊的是二層樓房。(拍攝于1985年左右)</h1> <h1>哈哈~看到這里都熟悉了,上臺階左邊的是六村,靠近右邊的是五村。這里上上下下最繁忙的時段是一清早,只見不少人都捧著痰盂罐來往于公共廁所之間,下班后從 幼兒園領(lǐng)著孩子回家忙做飯,這個情景記憶猶新。(拍攝于1991年5月)</h1> <h1>這七位80后的小朋友,當(dāng)年6~7歲左右,他們手上捧著花,在這條新村的臺階上,擺著不一樣譜,咔嚓~留下了美好的瞬間。(拍攝于1985~1986年之間)</h1> <h1>這張拍攝於1983年~1984年之間的黑白照,是當(dāng)時在衛(wèi)海小學(xué)讀書的一群孩子,那一年學(xué)校組織去歙縣的太白樓游玩.我從照片上還能解讀出這些是誰家的孩子.如今這些照片上的孩子都已經(jīng)是40多歲了.他們都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發(fā)揮著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作用.</h1> <h1>圖中五村在陽光的沐浴下干凈整齊,前排左側(cè)一樓的房間,以前是老方的家。(拍攝于1985~1986年之間)</h1> <h1>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一角,是家屬區(qū)主干道上的二村(二村上面和下面都建有房子),主干道上的二村房子是有三個樓面,由于圖片反映的信息量少,所以無法還原當(dāng)時的面貌。</h1><div><br></div><h1>只記得1986年底,我們留下來的人不多了,而1987年的春節(jié)又將來臨,當(dāng)時住在二村房子的徐兄和另一位同事倆人,買了6~7個登雞和老母雞,就放在家門口旁邊的籠子里,誰知一個晚上下來,全被偷走了。位置就在圖片中樓梯背后,狗站的地方旁邊。(拍攝于1991年5月)</h1> <h1>在廠“五七地”拍過來方向的這張照片上,我們除了能夠看到六村和五村的那些房子外,在圖片中的右側(cè)位置,我們還能看見屋頂有瓦片的二村房子。</h1> <h1>這里的圖片上看到的是二村主干道上的二幢房子,拍攝者是站在二村下面過去的位置拍攝的,同時也拍到了二村下面一幢房子的一個側(cè)面。(拍攝于1985~1986年之間)</h1> <h1>左岸是衛(wèi)海廠二代,這是她41年前在三村拍的照片,差不多有8歲了(拍攝于1975年六一兒童節(jié))。</h1> <h1>陳師傅和孫老師是三村的原住民,這張拍攝于1972年國慶的黃浦江畔照片,有著強烈的時代烙印。上海雖然留不住,但把美好帶回山里也是一種念想。</h1> <h1>這幾位衛(wèi)海廠的孩子們,暑期在績溪縣的揚子江里游的歡快,燦爛的笑容展現(xiàn)在他們的臉龐。(拍攝于1986年)</h1> <h1>新村架天橋的是四村,四村有兩座天橋,方便于這些家屬往返,當(dāng)然如果從二村下面的道上走下去或上下也是通行的。從這張照片上看到的四村房子結(jié)構(gòu),也會讓住過這里的職工夠激動的了。(拍攝1984~1985年)</h1> <h1>這幾位小朋友都是住在三村和四村的,那一年學(xué)校組織去歙縣太白樓春游,這是他們在太白樓門口石獅子身旁的合影。(大約拍攝于1983~1984年)</h1> <h1>四村底樓的一個場景,靠近左邊的是四村每一家的柴棚。</h1> <h1>照片上從四村天橋上走過去的這位是誰?像是住在四村的天信同志。(拍攝于1984~1985年)</h1> <h1>在茙密的叢林中,撩開這遮著的神秘面紗,我們隱約可見坐落在山下的三村,它是整個家屬區(qū)最遙遠的地方,被戲稱為:被遺忘的角落。(拍攝于1985~1986年)</h1> <h1>三村留下可以讓人回憶的影像資料很少,而且由于房子比較陳舊,估計1988年小三線調(diào)整結(jié)束后,沒有幾年就被拆掉了。 這張照片是我在2013年4月,從已經(jīng)被拆的四村下面位置朝上拍的照片。</h1><p class="ql-block"><br></p><h1>原來往三村去的路已經(jīng)被封掉了,它是一間原來三村和四村使用的廁所。大概目前為止,唯一留下來的就是這間公共廁所了。看到它,不由得讓我想起34年前的一段往事,大約在1982年的夏天,那年代興起一股文化補習(xí)風(fēng),由于白天都要上班,所以文化補習(xí)一般都放在晚上進行。</h1><p class="ql-block"><br></p><h1>那天晚上我們上的是語文課,老先生是從績溪中學(xué)請來的退休老師。那晚也正巧,教的課文是文言文《捕蛇者說》,下課已經(jīng)是晚上8:30分左右了,當(dāng)我走到坐落在四村這間廁所這里時,只見廁所門口圍了一群人,在靠近女廁所門口的化糞池平臺上,看見一條又長又粗黑乎乎的一條毒蛇。</h1><p class="ql-block"><br></p><h1>只見這條毒蛇足有一米三十左右,直徑有6公分之粗,尾短,皮殼顏色呈暗褐色,整個樣子幾乎和剛剛課文中的文言文里面描繪的永州之蛇如出一轍。原來是四村一職工晚上去廁所,瞧見廁所外一條毒蛇,于是將其打死,這條被打死的毒蛇是條公蛇,估計還要一條母蛇。</h1><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種毒蛇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五步蛇(蘄蛇,俗稱五步龍、祁蛇)。是一種劇毒蛇,一旦被此毒蛇咬,如稍微耽擱,性命難保。這種毒蛇也是一種稀有的名貴中藥藥材,后來那位職工把這條毒蛇曬干了,拿到上海中藥材公司去鑒定,被中藥收購站忽悠收購去了,當(dāng)時聽說賣了有20多元,在那時候也算是不小的一筆錢。</h1><p class="ql-block"><br></p><h1>因為廁所是建造在貼山下的旁邊,所以這里經(jīng)常有毒蛇出沒,還有一次,四村一男職工去該廁所小便,因靠近山嘛,山上的野竹子掛了下來,這竹葉垂在他的臉前,突然他吃驚地發(fā)現(xiàn)一條竹葉青毒蛇懸掛在竹葉枝上,那條竹葉青和他的臉近在咫尺。嚇得他一身冷汗。所以在山區(qū),夜間走路尤為當(dāng)心。</h1> <h1>這張照片上看到的是一排排雞棚,看上去還蠻高級的。這些雞棚搭了三村和四村的道路旁,上下錯層式樣,是當(dāng)年住在四村一些家屬戶用來養(yǎng)雞養(yǎng)鴨的。</h1> <h1>1998年春天,我曾經(jīng)來到我住過的三村,可是這里已經(jīng)在我的眼前消失了,在現(xiàn)場找到了我房子的位置,遺憾的是現(xiàn)場只留下一段水泥樓梯的殘段。在斷垣殘壁前,我用傻瓜膠片機給自己留下個紀(jì)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說說在山里看電影吧</h1> <h1>在山里莫過于興奮的事情,就是廠里食堂放電影。每逢有電影看,首先是廣播通知,要么就是王老頭挨家挨村敞開喉嚨來通知。時間不確定,再晚也得看??措娪扒?,家屬們最大的事,就是各家各戶把雞鴨趕進棚里鎖好。圖片中的《廬山戀》也是在山里看的。</h1> <h1>這些粉碎四人幫以后重新放映的老電影,在山里看了不少。我還記得《羊城暗哨》是在1978年10月間在食堂放映的。老電影讓人看后記憶猶新,老了后的回憶會更加有味。</h1> <h1>這是我收藏的一張節(jié)目單,不知你們是否還想起,在1982年~1983年之間,常州市歌舞團來績溪縣影劇院演出,廠里當(dāng)時包場組織職工家屬去看。而且當(dāng)時是放車子去看的,我保留了這份節(jié)目單。</h1> <h1>黃山離我們不遠,最早去黃山風(fēng)景區(qū)時,門票只要五毛錢,我在1985年去時,黃山風(fēng)景區(qū)門票是二元。這張門票就是31年前的,打開里面還有導(dǎo)覽示意圖?,F(xiàn)在黃山風(fēng)景區(qū)門票價格:(一)平旺季:黃山風(fēng)景區(qū)門票每張230元。(二)冬游:黃山風(fēng)景區(qū)門票每張150元。</h1> <h1>說起電話,在那個年代的山里,廠里各部門有內(nèi)部分機電話外,打長途電話在當(dāng)時是一樁奢侈的事。平時職工沒有事情,很少往上海家里打,主要還是靠寫信吧。最多是春節(jié)放假要回上海才打電話告知一下。</h1><div><br></div><h1>打長途電話,總機要通過廠隔壁的260電信先接通,待接通后再轉(zhuǎn)接到廠總機,然后要打電話職工站在總機旁邊,接聽電話。有時候上海有長途電話打來,還要廣播喊人,電話費是在職工工資里扣除。那時候的電話機就是這種膠木撥盤式的。</h1> <h1>當(dāng)時的總機話務(wù)員就是這樣工作的。(拍攝于1984年~1985年)</h1> <h1>而在上海,父母親他們就是在弄堂里廂的公用電話間里接聽電話的。</h1> <h1>這里是陽光收藏的上海市公用電話證(發(fā)票)和傳呼費單子,當(dāng)時里弄阿姨媽媽就是拿著這樣的傳呼電話單子,上門傳話的,傳呼費五分。</h1> <h1>雖然在山里職工和子女在一起,看上去蠻安定的,但是還是比較擔(dān)憂子女今后的前途,因為我們在山里是集體戶口,這個問題也一直始終困擾著整個后方小三線。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來了。</h1><div><br></div><h1>在1984~1985年期間,有政策下來,凡夫妻雙方注銷上海戶口的,容許一個孩子報上海市戶口。但是這個政策維持了沒隔多久,整個小三線調(diào)整撤回上海的喜訊傳來了。圖片中的一本本戶口本,是上海解放后不同階段換的版本。(2013年8月拍攝于上海公安博物館)</h1> <h1>我們在圖片中看到的右邊一輛綠色大客車,就是從山里開出來繼續(xù)使用的一輛。想當(dāng)年,這輛車發(fā)揮的作用可不小,每星期去雄路醫(yī)院看病(后方瑞金醫(yī)院),人總是擠得滿滿的。春節(jié)放假放班車也少不了它。 </h1><div><br></div><h1>今天關(guān)于家屬區(qū)的介紹就到這里了,走出家屬區(qū),橋和上面的水泵間留給的印象還是那么熟悉,一點都好像沒有變,唯一在鏡頭中缺少的是從前的傳達室,以及旁邊那棵高高的梧桐樹。是呀,一切都會在變,我們也不都慢慢地變老了,不變的是,只有對這里一切的懷念不會變…</h1><h3><br></h3><h1><b>請繼續(xù)關(guān)注陽光的《那些年我們呆過的山溝溝》(七)</b></h1>

拍攝

五村

職工

四村

攝于

六村

廠里

家屬區(qū)

山里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