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視頻、照片拍攝 : 渭水人家</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沙河兩岸好風(fēng)光<br></b></h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草肥水旺養(yǎng)馬場</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長安咸陽多村莊</b></div></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都帶馬字呈吉祥</b></h1> <h1>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八,咸陽的王道村、資村、西張村、馬家寨和長安的靠屯村、鋪子村、東馬坊村、西馬坊村都要舉辦一個接“爺“活動。</h1> <h1>輪流接送“一佛二菩薩”,成為一年一度最熱烈、最隆重、最盛大的迎神會,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古文化藝術(shù)節(jié)慶典活動,各個村都有拿手絕活,鑼鼓、秧歌、芯子、高蹺等傳統(tǒng)的民間社火參加助興,場面壯觀,氣勢恢宏。</h1> <h1>這八個自然村位于古老的沙河與渭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靠屯村、鋪子村在沙河的南岸,東馬坊村、西馬坊村、資村、王道村在沙河的北岸,王道村-馬家寨村-西張村在古渭河河岸的東岸。</h1> <h1>傳說這一代是西周時國家養(yǎng)馬之地,西周時周文王都城豐京就在灃河西岸,沙河之南,悠久的歷史還可以追溯到秦的顯赫先祖,源自嬴姓上古皋陶的后裔非子在沙河兩岸岸與寶雞關(guān)山牧場養(yǎng)馬,善于馴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秦地首領(lǐng)。秦漢時期為上林苑的范圍。</h1> <h1>自唐代以來,就有了接神民俗,最早只是一項佛事活動,到明、清、民國才成了民眾活動,規(guī)模越來越大。一佛二菩薩包括菩薩、彌勒和藥神。由一村出發(fā)被另一個村的人們用轎抬接回自己村,供奉一年,下一年又由另一個村接走繼續(xù)供奉。神像雖然不大,卻在人們心中具有神圣地位,護佑人們健康生活,永葆太平。</h1>